捍卫孩子本有的“特点”

2013-12-29 00:00:00孟迁
中华家教 2013年1期

每个人最大的资源就是他的独特性,而不是他的共通性,共通性是底线是及格分。人类所有出彩的人或者事,都是因为那个人活出自己的独特而来的。

遗憾的是,几乎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在家里或者学校里都不被尊重。我小时候,经常听到大人这样去说小孩:“你怎么总跟好人两样?!”所谓“好人”就是别人或者“常人”。这正好颠倒过来,本来“我和好人两样”体现了我的独特,体现了我的“自我”,却被这样带有指责意味地贬低和纠正。如果我们不和“好人”一样,不符合那些“标准”,我们就不被接纳、不被喜爱,而这是我们作为孩子不能承受的。所以,我们在各种程度上选择泯灭自己的独特性,而去委屈着适应大人们(社会)的标准。慢慢的,这样重复千万次或者更多次之后。我们就习以为常,就习惯性地不顾及自己的感受,不发挥自己的独特,而去适应别人。

观察一下生活中的成年人,你问他在想什么,他马上能说出来,你问他内心的感受怎么样,他会愣住,然后说,感受?什么感受,感受有什么用?这件事怎么做才重要。当他们去做事,他们的习惯性逻辑是,我想要怎样、喜欢怎样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是否接受,重要的是别人是否认可、是否买账。比如写作、比如制作产品,他们的逻辑是,我想写什么、喜欢写什么、喜欢怎样写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有人愿意读,是否来买我的文章或者书;我制作什么产品、生产成什么样不重要,关键是消费者是否喜欢、肯买。这样按照别人的标准来写作、来生产,只能做出平庸的东西,一流的写作和产品都是出自于自己的喜爱和想要。你看安妮宝贝的写作,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每一句都是说自己的心里话,那样的作品才能变成书市上的畅销品;你看乔布斯的苹果系列,乔布斯不迎合需要,而是创造需要,他考虑的不是现在大家喜欢什么,而是我太喜欢我自己的设想了我要把它实现,当产品做到他自己都忍不住要舔一口的时候,全世界爱他也爱疯了。

听从自己的内心和适应社会的标准是一个基本的岔路口。小孩子怕父母不接受而扭曲自己,成人怕社会不认可而扭曲自己。在这种害怕之下,人们错过了自己生命中的宝藏,而去乞讨,乞讨得很累,所得甚少。尊重自己的感受,追随自己的内心,宁可别人不理解不认可,我也要按我的内心而不是社会的标准来活。在这样的自在中,他的整个生命都在发光,有一天,他会发现整个天下都是他的,整个世界都在等他、爱他,感谢他。

所以,让我们用我们宝贵的觉知来对待我们的小孩,不要再和孩子说“你看人家谁谁谁”,不要再问“你怎么总和别人不一样”,不要再怕“孩子,你将来怎么适应社会”,而是告诉孩子,“你的感受是重要的,你的喜好是重要的,你的理解是重要的,你只需要追从你自己的内心做好你自己,这是你唯一的责任,也是你最大的荣耀!”

(孟迁早期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责编:陈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