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接送”何时休

2013-12-29 00:00:00蔡剑秀
中华家教 2013年1期

反对方:“中国式接送”在贻害我们的孩子

引发交通、治安问题

福建法制报刘记者:对于“中国式接孩子”,一项有意思的数据值得相关部门研究。目前,南京幼儿园的接送率是100%,而小学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接送率目测至少在九成以上。一个城市有几十万乃至百万的小学生及幼儿园小朋友,那么,每天要往返学校四次,人流量将是数百万计,这对城市的交通压力可想而知。

网友“在别处”:“在中国大多数学校门口,都会有大量的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汽车亳无秩序地停靠等孩子放学,更有不少小商贩夹杂于人流、车流之中,不仅瘫痪了交通,还给孩子们的安全埋下了隐患。”

弱化孩子之举

福州某一中学德育处主任陈振行:“中国式接送”实际上是弱化孩子之举;望子成龙的父母不能一味给孩子“襁褓”,应该多“劳其筋骨,增其心志”,常让其“吃一堑,长一智”,孩子就会更聪明、更有能力,更有自信地自己上下学。古人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金给银不如给技在身”,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之举,确实该“洗洗睡了”。

福建师大心理学教授黄爱玲:在高校里,那些被“接送”着进大学的孩子——上课玩手机,上网,QQ、微博聊天,悄悄话,旷课不请假,迟到从后门溜进来;听课只知道抄PPT,不求甚解,一个问题下来,没人举手,点不到名的全都沉默。考试内容要提前告知,是谓复习。对于这些青年,我很痛心,他们以后拿什么去担当自己的人生和社会责任?

新华网记者屠国玺:“中国式接送孩子”带来了许多问题。对孩子而言,过分地呵护使孩子缺乏必要的锻炼,不利于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对家长而言,每天早晚的接送得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甚至占据一部分上班时间。

某社区主任:在老年活动室里,有一些老太太常抱怨自家孩子不够孝顺,虽然在他小时候,自己是如何无微不至地照料他。但是这该怪谁?当孩子得到呵护成为常态,他也许就没有机会懂得感恩,也没有机会在痛苦中去照见“被爱”的幸福;这些为人子女者,也更没有机会去发现,其实自己也有“爱人”的能力。

支持方:现实让我们难以对孩子放手

教育资源不够均衡

腾讯厦门市网友骏马踏青:因为教育资源的不集中,很多孩子上学都需要扎堆,好的学校更是一个名额都难求,更多的是因为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匀,所以很多家长宁愿牺牲距离,来换取资源上的满足。归根到底,不是家长的问题,是中国的社会问题。

车多担心交通安全

家长马凌莉:虽然儿子就读的小学乘车只有3站路,之后只用步行百余米就到学校,但现在路上车多,主要担心的是交通安全,让孩子自己走实在不放心。自己虽然辛苦,但能保证孩子安全。

担心孩子遇到坏人

审计师李那:国内的社会治安状况还不足以让大家把孩子可以放心地放到大马路上让他们自己回家,因为现实生活中不时耳闻的拐卖案件甚至是明抢的刑事案件,让每个家长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未雨绸缪,提前用自己的精心呵护给孩子围上一道安全篱笆,所以,即使再辛苦,每天的接送,还是要坚持的。

腾讯网友四海游侠:公安部的一项通报显示:2011年,全国共破获拐卖儿童案件5320起,共打掉3195个犯罪团伙,解救被拐儿童8660人。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痛苦的磨难。在此类案件还难以杜绝的现实情景中,孩子自己上下学也许只会让这样的案件有增无减。

自制力差,容易贪玩

60岁的梁健: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子虽然认识回家的路,但年龄小自制力差,我担心他放学后和同学在校门口小卖部里买玩具,或是相约去网吧打游戏,容易贪玩学坏了。

利用接送时间和孩子交流

市民李杰:平常自己忙工作,孩子忙学习,使得双方的交流减少,和孩子见面时间短,每天的接送时间,是和孩子的最佳沟通时间。

专家:需要全社会一起来解决

新华网:近年来,一些发生在校园周边针对学生人身安全的暴力事件,使家长们心里感觉不踏实,而校园周边大量小摊贩出售的“垃圾”食品又使家长不得不担心起孩子的卫生和健康。加强校园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特别是要弥补在治安、卫生等多方面的社会公共政策缺失,才能为孩子的上下学之路筑起安全“防火墙”。

城市权威观察者小先:“中国式接送孩子”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想办法才能解决。政府方面,要根据区域需要合理增加和完善教育教学设施,解决孩子上学远的问题;交通、公安等部门加强维护交通秩序、整治社会治安等;家校方面,学校可以设立“学童护送员”,在每天上下学时间,站在校外车流量大、交通比较复杂的路口引导学生们安全通过。除了“学童护送员”外,发动志愿者成立“PTA”(家长教师联合会),其成员定期轮流担任安全员,在孩子上学放学的时间去交通要道护送孩子。采用以上各种措施逐步消除家长来自于社会的不安全感。

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林高龙:就家长而言,也应该学会逐步放手,从以下几点做起:从小让孩子认识安全标识;了解基本的社会秩序,比如如何看红绿灯过马路,懂得什么是违规的事情;带着孩子去坐公共汽车和地铁,让孩子记住回家的路线以及爸妈和老师的电话号码,不接受陌生人的物品、不与陌生人搭话等……培养孩子主动的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让孩子得到更多锻炼和自我成长。

综上,既然“中国式接孩子”是一个社会问题,就应该全社会共同努力想办法解决。国家政府、学校、教育机构、社区等努力构建和营造和谐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家长也应该拿出“时间表”和“行动书”,逐步改变“中国式的生活和养育习惯”,做到适当放手,让孩子接受充分地锻炼。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各方面携起手来,“中国式接送”才有可能慢慢减少,直到最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