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焦虑”,成就孩子快乐童年

2013-12-29 00:00:00王瑛夏亮
中华家教 2013年1期

三岁孩子学钢琴,幼儿园孩子学英语,小学生学奥数……一道道无形的“起跑线”,困住了许多家长,也剥夺了孩子童年的快乐。

中国父母普遍“焦虑”

当下,一种病症正在广大中国家长中蔓延,浙江省教育学会副会长鲁林岳将这种病症描述为“集体焦虑症”。家长“焦虑”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节奏变快了。

我们看到,每到周末,家长们就陪着孩子“转战”于各类兴趣培训班和课外辅导班,一天上三四个学习班的孩子不在少数;我们还看到,孩子学习各项科目的年龄越来越小。比如,不足三岁的孩子学英语,而这些孩子连汉语还说不清楚;三岁的孩子被要求学钢琴,而此时孩子还无法集中注意力,手指的小肌肉也没有发育好……孩子过早地被卷入与同龄人竞争的行列。

总之,家长的“焦虑”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希望孩子学得多,成为“全才”;二是希望孩子学得早,从而“早慧”。家长们笃信:孩子学得越多,学得越早,就越能在同龄孩子中“脱颖而出”。

“焦虑”,仅能换来孩子短期的成功

这些“脱颖而出”的孩子,他们今天的成功是否也预示着未来的成功呢?浙江一批孩子曾参加国际奥数比赛并获得一等奖,载誉归来时,有一个孩子说:“我这辈子再也不想学数学了。”一位专门教授钢琴的老师无奈地说:“很多钢琴十级的孩子发誓再也不碰钢琴,他们不觉得音乐是终生的伴侣,因为音乐夺走了他们玩耍的时间。”

玩耍是孩子的权利,而孩子的这项权利因为过早过多地接受各种各种训练而正慢慢地被剥夺。随之而来的是,孩子们从很小的时候便被家长要求上各种培训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一些枯燥的、模式化的训练,参加着各种比赛和考试。孩子们学习的快乐没有了,为之付出最多的事情,竟成了他们最讨厌的事情。

家长的“焦虑”,虽然在短时间内让孩子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从长远来看,这些过早、过量的教育却磨灭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家长想尽各种方法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同龄人走得快,却忽视了孩子的长远发展。因此,杭州师范大学张华教授说,“我们的教育不是要让孩子走得快,而是要让孩子走得远”。因此,对孩子的教育要着眼于未来。

放下“焦虑”,让孩子走得更远

家长要想让孩子走得远,必须要放下自己的“焦虑”,给孩子时间,等待他们成长。不要因为孩子少学一门兴趣课程,就惟恐孩子不如别人;也不要因为孩子学东西比别人晚,就担心孩子落后。孩子在起跑阶段领先,不代表将来依然领先。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有其特定的发展规律。对孩子的教育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成熟程度,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不可逾越其发展阶段。比如,弹钢琴是一种精细动作,需要孩子的手指非常灵活,它受到小肌肉的控制。4岁以下的孩子,小肌肉还没有分化,不适合学习钢琴。因此,家长不要盲目跟风,而是要结合孩子的成长,在孩子适合的时候再要求孩子去学习。

我们还应该注意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进行差异化培养。比如,有的孩子擅长音乐,有的擅长体育,这是自身优势的不同;有的孩子开始说话的时间早,有的则比较晚,这是发展快慢的不同。因此,家长要了解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

孩子的童年应该是快乐的,家长只有放下“焦虑”,才能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王瑛社会工作硕士,中国儿童中心教育研究人员;夏亮江西省九江广播电视大学讲师)

责编:王敬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