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和国家未来一个时期的工作重心。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等实力的进一步增强,虽然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等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效应呈现递减趋势,劳动力和资源等成本优势也在不断减弱,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仍具有较明显的后发优势。充分发挥和利用后发优势,有助于我国以较低成本和资源代价实现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全面进步与和谐发展。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发优势;经济平稳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中图分类号:F042
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目标,是我们党和国家未来一个时期的工作重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以保持30多年的高速增长,国民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创造了令世界震惊的“中国奇迹”,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后发优势(late-mover advantage)。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等实力的进一步增强,虽然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等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效应呈现递减趋势,劳动力和资源等成本优势也在不断减弱,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然具有较明显的后发优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内生和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确保我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还不能完全排除或放弃我国的后发优势。
一、我国仍具有比较明显的后发优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个含糊的概念,而是有具体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作为有力支撑的明确目标。党的十六大首次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GDP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同时,在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的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党的十七大就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建设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则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建设领域,进一步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更具体和更明确的新要求。其中的经济发展目标,不仅要求实现GDP比2010年翻一番,而且要求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即实现 “两个翻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国际地位有了明显提升,但总体上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仍然具有较明显的后发优势,而且更具备现实利用后发优势的有利条件。
后发优势通常被看成是落后国家通过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获得比发达国家更快的经济增长,从而使得落后经济最终收敛到发达经济。[1]然而,现实中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后发优势比较广泛,它首先表现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而呈现出巨大增长空间的优势。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增长基数较低,受经济增长基数效应作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可能比发达国家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长率。虽然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截至2012年,我国人口为135404万人,约占世界人口总量的20%,经济总量达到519322亿元(约8.25万亿美元),但人均水平只有世界经济总量第一大国美国的1/9,第三大国日本的1/8,位居世界的第80多位。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结构的层次等都较低,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我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等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总体上还是一个农业经济国家,农业劳动人口在全部劳动人口中所占比重接近40%,远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水平。在农业劳动人口比重中,英国约为2%,德国和美国约为3%,日本约为7%,韩国约为18%。发达国家大致在20世纪70年代就相继完成了城市化进程,其城市化率大于70%。当前,我国城市化率虽已突破50%,但我国采用的人口城市化率统计标准包括了城市户籍人口,以及在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其中后一部分人口具有很大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因而难以真实反映我国城市人口的量变关系。因而,我国的农业从业人口和农村人口实际所占比重可能更高,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转移,以及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潜力还非常巨大。一般地讲,现代工业部门的投资报酬率要远远高于传统农业部门,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可将农业部门的资本和资源转向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工业部门,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社会经济较快地增长。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则可充分发挥城市“发展级”的辐射作用,有力地引领和带动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经济较快增长。通常情况下,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的城市化率,能创造数千亿元的需求规模,带来整个国民经济1~2个百分点的增长。
目前,我国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仍十分突出,产业结构层次比较低。2012年,我国第三产业约占GDP的44.6%,虽有较大的发展,但同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左右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50%的水平。因而,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特别是提高能有效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可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较明显拉动效应。据统计,每提高服务业一个百分点的比重,就可提高GDP近一个百分点的增长。以信息产业为例,信息产业是20世纪90年牵动美国代经济持续10年繁荣的强大动力,其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5%,到20世纪末,信息产业产值已占到美国GDP的8%以上。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发展势头较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通过获取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技术和经验,加快推动我国信息化的发展,能对我国经济增长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发展中国家具有的后发优势,还表现为有发达国家现存的先进制度、技术和成功经验可供模仿、借鉴和利用,从而可以降低经济启动时的要素投入成本、技术支持成本和风险成本,缩短基础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自主创新和相关制度创新的摸索时间,促成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观念自觉转化,使发展中国家实现较高的发展速度,从而用较低成本和较短时间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追赶。我国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以及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等,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学习和引进发达国家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的先进成果及成功经验,不仅可加快缩短我国科技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有助于推动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政府与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制度,借鉴和汲取发达国家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国更好地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与此同时,我国已具备借鉴和利用发达国家现存的先进制度、技术及成功经验的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和深入发展,为我国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借鉴和利用国外的先进管理制度和经验,进一步加快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畅通渠道;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则要求和赋予我们的权利,在更广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加强了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为我国更好利用国外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制度及其经验,克服自创成本高和风险大的束缚,实现有限资源约束下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陆续制定、修订和颁布实施了同世贸组织规则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引进技术和外资等政策措施在不断的完善,我国国内市场制度和市场体系日趋完善,政府办事效率不断提高,则为我国学习、借鉴和利用国外先进制度、技术和成功经验提供了现实条件。
另外,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后发优势还表现为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禀赋方面所具有的比较成本优势,以及发展中国家存在的较好市场发展前景、较多投资机会和较大获利机会等。我国劳动力资源总体充足,劳动力的供给相对丰富,虽然目前解决劳动力的就业压力较大,从这一点来讲也是我国的一个劣势。但在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情况下,我国劳动力成本仍然远低于发达国家,具有比较明显的成本优势。只要我们能够发挥要素禀赋结构优势,注重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并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可将劳动力劣势转变为优势。我国拥有13亿人口,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对发达国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资本具有追逐利润的特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资本形成和资本收益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总体上讲,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率高于储蓄率,资本相对稀缺;而发达国家的储蓄率高于投资率,资本相对丰富;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投资收益率高于发达国家。这有利于我们大规模引进外资和技术,克服我国经济建设面临的资本和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相对短缺的困难。不仅如此,引进外资和技术,还可为我们带来先进管理制度、经验,以及新的思维方式和经营观念,并由此带动国内企业的制度变革和创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科技工业体系,科学和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经济发展的后劲较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政治稳定,经济保持高速平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改革开放取得令人瞩目的今天,不仅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高,而且民间资本积累不断扩大。目前民众的金融资产已经超过国有资产的规模,民间的投资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和国内政治、经济等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因而在我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进程中,我国不仅客观上存在后发优势,而且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后发优势。
二、后发优势能以较低成本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要全面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在较短时间内全面赶上发达国家,需要继续保持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总体上看,我国还是一个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因而只有节省资源、降低成本,才能继续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如果我们能够继续充分利用和发挥后发优势,即利用自己发展相对落后所形成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各种机遇,就能够一定程度上继续以较低成本推动经济平稳快速发展,顺利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一)能以较低成本加快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道路上所积累的基本经验,吸取他们失败的惨痛教训,能使我们避免发达国家所走过的一些弯路,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在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曾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由于盲目发展工业,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其后又不得不回过头花大钱治理环境污染。不仅如此,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也有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走过了不少弯路。一些国家的城市在进行住宅建设和城市改造时,遍地搞建设,造成城市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恶化的“城市病”现象,然后不得不通过“逆城市化”向外疏散,再回过头来重新搞城市环境改造。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发展—污染—治理”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以及“建设—破坏—改造”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不仅带来了严重的环境等问题,而且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不同于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总体上并不十分突出,而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正面临着比较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客观上不允许我们走发达国家的“发展—污染—治理”的工业化道路和“建设—破坏—改造”的城市化道路。因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战略上,我们可以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做到一开始就注意进行全面科学规划,有意避开一些能产生较大污染的项目,或事先采取防范措施,从而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旧辙,达到节省资源和时间的目的。甚至在设计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道路时,可以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一种有别于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方式和途径,不必完全依照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路径来走。关于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党的十六大就依据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规律,确立了“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3]党的十八大进一步确立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道路。[4]这实际上就是一条有别于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这条道路不仅可有效地解决各种资源和环境问题,而且可推动推动我国工业化、信息化乃至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三)能以较低成本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利用我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的技术差距,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并加以消化、吸收、改造,能以较快的速度提升国家的科技水平,缩短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还可以节省大量的成本。[5]新技术发明,尤其是信息、计算机、医药等技术发明,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而且存在非常大的风险。如2000财年美国IBM、摩托罗拉公司的研发投资分别高达43.45亿和44.37亿美元。这一费用即使是一般的发展中国家也无法承担。通常情况下,只有5%的研发项目最后能够成为可申请专利的技术,也就是说95%的研发项目不能产生任何结果。而这5%申请专利的技术又只有10%~20%能够最终投入商业生产。然而,发展中国家只需要付出大约新技术发明成本的1/3,就可以引进该项成熟技术,而引进超过专利保护期的技术则不需花费任何成本。
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能够产生“免费搭乘”效应,可在基础投资、产品和工艺研究与开发、员工培训、顾客教育、政府审批等很多方面节省大量的投资,并从中获益。这些节省下来的资源若被用于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和关键技术领域的创新,或直接用于基础建设和生产经营投资,可进一步促进先导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等领域的自主创新,加速实现我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不仅如此,由于引进的高新技术为成熟技术,能立刻被用于商业生产,因而可不断提高资本回报率和资本积累率,并加速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日本曾利用其后发优势,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并加以创新发展,节省了大量从事基础性研究所需的人力、经费和时间,走出了一条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捷径,并很快成为后来居上者。从一定意义上说,日本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可归之于利用后发优势的“免费搭车”。另外,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和成功经验,还可以节省我们进行制度创新、实践摸索及试验的时间和资源。
(四)能以较低成本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和优化升级
经济结构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社会,部分比较发达的现代工业与大量传统农业并存,部分现代化城市与广阔传统农村并存,部分现代工业企业与大量落后手工劳动或半机械企业并存,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与广大不发达和贫困地区并存。我国产业结构层次比较低,第一产业占有很大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传统产业占有比重较高,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低,同发达国家也有较大差距。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变迁存在一定的“路径选择”,改变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们可依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学习、比较和选择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演进路径,合理制定和有效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可加快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断培育具有发展潜力和前景的新经济增长点。另外,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体系完整而且联系紧密,具有较强的刚性和强大的惯性,进行结构调整的成本相对大。后起的中国具有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后发优势,能够在新的起点上用全新的方式、更短的时间和更低的成本,加快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三、发挥后发优势有助于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进步
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小康建设奋斗目标。进入21世纪,我们党召开的十六大就郑重宣告“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们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3],并进一步提出了更高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认为总体上达到的小康社会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3]可见,总体上达到的小康社会主要是偏重物质消费水平的小康社会,而全面小康社会除了进一步关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外,更加强调人们精神生活的提高、民主权利的增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即更加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协调和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进一步勾勒出一个更全面、更清晰和更加令人振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明确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以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具体内容和要求。[4]利用后发优势,不仅能释放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能,促进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而且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全面进步与和谐发展。
发挥后发优势,可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实力,实现经济和社会在更高水平的健康发展。GDP 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综合性指标。目前,我国GDP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才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的“两个翻番”目标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通过进一步发挥后发优势,充分利用我国在国内市场、劳动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制度及成功经验,能够使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自身的后发优势使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若我们进一步发挥好自身的后发优势,努力在工业化、城市化、科学技术和经济结构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的GDP不仅完全有能力实现“翻番”目标所需的年均7%增长速度,而且有可能保持一个更高的发展速度,从而为进一步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翻番和确保经济社会各领域平稳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到那个时候,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并步入较高收入国家行列;居民家庭财产将普遍增加,人民普遍可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型期,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6]因此,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需要明显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还比较突出,群体之间、地区之间、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200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城乡和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目前,这一差距不但没有得到明显改观,而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一是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收入分配差距明显拉大,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51.4%下降到40%左右,同时资本所得却由36.3%提高到46.1%。二是人群间、城乡间、行业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反映整体人群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317上升到2012年0.476,高出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城乡收入差距为33倍,比1985年扩大近1倍;不同行业间收入差距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倍扩大至2~3倍,垄断行业收入远高出合理水平。这显然不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发挥后发优势,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功经验,汲取其中的教训,不但能以较低的成本加速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而且有助于加快改变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面貌、不断缩小工农差距和城乡差距。同时,进一步把我国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作为发展后发优势的作用点,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实现中部崛起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还可逐步缩小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目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基本上还是顶尖底宽的“金字塔”结构,低收入阶层占据主体地位,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偏低,只占18%左右,离西方发达国家40%的比例有较大距离。发挥后发优势,借鉴先发国家的经验和汲取他们的教训,加快推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有助于改变我国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和生活状况,可使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工作在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工业等部门,使更多的农村居民生活在设施比较完备和社会保障措施比较健全的城镇。随着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可加快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不断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从而不断改善农村生活设施和农民生活水平。这样,中等收入阶层队伍也将随之不断扩大,居民的收入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全面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建设方面协调发展的成功经验,充分汲取其中的教训,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建设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通过发挥后发优势,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快改变我国二元经济结构面貌,不断缩小群体之间、地区之间、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的差距,特别是实现我国“金字塔”式的社会阶层结构向中等收入阶层占主体的 “橄榄型”结构转变,将会带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全面进步与和谐发展,使我国十几亿人过上安居乐业和丰富多彩的幸福生活。
不仅如此,发挥后发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开放型经济的成功经验,汲取发达国家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教训,可加快转变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并进一步促进传统落后观念的自觉转变,有助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使我国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科教、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文明建设上都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为避免发达国家曾由于牺牲生态环境和掠夺使用资源所付出的高昂代价,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兼顾当代人利益和子孙后代利益,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的的相互协调,到2020年我国十几亿人民必将生活在一个较高水平的、比较全面的、发展比较平衡并可持续发展的小康社会之中。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张鹏飞.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和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5,(1).
[2] 杜人淮.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的政府与市场理论述评[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6).
[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郭熙保,肖利平.后发优势、技术吸收能力与中国的经验[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6] 杜人淮.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路径与策略[J].中国市场,2012,(20).
(编辑:周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