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八大报告指出,2020年要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同时也提出了双倍增的定量发展目标,即2020年GDP总量和城乡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未来十年是跨入高收入国家的关键时期。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明显滞后于城市化,而城市化的进程又滞后于工业化。所以,要从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入手,推进城市化。关于如何推进城市化进程,提出了通过培育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来发展集约性的现代化农业,把农业劳动力能够解放出来的思路与案例。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集约性现代化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3
一、未来十年是跨入高收入国家的关键时期
2012年我国人均GDP接近6000美元。2012年的十八大报告指出,2020年要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同时也提出了双倍增的定量发展目标,即2020年GDP总量和城乡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如果把时间稍做调整,以2012年作为一个基期,那么未来十年如果能够实现GDP总量和城乡居民收入双倍增长,那么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有可能人均GDP达到12000美元。2012年是6000美元,十年翻一番,可达12000美元。12000美元是世界银行划分的一个标准,即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分界线。所以从2013年开始,我们将用十年左右的时间能够跨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这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上都将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影响。迄今为止,所有发达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不足我国人口的1/2,亚洲国家和地区能够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也只有1亿多人,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我国的台湾省和香港地区。中国13亿人能够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这对世界经济的格局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书写人类历史的一个新的篇章。从这个意义上讲,十八大选出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是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跨越中等收入区间进入高收入国家的领导集体,全国人民对新的领导集体充满了期待,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能否实现未来十年的持续健康发展?能否跨越中等收入区间,我们面临着许多难题,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解决好“三农”问题。
二、实现农业现代化是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最大课题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所面临的最大课题。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农业现代化可以从土地上解放多余的劳动力,使他们转入非农产业,进入城市,成为城市人口。农业人口、农业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和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所以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市化必须同步推进。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明显滞后于城市化,而城市化的进程又滞后于工业化。所以,要从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入手,推进城市化,改变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城市化、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局面。
为什么说农业现代化滞后呢?就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第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现在我们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28%。现在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是10%左右,而农业劳动力的占比是36%。36%的劳动力创造了10%的GDP。这就决定了农民收入与城市收入、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收入和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力的收入形成了巨大的差距。即现在农村人均纯收入只有城市人均纯收入的1/3。具体来讲,农村人均纯收入只有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1%,比劳动生产率还略高一点儿,因为有转移收入在内。现在在农村还居住着近7亿人口,种地的劳动力还有2 .8亿人,2 .8亿人种了18亿亩耕地,平均一个劳动力只能种6亩4分地。按照现在的机械化条件,特别是在平原地区,像华北大平原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机械化非常成熟,可以实现全过程的机械化,一个劳动力种几千亩没有问题,但没有那么多地供他们种,只能种6亩4分地,大量的劳动剩余,所以劳动生产率低下,这就决定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
城乡收入差距停留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的马晓河副院长研究成果显示,世界上所有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国家和地区,一般都具备这样三个条件。一是城市化率要达到70%左右;二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接近或者超过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三是农民收入接近或超过城镇居民的收入。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是3.2:1,7亿人住在农村,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农民的收入这么低,要想进入高收入国家是不可能的。因为需要提高另外一半人的收入,来分摊农村7亿人口的收入,这样,平均水平才能达到12000美元。这不可能实现。所以,能否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看在农业现代化上能否有所突破。农业现代化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城市能否吸纳,进城的农民工能不能够真正市民化,像现在有户籍的城里人一样能够享受到共同的公共服务。这是未来十年能否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从现在起要高度关注这个问题,研究这个问题,寻找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途径、政策和方法,为未来十年实现持续健康发展能够提出好的建议,供中央决策参考。
我们要研究自己的经验,特别是沿海地区前三十多年发展的成功经验。像长三角、珠三角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期了。在那些区域,城市化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任务,大量的劳动力转入到二三产业;城乡居民收入大体均等,像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现在是1.9:1。城乡居民收入比例最好的是浙江省,现在只有1.6:1。浙江农业劳动力的占比已经下降到20%以下。社调时,调研过很多县,如苏南的昆山、江阴、张家港、吴县,浙江的安吉县、湖州,还有宁波的很多县,在一个县域范围内实现了半小时的生活圈,实现了就地城市化,农民住在自己原来的地方,出去工作,大部分是从事二三产业,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任务基本上完成。现在大学生考上大学之后,户口都不愿意转。因为他离开农村以后,农村那些好的福利,特别是土地、宅基地都没了,即使是考上北大、清华也不转户口。在那个地方,当农民比当工人、在农村比在城市更令人羡慕。这为我们广大中西部地区未来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学习的榜样,我们要总结他们的经验、推广他们的经验。
三、如何加快农业现代化
如何加快农业现代化?要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现代化。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证明,哪个领域能够积极地吸引社会资金的进入,哪个领域的发展就快,就充满了活力。哪个领域拒绝社会资金的进入,这个领域就是一潭死水。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的资金,特别是搞设施农业、农业技术装备现代化需要大量的积累。从资金的来源看,光靠政府投入是不可能的。财政资金对“三农”的投入可以说是尽了最大的力,2012年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已经超过1万亿元,但平均到7亿农民头上一个人平均1000元钱,所以靠财政的投入不可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只能起到鼓励投入的作用。靠农民自身的积累也不可能,因为农民自身的积累能力比较低。只能靠引入社会资金,培育新型的农业投资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公司等。通过培育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来发展集约性的现代化农业,把农业劳动力解放出来。
在这里引入笔者2012在调研中遇到的好案例,供大家分析。
第一个案例是笔者到湖南洞庭湖地区的调研案例。因承接了湖南省委托的洞庭湖生态园区规划咨询任务,到岳阳市的华容县调研。该县是一个传统的粮食产区,所谓的“湖广熟,天下足”指的就是这个地方。稻米一年两熟,都是囤粮田。一个村子有70多户人家,800亩水田。这800亩水田都让村党支部书记一个人转包了,党支部书记变成了全村的佃户了。所谓的佃户是把地转包过来,一亩地给原来的承包者700块钱,然后购置了全套的农业机械,包括大棚育秧,可以提前半个月育秧、插秧,亩产可以提高5%。把全村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自己不种地了,从土地上获得的收入比原来自己种地的收入还要高。另外自己不种地之后,在当地打工,一个短工一天130元钱,愿意进城打工的现在农民工的平均收入达到3000元,一年的收入是3万元至4万元钱。如果两口子出去打工,一年的收入可以达到7万元钱,再加上土地转包的收入到七八千元钱,一年的收入可以接近7万元甚至8万元,这样一下子就可以进入中等收入家庭了。因为国家统计局规定的,中等收入家庭的标准是年收入6万元至20万元。也就是你不种地了,到城来打工,一下子就可以跨入中等收入的行列。
第二个案例是笔者我在前几年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克山县调研的案例。一个村子的地,都让一个农业合作社种了。几个人购置了全套的农业机械,全村的地种一级大豆。村里的劳动力干什么去了呢?党支部书记在大连经营了一个冷藏库,负责海产品的运销,把劳动力都吸引到大连去了。村里开村委会和党支部会议都要到大连开,村里面就剩下农业合作社的几个人了,都城市化了。
还有一个最新的案例,前几天新华社每日电讯稿上第一版第一条介绍了安徽省小岗村在春节之前,整理出4000亩耕地,春节之后要进行招标、招股,看谁出的价钱高,谁就能够承担这4000亩耕地的承包权进行经营。其中有一些是原来20世纪70年代末搞家庭承包的带头人,他们说三十多年前,我们带头按手印,把集体的地分到各个户,30年之后重新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搞集约化、机械化大生产,效率又高,又能够提高粮食产量。我们自己不种地了,集中起来给人家种,收入会更高。而且劳动力解放出来之后,可以从事多种经营增加收入。小岗村的这个举动,笔者认为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以上三个案例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解放农业劳动力、实现城乡之间一体化发展的生动例子。
参考文献:
[1]马晓河. 迈向高收入国家难点重点仍是农民[J] .学习与研究,2012,(10).
[2]郑新立.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J] .中国市场,2012,(46).
[3]郑新立.解决四大障碍 中国将走出中等收入陷阱[EB/OL].[2012-11-19].
http://money.163.com/12/1119/23/8GN9KT8M00253B0H.html.
[4] 郑新立. 改善民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J] .改革与开放,2012,(11).
[5]徐海涛,张艺. 小岗村:35年后,土地重新集中流转[N] . 新华每日电讯,2013-2-17(1).
(编辑:周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