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宏观经济形势的重要国际因素分析

2013-12-29 00:00:00朱光耀
中国市场 2013年11期

摘要:研究和预测2013年的宏观经济形势,国际社会几大影响要素不容小觑。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形势以及应对结果,美国启动跨大西洋的贸易谈判和跨太平洋的贸易谈判,奥巴马政府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其第二任期的首要任务和目标之一,发达经济体推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产生外溢效应,这些都影响着2013年国际经济的走势。对此,中国应该有非常清晰的判断,从而在政策选择方面做出极其审慎的抉择。

关键词:国际经济形势;重要因素;政策选择

中图分类号:F113

现就国际经济界关注的四个主要问题作以分析,探究这些重要经济因素对2013年世界经济走势的影响。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形势问题和经济走势

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发展到今天是过去多年欧洲经济问题累积的结果,它的确是结构性的问题。2012年以来,欧盟、欧洲中央银行、国际货币基金都下了很大的气力来缓和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的态势。应该说在2012年8月份欧洲中央银行做出不限量的对欧洲国家债权市场进行干预、以确保欧元的统一性以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态势有所缓和,但是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众所周知,解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实质问题是欧洲的银行和政府去杠杆化的问题。那么,去杠杆化的资金量有多少呢?2万亿欧元。

我们总结国际社会历次应对债务危机的手段,无外乎四种形式:一是债务国必须实行紧缩的经济政策,这必然要付出经济结构调整的惨痛代价。二是要有国际间的援助,欧洲几个重债国,首先要由欧元区其他国家、特别是德国提供援助,所以援助有,并且有国际货币基金的援助。三是发行货币,稀释债务,但是欧元区17个国家受到统一欧元债务的影响,怎么做?确实是对欧元的挑战。四是债务的重组,实际上就是把债务减免了。

应该说欧元区过去三年间应对主权债务危机过程中,迄今为止把这四种方法都使用了,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体现在欧洲资本市场趋于稳定。但是欧洲经济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原来预期2013年中期欧元区乃至整个欧盟要恢复经济正增长,但是目前看2013年欧元仍旧处于负增长态势。这说明欧元区在2013年要继续与衰退作斗争,直接的后果是欧洲的人民为结构调整付出重大的代价,生活水平下降。

紧缩只能是经济政策组合中的一种选择,绝不能作为整体的经济政策,最近意大利的选举就是一个证明。意大利在过去一年的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努力,但代价就是经济的衰退。在这种情况下,目前意大利的选举结果让意大利人民也看到了新政府所面临的严重困难。在没有一个统一的坚强的政府的领导下,一个国家是很难应对危机的。

所以,我们应该非常清晰的判断对宏观经济形势的走势,在政策选择方面要极其审慎。

我们如何看欧洲,目前看欧洲资本市场的稳定,如果欧洲央、欧元区和国际货币基金坚持目前的政策,能够承受短期的痛苦下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改革,这将有助于市场的稳定。但是这将有经济下滑的风险,过长时间的持续是任何经济体的人民都无法承受的。所以,发展有质量的增长,对任何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关于跨大西洋和跨太平洋的贸易谈判

在美国启动了跨太平洋地区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大背景下,2013年FKUkfaAWgXPv4Bx7zd/4IgImi/QGK0ExW+XHQoGoPCo=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他的“国情咨文”中宣布启动跨大西洋地区的自由贸易区谈判。这标志着世界经济的两个最主要的发达经济体,计划达成一个新的自由贸易协定。这对世界经济的整体走势影响几何?

美国启动跨太平洋贸易谈判的意图从最开始就表达得很清楚:美国需要建立高标准的以规则为指导的跨太平洋的自由贸易区。而启动此次谈判的背景就是在WTO多哈谈判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他们坚持要走区域发展和自由贸易区的道路,而且是要有一套全新的高标准来推进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谈判原计划在2013年底结束。在目前的情况下,美国又启动了跨大西洋的谈判,跨大西洋谈判和跨太平洋谈判的共同点就是要推进高标准的新的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美国和欧洲之间的贸易壁垒或者关税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或者是很低的。他们之间要解决的问题是在贸易制度和规则方面的差异,无疑跨大西洋的谈判更侧重在规则上。

在这两个分别以2013年和2014年作为谈判结束期的谈判启动的前提下,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无疑用此主导新的世界贸易规则的制定和新的世界贸易格局的形成,这对于我们至关重要,必须要密切关注。美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如布鲁金斯学院的尼古拉斯·拉迪教授明确指出,美国在启动TBP谈判的时候没有要求中国参加是错误的。我们通过中美经济对话,在王岐山副总理的直接关注之下,美方承诺要及时向中方通报关于TBP谈判有关信息,大家可以看到关于中美对话联合声明都有承诺,我们确实在交换意见,而且保持经常交换意见。关键是美国、中国、欧盟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形成新的世界贸易规则的过程中应该是有一个密切的政策协调。我们希望这种协调与政策的沟通能够在尊重相互利益、寻求互利共盈的大前提下继续加以推进。与此同时,作为世界贸易多边机构WTO和多哈谈判,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应该付出努力,加以推进。

三、气候变化问题的影响因子

在当前新的形势下,作为世界最主要的两个经济体,美国和中国各自在形成新的国内共识,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气候变化问题,又同环境治理问题直接相关,这个走势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中国经济和世界整体经济的影响如何?

气候变化问题对美国来说,特别是对美国奥巴马总统来说,他在第一任期中确实有过重大的挫折。我个人认为从奥巴马本人从一开始十分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但是由于美国国内的政治,特别是美国不同利益集团的制约,使得奥巴马在第一任期内,如果谈气候变化就意味着政治自杀。但是现在两个因素改变了这种局面:一是奥巴马第二任期中得到美国人民的授权;二是美国液化天然能源供给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使得奥巴马能够有信心在他的“国情咨文”中宣布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他第二任期的首要任务和目标之一,这是一个重大变化,对美国是重大的变化,这也是对世界的信息。

我们要关注美国在气候变化政策方面的会议,关注美国天然气革命带来的资本流动的变化,以及直接投资、特别是重化工业和以重化工业相关联的机械制造业流向的变化,很可能这些重化工业和与之相连的基建加工业会出现比较大规模的回流美国,因为它追逐的是成本。美国液化天然气的突破,使得液化天然气价格在美国出现了急剧下跌。这种情况对加工业、重化工业等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又同奥巴马总统号召的基建加工产业回归美国相关联。所以在政策面上,我们应该关注这一点,更重要的是其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治理的影响。

从中国亲身的经验看,我们对气候变化应该有准确的政策上的把握,不能把单纯气候变化作为温室气体的变化,它同污染物是相联系的。北京和全国地区出现的大规模雾霾天气已经证明了:气候变化影响到了大气环流的变化,大气环流的变化又直接导致污染物累积,污染物累积又反映在气候变化上,它们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所以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有大局观念,必须全球考虑,必须坚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们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完成。

四、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影响

自2008年9月以后,发达经济体推出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现在日本安倍政府推出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种政策的溢出效应到底有对全球经济、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起什么样的影响?在它极度向国际资本市场注入流动性、对国际资本市场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造成流动性泛滥冲击的外溢性影响情况下,我们同时要警惕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达到了基本预期目标以后,突然中止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产生的外溢性影响。

在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破产后,美联储推出了第一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且数量是1.272万亿美元,应该说第一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在特殊形势下稳定金融市场、避免系统性的市场崩溃发生了积极的作用。这在国际社会是有共识的,争论点就是它的第二轮变化宽松的货币政策6000亿美元的推出,这恰恰是在2010年11月份G20首尔峰会之前推出的。当时全球金融市场形势是缓和,而且经济出现复苏,在这种状态下美方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就造成了国际社会非常大的争论,核心点就是外溢效应,这种钱流向新兴市场国家,造成对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冲击,所以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到了美国后来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及实施的所谓扭转操作,大家都是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对这个非常熟悉,就是卖长买短对债权周期进行调节,扭转操作。市场参与者对扭转参与方面基本上是肯定的。到了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以及扭转操作到期以后,美方又推出了新的政策,有人说是第四轮量化宽松政策,有的说是加强版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第四轮或者加强版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每个月购买45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这种情况下,其外溢效应如何?坦率来讲,有不同意见,有正面评价的,也有负面激烈批评的,这有待经济学家今后做出全面的历史评价,但是我们要警惕美联储的动向。

美联储在推出第四轮或者加强版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时候明确提出了它的政策目标,就是美国的失业率以6.5%为一个基准线,同时把美国的利率水平2%~2.5%作为警戒线,这就是很明确的信号,以这个目标来调节本国的货币政策。任何一个国家,特别是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它很明确,即货币政策当然是针对其国内经济,同时考虑货币政策的外溢性,就是国际影响。这种情况下,G20的成员实际上是警惕的,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方面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实施,甚至日本也加入进来,其对世界经济、对新兴市场外溢性到底这种冲击度有多大?更为警觉的是,我们要认识到,这些国家一旦出于国内经济目标调整这种政策,对新兴市场国家怎么样?

坦率来言,对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管理者来说,控制货币的升值要比控制货币的贬值相对要容易。为什么?手里有资源,控制贬值手里必须有外汇。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要求我们做事要向最好的方向努力,同时要有最坏的准备,这就是中央要求我们底线思维,这确实是保证我们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政策思路。我们要有全面的考虑,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当然我们最重要就是坚定不移的贯彻“十八大”确定的方针,坚定不移的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工作指导方针方面,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攻坚克难,有国内的改革,也有对国际形势的准确的认识把握,按照中央的要求建立底线思维,争取我们最好目标,保证中国的经济能够按照“十八大”的要求和规划蓝图在2020年要比2010年人均国民收入和国家的经济总规模都翻一番。

综上,在研判2013年世界经济走势时我们应该认真考虑以上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光耀.复苏停滞是最主要风险[J].英才,2012,(1).

[2] 朱光耀. 世界经济形势挑战中国[J].中外管理,2012,(12).

[3]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中国如何应对国际规则”课题组. 中国应如何参与国际经济规则制定?[J].中国市场,2012,(12).

[4]朱光耀.建立防火墙纾困欧债危机 增加全球投资推进经济恢复[J].经济研究参考,2012,(43).

(编辑:周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