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2013-12-29 00:00:00吴丽丽黄德海
中国市场 2013年19期

摘要:从技术向生产力转化过程视角出发,讨论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着力点。内容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及其出台背景;通过高新科技产业发展过程的视角考察,讨论新技术产业中存在的问题;比较科技研发政策和产业化政策效果。结论认为,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将更多突出新技术转化应用及新产品市场开拓问题,以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化,带动科技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足够的物质激励基础。这是对通常提法“产学研结合”的超越。

关键词:科研成果;产业化;市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0.4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简介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指出,“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除前述七大产业外,还有与“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开发利用”、“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科学技术”有关的两大产业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政策形成过程

以2009年为界,之前产业政策研究人员通常针对某个产业单独讨论“战略性”和“新兴性”问题,之后中央在调查研究和制定政策时将这两个特性融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2009年5月21日出席财政支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并讲话。他强调,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2009年9月21日至22日,时任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约请47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学和科研院所教授、专家,企业和行业协会负责人,就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七个产业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在随后公布的会议公告中,该七大产业被表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09年11月23日召开的首都科技界大会上时任总理温家宝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其中再次对上述七大产业做出更为具体的解释,同时对海洋、空间和地球深部资源的利用问题也提出了独到深刻的见解;2010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途径之一;2010年6月7日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时指出,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10年10月10日国发(2010)3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从宏观层面将“战略性”“新兴性”全面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逐渐清晰。可见,科学研究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

(二)政策背景:金融危机、产能过剩及气候变化

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近年经济现状有关:第一,2009年后中国供求严重失衡,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传统产业增长有限。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西方发达国家需求急剧萎缩,中国出口需求锐减,在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下,中国国内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观察2006年1月至2011年9月,出口额累计同比增速(月度)数据可见,2008年1月前后数据明显不同,之后连续在25%之上,之前则均在25%之下; 2009年1月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更明显,前者在17%之上,后者连续11个月在-17%之下。第二,中国传统产业增长也带来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经济难以持续发展。1991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103783万吨标准煤(发电煤耗计算法),2001年为150406万吨标准煤,比1991年增长44%;2010年为324939万吨标准煤,比2000年增长116%。从水环境看,2003年中国严重污染海域面积为2.4万平方公里,2010年为4.78万平方公里,比2003年增长99%。因此,中国传统产业不应该,也不可能继续持续高速增长,为了解决中国未来经济增长问题,中央及时号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

肖兴志(2011)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科技进步为核心,其中新兴性内涵是创新性(包括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需求性、成长性和盈利性,战略性内涵包括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战略小组(2011)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现国家战略需求,关系到综合国力、经济竞争力、科技实力和国家安全,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深度结合、可能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产业,是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科技进步能力的先导性产业,其具有很强的成长性、知识密集性、带动性和高端性,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结构转变、保障国家安全起到领航和支撑作用。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首要条件,预测和调控未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状况有必要从了解中国科技情况开始。

二、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高新科技产业发展过程的视角,指出了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着中国科研水平与在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不相称,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慢、程度低等问题。

(一)基于高新科技产业发展过程的视角考察

通常认为,高新技术的产业化通常划分为四个阶段:技术酝酿与发明阶段、技术创新阶段、技术扩散阶段和工业化大生产阶段。有道词典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是高新技术创新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的过程,是一个从创新成果到形成一定规模商品生产的转化过程。经由这一过程,高新技术成果才有可能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并形成一定经济规模的产品”;范德成、周豪(2008)认为,所谓高新技术产业化就是高新技术通过研究、开发、应用、扩散而不断形成产业的过程。它以高技术研究成果为起点,以市场为终点,经过技术开发、产品开发、生产能力开发和市场开发四个不同特征阶段,使知识形态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物质财富,其最终目的是高新技术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获得高经济效益。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高新技术研发、高新技术商品化两方面,考察讨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

(二)中国科研水平与在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不相称

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较低位置与中国的较高科研水平不相称。

1.中国科研水平较高

以科技论文指标衡量,2008年,中国内地共发表SCI论文9.55万篇,占世界总数的6.6%,国际排名第4位。1999-2009年,中国共发表SCI论文66.3万篇,国际排名第5位;论文共被引用356.6万次,国际排名第8位。其中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学和数学的论文数占世界同学科论文数的10%以上,工程技术、材料科学等11个学科的总被引次数进入了世界的前10位。但是,全部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为5.4次,与世界平均水平10次还有差距;且学科发展水平不均衡,部分学科的篇均被引次数与学科的世界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2.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较低

中国目前在大部分传统产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所占的位置较低,多为体力劳动和简单脑力劳动的产业低附加值环节。附加值由高到低顺序为:发达国家、中国台湾、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新华网2010年报道,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从服装到钢铁,中国每小时向全球输出价值1亿美元的“中国制造”。但这些产品大多数为贴牌生产,处于国际产业链中的最低端,中国只能赚取一点可怜的加工费。这种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方式却为中国催生了一个浮肿的外贸数字:2010年上半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52777.6亿美元,而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实现贸易顺差1373亿美元,是同期我国贸易顺差2倍多。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说,“全球化生产的游戏规则就是这样,从事三来一补、代工生产的低端制造者没有定价权,没有利润分配话语权”。

可见,中国科研水平不是最高,但也绝不是最差,该状况与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极不相称。可以推断,中国在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市场化阶段应该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

(三)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慢、程度低

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在“2011诺贝尔奖得主北京论坛”上表示,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同发达国家相比严重偏低。陈至立指出,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转化率的差距太远了;2011年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发布了“全球创新指数”,对2011年世界上125个国家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和排名。中国的创新指数排在第29位;郑世林、何维达、曾辉(2009)指出,新材料、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并称为21世纪的三大关键技术,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北京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新材料科研资源,但大量科研成果难以被有效转化。

三、科技研发政策、科技市场化政策效果比较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要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多出成果,也要不断加大科技成果商品化、市场化进程。两者比较,何者为重?

(一)加强科学技术研发政策的长期有效性及短期有限性——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的分析

与西方国家比较,中国如果想取得与西方国家相同的科研成果,需要更大的投入,加强科学技术研究是中国一项长期的政策选择,是必要的,不过在短期内其经济效益有限。原因如下:

1.从中西文化精神上看,对待创新的态度分别为中庸平和与崇力尚争

儒家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反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也持守中思想,道教的中和思想可表述为,道以中和为德,以不和相克。是以天地合和,万物萌芽,华果熟成;国家合和,天下太平,万物安宁;室家合和,父慈子孝,天垂福庆。在中庸平和的文化环境中,大家熟知的话有“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

西方文化则体现功利主义道德原则,个人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并崇尚力量。虽然在西方文化发展历史50d25802f63bd7a4c610bb98716210f97471af8b3e443f474681adfc50367138中,有过中庸和中节制的文化思潮,但是,这些思想与西方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民族性格不匹配,为近代西方文化所摈弃。崇力尚争是代表西方文化的主导精神。

2. 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看,西方文化更有利于科技创新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和“二元对立”的物我两分的差异。太极图和中医即是前者整体思维的很好例证。而西方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对立。“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人为自然立法”(康德,强调人的目的性和自然的手段性);“凡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都必惊恐、惧怕你们;连地上的一切昆虫并海里的一切鱼,都交付你们的手,凡活着的动物,都可以做你们的食物,这一切我都赐给你们,如蔬菜一样。”二是中西在直觉思维与逻辑分析(解剖精析、逻辑推理)的差异。中国文化重视体验感悟,例,佛祖拈花,迦叶微笑。解剖学、电子、质子、中子、光子等基本粒子——纳米技术却发源于西方。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要求他的博士生以20年未撰写论文的研究范围。黄仁宇认为“这个方法暗示,大历史一定要架构于小历史之上”,而且“美国学者缺乏对中国历史的综合视野”。三是中西方直观实用的思维原则与纯粹思辨的抽象理性的差异。以勾股定理为例,《周髀算经》中没有任何推理,却一目了然;在欧几里得《几何原理》中的“命题47”才是毕达哥拉斯定理。

(二)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市场化政策的经济性

推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市场化有利于增加短期经济利益。第一,科技成果商品化、市场化是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根据管理学“短板理论”,有必要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市场化进程。中国在科技研发、科研成果商品化和市场开发之间存在运转瓶颈。科研水平与科技对经济贡献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两者相比,后者是短板,科研价值形成生产力的难度加大。第二,从投资周期看,推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市场化有利于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较大回报。从短期看,后者因为直接关系到技术要素的经济贡献在国家之间的分配,显得更重要;与科学技术研究风险比较,后者风险相对较小,更容易实现。从长期看,科技创新受人才培养方式和文化环境影响。除非中国从其他国家引进高端人才,或者利用这些人才为中国服务,否则人才因素难以在短期解决,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推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市场化有助于在技术研发、技术商品化市场化之间建立良性循环机制,增加长期经济利益。当前中国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虽然已经有很大改善,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较,激励仍然不足,这可能与产业化进展缓慢、没有足够强的物质激励基础有关。如果技术成果市场化加速,技术要素将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并为新技术研发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将更多的突出新技术转化应用及新产品市场开拓问题,以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化带动科技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足够的物质激励基础。该观点是对通常提法“产学研结合”的超越,也是本文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大庆.去年我国内地产科技论文9.55万篇 位居世界第4.[N].科技日报,2009-11-28.

[3]郑世林,何维达,曾辉.北京新材料科研成果转化状况与政策建议[J].中国软科,2009,(11).

[4]王优玲,王希,王攀.0.35美元与8美元的启示 中国如何走出低端产业链? [EB/OL]. [2010-08-09].http://news.163.com/10/0809/22/6DM89VFD000146BC_2.html.

[5]肖兴志.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6]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10——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7]龙永图.中国企业国际化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3,(7).

(编辑:周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