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餐饮业应急体系建设

2013-12-29 00:00:00袁力
中国市场 2013年40期

[摘 要]我国地震、洪涝、泥石流等重、特大灾害频发,灾后餐饮业应急体系建设尤为重要。从民生维护视角出发,需要对餐饮业建立科学完善的防灾、减灾、备灾应急体系。

[关键词]重大灾害;餐饮产业;民生维护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0-0075-02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地质与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冰雹、雪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病虫害、森林火灾等,每年都有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群中,如遇突发重、特大灾害,对民生的维护任务尤为紧要。

1 重、特大灾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十一五”期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类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时期。五年间,全国共有22.2亿人次遭受各类自然灾害影响。2008年以来,我国密集遭遇多起破坏性地震、洪涝、泥石流、雨雪冰冻等地质自然灾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抗灾救援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让灾区的人民群众在第一时间“有饭吃、有干净水喝”。只有首先解决了民生维护问题,后续的灾后重建发展才会有坚实的保障。

1.1 地震灾害破坏城乡居民正常生活秩序

地震灾害具有瞬间巨大的破坏力,也极易对民众造成心理恐慌。2008年四川汶川“5.12”8.0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总伤亡人数最多的地震灾害之一。时隔五年,2013年四川芦山发生“4.20”7.0级地震,虽然伤亡人数远不及汶川地震,但受灾人口也达到152万人。从全国近几年的破坏性地震分析,灾害会直接损毁住房、水电气供应、交通运输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资源,在灾后救援的第一时间,如何保障灾区民众的基本生活条件成为了头等大事。由于汶川地震以后国家高度重视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芦山地震的生活物资供应就显得较为从容。“方便面、矿泉水、火腿肠”仅仅是1~2天短期应急食品供应,不再是长期供应物品。

1.2 洪涝、泥石流危害生态景区正常运行

都江堰—青城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每年吸引大量游客进山休闲,乡村旅游、农家乐生意火暴。但是,近几年在该区域的洪涝、泥石流、雷电灾害频发。特别是2013年7月,因连续强降雨,都江堰市中兴镇三溪村山体发生坐落式特大型高位山体滑坡,短短3分钟之内掩埋了8家农家乐,造成数十位游客瞬间遇难。为了防止人员伤亡,四川于暴雨预警期内,强制关闭峨眉山等著名生态景区,要求灾区农家乐全部闭门谢客,暂停部分旅游班车线路。生态景区原本具备的“餐饮”休闲功能受到严重影响,乡村美食化为泡影,连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一日三餐”也受到影响。

2 重、特大灾害对餐饮业的直接影响

从上述重、特大灾害的案例分析,由于灾区的物资供应平台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因此该区域人民群众(含外地游客)的饮食保障将在短期内不能完全正常。此外,由于暴雨导致城市自来水厂取水口的水源水质浑浊,一般会带来临时性停水、水压过低等困难。灾害还可能影响电力、燃气的正常供应,损毁副食品生产基地(如洪水淹没蔬菜瓜果产业园区),拉动食材价格上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灾区(或涉灾波及地区)餐饮业的发展。

据统计,遭遇重、特大灾害的短时期内,餐饮业的发展是明显滞后的。例如,四川2008年“5.12”汶川地震前,全省餐饮和住宿业快速发展。2008年的1~4月,全省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销售额289.88亿元,同比增长27.3%,增速创近10年的新高。但是,汶川地震使整个四川省灾区餐饮业受到毁灭性破坏,灾区餐饮设施严重毁损,被迫停业或半停业。受旅游业全面萎缩、大型会展活动停办、商务宴请急剧下降等因素影响,非灾区市场也受到波及,震后1个月就餐、住宿客流下降明显。

另外,我们也要看到,灾害对我国餐饮业的整体不利影响也是有限的。据中国烹饪协会统计,即使是在2008年,四川省33户重点餐饮企业也克服了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共开设连锁店608个,其中直营连锁店193个,特许连锁店415个,分别比上年增加11.9%和17.8%,谭鱼头、成都市饮食公司、三只耳的连锁店分别达151个、116和115个,已覆盖全国大部分省市,延展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和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3 建立餐饮业应急体系的内涵

3.1 自发性、临时性餐饮应急模式的弊端

从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2013年芦山地震后的受灾民众餐饮供应看,由于居民房屋受损、当地餐饮服务供应中断,因此除起初时日提供方便食品外,后续一般由外地的餐饮企业自发组织“爱心食堂”为灾民提供热食,部分参与救灾的解放军、武警部队后勤保障系统也为部分民众提供饮食。当人民群众满怀感激就餐时,也充满了对灾后重建、有序生活的信心。但是,这种饮食提供的模式从本质上讲是临时性的,供应数量、品种、品质等都有局限性,还存在餐厨废弃物收集、处理等一系列后续环境问题。

以最近发生的芦山地震灾后居民就餐方式看,问题就很明显。民众的就餐形式主要为:家庭为单位就餐,以单位学校等食堂就餐,以社会餐馆就餐;灾区房屋垮塌、受损的群众主要以几家互帮互助,领取救援物资(款)后自制;部分企业捐助,以快餐形式供餐的就餐点;由政府组织的集中安置点的就餐点;媒体、志愿者的就餐点;抢险救灾的解放军、武警部队就餐点等。饮食监管形势比较严峻,同时也给灾区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这些问题包括:一是食材来源较复杂,来源不可控;二是冷冻冷藏、烹调、消毒等设备不足;三是电力供应不稳定,容易造成冷藏冷冻食品腐烂;四是灾区办餐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无健康证;五是烹调制作环境堪忧,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六是灾区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淡薄;七是灾区水源紧张,无法保证餐具的卫生规范。

随着我们防灾、备灾体系日益完善,应该着眼未来,从根本上建立规范化的饮食备灾系统。

3.2 科学完善的防灾、备灾、减灾系统

民以食为天,灾难面前更是如此。必须确保重、特大灾害发生以后,灾区民众和救援人员的饮食保障,并且要继续推进地区餐饮服务业健康发展。

餐饮业的应急系统,可以借鉴国家减灾委、国家民政部的做法,构建一个“灾前、灾中、灾后”一体化防灾减灾综合保障支撑平台,主要依据对报灾、核灾、防灾、减灾等问题的处置管理,与其他相关部门形成联动机制,以及高新技术的使用。这一平台的作用是,提升防灾救灾信息化水平,培育社区防灾减灾自救能力,服务周边地区提供科技支撑,力争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使社会经济正常运转。

3.3 餐饮业应急体系的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应对特大灾害的防护体系包括综合应用系统、支撑平台和数据中心。其中,综合应用系统是围绕“灾前、灾中、灾后”全生命周期来建设的灾前备灾管理及风险评估系统、灾中灾害应急处置系统、灾后评估重建系统。支撑平台是指灾害综合保障管理平台,包括对灾害相关的“人”、“财”、“物”的信息管理。而信息数据中心则是防灾减灾数据灾备中心。

依据这一模式,餐饮业应急系统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民众生存所必需的饮食物资为核心,建立健全灾前备灾管理及风险评估系统、灾中灾害应急处理系统、灾后评估重建系统和防灾减灾数据灾备中心。功能需求主要围绕灾害发生的灾害链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业务流程,从备灾需要、灾中处置、灾后重建三方面,以及灾害保障、灾备中心建设等内容来考虑业务功能需求。

参考文献:

[1]袁力.餐饮业应急体系的建立与循环经济发展刍议[J].四川省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28-31.

[2]张满林,王辉.旅游景区餐饮安全监管机制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3(1):64-66.

[3]王小敏.我国餐饮服务现场安全卫生管理浅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2):73-74.

[4]朱志国. 文化产业视角下“文化经济一体化”之实证分析——山西会馆“文化与餐饮”的互利共生发展模式[J].中国市场,2012(48).

[5]郑建平. 加强高校餐饮管理 提高后勤服务能力[J].中国市场,2012(52).

[6]赵艳霞,李劲松,李宇鹏. 唐山市餐饮业竞争态势与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07(52).

[7]张建宏. 餐饮企业的促销之道促销[J].中国市场,200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