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台河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研究

2013-12-29 00:00:00刘国斌陈禹
中国市场 2013年40期

[摘 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日趋明显,城乡经济割裂式的发展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的政策运行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巨大障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党的十八大及时提出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旨在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互动模式提高城乡统筹水平,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发展”。基于此,通过国内外城乡统筹发展的研究经验,得出启示和思考并以此为指导,深入研究了七台河地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七台河县域城乡统筹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七台河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七台河;县域经济;城乡统筹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0-0080-03

县一级处在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结合点,是县域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点。七台河实施县域城乡统筹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根据区位、资源、人口素质等因素的影响,统筹发展的内容、方式、方法,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实施城乡联动机制,促进城乡共同发展。而七台河县域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点在于实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大幅度提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

1 七台河地区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现状

1.1 发挥以工促农的结构优势

七台河作为一座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县域经济比重低,仅占全市GDP的9%;农业人口少,仅占全市人口的40%,城市化程度较高。近几年工业整体实力不断攀升,带动农业发展的优势更加突出。仅2012年全市强农惠农补贴和社会各界支持“三农”工作的资金就超过3亿元,促农力度之大位于全省前列。在耕地多处于浅山区、半山区,发展特色农业条件得天独厚。多年来,形成了农民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的传统习惯,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培育出了远近闻名的岚峰红小豆、汇丰鹿产品等特色品牌;“五方牌”猪肉、“雪鸟牌”肉鸡享誉省内外;近年来又打造了一批特产之乡和特产之村,茄子河区宏伟镇被誉为白瓜之乡,抢垦乡吉祥村的“三辣”被农业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我省只有10个村镇入选)。这些传统优势是七台河以工促农发展所必备的基础和条件。

1.2 县域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近些年来,农村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新建扩建乡镇级寄宿制学校2所,新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55个、文化广场8个,解决了40个村屯、3.4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农保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90元,参合率达到99.34%以上。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乡乡都有文化站、村村都有文化室和农家书屋的目标。在坚持“近郊城市化,远郊城镇化,中心村社区化”的原则下,动员各方力量,加大新农村建设和投入力度。投入资金1.3亿元,完成54.9千米农村路面、3万米路边沟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农村泥草房5000户、危房513户。红光村和正阳村分别投资5800万元和2518万元,建设农民住宅楼16栋,可入住农户2540户。开展村容村貌集中整治,栽种花草树木16.3万株,修建栅栏4.7万延米,修葺边沟6.4万延米,安装路灯502盏,新建垃圾中转站、填埋场7个,增设垃圾箱、垃圾点177个,农村环境面貌发生明显变化。

1.3 把握城乡一体化改革的先发优势

七台河地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户籍制度、低保标准等八个方面的政策统一,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农村医疗、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30多万农民享受到了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带来的实惠。继续巩固和深化这些改革成果,对于促进“三农”工作必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新入学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 13 年以上;人人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体系更为健全,城乡养老、失业、医疗 保险基本达到全覆盖,保障标准高于周边地市。就业规模保持稳定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0%以下,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人口总量达到 96 万人,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5.6‰以内,新出生人均期望寿命达到 74 岁。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一番,职工平均工资水平高于周边地市。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0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全面提高。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政府工作法治化程度全面提高。

1.4 县域生态环境得到积极的改善

“十二五”时期作为七台河市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点突破期,节能减排全面完成了“十一五”约束目标。五年来,按照“十一五”规划的安排部署,全面实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黑龙江强市”战略。淘汰焦化落后产能149.5万吨。单位GDP能耗降至 2.56 吨标准煤,比 2005 年下降 25.8%,累计节能 200 万吨标准煤。实施了 82 个 环境污染治理项目、37 个污染减排项目。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全部完成,桃山水库水源保护区建设得到加强。累计消减二氧化硫排放量 17426 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057 吨。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为 88%,比 2005 年提高 8.2 个百分点;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为 73%,比 2005 年提高 3 个百分点。在抢抓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机遇期中,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单位 GDP 能耗在“十一五”期末基础上再降低 19%,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比重明显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城市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基础设施承载和保障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加强森林公园和城市园林建设,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生态退化和局部生态恶化趋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所恢复,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向生态、文明、宜居城市转变。

2 七台河县域城乡统筹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层次较低

通过对七台河地区基本县情的分析,七台河作为一座煤炭城市,在煤炭这种自然资源上有着绝对的优势,这种优势也同样使得七台河县域工业经济长期依赖于地下矿产资源,作为主导的工业,其他优势主要集中于采煤和火力发电这两个行业,而在县域的中小企业都以生产煤炭这种初级产品为主,这个县域在工业和产品结构上突出的表现为附加值低的特点,从工业结构来看煤炭采掘的比重高达97.2%,而农副产品等原料产品只占1.87%,而从产品结构上来看,结构性偏差更为明显,轻、重工业的比例是 7.3∶92.7,而在高新技术的产出比例上陶瓷、电瓷、灯泡等工艺落后陈旧的企业的产品附加值更低,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较为困难,限制了竞争能力的提升。

2.2 二元结构特征限制城乡统筹的进程

七台河作为一个土质条件和气候条件都比较差的山区县域,境内多属土石山区,农业基础比较脆弱,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农业生产的土壤中土层薄、坡地和台地占总耕地的 75.4%,农业短腿问题突出的表现为农民增收渠道狭窄、群众生产生活比较困难,这已成为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瓶颈,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2012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为321元,县域地区农业GDP增加值为1.3 亿元,占 GDP 的 15.9%,农村恩格尔系数为 47.85%,整体上来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县域农业的产业程度较低,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引进有效的生产要素来提升产业效益,农业产业化作为工业反哺农业的具体实践形式,但是,农业自身没有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等技术及产业结构上得到升级,城乡二元差距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2.3 以城带乡形成机制不协调

城镇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达程度的关键,而在城镇化进行中农村现有的社会事业的发展却是停滞不前的。2012年七台河县域各级政府积极的推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整村推进、土地整理等农业基础性生产的同时,也集中对农村生活中安全用水、农村沼气、节水灌溉等农业项目的投入与推广工作,加快农村中小学校舍、卫生及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维修和改造,城区现有县属小学15所、幼儿园 18所,2012年县域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 44.69%,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 年,专业技术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仅占到3.46%,大专文化程度的占13.6%。七台河矿区职工子女的就学、教育等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教育资源的缺失使得县域的社会卫生事业较为落后,虽然对煤尘污染和解决城镇环境的脏、乱、差问题工作较为突出,但是城镇的整体品位仍然较低,没有实现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地区扩容提质。

2.4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近些年来,七台河县域地区积极的培育农村特色支柱产业的发展来加大以工哺农力度,在增加配套基础设施中,改善农业条件。但是农业的产业发展缓慢,整体规模较小,经济效益不高,竞争优势不明显,农业产业化发展没有与市场体系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没有发挥出以工促农和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2012年七台河县域地区的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 70%,现有耕地 47.04 万亩,人均 2.72 亩,农业总产值不足 4000 万元,农民人均从中收益仅有310元左右,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13.7%,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农业园区建设也没有形成工业化的农业理念,农民增收的主渠道缺乏农业产业化的支撑,农业园区没有成功实施集约化的管理不足以支撑农村的全面发展。

3 七台河实现县域城乡统筹的对策建议

3.1 从县域特色资源上实现统筹

第一,依托煤炭资源来实现县域工业化的统筹。在现有的煤电产业这一块,七台河县域在全市的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且也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和经济总量的一个支撑。在利用地区资源的比较优势中,突出地方的特色优势,统筹城乡产业的发展,培育优势产业。明确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方向,必须立足煤炭资源的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利用煤化和煤电等优势产业,打造煤电和煤化强县,对现有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和转型,优化以工哺农的结构。充分发挥城镇自身优势,实现城乡产业协调发展,辐射带动周边乡村产业发展,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力后劲。

第二,促进县域产业集群的园区统筹建设发展。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走势看,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促进乡镇企业的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县域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勃利县建立煤炭—电力工业循环经济园区模式。工业园区作为企业实现集群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重要载体,在煤炭—电力工业园区中,形成以资源引项目为主体,在生产中实现能源、物料循环的主链条,以存量引增量,促进煤炭及洗选过程的中煤、矸石用于蒸汽制备回供煤矿及其他企业生产用能和供暖的循环经济体。把工业企业聚集到园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降低风险。在不断壮大县域经济规模的同时,形成骨干企业支撑引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梯次跟进的企业群体化发展。

第三,加强县域产业及链条的规划性建设。七台河县域工业按照国家现行的产业政策、市场需求和当地实际发展的需要,加快县域原有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依靠煤炭资源来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考虑资源的节约、有效利用和深度开发,充分挖掘资源的各种利用价值,延长产业链条。这样,一旦资源枯竭,已经发展起来的其他产业,可以支撑地方经济的继续发展。此外,煤炭资源的深度开发,需要对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上实施规划性建设。工业园区在能源生产、消费上工业废物循环利用链条的扩展,实现煤炭、电能、蒸汽等能源就近利用,降低输送损耗。煤矿在开采过程中排放的矿井水,可用于洗煤,或用于电厂用水,实现循环利用和零排放。

3.2 要切实加强以城带乡的力度

第一,加强县域城镇的规划建设。统筹县域城乡发展规划,主要是要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统一编制区域内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包括产业发展规划、用地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解决城乡发展上的盲目无序问题。规划要在指导思想上树立城乡并重、城乡一体的新理念,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注重刚性约束,又要体现灵活运用;既要注重经济发展,又要促进社会进步。要按照“规划先行、高点起步,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以城带镇、以镇促村,城乡一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坚持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

第二,加快城镇扩容提质。加大政策资金倾斜力度,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广大偏远乡村发展的“瓶颈”。打破这一“瓶颈”,用足用活国家各项政策,把资金投入重点转向农村基础和公共事业上,勃利县抓住国家投资基础设施倾斜和煤炭市场趋旺的机会,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国道沿线的“一城四镇二乡”建设步伐,将其建成了县域结构调整的示范区、城镇建设的样板区、先进文化的弘扬区。

第三,推进城镇基础设施的改造工作。继续通过对上争取、财政投入、村企共建、单位包保、农民自筹等多渠道增加投入,提升示范村、中心村建设水平,加大条件较差村屯的道路硬化、饮水安全、厕所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搞好农村泥草房改造,加大扶持力度,争取在年底前消灭全市的农村泥草房。完成红旗镇的红胜村、红鲜村,宏伟镇的富山村等3个村整村搬迁,推进桃山区万宝村、良种场村等5个城中村整村改造,培育茄子河区五星村、龙头村等一批新典型,提升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对现有的七个试点乡镇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类配套设施,要在完成廉租房、煤矿棚改房建设的同时,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增强对人流物流的吸纳能力和承载能力。完成在建56万平方米城市棚改房建设,力争再开工150万平方米城市棚改房,2014年完成全部平房改造。

3.3 加强农村各项事业的综合整治工作

第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水平。一是要稳定优质粮食作物生产。依据市场需求,进一步调优种植结构,突出发展水稻、玉米、大豆等优良品种种植,高标准做好备春耕生产,确保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230万亩以上。二是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科技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尽快完成汪清水库、九龙水库配套工程建设,争取2013年年底前汪清水库工程竣工。推进倭肯河治理工程建设,提高防洪标准。鼓励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三是要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现有的14个大型农机合作社要分别拿出1000亩集中连片耕地推广玉米大垄双行栽培等先进技术,提高玉米单产水平。农技和农机部门要加强合作,科学制订方案,做好技术服务,确保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达到预期成效。

第二,拓展相关农业项目。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建设。要积极谋划建设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制定出台扶持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建设的具体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进、土地和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倾斜。市直中省直有关部门要做好绿色食品产业园区规划,建立农产品加工项目的储备库。各级各部门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一批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市场前景广阔、带动规模种养殖能力和农民致富能力强、符合环保要求的农业产业化大项目、好项目,把绿色食品产业园区打造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第三,要把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作为有效措施。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已经不能适应推进“四化同步”建设的需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势在必行。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要求,今后我们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一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对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扶持力度,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参考文献:

[1]刘艳霞.长株潭地区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2]黄旭锋.中国西部地区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2(7).

[3]曹扬.我国县域城乡统筹的组合评价模型及实证分析——以苏浙沪地区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状况为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