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3-12-29 00:00:00苏英
中国市场 2013年40期

[摘 要]自2002年以来,辽阳旅游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在辽宁省旅游业中异军突起。目前,辽阳已成为东北地区极具发展活力的旅游热点城市。但辽阳旅游业在大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就辽阳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探析。

[关键词]辽阳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75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0-0073-02

一直以来,辽阳以“化纤城”、“石化城”等称号而闻名,工业知名度高,旅游形象不突出。尽管辽阳旅游产业有一定的发展,旅游收入也不断提高,例如2011年,辽阳市旅游收入综合指标位居辽宁省第六位,辽阳的滑冰雪、泡温泉等的冬季旅游品牌,已得到了市场一定程度的认可。但作为旅游城市,辽阳的旅游知名度还不算很高,人们对辽阳旅游的认识还不足。

1 辽阳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辽阳市旅游业起步较晚,但后发优势明显,2004年创建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并形成了一系列的旅游产品。目前,辽阳旅游业已进入了资源整合、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1)旅游产业收入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辽阳在旅游人次与旅游收入两方面均实现高速的增长。在旅游人次方面,国内游客年均增长24.6%,海外游客年均增长16.4%;在旅游收入方面,国内旅游收入保持了27.8%的年递增率,旅游外汇收入则保持了14.6%的年递增率。2009年全市旅游总收入位居全省第六位,2010年旅游总收入实现150.4亿元,2011年,辽阳市旅游业总收入实现163亿元,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市GDP的18.9%,从2002年至2011年,辽阳市旅游业总收入平均增幅超过30%。

(2)旅游产业结构合理。截至2011年年底,全市共有旅行社38家,持证导游员257人;国家A级景区13家。其中4A级景区1家(广佑寺景区),3A级景区7家(弓长岭温泉滑雪场、葠窝水库风景区、龙峰山风景区、龙石风景旅游区、佟二堡购物旅游区、王宫温泉水城休闲娱乐区、瓦子沟生态旅游区),2A级景区4家(汤河风景区、冷热地公园、辽阳博物馆、核伙沟森林公园),A级景区1家(曹雪芹纪念馆)。形成了以广佑寺国家4A级景区为龙头的集历史文化、冰雪温泉、自然生态、裘皮购物等为一体的各具特色的精品品牌,发展态势强劲。全市拥有星级饭店9家,其中五星级1家、三星级6家、二星级2家;旅游定点餐馆15家;旅游购物场所不断增加,一批大型超市如沃尔玛、乐购、家乐福等相继开业;已开发30多个种类的旅游纪念品和旅游商品;“旅游诚信服务单位”、“旅游特色名店(商品)”、“旅游商品专业生产企业”、“购物旅游示范店”共计42家;辽宁省特色旅游乡镇5个,旅游专业村45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个(葠窝水库景区),弓长岭区先后获得辽宁旅游强县区、辽宁温泉旅游集聚区和中国温泉之城等荣誉称号。

(3)旅游资源开发合理、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全市用于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建设资金累计达15亿元,开发建设了广佑寺景区、弓长岭温泉滑雪场、汤河温泉假日酒店、王宫温泉水城、龙石风景旅游区、辽阳博物馆新馆、佟二堡海宁皮革城等多个精品旅游项目。依托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优势,打造形成了以弓长岭温泉滑雪场、汤河温泉假日酒店、王宫温泉水城为主要内容的冰雪温泉旅游产品;以国家4A级景区广佑寺为龙头,辽阳博物馆、龙峰寺以及曹雪芹纪念馆为主要内容的心灵文化旅游产品;以龙石风景旅游区、太子河风情景观带、核伙沟自然风景区、汤河及葠窝风景区为主要内容的生态观光旅游产品;以辽宁特色旅游乡镇佟二堡皮装大市场为代表的特色旅游购物产品;以农家特色餐饮、农业采摘和养生度假为主要功能的乡村民俗旅游产品,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体系。辽阳旅游一年四季亮点频现,深受省内外游客的青睐。

(4)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提升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利用全市已有的38家旅行社、9家星级宾馆饭店、13个国家A级景区(点)、1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和42家旅游名优企业及遍布各处的高中低档娱乐场所,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市区通往各景区路网已基本形成,全市中英文对照交通标识牌、指示牌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健全规范,为来辽旅游提供了极大便利。

2 辽阳旅游产业发展问题探讨

随着辽阳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主要有:

(1)旅游管理体系需进一步优化。辽阳旅游在管理与经营体制上虽然取得一定进步,但与旅游产业化、国际化及市场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官本位且不作为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在节假日,旅游管理漏洞更是司空见惯。

(2)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尚没有形成集聚优势或单体的规模优势,缺乏品牌竞争力与影响力。辽阳虽然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和更加多样的文化资源,却远没有达到如沈阳故宫、沈阳北陵那样的吸引力,这与多年来辽阳倾力打造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优秀旅游城市目标很不相称。因而,需要大力发掘历史文化方面的新思路,进行新尝试。

(3)旅游地接工作问题突出。宾馆酒店的等级结构不合理,缺少足够的高星级酒店,不能满足游客的高标准住宿要求,同时也缺少一定规模的中低档经济型酒店,无法接待国内旅游团体。而一些旅游定点饭店餐馆在接待旅游团队用餐上也缺乏相关经验。景区景点的经营和管理急需加强与提高。一些景区景点在执行价格、政策等方面由于缺少对旅游业的相关政策规定以及惯例的了解,使得难以与市场接轨,直接影响旅行社组团。旅游商品的开发与经营匮乏无力,没有开发出来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旅游景区(点)内购物场所少,难以满足不了旅游者的购物需求,影响辽阳旅游的综合品位。同时,文化娱乐项目也缺少地方特色,难以满足游客对夜生活的需求。

(4)旅游产品的结构单一。辽阳旅游的一般产品、观光产品及短线产品多,而旅游精品、休闲产品及长线产品较少;在住宿、交通、餐饮、浏览消费较多,而用于购物、娱乐等方面消费少,平均人均消费低,带动作用差。

(5)旅游企业管理水平低。很多旅游企业没有经营的理念与长期的规划,更缺少工作规范;有些旅游企业,上岗人员缺乏必备的素质,虽然是持证方能上岗,但是,不乏很多持证人员持证却根本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这样的企业很难生存。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约束了辽阳旅游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6)缺乏跨区域的整体规划与整合战略,区域合作不够。众所周知,沈阳(盛京)、抚顺(兴京)与辽阳(东京)一起被称为著名的“关外三京”,在我国众多清前史迹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从以“启运之地,满族故里”而闻名的抚顺的赫图阿拉城(努尔哈赤建立的第一个国都),到辽阳的东京城(努尔哈赤从赫图阿拉城迁都辽阳所建的都城),再到沈阳盛京城,清前独具特色的史迹,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完整而悠久的前清历史文化旅游景观。类似这样的整合开发战略还没有开展实施起来。

3 促进辽阳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1)做好旅游规划。英法一些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制订旅游规划。我国的旅游规划也不断发展与完善,辽阳旅游应以我国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根本,结合辽阳地方旅游发展制订相应的长期、中期及短期规划,并付诸实践。

(2)借助辽阳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辽阳旅游名品与精品。辽阳历史文化资源特色突出,具有品牌号召力。这意味着自然类旅游资源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与建设,尤其应开发潜在的自然类旅游资源,注意建设以自然为背景的设施资源。广佑寺、辽代白塔、东京城和东京陵、燕州城等人文旅游资源是辽金文化、高句丽文化中影响力较大的资源,可打造历史文化精品项目。

(3)不断提高现有的宾馆酒店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确保星级酒店的消费者满意度。鼓励政府或私人投资,增加一些中低档酒店的类型及数量,如便捷酒店等,满足旅游发展需求。旅游企业在相关的旅游政策、制定价格、旅游用餐服务方面多进行学习与培训,适时了解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旅游法律法规、国际国内市场价格,提升旅游人员素质与水平。多规划辽阳的旅游产品,增强对辽阳旅游产品的宣传,让辽阳旅游及旅游产品有地方特色,走出辽阳,走出辽宁。

(4)实施旅游产品的创新战略,拓宽旅游发展思路。辽阳山水资源富集,便于开发山水运动和生态观光的旅游精品,应注意开发生态养生度假型旅游项目,从吸引客人到留住客人,进一步扩大温泉可以留住客人的成果。汤河风景区、核伙沟自然风景区、龙石风景区、葠窝风景区、太子河等是辽阳山水资源中的精品,可着力开发健康运动和生态旅游产品。依托城市空间拓展和提升,便于打造城市旅游目的地。城市内不仅有一些文化遗迹,也有还在利用中的文化遗产,以及大量众多可利用的文化体育设施、店铺、超市与商场等。河东新城的建设开发,将使辽阳2400年的深厚历史文化重新焕发时代活力,通过整合历史、宗教、民俗文化,有条件打造成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历史文化旅游名城。

(5)建立辽阳旅游业发展的学习型组织。把从纯业务型培训转到学习型组织,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来增进企业的凝聚力,激发员工的创新力,从而提高企业的战斗力。做到旅游企业始终把促进提高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放在首位。尤其是对导游及相关人员要定期培训进行提高,使之形成制度。作为辽阳旅游行管理部门,要不断监督、督促旅游企业执行落实学习制度,使之常态化。

(6)实施辽阳旅游区域联合发展策略。辽阳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有区域共性也有自身特点,可以研发区域联合策略,如可以利用冰雪优势,打造冰雪驿站,进行联合售票;利用高铁开通进行铁路观光线路整合;辽阳与海滨城市的直通海滨整合策略等。

参考文献:

[1]李文航.加快辽阳市旅游业发展的思考与探索[J].商业文化,2012(2).

[2]姜博,陈才.赵映慧东北地区旅游型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调控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9).

[3]吴振东.辽阳市农业生态旅游现状及合理开发对策[J].科技信息,2008(14).

[4]肖瑜.辽阳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