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众文化是一个与大众文化相对应的概念。中国当代小众文化的产生缘于社会变革引起青年阶层的分化、大众文化传播技术与传播方式的发展变化,独立音乐、小剧场和小众网站等是中国当代小众文化现象的典型;内聚性是小众文化的根本特征,同时小众文化表现出迥异于大众文化的更自觉的文化追求;作为当代重要的文化现象,小众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这不代表小众文化可以取代大众文化。
[关键词]小众文化;小众群体;特点;影响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0-0054-04
1 小众文化及其产生
小众文化是指社会阶层内部的一些人群源于某种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或品性而聚合成小圈子文化。小众文化是一个与大众文化相对应的概念,大众文化是产生于欧美20世纪的一种文化消费形式。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它伴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起来,并对传统精英文化造成非常大的冲击,一度从根本上改变当代中国文化传统格局的同时,也表现出审美的庸俗化、制作的标准化、形式的娱乐化。小众文化正是对大众文化的不满而出现的。大众文化衰退小众崛起,体现出了文化发展的趋势。中国当代小众文化的产生,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社会变革引起青年阶层的分化。在社会的急剧转型期中,受此影响最大并做出反应的就是青年文化。小众化主要就发生在青年中,所以小众文化即青年文化的小众化。“当代社会的急速不平衡发展,使青年阶层成员的伦理观念、社会政治观念、生活方式观、时空观等在其社会化成长过程中也呈现出差异化的走向,并由于职业的分化、教育的分化、价值观念以及文化的分化、利益的分化、生活方式的分化、地域的分化而逐渐扩大。”[1]这既是社会多元化异质性增加的原因,又是青年群体阶层化与小众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在如今的青年文化中,由于家庭出身、成长环境以及个人的性格爱好,青年人的价值观念已出现很大的差异性,这直接决定了他们对一件事物的看法也存在巨大差异,这是由于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发展的不平衡在青年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影响。“阶层化将社会金字塔纵向切割成一些层级,‘小众化’则将某一层级再横向细分成许多板块”。[2]据此看来,小众文化的分割要较阶层化更加细腻,其分割的标准也就更加微小,可能只是对一个音乐人,一部电影的喜爱与否,就可以将其划分。小众化最重要的,其实并不是这些分类标准,而是一种小众的形态,小众的生活方式。小众文化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都会存在,但我们现在所讨论的小众文化,大多是指如豆瓣网上的,在书、电影和音乐中所做出的分化,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大都发生在人们的精神领域。对于像从发型和智商上显示自己小众的“非主流”,或是像“富二代”、“官二代”这样的群体,不能也冠以小众。小众圈子应该是圈子成员之间根据某一标准自发形成并维持的一个圈子,不应是被人们,特别是媒体在宣传中,刻意将其归类为一个圈子。二代们个个飞扬跋扈不可一世,他们是不可能聚成圈子的。相反,豆瓣网的大多的小组建立在读书、电影和音乐的基础上,恰恰是小众文化所具有的内敛,低调,追求个人精神家园的本质特性所决定的。
其次是大众媒体的碎片化与新媒体的长尾化。大众传播时代,电视和报纸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它们到处传播着“主流文化”,社会中很难有其他的价值观念可以存在,人们生活在一个一元的社会里。然而如今,人们的觉醒和新媒介的发展,改变了这一传播的现状。有人开始反对看电视,痛斥大众传媒的谎言;新媒介给人们带来了新鲜的信息和更大的话语权。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大众媒体开始对观众进行分化,根据其不同的特征提供更为专业的信息。然而这并不能改变大众媒体的衰败,他们的市场不断收缩,其话语权威和传播效能在不断下降,另外则是新媒体(论坛、微博、社交网站)的兴起与发展,他们以多对多的传播方式改变了大众媒体以一对多的传播方式,这种方式使相同兴趣爱好的人更容易的聚集,打破了一元的价值权威,社会开始变得多元化和异质化,小众文化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新媒体仿佛是为小众化应运而生,将那些在大众传媒时代受到主流文化压制的一些兴趣爱好释放出来,在小众圈子里得以喘息;同时又反过来极大地促进着新的小众圈子的形成,当你浏览豆瓣网时,你很难不对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小组产生加入的兴趣,这些小组因其以个人为中心的主动性,分化更为细致,形成一条长长的长尾。因此,大众媒体的碎片化和新媒体的长尾化,是小众文化产生的传播语境。
再者是社会的开放和观念的变革。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开放的心态,特别是作为社会中最具活跃性的青年文化,不断地接收各种各样的新思想和新事物,并率先改变了生活的方式,带动了整个社会观念的变革。以往不被人所理解的一些兴趣爱好,开始慢慢被人们接受,小众文化才得以发展,没有了以往在一元主流文化中的“孤立感、异类感”,人们因此开始敢于正视自己内心的个人爱好和需求并借助于新媒介的发展聚集在一起,获得归属感。这种开放的环境,除了传统的读书听歌看电影圈子外,甚至牵引出了许多奇奇怪怪的小圈子,如在豆瓣网上轰动一时的几个小组:我们代表月亮消灭居心不良的乐手小组、我们爱讲冷笑话小组、请假借口研究所小组、高压锅爆炸小组等,而他们讨论和研究的问题奇奇怪怪匪夷所思,但又仅是自己的一点小小癖好,无关其他。这些都得益于社会的开放和观念的改革,如果放在以往,这些人绝对是逃不过“不务正业”这样的指责,但现在,就如一句很流行的话所说的:这年头,你要是没个什么癖好,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最后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小众文化目前的主要的阵地还是集中在互联网上,特别是Web2.0网络的发展。Web2.0不是一款互联网软件,也不是一种新的技术标准,更多的,它只是一个概念,用来表达互联网参与主体地位变化的术语。在Web1.0时代,网络并没有彻底突破传统媒体的角色,Web1.0时代的网络是门户网站的天下,它们跟传统媒体一样,向网民提供者大量的信息,网民只有被动的接受,上网的主要意义就是搜索信息。网民在此种情况下能改变的是相对少的,更极少参与到真正的网络中来,在一定意义上网络成为报纸杂志等信息源的补充,无法真正进入人们的生活中来,也不可能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3]Web2.0的到来改变了这一现状,Web2.0时代的代表产物是论坛、博客(包括微博)和SNS,他们给人们提供的广阔的展示平台,人们可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发表在网络上,并借助于其极强的交互性进行传播,你很快就会找到和你很是合得来的朋友。朋友之间因相同的小爱好聚在一起,展示自己和交换信息,逐渐就形成小圈子。我们或许很难将这样一个“圈子”称为“文化”,但小众文化并不是特指某一个圈子文化,更多的是指受众的分化,人们逃离权威和坚持个性的觉醒。
2 当代中国小众文化现象例举
2.1 独立音乐
独立音乐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意指一些音乐人或小的音乐公司坚持自我的音乐理念,坚持创作自我独特风格的音乐。这种坚持,表现为独立创作态度的坚持以及为保证独立创作而对商业发行体系的疏远。简言之:独立音乐是一种运营模式,更是一种偏执于个人化音乐的精神。广义的独立音乐,是包括民谣与摇滚在内的,只要符合独立精神和态度的音乐都可以称为独立音乐;狭义的独立音乐,是指由独立音乐厂牌制作的音乐,这种独立音乐厂牌在欧美地区已经很发达,亚洲地区则是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独立音乐较为发达,近年的大陆地区,则出现了以摩登天空、十三月、星外星等为代表的独立音乐厂牌。
事实上,独立音乐并不完全等同于小众音乐,独立音乐也并不排斥流行,独立音乐人并不在意自己的音乐是否一定要前卫小众,或者因为流行而失去独立精神。“独立音乐与流行音乐同样追求优美和谐的旋律,只是独立音乐摒弃了流行乐中的商业化、媚俗化,在曲调上呈现出趋于清新简单的特色,让人耳目一新。独立音乐人就像是充满精力和好奇心的拓荒者和挖掘者,秉持着对音乐的创作态度,并非要去破坏什么或故意走极端来表现自己独立,也并非故意地挑战现存的体制,仅仅只是简单地做自己的音乐,并保持一种执迷于尽量不被外界杂乱干扰而清醒的自我抒发与表达。[4]那为什么独立音乐在中国会成了“小众音乐”了呢,这是因为,独立音乐的发展受到其所处的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经济条件的制约,这是独立音乐在世界上的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发展程度的原因。在华语地区,独立音乐的发展还处于成长阶段且只在遥远的台湾小有成绩,还不为普通大众所熟知,加上独立音乐独特的不同于流行乐的传播方式,如果你不混迹豆瓣网,很难发现这些几乎靠口碑传播的歌曲。因此种种原因,独立音乐被小众群体劫持,成了小众音乐的代名词。
目前华语地区所称的独立音乐,大多是特指来自台湾地区的独立音乐,而对大陆地区的独立音乐则直接称其为新民谣或者地下摇滚。这一方面是因为台湾地区的独立音乐厂牌比大陆地区成熟,可以把独立音乐人统一到“独立音乐”这个旗帜下来;另一方面,在大陆地区,独立音乐厂牌还不太成熟,人们喜欢具有独立精神的新民谣和地下摇滚,但却不认为可以用“独立音乐”这四个字去概括它们。
几年前,步步高音乐手机在其广告中用了一首很是好听的哼唱歌曲,引起网民们的大搜索,很快人们就开始发现,这是一首来自海峡对岸台湾的歌,歌的名字更是让人不禁喜爱,叫做“我在那一角落患过伤风”,而歌手的名字,就是如今在小众圈子里备受推崇的独立音乐人:陈绮贞。这首歌在喜爱音乐的人们中间传播,人们都惊讶于其曲调的清新和声线的完美。慢慢的,张悬、陈珊妮、范晓萱、自然卷、苏打绿、林一峰等越来越多的台湾独立音乐开始被人们所熟知,并在互联网上传播。豆瓣网上线后,这些喜欢台湾独立音乐的人更是聚集到此,形成一股不大不小的潮流,因此吸引了更多的人慕名而来,独立音乐这四个字才开始变得走红。其实像陈绮贞、苏打绿这样的独立音乐在近年来取的音乐成绩,一点都不小众,他们的唱片销售数量可能让一些流行歌手都自叹不如,但这并不是问题所在,因为独立音乐从来都没有宣称与流行和商业决裂,这只是在独立音乐不太发达的地区普通人一相情愿所认为的。再者,我们一定要分清“独立”与“被动独立”的区别,很多人将一个新事物发展初期因其先锋性而造成的“被动独立”误当做“独立”,进而认为这种独立会在这个事物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之后开始减弱、消失,这样的误解是造成人们忧虑的原因。其实真正的“独立性”是一种态度,是一个理念,是深入骨髓的本质,是绝不会因为被太多人注视而退缩的,陈绮贞们的流行,有一部分是因为一些人将“独立”二字作为标签、作为潮流来追逐的从众心理,但喧嚣总会散去,如果认真听过他们的歌就会知道,那不仅仅是一首曲、一段词,那是一种音乐的态度和生活的方式。而这种态度和方式,注定只会在某一类人中小众的存在下去,这才是其小众的本质。
2.2 小剧场
小剧场,顾名思义,是指空间相对较小的戏剧表演场所。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传统戏剧急速衰落的同时,顺应现实环境社会上出现的一种规模小、易操作、便于与观众交流所小型戏剧表演形式。近几年,在北京出现了一批新的小剧场,如人艺、蜂巢、雷子乐剧场、麻雀等小剧场。这些小剧场即适当的发掘的戏剧的市场性,又保持了戏剧最基本的关注社会热点,表达群众声音的特点,在北京的演艺市场掀起了不小的波浪,成为一些文艺爱好者休闲和接近戏剧这一较先锋的文学艺术的好去处。这样的小剧场戏剧,起初既是先锋戏剧的阵地,慢慢在里面加入市场元素,大概可追溯至孟京辉等人的改革,其作品仍旧在小剧场戏剧中占据重要地位,如:《恋爱的犀牛》《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俩只狗的生活意见》等,既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应,又保持有较高的先锋性、实验性。虽然人们对戏剧这种原本严肃的文学形式特别是先锋戏剧的创作走向市场还存在争议,[5]但小剧场使得戏剧至少不再束之高阁,而被一些观众开始熟知,向他们传达戏剧创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并影响着大众的生活,是值得肯定的。“现代戏剧的潜在观众是开始对现代化进行反思的知识分子。”[6]现在,在周末选择去小剧场看戏,还是一小部分人对文学较为关注的人的小众爱好。
2.3 小众网站——豆瓣网
豆瓣网是一家Web2.0网站,与以往社区网站不同的是,豆瓣网以用户对书、电影和音乐的不同口味来划分用户,当你进入网站的时候,系统会记录你的浏览数据并据此推测出你的“口味”,然后向你推荐更多符合你口味的书、电影或音乐,以及向你推荐和你口味相近的人,这些人可以围绕他们的共同兴趣建立一个小组,互相交流和分享信息。豆瓣这种以书、电影和音乐上的审美区别对用户进行划分的做法,似乎要比其他的划分方法更深入更讨巧,试想,这三种东西几乎占据了人们大多的精神世界,通过这种精神世界相近来划分的人群,似乎在其他的方面达成共识也很容易了。以此作为依据对一个人进行归类,似乎是较好的做法。首先,豆瓣网的受众定位,应该是热爱书籍、电影和音乐的青年人。这就对来豆瓣网的人进行了第一次删选,即大众人群中热爱书籍、电影和音乐的人。豆瓣网的创始人杨勃,谈到自己的创业理念时就曾说,当看完一本书的时候,想跟人去分享却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笔者就想,是否可以有个地方让我们可以互相推荐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这些东西。豆瓣网将受众定位为这些爱读书、电影和音乐的人,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它不同于其他社区网站的,充满人文气息的氛围。其次,豆瓣网歪打正着的用户分类法,更容易保证一个小组的“臭味相同”,这种相同甚至可以上升到生活理念和个人审美情趣上来,占领了这个高地,一个小组就可以衍生出更多的相同口味,而不是局限于书、电影和音乐。
豆瓣网在设计上非常简洁,符合了文艺爱好者简单清新的视觉要求。为了更好的将口味兴趣相同的人联系在一起,豆瓣所有的数据都来自用户,包括首页上的排行榜数据。这里现在聚集了六千万的注册用户,分布在二十七万个兴趣小组内,还有上万的小站和独立音乐人、作者译者等在这里发布自己的作品。豆瓣网这家起初并没有打Web2.0旗号的网站现在似乎却最好的阐释了Web2.0“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小众圈子,获得归属和认同。
3 中国当代小众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3.1 当代小众文化的特点
当代中国小众文化尽管形形色色,但是它们也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内聚性。小众文化爱好者陶醉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只与其小众圈子里的人进行交流,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内聚性乃至封闭性。出于对大众文化的厌倦,作为小众文化主体的“小众人群”,是最先从大众文化中逃离出来回归到小众生活的那些人,他们发现大众文化所追求的只是虚荣心的满足,并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对大众文化中流行的东西表现出质疑甚至反感促成他们远离大众转做小众。这些人看透了大众文化中那些真真假假的潮流,厌倦了漫无目的的追逐,他们三三两两集聚在一起,寻找某种意义上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以此抵制在大众文化中的孤独感和异类感,但小众文化的封闭与内聚性并不是倒退到大众传播未广泛发展之前因信息闭塞而造成的封闭,[8]恰恰相反,它是建立在信息传播足够发达的基础之上的,是在大众传播的基础上追求自我的尝试,是一种系统自我平衡的调节。
二是更自觉的文化追求。小众文化有着比大众文化更自觉的文化追求,不能说大众文化就是低俗的文化,但大众文化中,特别是大众文化中的文化艺术领域,艺术与商业的矛盾是文化艺术在大众文化中无处不在问题。相较来说,小众圈子在这方面表现出对严肃文化更好的接受和容纳性,更自觉的文化追求。文化的发展源于创新,首先在具有先锋性而走在大众前端的一小部分人中被创造出来,然后才慢慢地被大众接受,促进整个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创作者,几乎都倾向于定位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即追求更多的精神自由和个性发展,这一点似乎与小众文化的追求者有很大的相似,小众文化本身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圈子,这既是小众人群文化创造力的表现。“实际上,在小众文化圈子中的人,大多也是对文化具有很敏锐的感触力与较高的文化创造力。这其实本来就是文化发展的现实、现状,总是有一部分人在创造艺术而令一部分人在享受艺术。[9]”小众文化作为文化现象本身也是值得肯定的,因为与泛滥一致的大众文化保持距离才能保持清醒的观察力,从小众的领域投射出的价值观,有时候能更加贴近个人体验和根本真理,因此说,小众文化有自觉的文化追求。
3.2 小众文化的影响
小众文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其对大众文化的影响。近年来小众文化的迅速发展,已经对大众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很多时候人们并没有察觉,其实已经在受小众文化的影响,享受小众文化。一些网络词语的流行,比如,来自动漫小圈子的同人文化,“腹黑”、“王道”等一些词进入到大众中来,在青少年中流行;而“雷”、“囧”等恶搞文化则来源于贴吧中;比如在各社交网站很火的冷兔,则来自最初的豆瓣冷笑话小组。小众文化在一定程度是作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增加了大众文化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如果把小众化本身也看做一次文化运动的话,单是将目光投向和加入小众文化便是对大众来说的一次进步,至少告诉我们世界是可以多样性的。
其次是对商业模式的影响。小众文化的发展,是单调的几种产品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传统商业的“二八法则”受到极大挑战。“‘二八法则’认为20%的客户带来80%的利润,20%的产品带来80%的销售,所以商家只将注意力集中在这百分之二十的客户和产品身上。在物质紧缺的时代,这个法则确实给不少公司带来了利润,但随着物质的富余,主流市场已趋于饱和,企业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已进入微利阶段。”[9]而长尾理论支持下的小众文化市场,则成为市场增长的新希望,原来被忽视的产品也可以为公司创造很大利润。这一影响主要发生在互联网领域,如网上书店的出现。网上书店甚至可以以比传统书店更低的价格出售图书就是因为他们有来自长尾部分的销售利润作为补充。不受空间成本限制而可以提供更多类别的书是网上书店的特点。再如豆瓣网,在豆瓣网里,你很少见到传统门户网站时代占据80%人群的新闻、综艺、体育等大板块,相反的,是成千上万的各种兴趣小组共同组成了豆瓣近六千万的注册用户。现在,豆瓣模式已经被众多网站开始模仿,在网址导航网站hao123的页面上,已悄然出现了一个分类为“清新”的网站,列出的就是豆瓣、有意思吧、邻居的耳朵等网站。可以说,小众化打破了卖方市场,消费者的需要成为决定企业生产什么产品的重要因素,产品更具人性化。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一流的商家卖体验,二流的商家卖产品”,可见在物质过剩的年代,用户体验变得越来越重要。当年的豆瓣上线时为它吸引来第一批用户的,就是豆瓣简洁的界面设计风格,如今这样的做法已被众多的网站采纳,小众化对商业模式的影响可见一斑。
4 结 论
小众文化的产生,是新媒体发展的结果,是大众文化传播碎片化的结果,是人们认识水平上升和自由意识觉醒的结果,有一定的必然性。但这不代表小众文化可以取代大众文化,小众文化只能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部分或是一个人全部生活的一个部分存在,作为对大众文化的一种调节与补充。小众文化符合了一部分文化艺术和思想的发展状况,符合了一部分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给大众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带来新意和改变,促进新媒体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当代重要的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周国文.阶层化与小众化:青年流行文化新趋势[J].中国青年研究,2005(4).
[2]崔恒展.社会管理视野下的社区与人口关系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2013(3).
[3]盛明科,杨玉兰.微博时代公共舆论暴力的产生及其治理机制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2013(3).
[4]王均安.浅谈流行音乐中的“独立音乐”[J].文史博览,2007(12).
[5]张波.中国电视剧批评研究现状与深化空间探寻[J].济南大学学报,2013(5).
[6]张建.林蕾.先锋戏剧对谁说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1).
[7]刘丹丹.小众文化: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制[J].大家,2011(2).
[8]张中波.略论中国银杏的民间信仰[J].济南大学学报,2013(1).
[9]曹文星.Web2.0时代的小众化发展[J].中国传媒科技,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