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地铁运行安全管理策略探讨

2013-12-29 00:00:00陈冰冰
中国市场 2013年40期

[摘 要]本文针对哈尔滨地铁运行安全管理策略进行了探讨。首先阐述了哈尔滨地铁的基本情况,然后分析了影响哈尔滨地铁运行安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建立组织规章制度、加强员工培训、引进先进设备、强化对乘客安全教育宣传等策略,以对哈尔滨地铁的运行安全提供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哈尔滨地铁;运行安全;制度;培训

[中图分类号]F5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0-0042-03

随着哈尔滨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在逐步加快,大量外来人口涌进哈市,人员出行和物资交流频繁,再加上近几年哈尔滨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导致商业用地迅速增加,因此哈市交通的供需矛盾日趋紧张。地面交通已无法适应经济活动和人民日益增长的运量需求,加快地铁建设是促进哈尔滨发展的根本出路之一。但是哈尔滨地铁运行地点是地下,环境封闭,人员密集且流动性大,一旦发生事故,其通风排烟和人员疏散受到很大制约。因此,对于地铁运行这样一个极复杂的体系,怎样实现哈尔滨地铁线路的安全运行成为关键。

1 哈尔滨地铁概况

哈尔滨地铁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正在建设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中国首个高寒地铁系统。哈尔滨地铁总体规划为“九线一环”和两条支线,总里程340千米,总投资2000亿元,建设期20年。2005年,国家发改委审批通过此工程;2008年,开始动工,其中部分路段利用了既有的“7381”人防工程。自从工程启动后,它的进展一直牵动着哈市市民的心。哈尔滨地铁1号线于2012年年底实现试通车,2013年下半年实现载客运行,将极大缓解大直街、学府路等东西轴线道路的交通压力。哈尔滨地铁2号线和3号线工程将在近期启动,其余7条线路为远期规划。

2 影响地铁运行安全的因素

地铁运行安全不仅涉及人—车辆—轨道等系统因素,还受到社会环境和列车运行相关设备(信号系统、供电系统)等因素的影响。对近年来国内外地铁安全事故统计的分析表明:人、列车、轨道、供电系统、通信系统、信号系统、机电设备及社会灾害等外界因素是地铁事故的主要因素。

2.1 人员因素

2.1.1 工作人员

地铁的工作人员很多,包括站长、值班站长、督导员、车站助理、票务员、站务员、安全员、保安员、保洁员等,其中直接与运行安全相关的岗位人员有:司机、调度指挥员、安全员、其他维修人员等。

(1)司机。地铁司机作为地铁运行中行车安全的关键岗位,它是运行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也是运行最后一道防线,稍有疏忽,便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和影响。该岗位人员具有技能要求高、安全风险大、担当责任重的特点,所以要求司机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驾驶、简单维修等),听从组织领导指挥,不断强化安全意识,提高现场管控等工作。

(2)调度指挥员。地铁工作中的调度指挥员岗位分为行车调度、电力调度、环控调度三种,在地铁运行构成人员中处于核心地位。行车调度员负责制订每日各线列车的列车运行图和组织计划,保证地铁列车运行正常稳定;电力调度员负责全线各站的供电供应正常和稳定,在突发情况下的电力能源供应等;环控调度员负责调控全线各站的站内外温度、气候的适宜性,调控空调、温差、通风等感观性问题。

(3)安全员。安全员负责执行行车安全、客运安全及自然灾害的系统运行安全体制的建设工作;负责运行、劳动、消防安全监督管理和运行应急体系建设的执行工作,并对所辖各专业执行各项应急预案、维修规程、质量技术标准和作业程序的监督、检测等。

(4)维修人员。维修人员在维修相关组织部门的领导下,维护各种运行设施、设备,在合理的成本下,保证设备的可靠性与利用率,确保对乘客和对车务运作的服务水平。在出现紧急故障时,积极实施抢修,尽快恢复使用。

2.1.2 乘客

乘客作为地铁运行的服务对象,地铁的安全运行对乘客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反过来,乘客的行为对地铁的安全运行也是有影响的。例如,乘客在候车、乘车、上下车时的不礼貌行为、莽撞行为,甚至过激行为都会对地铁的运行安全造成障碍,甚至危险性事故。乘客应站在黄色安全线外候车、按秩序上下车、保持车厢卫生、不吸烟、不携带危险物品等,以配合地铁工作人员的工作。

2.2 列车

列车作为载体为广大乘客服务,在每次出行前,必须对车体、仪表、车门等进行全面的检查,以保证列车的正常运行。在运行过程中,列车脱轨、车门失控等问题,都会造成地铁事故。哈尔滨市地铁1号线列车采用了新型标准B2型铝合金,双层玻璃中注入氩气,车门密封采用硅橡胶,使车门在低温时不会变形。另外,车上个别部件,比如车钩等非金属件,能抵御零下50℃以下的低温。根据目前的测试,车辆的保温系数也可达到2.4。

2.3 轨道

轨道作为承载和导引列车安全行驶的重要设备,维持良好的状态对运行安全至关重要。主要包括钢轨(走行钢轨)、接触轨、道岔、轨枕、道床及联结零件等,它是地铁列车运行的基础。哈尔滨地处高寒地带,铺设地铁轨道的难度大,对轨道的材质要求很高。

由于轮轨长期运行接触,内部会产生位移型变和各类伤损,影响地铁的正常运营。对轨道传统的检查方法是依靠人工徒步检测轨道和钢轨的状态,但效率低,精度不高,不能适应当前地铁网络化运营规模对设备维保的要求。

目前有些地铁公司为保障轨道运营安全而专门配备了轨道检查车和钢轨探伤车等大型专业设备,以达到及时发现不同类别、不同损伤等级的伤损钢轨,维保部门对这些伤损钢轨及时组织更换,提高了地铁钢轨状态保障能力,确保了运营安全。轨道检查车和钢轨探伤车可以大大提高地铁的设备保障能力和工作效率。

2.4 供电系统

供电系统是地铁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运行所需的一切电能的供应与传输,是地铁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保证。没有供电系统的可靠安全供电,就不可能有地铁的正常运行。例如,我国的供电系统一旦出现故障,会直接致使通信信号中断等问题的出现。北京交通大学城市轨道交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梁青槐认为:“中国各地接连发生的地铁故障,大部分问题集中在信号系统和供电设备上。”

2.5 通信系统

地铁通信系统由传输、无线、公务电话、闭路电视、专用电话(包括调度电话、集中电话)、广播、时钟等子系统组成,构成传送语音、文字、数据、图像等各种信息的综合业务通信网。它是地铁运营指挥的重要手段,同时在出现异常情况时,能迅速转变为供防灾救援和事故处理的指挥通信使用。

2.6 信号系统

信号系统是地铁运行的基础设备之一,是实现集中统一指挥列车运行的重要手段,是保障行车安全、提高运行效率和运营管理水平的重要设施。先进的信号系统不仅可以保证列车运行安全,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行车效率,减小列车运行时间间隔,提高运行速度和列车的到站正点率,实现行车指挥自动化和列车运行自动化,对于降低建设、运营管理成本,为乘客提供安全、快捷、高质量服务起到积极作用。例如,北京地铁信号系统包括列车自动监控系统/调度集中、列车自动防护系统和电气集中等主要设备。

2.7 机电设备

机电设备是地铁运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通风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动力照明系统、防灾报警系统、低压配电系统、自动扶梯及其监视系统、环控自动化系统、防灾报警灭火系统。其主要作用是为车站提供通风、空调、给排水、照明、扶梯等基本功能,同时由环控自动化系统对这些机电设备进行自动监控;在意外灾害情况下,由防灾报警灭火系统对车站设备进行控制,并将站内与防灾无关的设备自动切断。

2.8 社会灾害等外界因素

地铁在运行中可能出现火灾、有害气体、浓烟、列车脱轨、自然灾害以及设备故障、客流冲击、恐怖袭击等事件灾害,由于地铁车站及列车都是属于人员密集的场所,一旦发生此类灾害,很可能造成群体受到伤害,甚至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为了防止此类灾害的发生,必须制订出合理的应急预案。

3 哈尔滨地铁运行安全管理策略

针对哈尔滨的具体情况,借鉴国内外的地铁运行经验,提出以下运行安全管理策略,以提高哈尔滨地铁的安全系数和服务质量。

3.1 建立组织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地铁公司在组织内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并根据地铁运营的各个环节制定不同的规章制度,以保障地铁的顺利运营。例如,建立安全管理规章制度、隐患排查制度、安全激励制度、安全监督检查制度、安全事故处理制度、应急规章制度等,并采取明确的目标管理模式,每年制定相应的安全工作目标,部署全年安全生产具体措施,向各分支机构下达运营安全控制指标,将指标分解到基层、站队、班组。纵观全局,使得安全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3.1.1 建立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建立安全规章制度是抓好运营安全工作的保障。建立科学的、完善的、全面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使地铁的运营安全工作有章可循,是非常重要的。在地铁开通运营前狠抓安全规章制度的建设,用规章制度约束员工的工作行为,为员工提供安全生产指引。在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各项安全法律法规的同时,建立健全《安全运行管理办法》、《行车组织规章》等制度和各类操作规程,涵盖公司的各个专业、运营生产环节,使各专业的安全生产管理都有章可循,促进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迈进。

3.1.2 建立隐患排查制度

为了强化隐患排查责任的全面落实,建立隐患排查制度,逐级建立各级人员的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责任制,并严格按规定执行,形成全员关注安全,全过程、全方位排查隐患的工作氛围和制度标准,确保地铁安全稳定运行。

建立安全隐患排查小组;建立隐患排查制度长效机制,根据哈尔滨地铁的路况等特点,有针对性检查地铁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坚持隐患排查制度与规范日常安全管理相结合,严格落实各项安全规章制度。排查中一旦发现安全隐患时,要及时对隐患进行界定,同时将安全隐患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领导和隐患单位,立刻进行分析、落实整改,直到隐患消除。

3.1.3 建立安全激励制度

在地铁运行工作中,加强安全激励政策,建立安全激励制度,对有安全贡献的职工和单位要进行奖励,对保障安全的好方法、好建议进行采纳,甚至编入相应的规章制度里。

3.1.4 建立安全监督检查制度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黑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等,建立安全监督检查小组,建立安全监督检查制度,加强现场监督检查,规范日常安全管理的工作,监督检查的重点是工作现场、规章制度、员工思想、存在隐患等。

3.1.5 建立安全事故处理制度

建立健全事故处理机制,制定一系列安全事故处理制度。通过教育和处罚使员工吸取教训,增强岗位意识、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将“降低故障率和事件率”作为专题研究,保证具有长效性,开展地铁事故案例研究,学习先进一流的运营安全管理,让每个员工始终保持一种危机感和忧患感。组织必须加强管理,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高效地解决存在的问题,争取做到减少事后惩处,增加事前预防,不断提高事故分析处理能力。

3.1.6 建立应急救援体系

根据国内外地铁运营救援抢险的突发事件及其经验,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针对地铁运营线路发生的各种状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如若在国家和地方发生紧急事件、疫病传播情况时,除了制定紧急预案外,还要针对部分预案经政府组织相关部门、专家进行评审,上报政府部门。

3.2 加强员工培训

3.2.1 加强对公司制度的培训

为实现公司更快、更好的发展,制度建设是基础。全体职工都要接受各项制度的培训,以保障在工作中少出错、不出错,使各项工作做得扎实有效。通过学习与考试相结合,使全体职工尽快提高觉悟,遵守制度、执行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制度大于一切,通过制度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培训中允许学员对制度中不太合理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议,经过讨论,进行完善。

3.2.2 加强对各岗位的技术培训

明确各岗位的技术内容和要求,编制员工通用安全知识和员工安全应知应会。通过对员工进行分层培训、考核,使员工在上岗前符合岗位知识、技能、等级的要求;结合运营实际和国内外同行业的事故事件教育员工,不断强化员工安全意识。

培训者在培训中突发性地虚拟设备故障或虚拟“事故”,以检验员工的应急应变处理能力。通过这种演练,以达到各种设备与各级员工之间的“联调”,提高多工种共同配合抢险作业的能力,提高员工应急处理能力和安全意识,同时也检验设备维保质量和应急功能状态。

3.3 引进先进设备

哈尔滨地铁在运营过程中,不断摸索运行经验,在原有的装备配置上,逐渐引进新技术、新设备,以提高运营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4 强化对乘客的安全宣传教育

哈尔滨地铁可以选择在枢纽大站点、社区、学校等场所,讲解地铁安全知识,也可通过网络、电视、微博等媒体形式发布乘坐地铁的公共安全宣传活动,注重与乘客的互动性,强化乘客乘坐地铁的安全意识,以及自身安全防范行为。

4 结 论

哈尔滨地铁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将地铁交通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网络,促进社会和谐,这条路还很漫长,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向国内外同行学习,吸取先进的管理经验,使哈尔滨地铁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市民出行更加方便,为哈尔滨的交通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