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城镇化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2013-12-29 00:00:00张国军
中国市场 2013年40期

[摘 要]城镇化是我国今后要着力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本文系统梳理和评述了国内外学者对亚洲三个主要工业化国家——中国、日本、韩国城市化和城镇化的理论文献和实证研究成果。总体而言,国内外迄今对中日韩城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从中国城镇化的现实需要来看,操作性强的对策研究尚显不够。因此,今后我国的城镇化研究,亟须加强实地调研和对策研究。

[关键词]中日韩;城镇化;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0-0020-04

2012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城镇化”列为今后我国着力推进的一项工作。统计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6.9亿人。[ZW(]数据来源: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05-09/3876378.shtml.[ZW)]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城镇化?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城镇化问题的研究情况如何?同为亚洲主要国家的日本和韩国城镇化程度及相关研究怎样?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综合评述国内外对中日韩城镇化的研究状况。

1 城镇化概念的界定

西班牙工程师Asedra 早在1867年就提出了城镇化概念。[ZW(]骆江玲:《城镇化研究综述》,《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2011年第8期,第387页。[ZW)]尽管如此,学术界目前对城镇化概念仍无统一界定。不同的研究人员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出发,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说明。经济学对城镇化的界定是产业结构升级和生产要素聚集,使城镇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学的界定是人口通过机械和有机迁移到城镇,使农村人口比重减少,城镇人口增加;社会学的界定是社会结构的变化,是乡村生活向城市生活转变,最后形成市民社会;地理学的界定是农村向城市转变,实现生产力空间布局的转换,使城乡差别趋向缓和。[ZW(]同上。[ZW)]

笔者认为,根据中国国情,城镇化不能简单理解为“农民进城”,其内涵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向城市转化;第二,发展城镇经济,减少城乡差别;第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快城市生活方式在农村的传播。

需要指出的是,在英文文献中,城镇化和城市化均使用“urbanization”这个词,部分中文文献也出现两个词混用的情况。笔者认为,城镇化是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城市化涵盖了城镇化,因此,以下综述将较多使用“城市化”一词。

2 国外对中日韩城镇化的研究

国外对中日韩城镇化的研究更多集中于“城市化”方面。

2.1 对中国城市化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中国城市化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多为从事汉学的研究人员从历史学、社会学、人文科学、民俗学和文化学的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究资本主义和西方城市化为什么没在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国发生。Weber和Gerth(1951)认为,儒家学说妨碍了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和城市化,助长了乡村主义。改革开放后,中国加入世界城市化的潮流中。国外学者开始对中国城市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大部分学者把注意力放在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影响上。Kirkby(1985)认为,中国过分强调实现工业化目标,而忽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经济的扩大再生产,削弱了城市化发展的动力。20世纪90年代末,国外学者们开始综合考虑农业和生产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强调有效的食物供给制约着城市化人口的快速增长。此外,国外学者还研究了中国城市化的形式、城市化体系、城市化模式、外商投资与城市化等。进入21世纪后,中国城市化被看做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增长的两个主要动力之一,关于中国城市化的研究也相应增多。Marton(2000)认为,依据经济发展水平把中国大陆划分为中、东、西部三个地区便于研究当前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对城市化研究意义重大。Cook等(2007)研究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城市化规则和城市社会空间规则的变化。

2.2 对日本城市化的研究

国外对日本城市化的研究重点考察了四个方面:

关于日本城市化和社会变化的研究。Carpenter(1960)研究了17世纪以来日本城市化与社会变革的关系,认为日本城市化是影响未来规划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化和工业化对社会产生了独特影响。

关于国家和资本在城市化中作用的研究。Waley(2007)从城市管理、城市地带、城市生活空间三个层面分析得出,国家指导日本城市化,组织提供基础设施,通过建章立制推动发展城市化。资本为政府指导工作提供了动力,尤其是建设资本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关于城市化对内城发展的影响的研究。Hirohara等(1988)回顾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城市化进程,分析了大城市和内城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日本城市今后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前景展望。认为,三大主要大城市区的中心城市在20世纪70年代经历了衰退,显现出内城的一些特点。但是80年代又出现了复苏。笔者在对比归纳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日本并不存在西方国家出现的以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环境污染、种族问题为特征的内城问题。日本内城问题适用于日本各地区存在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尽管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不同。

关于日本工业城市化模式的研究。Waley(2009)研究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日本东京。认为,当时的东京出现了工业城市化进程。这种进程由原工业基地和复杂的消费经济造成,并以强有力的、杂乱的为城市市场提供消费品的工厂的增长为特点。这种工业化进程推进了城市规划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同时发生的进程。

2.3 对韩国城市化的研究

关于城市化本质的研究。Song等(1994)通过回顾韩国城市化政策演变进程分析得出城市化特点,对未来城市发展和管理提出意见建议。

关于城市化与制造业生产率的研究。Lee等(1998)估算了城市化经济体和地区化经济体在1983年、1988年和1993年对19个韩国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笔者得出,韩国生产率增长的60%来自材料输入。与其他研究不同的是,笔者考虑了总输出生产率。认为,虽然韩国制造业没有因在大城市设厂而大大受益,但是地区化经济体已经成为韩国制造业的主要特色。城市化经济体和城市规模之间存在二次关系。

关于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研究。Kim(1988)探讨了21世纪韩国城市面临的四大问题:韩国首尔等城市绿化带造成的用地紧张;韩国政府未能制定并行的购房贷款制度对购房者成本的影响;城市交通问题;与城市公共设施和地方财政相关的问题。

关于韩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研究。Yoon-Woong等(1999)研究了韩国城市化进程和存在的问题,从而得出韩国21世纪存在的城市问题。认为城市化由工业化推动。

3 国内对中日韩城镇化的研究

3.1 对中国城镇化的研究

关于城镇化理论的研究综述。姜爱林(2002)归纳了中国城镇化理论研究轨迹及其主要成果,对2000年之前的城镇化理论与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将城镇化理论归为一般理论(概念与特征、起源与发展、速度和水平、方针与道路、机制与规律),与城镇化相关问题(人口流动与城镇化、非农业化与城镇化、城镇化与现代化、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化、经济发展与城镇化)。

关于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沈悦(2004)分析了日本城市化独特模式的特点,指出中国城市化进程应注重解决城市化定位、城市化中的马太效应、交通方式的选择、土地的合理利用等问题。王慎行(2011)分析了西方工业化国家、亚洲工业化国家的城镇化、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和中国城镇化模式。认为,推进城镇化没有也不会有一个固定模式,它的发展必须和当地的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相适应,必须抓住区域发展特点,设计不同的发展道路,选择符合本地特征的发展模式。得出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启示:科学规划,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突出重点,优先发展城镇区域中心;以点带面,鼓励乡镇引进项目建设模式;推进示范新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违法建设查处力度,有效遏制违章建筑现象;降低居住成本,以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关于城镇化发展速度的研究。周一星(2006)就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提出:中国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城镇化水平达到25%后就进入了中期加速阶段;中国近期(1996—2003年)城镇化的超高速增长主要是口径调整的结果,有水分;我国沿海部分发达地区正在经历韩国和日本历史上有过的超高速城镇化,但是不能要求在全国尺度上重现这样的超高速;我国未来的城镇化进程应当和经济增长、资源、环境保持相对的平衡,要避免“过度城镇化”;我国当前的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在总体上已经基本相适应,应该更多地关注城镇化的质量。

关于城镇化与土地管理之间关系的研究。武志(2009)分析了我国城镇化土地需求与农民保护间的矛盾。根据日本、韩国以及欧美发达国家不同城镇化发展阶段类型的经验,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耕地面积并不一定如通常所认为的表现为逆向运动;相反,城镇化发展有可能使耕地流失趋向缓和,甚至可能是耕地面积的增加。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是要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和土地利用方式。我国对于城镇化建设的土地刚性需求与耕地保护间的矛盾,需要探索新的思路。

3.2 对日本城镇化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日本城镇化的研究多集中于通过研究日本城镇化得出对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关于日本城镇化演进的研究。孙波等(2010)将日本城市化进程分为工业化、城市化的准备阶段(1868—1920年),工业化、城市化初始阶段(1920—1950年),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阶段(1950—1977年),工业化、城市化的成熟和再城市化阶段(1977年至今)四个阶段。归纳出日本城镇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得出对中国的启示:用法律手段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力度,防止大城市过度发展和房价过高所导致的经济泡沫,加强交通网络建设,注重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李辉等(2008)将日本城市化进程分为初始城市化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初),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末),城市化高度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三个阶段。

关于日本城市化特点的研究。李林杰等(2007)分析归纳了日本城市化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给出了我国实现以城市化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借鉴与启示: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推进,加强政府对城市化发展的规划和法制建设,充分重视城市化过程中对“三农”的保护,实行城乡统筹规划和管理。王萍(2010)认为日本城镇化的主要特征是以大城市为核心的空间集聚模式,以获得资源配置的集聚效益、实现跨越式的经济腾飞。

关于日本城市化模式的研究。付恒杰(2003)认为日本城市化的机制是以经济发展为动力,通过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的传导,促使农村人口、农业生产要素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地进行空间集聚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进而使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第二产业即工业的发展。日本的城市化也是与工业化同时且相互推动的,工业化首先是在大城市集中而后又向外扩散,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指出日本城市自明治维新以来的发展,走的是一条片面发展工业而忽视市民生活环境的畸形道路,造成了很多问题。王立波(2010)认为日本采用的是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模式,市场机制起了主导作用,政府则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进行干预,从而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关于政府宏观调控与城镇发展的研究。杨书臣(2002)分析了日本小城镇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发展经验,认为日本政府的宏观调控是推进小城镇发展的重要保证。其主要做法有:制订城镇发展计划;颁布城镇建设立法;扩大政府公共投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3.3 对韩国城镇化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韩国城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韩国城镇化对中国启示的研究。二是对韩国“新村运动”的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关于小城镇发展政策实践的研究。金钟范(2004)研究了1971—2001年韩国小城镇发展政策实践,得出:韩国政府持续促进小城镇发展,并显示出以强调周围农村地区的生活、文化、流通等有限职能中心地,向强调结合经济、行政等多种职能的复合中心地以及区域开发据点的方向演进的趋势;同时,与小城镇发展相关的政策逐步增多,相关内涵逐步扩大。与此相应,小城镇获得了持续的发展。此外,笔者结合韩国政府于21世纪初推进“小城镇综合培育事业”计划,得出中国应从中得到的启示,并就方法创新给出建议。宋蓓(2007)认为韩国推行的“新村运动”使农村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等得到了改善,促进了农村和农业现代化。

关于中国(城市、地区)和韩国城镇化的比较研究。陈颐(2001)分别回顾了韩国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特征,得出:韩国城市化具有三方面的特征:第一,城市拉动型的城市化,即实行以原有城市为依托的工业布局,通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实现人口的城市化;第二,充分、自由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第三,以大城市为主的城市化。韩国城市化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消极后果,主要是汉城人口过度膨胀,造成一系列深刻的社会问题,以及从20 世纪60 年代到90 年代中期的农村的衰落。同韩国相比60c2e2a522f2722c28f0b10a17e4cf5afa2f04ae4bf893b10ea8a231d5d17095,现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征是:城市拉动型城市化和农村内发型城市化同时并举;大中小城市全面发展;积极、稳妥、有控制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韩国城市化对中国城市化的借鉴意义有三个方面:第一,在建设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时,必须注意避免城市规模过大;第二,把农村、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有机结合起来;第三,解决好城市化进程中原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王旭等(2003)分析了江浙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的城市体系现状,通过与韩国城市体系的对比,指出江浙地区的城市化要想走在全国的前列,必须发展大城市、特大城市;建立完善的城市体系,必须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特别是注重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发展。

关于韩国“新村运动”的研究。孔凡河等(2006)研究了韩国“新村运动”的缘起、历程,分析了其历史影响,得出了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新村镇;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育新农民;加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倡导新风尚;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培育新组织;突破城乡制度藩篱,形成新机制。董向荣(2008)归纳了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和成果,分析了其局限性:“新村运动”的政治性与强制性;新村运动的不可持续性;美化农村、提高农民收入并不能扭转或减缓城市化进程。笔者从土地所有权关系、“三农”问题、农村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三个方面给出了对中国的启示。

综观上述国内外成果,就中国城镇化研究而言,国内外学者表现出了浓厚兴趣,研究内容较为全面,涉及时段长,覆盖范围广。就日本城镇化研究而言,国外学者主要研究日本城市化对日本社会、环境的影响及其与工业化的关系;国内学者从务实角度出发,主要研究了日本城市化进程、特点及其对中国城镇化的启示。就韩国城镇化研究而言,国外学者较国内学者的研究范围更广,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如韩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城市化本质等;国内学者集中研究的是韩国城镇化以及“新村运动”对中国城镇化提供的借鉴,或对中韩两国城镇化建设进行比较。

应该说,国内外迄今对中日韩城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从中国城镇化的现实需要来看,现有研究尚存不足:一是国外学者对中日韩城镇化的研究往往很少论及三国城镇化建设可供其他国家借鉴的经验,研究成果理论性强,实用性弱;二是国内学者虽然对三国城镇化研究侧重了实用性,给出了很多可资借鉴之处,但是囿于条件,一般较少落实到可操作的具体对策,即结合实际的田野调查和政策研究尚显不足。

鉴于此,今后研究中国城镇化问题,还需在实地调研和对策研究上下工夫,若能在给出他国经验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和对策,则对中国城镇化建设将具有更加宝贵和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Weber M.,Gerth H.The Religion of China: Confucianism and Taoism[M].Glencoe:Free Press,1951.

[2]Kirkby,R.J.R. Urbanization in China: Town and Country in a Developing Economy 1949-2000 AD[M].Worcester:Billing & Sons Limited,1985.

[3]Marton A.Chinas Spat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tless Landscape in the Lower Yangzi Delta[M].London:Routledge,2000.

[4]Cook I.G.Olympic Cities: City Agendas,Planning,and the Worlds Games,1896-2012[M].London:Studies in History,Planning and the Environment Series. E.& F.N.Spon/Routledge,2007.

[5]David B. Carpenter.Urbanization and Social Change in Japan[J].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1960(1):155-166.

[6]Paul Waley.Tokyo-as-World-City:Reassessing the Role of Capital and the State in Urban Restructuring[J].Urban Studies 2007,44:1465-1490.

[7]M. Hirohara et al.The impact of recent urbanization on inner city development in Japan[J].The Town Planning Review 1988,59:365-381.

[8]Paul Waley.Distinctive patterns of industrial urbanization in modern Tokyo,c.1880-1930[J].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2009,35:405-427.

[9]Naghun Song et al.The Nature of Urbanization in South Korea[J].The Geojournal 1994(3):127-144.

[10]Yoon Joon Lee et al.Urbanization and Regional Productivity in Korean Manufacturing[J]cc753c6b97c17c06553158b8193c9dc07431626d6e3e84b39911b99cc16096b4.Urban Studies,1998,35:2085-2099.

[11]Kyung-Hwan Kim.Korean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and problems[J].World Development 1988(16): 157-167.

[12]Yoon-Woong.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Korea[J].Korea Journal 1999,39:35-62.

[13]姜爱林.中国城镇化理论研究回顾与述评[J]. 规划师,2002(8):65-69.

[14]沈悦.日本城市化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04(1):60-64.

[15]王慎行.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启示[J].改革与发展,2011(11):13-15.

[16]周一星.关于中国城镇化速度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6(30):32-35.

[17]武志.城镇化建设与土地管理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重庆社会科学,2009(11):34-39.

[18]孙波.日本城市化的演进与启示[J].经济纵横,2010(12):84-87.

[19]李辉.日本与韩国城市化及发展模式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08(4).

[20]李林杰.日本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借鉴与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7(3):7-11.

[21]王萍.世界各国城镇化道路纵览[J].中国人大,2011(11).

[22]付恒杰.日本城市化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3(4):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