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心理游戏;学生;能力
在发展心理学理论中,现代游戏理论的精神分析流派认为游戏能满足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能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体验,从而能促进儿童人格和情绪的健康发展。而认知发展学派则强调游戏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应;游戏练习并巩固已经习得的各种能力;游戏促进认知发展;游戏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目前,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已经在中小学中普遍开展。心理辅导课与其他学科相比,课堂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设计理念上却有很多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在于心理辅导课的最主要目的是通过游戏、讨论、行为训练让学生真实地体验生活,将一些简单的理论通过形象的图式进入学生的视野,学生将会自己去构建一个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最终将这些图式内化。将心理游戏应用到我们的心理辅导课中,学生和教师都会获益良多。
一、心理游戏可培养学生环境适应的能力
环境适应是个体积极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以获得所需的间接满足的过程。能面对现实并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环境,情绪稳定、乐观,能保持良好的心境,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
刚升入高一的学生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适应陌生的环境。此时,学生们正处于脱离父母及长辈扶持的时期,有不少心理学家把这个时期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由于环境的改变、学习压力的增加,青春期发育的出现以及心理准备的不足,许多学生进入新的学校后出现迷茫、困惑、痛苦等情绪,出现适应不良的现象。这时,我们的心理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环境适应的心理辅导课中我们可以采用很多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环境中,优秀者还可以担任领导者的角色。我们可采用的游戏活动既有纸笔游戏也有行动类游戏。纸笔类的游戏有“寻人信息卡”“寻找共同点”“有缘签名”等;行动类的游戏有“滚雪球介绍”“大风吹”“‘松鼠’搬家”“‘蜈蚣’翻身”等。
应用这些游戏穿插在心理辅导课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彻底放松地加入到游戏的情境中,体会到集体松弛的坦然,学会克服交往中的紧张与羞怯。尤其是像“滚雪球介绍”这类游戏,既考验学生的记忆能力又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全身心地参与到这种广泛交际的活动中来。“寻人信息卡”这类纸笔游戏也非常有助于学生克服羞怯尴尬的心理。这些游戏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都非常简单、易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他们较快地融入新的集体,适应新的环境。
二、心理游戏可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
愉快、广泛和深刻的人际交往有助于个性发展与健康。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长期缺乏与别人的积极交往,缺乏稳定而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个人往往就有明显的性格缺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是第一步。好的沟通能力代表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你才能了解周围人的性格品德,才能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才能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碰壁,才能与其他人和睦相处。
在沟通中除了真诚、尊重、宽容外,信任、倾听、理解、合作、认同都是必要的技巧。有关沟通的纸笔游戏有“你说我画”;言语类游戏有倾听短文“花雨”“乌龟与乌鸦”“我说你剪”;行动类游戏有“风雨同行”“找领袖”“折纸”等。在“你说我画”这个游戏中,说的人和画的人必须有良好的沟通,不然画出来的东西就完全不一样,这样的实践活动会让学生体会到沟通的重要性。像“花雨”和“乌龟和乌鸦”这种言语类的游戏会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倾听的重要性。“风雨同行”这个游戏则会让学生认识到人际交往中自助和助人同等重要,并且感受到信任与被信任的幸福。这些游戏都会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沟通的重要性,体验到沟通的技巧,悟出交往的真谛。
三、心理游戏可培养学生竞争合作意识
竞争是个体或团体建立的一种战胜对方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个人或团体为了取得好成绩而与别人展开竞争。通过竞争能提高热情,激发潜能,增强实现目标的内驱力。竞争获胜会使人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合作是有共同目的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或团体共同完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行为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以期达到某个共同的目标。通过合作互助能使大家体验到团队精神的心理效应,能使大家认识到团队精神给合作双方带来更多的好处。
竞争与合作,历来被认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两大基础,也是个人成长与发展所必备的基本素质。这种游戏以行动类居多,如“水果蹲”“春天里来百花开”“泡泡糖”“珠行万里”“人椅”“巨人脚步”“解手链”“无敌风火轮”“同舟共济”等。在这类游戏的操作过程中不仅需要有智慧更需要耐心、宽容大度以及合作的意识。在开展“珠行万里”的活动中,学生在游戏开始时就感到了任务的艰巨,在练习过后,学生会意识到他们自身的缺陷,这时团结合作的意识产生了,有人专门指挥,有人提醒要“慢下来”,有人提醒要“蹲下来”。这时候,学生们对生活的感悟也产生了,做事情的低姿态也出来了。正是在这种团结合作的游戏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变得十分流畅,班级的凝聚力和竞争意识都变得十分强大。在进行“人椅”的游戏中,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而且帮助很多学生克服了男女同学拉手就是“好上了”的狭隘思想。
四、心理游戏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他的发展理论中,详细分析了人的一生要经历的八个阶段。中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必须不断追寻“我是谁”这个问题。“我是谁”这个问题包括“我来自哪里?我的父母能为我提供哪些我所需要的?”“我现在需要做什么?”“我将来可以做什么?”“我怎样做才是真正为我的未来打算?”等一系列问题。我们的学生可能会看轻这些问题,因为他们正处于一个自我同一性还比较模糊的阶段。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正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会出现两重性的特点:独立性和幼稚性相连,自尊心与自卑感同在,封闭性与开放性并存。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进而达到自我教育的必由之路。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的心理游戏有“个性化名片”“我是谁——在动植物中寻找自己”“优点树”“优点轰炸”“收获糖果”等。在进行“我是谁——在动植物中寻找自己”的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的接纳程度,有很多学生拿到那些不出众、不出彩的动植物时就会急得哇哇大叫,而有的学生会坦然面对自己所拿到的那些动植物。有一位拿到“猪”的女孩是这样表述自己的:“我就是一只奔跑在春天里的小猪,皮肤白白的,干干净净,惹人怜爱。我除了吃喝睡之外也是一只积极向上的小猪,我努力奔跑着,在春天里撒野。我在努力学习、不断上进,争取成为一只优秀的小猪。”像这样的学生,她不仅能接纳自己还能悦纳自己,几乎已经形成了很好的自我同一性。
五、心理游戏可调节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情感的发展
情绪与情感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人们日常行为表现、人际关系、学业成就,也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我们的学生正处于未成熟又觉得自己好像已经成熟的年龄阶段,因此易出现情绪困扰,对学生进行情绪和情感调节的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情绪和情感是非常抽象的概念,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学生对自己的情绪和情感都无法说明白。因此情绪与情感的心理辅导更需要采用一些合适的方法,游戏就必不可少了。这类心理游戏有“情绪红绿灯”“情绪传染”,以及一些必要的热身游戏如“大西瓜小西瓜”“抓手指”等。当然前面所谈到的所有的心理游戏都可以用来调节情绪,抒发情感。因为学生通过游戏在集体中找到了归属感,得到了集体的承认和同学们的首肯,那么至少可以疏通他们的狭隘情感,这样就可以保护学生,避免他们在狭隘情感的激流中受到伤害。
六、心理游戏能促进教师自我成长
一个心理咨询师或一个心理教师的成长需要一个积极参与的过程。在严格的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中,成为一级心理咨询师的人必须要在别的心理咨询师那里做满500小时的咨询,还必须有自己的督导。诚然用这样的标准来要求我们心理教师是比较苛刻且难以执行的,但是我们确实有必要去参与一些活动或者相互成为督导来提升我们心理教师自身的能力。
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反思自己的活动设计及活动计划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笔者在自己参与心理游戏和指挥心理游戏的过程中有很深刻的感悟。参与游戏必须要放开自己,完完全全的“open”。指挥的过程却特别需要智慧,尤其是我们学校有的班级多达80人,这就需要将每一个细节在事前都考虑得细致全面,不然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局面就会失控,在时间上可能无法把握。反思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找寻新的设计思路和新的方式方法,在这样的活动中我们还可以获得某种灵感,并将其应用到我们的心理咨询或生活中去。
此外,心理游戏还能密切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每上完一节心理课,那些平时不太愿意交流的学生都会很亲切地和教师打招呼,让教师很有成就感。同样,其他科任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地应用一些心理游戏,用于提升和活跃课堂气氛。
心理游戏也可以培养和增强亲子关系,家长可以适时适当设计一些亲子游戏,和自己的家人孩子一同参与活动,同样有利于家庭和睦幸福,让家里充满欢声笑语。
总之,心理游戏在心理辅导课中能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和自我意识以及调节学生的情绪、情感;也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创造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心理游戏还能促进教师成长、增强亲子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线教学中科学合理地使用这一重要形式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英和.认知发展心理学[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蔡健清,王菊红.知心堂——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计[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
[3]杨敏毅,鞠瑞利.学校团体心理游戏教程与案例[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
[4]迟雅.点亮心灯拨动心弦—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程.怎样上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M] .北京: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国少年儿童音像电子出版社,2008.
[5]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湖南省湘阴县第一中学,岳阳,414600)
编辑 / 任玉丹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