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指鹿为马;心理暗示;积极作用;消极作用
公元前210年,宦官赵高当上宰相后,专横跋扈,权倾朝野。秦二世胡亥年纪尚小,朝中一切大事都听从赵高安排。赵高不甘心居一人之下,日夜谋划着篡夺帝位,取代秦二世,但又怕群臣反对。为了试探一下大臣们对自己的服从程度,他策划了一出“指鹿为马”的把戏。在朝堂上,赵高当着秦二世和众大臣的面故意把鹿说成是马,尽管胡亥已经指出是赵高看错了,但大多数大臣慑于赵高的权势,或沉默不语、不置可否,或随声附和以讨好赵高,有几个大臣不畏权势,讲了真话,后来都相继被赵高杀掉。
“指鹿为马”的成语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后来人们用此成语比喻混淆真相,颠倒是非。
本来鹿和马是极好辨认的,经多见广的大臣们自然也能分辨得清。可奇怪的是,当赵高在大庭广众之下指鹿为马时,为什么大多数大臣也睁着眼说瞎话呢?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是由于大臣们受了赵高暗示的结果。
所谓暗示,是指在没有对抗态度的条件下,人或者环境以含蓄间接的方式,通过言语、行动、气氛等向个体施加影响,个体受到影响后,做出顺从反应的心理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暗示是人际影响的一种特殊方式。它不同于一般的说教,不同于直来直去的劝解和做思想工作。它通过含蓄而巧妙的方法迅速影响他人的心理状态,并改变其行为,对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人际交往的展开具有重要影响。
暗示有其自身的特性。
第一,目的性。暗示者一般目的性较强,想通过暗示的方法达到改变他人心理状态和行为的目的,如教师为了制止某个学生上课随意说话的不良行为,通常只需对那个学生皱一下眉头,学生就会停止说话。
第二,巧妙性。暗示的方法是含蓄而巧妙的,不是简单地通知对方;也不是摆事实、讲道理,力图说服对方;更不是强迫、压制对方;而是用一种十分婉转的方法向对方输送某种信息,使对方接收信息后很自然地做出暗示者希望的反应。如上述例子中,教师制止上课随意讲话的学生时,仅仅皱了一下眉头,就把不愉快的信息输送了出去,学生接收了这一信息后,自然地停止了说话,使教师发出的这一暗示取得了应有的效果。
第三,接受暗示的无批判性。一般说来,接受暗示者易为暗示的巧妙性迷惑,对暗示者的目的通常不会怀疑,无批判和心甘情愿地接受暗示。
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般分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被暗示者的年龄、知识经验、身体状况,特别是个性因素,都能影响暗示的效果。一般说来,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知识经验缺乏的人比知识渊博、经验丰富而又老成的人更容易接受暗示,身体虚弱多病的人比身体强壮、精力充沛的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独立性弱的人比独立性强的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在“指鹿为马”的故事里,那些顺从赵高意见的臣子,独立性较弱,所以受了赵高的暗示;而那些不畏权势,有较强独立性格的臣子,讲了真话。
第二,暗示效果如何,起决定作用的是暗示者的人格特点、暗示所采用的信息载体和暗示的情境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暗示者的权威程度。暗示者地位越高,越具有权威性,也就是说,暗示者的年龄越大,知识越丰富,职位越高,权力越大,其暗示影响力越大。心理学家莫顿曾做过一个实验,他让100名学生先自己对一些音乐作品进行评价,然后分别告知他们专家或大多数人的评价意见,随后给他们修改自己意见的机会。结果发现,所有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对自己的评价作了修改,并趋近于专家或多数人的评价。
在“指鹿为马”这个故事里,赵高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这大大加强了他在群臣心目中的权威地位。赵高指鹿为马的行为,意味着向大臣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我故意把鹿说成是马,是要试试你们是否真的拥护我,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有谁敢提出反对意见,我就治罪于他。接受了这样的暗示信息,那些明哲保身的大臣只好唯唯诺诺,附和赵高的意见了。
权威暗示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名医给病人看病有时能增强治疗效果,就是权威暗示积极作用的表现;名人的偏见有时对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有很大的束缚力,就是权威暗示消极作用的表现。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利用积极的权威暗示,减少消极的权威暗示的影响,以增进工作效果。
(作者单位:安徽省颍上县教育局关工委,阜阳,236200)
编辑 / 于 洪 终校 / 李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