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当家教;关键期教育;因材施教;独立人格
时下有不少家长,或许出于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或许出于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看到周围的一些家长不惜花高价把孩子送进知名小学或重点中学,自己就按捺不住了,生怕“亏待”了孩子,于是四处求亲拜友,花高价也把自己的孩子“塞进”知名小学或重点中学,以为这样,就等于将孩子送进了升学成才的“保险箱”。殊不知,这种既不“知己”,也不“知彼”的盲目择校行为,很多时候非但不能“拯救”孩子,反而“葬送”了孩子!请看下面我所接触的这个案例。
一名叫黄山(化名)的孩子,当年中考成绩刚过普通高中的录取线,但家长却不惜以数万元的“赞助费”把孩子送进了一所重点高中。结果三年下来,别说上本科了,就连最终被录取的大专也还是个民办的!在此,让我们先来“还原”一下黄山最初的情况。
上初中时,黄山因为营养充足,身体发育良好,外表看上去堪称当今网络流行词汇所称的“高富帅”,可是其心智发育水平却明显低于同龄人(注:非智商低,而是因家庭教养方式不当所致),以至于被同龄人戏称为“小孩”“小儿郎”等,并时常遭到同学们的嘲笑。由于黄山在同龄人中缺少伙伴,他只好找那些年龄比他小很多的学童玩耍。他的学习在班上虽属中等水平,但波动很大。任课老师常因他的发问引来“哄堂大笑”而不敢提问他。就这样,黄山在班里几乎成了“集体失忆”的人。以我对他和他家庭的了解,他升入高中后,之所以“每况愈下”,其主要原因有这样几点。
第一,家庭背景显赫,物质条件富足。黄山自幼生活在一个各方面条件均十分优越的“四二一”家庭中,并且本人又是“三代单传”的长孙,长辈们,尤其是爷爷奶奶,对这个“宝贝疙瘩”真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抱在身上怕摔了,呵护备至,疼爱有加,致使黄山从小养尊处优,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般的生活,这种包办溺爱的教养环境,造成他的独立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都很差,也使得他的心理发育明显滞后于生理发育。学习对他来说,虽谈不上什么兴趣,但由于“家教”不断,再加上小学和初中阶段在普通学校就读,所学的课程内容不算太难,他的成绩也就维持在中等水平。
第二,黄山的父母年少时,因父母(即黄山祖父母)的工作流动性较强,而造成子女生活和学习经常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致使黄山父母未能实现上大学的梦想。后来,他们带着这种遗憾走上了工作岗位,再后来,又靠着自身的努力走上了领导岗位。黄山出生以后,事业有成的父母心气很高,决心在孩子身上圆自己“上大学”的梦,然而两人因身处领导岗位,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干脆就把黄山托付给爷爷奶奶照看。不曾想,两位老人年事已高,加上孙辈中就这么一个“心肝宝贝”,所以,除了孙子“要星星不给摘月亮”之外,根本谈不上“教育”。这样一来,就在黄山身上惯出了许多坏毛病。等黄山父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已经是黄山行将小学毕业的时候了。父母这才急着把黄山接回自己身边,看管着他上完了初中。本来,黄山的学习一般,成绩平平,但心高气盛的父母心有不甘,于是不惜“以钱铺路”,把孩子送进了一所重点高中,这也为黄山最终在高考中“黯然失色”埋下了伏笔。
第三,黄山本人因早期教育不当,导致他心理发育迟缓,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高中也没能得到明显改观,以致高中同学仍把他视为“小孩”,高兴时拿他“开心取乐”,不高兴时对他“爱搭不理”。这让黄山既沮丧,又孤独。再加上黄山又是本班“掏钱”最多,而分数偏低的几个同学之一,那些学习好的同学根本瞧不起他,这又让他很自卑。而更让他“闹心”的是,老师讲课从来都是“就高不就低”,在他还没听懂前面讲的是什么意思时,老师就接着讲下面的内容了,以致他问题越积越多,到后来,大考小考频频闪烁“红灯”。情急之下,父母只好再次不间断地为他请家教、报补习班。但因他基础太差,一直到高考也没能把功课补上来。最终,黄山不仅没有沾上“名校”的光,反而让“心灵”很受伤……黄山父母试图“以钱铺就成才路”的做法,最终演变成了替孩子“花钱买罪受”,为家长盲目择校的错误“埋单”。
反思“黄山”这一案例,我们不难发现,黄山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犯了三个致命的错误。
其一,在孩子“养成”教育和“智力”培养的两个“关键期”——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父母因忙于自己的事业而把孩子全权托付给老人照管,致使孩子痛失“成人”和“启智”的“黄金期”,由此给孩子的后续教育埋下了诸多隐患。
其二,黄山父母错将自己的人生意愿和目标附加在孩子身上,并裹挟着孩子替父母完成未竟的心愿和目标。试想,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一旦成为父母的“附庸”或“傀儡”的话,他哪里还有自己的人格、兴趣爱好和人生目标?当一个孩子感受到他是在“替别人”完成学业时,他的学习原动力(如好奇心和求知欲等)还能有多少?他的“自我价值感”又从何谈起?这就不难想象——身强力壮、不憨不傻的黄山为什么学习动力不足,成绩每况愈下了。
其三,黄山父母在既不“知己(孩子)”,也不“知彼(学校)”的情况下,就一厢情愿地把孩子送进了他们认为是“天堂”,而对孩子来说恰如“地狱”的名校,这又让黄山失去了最后一次在中学阶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做最好的自己”的机会。
深刻剖析“黄山现象”,它带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
第一,在孩子“成人”和“启智”的两个关键期——学龄前和小学阶段,身为父母,一定要切实履行自己对孩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切莫因忙于自己的事业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培养。必须明白,孩子的早期教育是“培根教育”,正如俗话所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道理一样。更何况,孩子“成人”和“启智”的“黄金期”一生也只有一次,而且转瞬即逝,一旦错过了,以后即使花费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代价,也很难获得理想的效果。因此,父母对孩子不失科学和理智的“精神投资”,应该是越早越好,越多越好。
第二,身为家长,在孩子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独立行为、独立爱好和志向的人,千万不能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任意支配和使唤;更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和理想强加在孩子头上,逼着孩子去实现家长的“梦想”,甚至把孩子“克隆”成家长的“翻版”。
第三,身为家长,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一定要用心观察和了解孩子,包括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智力状况、兴趣爱好、能力特长、优势与不足、适合上什么样的学校,以及将来适合做些什么事情等。只有这样,身为家长,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帮助孩子扬长避短,人尽其才,活出属于他自己的精彩人生!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八十一中,石家庄,050011)
编辑 / 王晶晶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