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兆飞
摘要: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正在被中小学教师所广泛使用.但从教学情况看,合作学习使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是科学、合理地分组、分工,选择恰当的合作时机.
关键词:分组;分工;合作学习;时机
在实际教学中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问题随之产生.如,过于追求“形式”而轻视“效果”,过多地采用单一的合作学习方式而轻视与其他教学方法的结合.那么到底如何开展合作学习才有效呢?在此笔者谈一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一、要合理分组
合作学习从狭义上讲其实就是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团体,每个小团体是班级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每一个小组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个合作学习的成败.因此,科学、合理地分组就显得尤为重要,是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而有的教师只是随意指定坐在一起的几位学生为一组,虽然省事,但这显然不妥,也是造成合作学习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效的分组应当先熟悉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爱好等,不仅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还应当关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由于学生刚接触化学,无法知道他们的化学成绩,也不知道他们对化学是否感兴趣,我们可以以数学、物理成绩为参考,同时教师再结合问卷、个别谈话、咨询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等形式,对学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掌握了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之后就可以进行分组了.一般来说3~5人为一组,每个小组都应包含学业成绩低、中、高的学生,性格不同的混合搭配;做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对于不愿说话、发言不积极的学生,分组时尽量安排他们与性格外向、发言积极的学生一个小组,以便激励他敢于发言,愿意参与合作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另外不同小组间应尽可能均衡,以保证公平竞争,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构建学习小组 .
二、组内合理分工
大部分教师都有这样同感:指令明明发出去了,让他们进行合作学习了,学习内容也告诉他们了,但学生还是要么无事可做,要么场面看上去你一言、我一语、热热闹闹.教师一旦检查,基本没什么效果.究其原因小组内没有分工或分工不明确,每个人不知自己要干什么?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都获得发展.如果不作详细分工任其自由支配,实则意义不大,达不到预期效果.为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组内合理分工显得尤为重要.比较通用的做法一般是:小组长负责制,小组长一般成绩比较优秀、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强,负责把小组的总课题分解成若干子课题,每个人承担一个课题.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职,各负其责,遇到问题时再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最后由组长总结.当然分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一个月可以变换一下,包括组长也可以变换.教师可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检验合作的效果:即随机提问小组中的任何成员,根据他的表现评价小组活动的质量,这样既避免了优等生唱“独角戏”,也避免了合作变成差生的“避风港”.
三、要合理选择合作时机
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进行合作学习,也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改精神,每一节课都使用合作学习方式,学生“自学”“自议”,教师真的成了“看客”,慢慢地学生失去了合作兴趣,合作学习的路越走越窄.一般来说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合合作学习.
1.教学内容有实验的可以小组合作.化学学科的特点就是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多,实验现象明显,趣味性强,实验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无论是做实验还是分析实验,学生都可以凑在一起或动手操作或交流讨论,学生情绪高涨,慢慢地就学会与他人合作,逐渐提高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学生最爱的就是实验课,尤其是分组实验更适合合作学习,更易操作.
2.在解答探究性问题时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在探究性学习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出与问题有关的推测,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化学实验、查阅资料、搜集证据、实验分析最后得出合理结论.探究性问题大多是一些客观实际题,难度较大,单靠一个人的思维很难解决,必须群策群力才能完成,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他们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探究性化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还能使学生参与到实践过程中,经历成功与失败的体验.
3.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进行小组合作.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生活经验也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是很正常的,而且是好事.此时,教师如果对有争论价值的疑点适时下放到小组中,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要展示自己的观点,试图说服别人,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对知识的钻研就会更加深刻,同时还会通过别人的观点来修正自己的观点,这种认识的重建促进了深层的思维.
虽然合作学习的优点有很多,却不是万能的,要与班集体教学、个别化教学等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做到取长补短.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不要忽视或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精彩讲评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元素之一.
参考文献:
[1]李炳亭,褚清源,张志博.课改立场[M].山东大学出版社.
[2]王鉴.合作学习的形式、实质与问题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4(8).
[3]关英.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12(4).
[江苏省邳州市陈楼中学 (22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