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强军目标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2013-12-26 07:25韦先晓陈真勇
学理论·中 2013年11期
关键词:实践途径理论依据现实意义

韦先晓 陈真勇

摘 要:以马克思历史、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系统梳理了新时期强军目标,“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理论依据、历史渊源与实践途径。要做到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深入研究现代战争特点和制胜机理;突出实践磨合,有控制审慎用兵。

关键词:强军目标;现实意义;理论依据;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E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035-02

一、强军目标的理论依据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明确声明,党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代表的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目标是消灭剥削与压迫,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如此宏大而正义的理想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定位,也是军队置于党绝对领导之下的法理基础。世界在变,国家安全面临的形势在变;时代在变,党的中心任务在变;社会在变,官兵的思想状况在变;人民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昭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魂不能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性质不能变,但军队建设具体的管理方式、训练方式、体制编制、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等手段必须与时俱进,由此,我军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应是在确保党的绝对领导,增强履行使命能力的根本前提下,依据时代特征,解决时代赋予的课题。

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军委主席深入边海防、大漠对不同性质部队进行调研,在不同场合强调军队要“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尤其“军队要能打仗、打胜仗”令世人振聋发聩,传递一种强烈紧迫的忧患意识。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国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不能不引起世界反弹,由此国家面临的安全环境愈来愈复杂,中华民族能否复兴,在这场全方位、持久的博弈中,国防实力必将是一切文明手段用完的最后一道安全阀。

直观地讲,如果在这场全方位、持久的博弈中,我们有足够的军事实力遏止战争或赢得战争,那么中国的现代化与民族复兴梦想就可能实现,否则就会被中断,陷入历史的万劫不复,恶性循环之中;作为党执政的重要力量基础,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可为稳定现行政治体制,应对处理各类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的全面升级转型赢得足够的回旋空间。习主席反复强调提出的强军目标可谓深谙时代,惟恐痛失历史机遇对军队发出使命召唤与动员的最强音。

二、强军目标的历史渊源

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治军思想一脉相承,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时代赋予军队的历史使命形成的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国防军队建设理论、江泽民国防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同志任总书记以来党的新时期国防军队建设思想。同时党的治军思想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其标志是不同时期党的领导人的题词。

毛泽东同志作为党和军队理论和实践的缔造者,在漫长的革命与军事实践中形成了极其丰富深邃的军事思想1939年5月26日,毛泽东主席为抗大题词,“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人民军队本质的集中体现,是军事训练、作战和一切行动的准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的重要因素。1981年9月19日,在华北军事演习阅兵式上,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这是在十年文革结束,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对越自卫反击战争胜利,世界新技术革命兴起,国防和军队建设滞后时代背景下确定的强军目标。它的提出适应了时代要求,为拨乱反正后我军全面建设指明了方向;1990年12月初,江泽民同志在总参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军队建设标准,即“政治合格、军事过硬,纪律严明,保障有力”,1991年七·一讲话中加上“作风优良”,新时期五句话总要求,系统总结了我军建设历史经验,集中体现了现代军队建设内在规律及中国特色政治体制对军队建设本质要求,适应了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要求,对全面加速我军“三化”建设起到引领作用;2007年7月31日胡锦涛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人民军队是民族的依托与希望,是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本质要求。

这三个标准准确阐明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及核心职能,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国家安全形势复杂化、价值观多元化、党的执政面对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背景下,再次突出强调党和军队的宗旨,号准社会现实的脉搏,切合时代的特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近年来,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的推进,中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实施,与中国存在领土、领海争议的周边一些国家急于抢占非法利益造成既成事实,充当急先锋,使中国的安全形势恶化;就整个世界而言,我们极力主张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谋求全人类公平、正义、平等的理念迟早会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狭隘的民族利己主义交锋。

历史与现实启示我们,从未有任何大国和平崛起的先例,以战止战,能战方能言和,在这个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地球村,既致力于全球共同利益,又坚实捍卫本国人民福祉,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作后盾谋取合法利益最大化,维持动态均衡,让矛盾在发展中融合、化解,将是核大战阴影下我国国家战略的理性抉择。基于此,新的历史时期,由中国特色政治体制合法产生,承担人民期望与重托的中国共产党新的领导集体提出了新时期的强军目标:“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其鲜明的时代特色是突出能打仗,打胜仗。

三、能打胜仗的理论基础

党的十八大国防和军队建设部分的核心思想是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随着时代条件和战争形态加速演变,信息化已经成为军队现代化的本质规定性,能打胜仗除了坚强的政治保证、优良的作风保证,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是关键。为此务必:

深入研究现代战争特点和制胜机理。审视基于信息系统的作战体系,其鲜明特点是依靠信息手段做到互联、互通、高速、便捷聚合各作战单元与作战要素发挥体系作战功能,同时其明显劣势则是易遭毁坏。这启示我们,平时要利用强大的情报搜集网实时跟踪监测强国的先进军事技术发展动态,寻求克敌制胜之策,战端开启时力争做到,或以技术体系优势压制敌方技术体系攻击;或以技术体系优势抵消敌方优势;或在相对劣势条件下规避或毁坏敌方技术体系攻击,再充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把与敌方的对抗引向人的素质能力比试的空间,进而充分发挥我军英勇顽强,不畏牺牲,灵活机动的战术特长,谋取战争的胜利。

突出实践磨合,有控制审慎用兵。要有贴近实战的训练锻造平台,要进行在未来可能战场及可能气候条件下的实兵实装演习,以真正改进训练、探索战法;要充分利用参加联合演习、联合训练,以及国际维和、维稳处突、抢险救灾等时机,检验基于信息系统的作战体系实战能力;要开展计算机仿真模拟训练,通过联网整合不同军兵种训练资源,临机设置复杂、激烈的对抗在尽可能节约人力、物力情况下提高训练效益。要配合国家战略,在适当情况下,有控制审慎用兵,这样可切实履行军队的职能使命,并真正检验、推动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使国防与军队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四、作风优良的时代内涵

辞海对作风(Style of work)的解释,即在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比较稳定的态度或行为风格。心理学认为,作为主体的作风是内在素质的外在功能稳定表现,良好的作风,可以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克服外在物质条件限制,达到预定的目标。随着时代发展,科技突飞猛进,人与人交往、人机系统互动频繁,随机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强,尤其作为信息化高度密集的军事领域、瞬息万变复杂的战场环境,军人要达到预定的目标更要有优良作风。

(一)作风就是形象

良好的作风包括获取成功的心理特质诸如务实、勇敢、坚定、忍耐、执着等,也包括感召群众的情感因素,诸如无私、奉献、宽容、廉洁、公平等,前者对个体来说具备了遂行职能的内在优势,后者为一个群体、军队、政党赢得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即群众基础。古人云“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一个群体的各级领导只有身体力行,要求部属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部属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才能令行禁止,上行下效,蔚然成风。

(二)作风就是力量

作风就是凝聚力。一个作风优良的群体往往是一个凝聚力强的群体,反之一个作风不正的群体就如同一盘散沙般各自为政,从系统论的观点讲就是结构耗损,导致整体功能小于局部之和。作风就是内驱力。激发个体优良的作风,强化个体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通过挖掘个体潜力,可克服客观条件不足增强主体合力实现预定目标。作风就是执行力。执行力是真正改造客观世界的有效实践,是指在执行方针、政策、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效率和能力,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来不得半点虚假。

客观世界充满随机性、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没有百折不饶的韧劲、不厌其烦的耐心、矢志不移的恒心、甚至视死如归的勇气,想达到目的是不可能的。作为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执行力就是战斗力,更要有优良作风做保证,只有充分调动官兵潜在的主观因素,依托现代化武器系统,积蓄巨大势能,聚合强大力量,才能势不可挡,履行党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

(责任编辑:宋 佳)

猜你喜欢
实践途径理论依据现实意义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浅谈高中英语阅读课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受控主体合法预期保护的理论依据研究
心灵的旅程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
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入门教育课程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