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星期五下午放学回来,7岁的儿子兴致勃勃地告诉我:“我约了曹健同学明天来家里玩。”“好啊,他知道我们家住哪儿吗?”我问。“我告诉他了,我们住在中心医院对面的彩云归小区。”儿子随口答道。
看儿子这副漫不经心的样子,我皱了皱眉,提醒他:“我们这个小区有几百户,他能找到吗?”儿子愣了一会儿,说:“要不,我就在小区门口等他吧。”“那你们说好了几点来吗?”儿子又愣了,想了一会儿说:“他说做完作业就来。”“那做完作业是几点呢?”我依旧不太放心地追问。
儿子可能也意识到此事有些不妥,撅起嘴倔强地说:“我明天一早就去小区门口等。”
这是儿子第一次单独约同学来家里玩,我几乎预料到这次约会失败的可能性,但不想打击他的积极性,便不再言语。
第二天,儿子早早起床,将自己的房间整理好,又从玩具箱挑选出一些好玩的玩具,再给MP5充足电,然后匆匆下楼了。我家窗口正对着小区大门,隔一会儿,我便望望他。
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过去,儿子仍然形单影只,不停地向马路两边张望。我很想去帮帮他,但我忍住了。我想,这种等待、失望的情绪对他而言是一种难得的成长体验,而且也能让他吃一堑长一智,从中学会约会的基本规则。
到了中午,太阳当空照,儿子仍然坚守岗位。我下楼去,问他:“你有没有曹健家里的电话或者他父母的电话?”
儿子摇摇头。我问:“那怎么办?”儿子沮丧地说:“我下午再来等吧。”“那不行,我们不能花太久的时间来等待一个也许是空头的承诺,必须联系到曹健。”“那谁有他家的电话呢?”儿子一脸的着急。我提醒他:“我帮你问问班主任吧,也许她有。”
费尽周折,终于要来了号码,我让儿子自己跟同学联系。那是曹健妈妈的手机。我听到那边说:“我带他到乡下看奶奶了,晚上才能回来。”挂了电话,儿子很委屈:“不是说好了,他怎么说话不算数呢?他太不讲信用了!”我解释说:“他可能以为你是说着玩儿的,所以也没告诉父母,自己也没放在心上。”
我告诉儿子,约会也有基本规则,必须明确和谁见面、时间、地点、见面方式、约会内容等等,还要主动索要联系方式,确保情况变化,能随时通知对方。还有一点很重要,因为你们是小孩子,很多行为都要征得父母的同意,所以,一定要事先问问各自父母的意见。
过了一段时间,儿子又告诉我,今天在学校碰到小飞(他幼儿园最好的朋友,小学后不同班)了,他约小飞星期六去看电影。
我一听,心就悬了起来:去电影院约会,情况更复杂,如果不成功,还担心走丢。但我故作平静,问他:“他妈妈同意了吗?”我知道小飞的父母对他管教比较严,一般不会允许小飞独自外出。
儿子拿出一张纸条在我面前晃:“我记下了她妈妈的电话。”看来,他还真是长心眼了。
“行啊,那你们几点去?”我希望儿子这次不要犯上次的错误。“我们还没有说好呢。”儿子的话让我又有些着急了:“又没有约定时间啊?”
“因为我不知道电影几点放映,所以就没说。反正有电话嘛。”儿子倒显得不慌不忙。嗨,他考虑得还算周全。
我指导他查114,找到电影院电话,问了具体的放映时间。然后,儿子给小飞妈妈打电话,那边马上反对:“那怎么行?小孩子家搞什么鬼?小飞还要做作业呢!”我在一旁用眼神鼓励他,他提高了声音,底气十足地说:“阿姨,我和小飞做完作业再去,我妈妈会陪我们,您放心吧!”在征得小飞妈妈的同意后,两个小家伙开始在电话中商量见面的具体地点和时间。
星期六晚上19时,在见到小飞的那一刻,儿子惊喜地跑上前抱住了他。
有了这次成功的约会经历,充分享受自由、爱交朋友的儿子频繁地约会朋友,虽然也有过几次因对方临时有事无法赴约的情况,但是再也没有出现第一次那样傻傻等待、失望、委屈、抱怨的状况。儿子不仅仅是学习了基本的社交礼仪,也增加了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成长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