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热词“土豪”说起

2013-12-24 00:00:00谭萍
文史月刊 2013年10期

2013年10月26日,广州恒大以2:2逼平韩国FC首尔之后,于第二天下午2点抵达白云机场。

广州的球迷们自发集结在机场,迎接恒大勇士们。球员们刚下飞机就受到了球迷们热烈的欢迎,现场气氛异常火爆。突然,迎接队伍发生了骚动,只见十数个身着金色吊带短裙的窈窕美女穿过人群,她们胸部上方以及脸颊画着“土豪”字样的彩绘。这一富有喜剧色彩的瞬间被记者抓拍,并将此事写成新闻上传网络。“一起来做土豪吧”一词继而再一次乘风破浪,成为网络最热词汇。

“土豪”这一热词还漂洋过海,到了英国。日前,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了一个小短片,专门介绍时下在中国流行的热词Tuhao(土豪),包括它的词源、词义以及风靡一时的原因,节目播出后引发了不少网友的热议。

此外,“Tuhao”还有可能以单词的形式获得《牛津英语词典》的正式认可。牛津大学出版社双语词典项目经理朱莉?克里曼近日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Tuhao’的影响力持续,它很有可能出现在我们2014年的更新名单之中。”

一、新“土豪”一夜之间卷土重来

2013年9月,当美国苹果公司展示新一款Iphone5S时,大概不会想到,这部金色手机的颜色会被中国人冠以“土豪金”的称呼,并由此催生了一个蔓延全球的中式网络热词——“土豪”。

似乎是为了附和“土豪金”的面世,同样在9月,中国网络上流传一则笑话,拯救了已走入故纸堆的“土豪”:话说一名青年问禅师:“我很富有但不快乐。我该怎么办?”禅师回答:“何谓‘富有’?”青年说,“我在银行有上百万存款,北京市中心有三套房子。不算富有吗?”禅师没说话,向他伸出一只手,青年恍然大悟:“大师,您是让我懂得感恩和回报吗?”“不……土豪,我们可以做朋友吗?”一时之间,“土豪,让我们做朋友吧!”“为土豪写首诗”成为网络流行语。

故纸堆里“土豪”这个字眼,是和“劣绅”联系在一起的。被打倒的土豪如今脱胎换骨,有了新的含义。新时代的“土豪”到底是怎样一个群体?

他首先应该是新贵一族,至少是不差钱的。但同时,他们品位低俗。比如,“土豪”会毫不犹豫地花费一万元买一款手机。在中国,新时代的“土豪”成了“品位差的新贵”的代名词。挥金如土、品位低俗、粗鲁而富有,这是《纽约时报》所定义的“土豪”。德国《时代》周报网站为“土豪”画的像更加具体:“(他们)开着仪表盘镶钻的法拉利,或者身穿紫色貂皮大衣。他们是煤矿、合成材料厂或房地产老板。他们大多来自农村,父辈仍是农民,带很重的口音,教育程度不高。

网络上,中国网民们早已控制不住自己,开始为新土豪划定标准。比如,北京土豪有了新标准:从戴金链子变成带佛珠,从喝白酒转变为喝红酒,从西装领带变为麻衣布鞋,从搓麻将改为打高尔夫,从开奔驰变为骑自行车,从环球旅行变成结伙辟谷,从投资夜总会变为投资拍电影,从狐朋狗友变为EMBA同学会……网民们甚至开玩笑说,只要满足了其中6条,你就可以跨入新土豪的队列了。

从网民戏谑的“新标准”中不难看出,“土豪”卷土重来,除了有钱人本身的崛起之外,“土豪”逆袭与网络时代的狂欢也不无关系。事实上,“土豪”的走红跟“囧”、“屌丝”一样,这个网络用语正好契合了某个热点事件或者某种集体心理,于是流行开来,不久便销声匿迹,这也是网络的规律。曾经的“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现在还有谁记得这句话吗?“土豪”这个“新贵”到底能红多久,还有待观察。

二、那些透视“土豪”的复杂表情

正像“囧”迎合了娱乐时代的戏谑格调,“屌丝”透露了很多人在这个物质时代的渺小感与莫名张皇一样,“土豪”流行的背后,又有怎样的社会土壤呢?

脱口而出的“土豪”中,其实都带着一些揶揄。对于新“土豪”表现出的这种富足的张扬,也许很少有人能冷静待之。“土豪”,隐含的意思,可能是虽然你有很多财富,但这种财富的品质带有横行霸道的风格,未必是健康和积极的。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没有贫富之分,大家都穷,看谁都土,所以也很少笑话彼此;改革以后则有穷有富,那么富的笑穷的可怜可鄙,穷的也可能笑富的不伦不类、土气未消,这算大家“分道扬镳”的一种小小伤感吧。

揶揄归揶揄,但很多人还是相信每一个“屌丝”都有一个成为“土豪”的梦想,这也是“土豪,我们做个朋友吧”得以流行的心理土壤。更客观地说,“土豪”这个称呼,对于围观者来说,“既表达了自己的羡慕,又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中国人这种对“土豪”的复杂感情,同样吸引了世界目光。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眼中,中国“土豪”处境尴尬:“在新浪微博上,他们被提及超过5600万次。这一阶层在中国兴起而又被厌恶,人人想做他们的朋友,但没人喜欢他们。”澳大利亚《悉尼先锋晨报》的观察更加犀利:若用十个字来概括中国网民对“土豪”阶层的情感,就是“冷嘲热讽骂,羡慕嫉妒恨”。

既鄙视“土豪”又想成为“土豪”,这是中国社会的焦虑点之一。但细细品味,外媒对“土豪”的聚焦也带着点儿酸葡萄心理。

与外媒关注“土豪”同时发生的,是中国网民在“双十一”创下350亿的消费纪录,是大连万达耗资1.7亿购得毕加索名画。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民间购买力的提升,足够令世界咋舌。有外媒用“贝弗利山人”来形容中国“土豪”阶层(美国著名情景喜剧,讲述一暴发户家庭迁到富豪名人聚居的贝弗利山庄居住的故事——笔者注),认为其富而不贵。BBC对中国“土豪”的形象描述更耐人寻味,在题目为《土豪与中国新贵的崛起》文内,配图是一口醒目的金牙,环佩叮当,耀眼而浮华。

当然,对待“土豪”虽然表情复杂,但更多中国人其实也明白,普通人的“土豪做派”只是个人选择,也就是让人尽情调侃嘲笑。真正不能容忍的“土豪”,是那些掌握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的人,需要紧盯他们的“土豪行为”。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北京村官的土豪婚宴。一介村官何以一掷千金举办婚宴,这其中就不单单是个人的品位问题了。与之相对应的是,“宾利丈母娘”这样的土豪,虽然微博上对其议论纷纷,但大家更多的只是艳羡、调侃,也没看到多少人呼吁要查办人家。坏品位也只是品位而已,不应成为讨伐的靶子。公众最为不满的,是那些侵占国有资产而求奢求贵、以致危及国民福利的“官员土豪”。只有当“土豪”用手中的权力和财富,做出类似于抢夺公共资源、伤害公共利益的举动时,土豪现象和行为,才值得公众警惕。

三、“土豪”留洋不是文化输出

“土豪”含义的变化,一定和中国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关,这是不容置疑的。

其实,在“土豪”出国之前,已有不少“中国热词”走向了世界。今年《华尔街日报》还使用“dama”(大妈)这个用汉语拼音得来的单词,来关注中国人不容小觑的黄金购买力。有媒体评论员认为,中国能对外“出口”词语,“其后盾正是中国日益显著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但是,当我们仔细考察这些留洋热词,无论是“土豪”、“大妈”还是过去的“功夫”,它们都有相似的特征,就是带着一点猎奇、一点偏狭。我们很难简单地将热词热等同于汉语热、文化热。

中国文化热,很难依靠几个热词就起到“输出价值”的效用。当然,这种语言的国际化传播,确实也有利于文化交流。比如那些很著名的Chinglish(中式英语):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也慢慢被老外接受了。反过来,汉语里面也有很多是英文转译的,比如拜拜、嗨等,都完全在中国日常化了。这说明,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文和英文开始慢慢对等起来,相信不久的将来,很多英文歌曲里面将会加入中文了,正如我们中文歌曲里夹杂英文一样。从一定程度上说,这是文化交流的产物,而不是什么中国文化热的表现。

美国的全球语言监测机构数据显示,每年新增英文单词1万个左右,每98分钟一个新的英语单词就被创造出来。因为这背后是大约18.3亿人在使用英语。各种语言背景的英语学习与使用者,都在创造新的英文词汇,不单单是我们中国人。这说明第一我们对待中文在英语中的地位不能“太多情”,第二中文被外语改变的一些细节、乃至外语被中文改变的细节,我们不能太敏感,虽然从情感上我们都希望汉语能成为世界语言文化交流中的“硬通货”。

“热词出国”,其实这也是外媒观察中国的一面镜子。从这个角度看,“土豪”走出国门也未必全是好事。“土豪热映射贫富悬殊金钱至上的现实,‘不要穷得只剩下钱’,恐怕这不仅关系到中国富豪的个人形象,更关系中国的形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栏目在新浪微博上的分析,一针见血。

有感于此,有评论指出中国的热词不能止于“Tuhao(土豪)”和“Dama(大妈)”。牛津英语词典近年收录过一个汉语衍生词“taikonaut”,专指中国宇航员。“taikonaut”是中国航空航天技术大发展,并为世界公认的又一见证,也是真正洋溢着自豪感的中国热词。中国需要更多像“taikonaut”这样积极的、有分量的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