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中庸不庸俗

2013-12-24 00:00:00整理/赵倡文
文史月刊 2013年10期

生活中,有许多人抨击中庸思想,说中庸之道是折中的投机,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或者为了不得罪人而不惜丧失原则,也就是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这其实是对中庸思想的误解。

什么是中庸?古人解释为,“不偏为之中,不易为之庸”。简单明了地说,就是干什么事都要走中间的大道,不能极左,也不能极右,并且要长久地坚持。可以说走中庸之道,就是坚持真理。那些说中庸就是折中的人,他所说的中庸思想实际上是庸俗思想。

中庸与庸俗其实是很好分的。假如你有一个一起穿开裆裤长大的发小,如今已经白发苍苍了,但他一辈子一事无成不说,老了老了还是不懂得礼仪。这天,你这个发小去找你,还是没一点规矩,你该怎么办?是不怕得罪人,当面对他提出批评呢?还是违心地说些客气话,打发他高高兴兴一走了事?

这对你来说只是一种假设,也可能你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发小,不过孔老夫子却有。孔子有个发小叫原壤,他母亲死了,他不但不悲伤,而且还大声歌唱;及至成年,也是碌碌无为。这天,原壤去见孔子,叉开双腿坐着。这时,孔子已经是拄着拐杖走路了,恐怕也早就过了耳顺之年。但孔子见原壤这副德行,一不顾及他是自己的发小要给他留点面子,二不顾及他也年事已高,当即用拐杖敲着原壤的小腿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死,真是害人虫。”

孔子对原壤说这样的话,《论语》中没有记载原壤当时的反应,不过我估计那原壤肯定是不会高兴的,毕竟是老熟人了,你何必要这样子揭我短,不给我留一点面子呢?你也许会同情原壤,毕竟人家一大把年纪了,就是尊老吧,也不能这样子说人家呀!但孔子就这样子说了,他眼里容不得沙子。

原壤错了,孔子不怕得罪他,当面对他进行批评,这就是中庸;如果孔子对原壤的错误视而不见,说几句客气话,打发他高高兴兴走了,那就是庸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