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成为拉动GDP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2011年的最新统计显示,我国已有4,200万家中小企业,超过全国总企业数的95%。而且随着国家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小企业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更加重要的作用,在高科技产业、医疗卫生、IT等行业中,中小企业将占到越来越大的比重。中小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全国提供了4/5左右的就业岗位,提供一半以上税收,创造3/5的全国GDP,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和稳定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局限,中小企业并不能获得与其贡献度相符的资金支持,资金匮乏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第一,企业信息透明度差。中小企业信息透明度差,是因为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完善,财务部门管理又不够健全,任人唯亲,家族气氛浓厚,很多具体事务都是内部解决,根本没有向外界公布的意向。所以,很多金融机构想从正规的渠道获取中小企业的经营信息几乎不可能。
第二,缺乏贷款抵押品。中小企业本身规模就小,自有可抵押资产很少,然而很多银行在提供贷款时都要求企业能够提供足够的有效的可抵押资产。中小企业很难达到这样的标准,加之很多中小企业是快速成长中企业,资产风险也较高,抵押能力也有限。
第三,信用等级低。在我国,有2/3的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达不到3B。这种低信用等级的表现为:借款通常不能按期偿还,或者是借新款还旧债如此恶性循环。因此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率往往大大超过大型企业。尤其是一些高科技成长型中小企业将借款投向某些项目建设却不能按期收回资金,使得信贷风险加大。
第四,管理机制差。在我国,尚有部分大型企业未能形成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更遑论管理更为落后的中小企业,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其地域特点,组织结构混乱单一,或实行家族式管理,注重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发展,甚至有所谓的资本运作、并购上市等投机心理。
因此,怎样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其提供足够的信贷支持,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发展“关系型借贷”角度来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解决办法,并试图提供些许建议。
国外较为流行的关于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理论往往基于银行和企业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Stiglitz和Weiss 在1981年提出的模型中论证了信息不对称是银行对中小企业实行“信贷配给”的一个重要原因。
Berger(1998)认为银行之间的并购也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他对美国1993年中小企业的调查研究显示,银行合并之后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减少了。
国内学者杨再斌,匡霞(2003)也认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
邝坦励(2004)却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和我国现行的信贷体系有很大关系。
林毅夫、李永军(2001)认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不完善直接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
杨咸月、何光辉(2000)表示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导致信贷资源的配置失衡。
黄安乐、李树武(2004)直指中国金融体系的扭曲和失衡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深层次原因。
李扬、杨思群(2001)也认为是我国转轨时期的经济结构和金融体系的缺陷造成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1.国外的研究
Berlin和Mester(1998)从借款人的角度,将商业银行贷款分为了两种类型,一种为“交易型贷款”,另一种为“关系型贷款”。而这种划分的依据就是企业提供的信息不同,前者为“硬信息”,如企业财务报表、资产总额等,后者为“软信息”,如企业文化、企业业主信誉等。大量的研究也表明,中小企业难以提供像大企业那样的标准化的信息,但是通过银行和企业双方的长期合作和了解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这样就能够使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信息不对外公开的情况下,较好地实施贷款决策、贷款监督和贷款条约的修订。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很多学者转而从贷款人的角度研究关系型借款,提出了小银行优势理论。Berger和Udell在1998年的研究中指出,大型商业银行由于组织结构完善合理,各种制度明确分工,系统化运作较为高效,能够有效及时地收集各个企业的财务信息并以此做出标准化的合约。而中小金融机构在组织结构方面不健全,在处理此类信息中处于不利地位,但是由于中小银行大都是地域性商业银行,对当地的经济情况比较了解,更容易和当地企业打交道,因此在处理信息公开程度不高的中小企业借贷时,它们更有优势。
美国学者Berger(2002)认为在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的长期交往互动中,中小商业银行在逐渐掌握了企业的资金状况、信用水平、经营业绩以及发展前景的情况下,更偏向于向中小企业发放信贷。它因具有交易成本低、信息较为对称、合作关系长期稳定和办理借贷手续简单的特点而广受中小企业的信赖和推崇。
Berger等学者在分析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时指出,由于大银行专业性和目的性很强,且组织结构庞大复杂,分支机构和从业人员众多,收集的客户信息在金字塔式的层层组织中损耗和遭到扭曲,其过长的组织结构往往导致其对客户信息的变化反应不够灵敏,因此不愿意向信息透明度不够,经营稳定性不强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而中小银行规模不大,组织结构简单,代理成本低,容易对当地企业的变化作出反应,在长期的信贷关系中,双方都能得到好处,实现共赢。
2.国内的研究
国内学者杨小凯(1999)指出,中小银行和大银行各有各的比较优势,它们的成本函数不同,目标函数也不同,各自的社会作用也不相同,因此可以在信贷市场上专业化分工,完成各自的目标。
李扬和杨思群(2001)认为,中小银行无论在资本规模还是市场力量方面都处于劣势,中小银行不会也不能够和大型银行争夺大型客户,只能发展中小客户。
林毅夫(2001)的著作中指出,如果国家强制大型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会由于信息和交易成本的问题而产生新的激励制约问题。
林毅夫和李永军在2001年的研究中也发现,中小银行在处理信息透明度不高的中小企业贷款申请时具有明显的优势,而这种优势来源于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的长期交往。
张捷(2002)的进一步研究表明,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往往是根据“过度信贷”和“信贷配给”的信息等进行技术层面上的操作。而关系型借贷恰恰是由于银行的技术型操作使得没有足够信用等级和抵押品的中小企业不得不用的融资方式。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的地域和信贷市场的优势,很容易了解到当地中小企业难以量化和传递的“软信息”,因此采用了具有人格化的交易方式来降低信贷风险。他还进一步指出,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这种长期交往中所得的对企业的了解,可视为银行对企业的“专有信息”。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越是专业化的东西其转换成本就越高,所以,相较“交易型贷款”,“关系型贷款”只能算作是“准市场交易”行为,因为其包含了社会个人关系。
3.面临的新挑战
关系型借贷理论可简单地概括为二分法:大银行基于“硬信息”向大企业提供交易型贷款;中小银行基于“软信息”向中小企业提供关系型贷款。然而这种划分如今正面临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挑战。
挑战一:新的理论模式。Berger和Udell(2006)认为银行和企业基于“硬信息”的信贷关系可以有多种模式,而且这些都适用于在总体上属于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只要这些企业有一部分资产是透明的或者其拥有者具有良好的个人信用记录。比如说:资产抵押型贷款,固定资产抵押型贷款,租赁型贷款和小企业信用评分技术。
挑战二:国际经验研究。Berger和Black在2008年发现以下贷款技术在中小企业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15.45%,机动车辆抵押贷款14.96%,小企业信用评分技术11.83%,设备抵押贷款9.47%,资产抵押型贷款9.02%,财务报表型贷款8.94%,判断型贷款7.64%,居住房地产抵押贷款7.64%,租赁型贷款4.84%,关系型贷款4.07%。Uchida,Udell和Yamori(2008)分析了日本主要的四种贷款技术:房地产抵押贷款、财务报表型贷款、其他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和关系型贷款。其分析结果表明:银行所采用的这些贷款技术并没有随着银行规模的变化而变化。这也就是说,中小银行和大银行对中小企业实施关系型贷款或者交易型贷款的可能性是一样的。
1.中小企业
什么样的企业才能算作是中小企业呢?企业规模、市场价值、营业收入等等当然都应该在考虑之中。每个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定义也不全然相同,因为这涉及到对一国经济结构和发展状况的认识,也会关系到政府对企业政策的确定。不同的国家(地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中小企业的认识会不相同。但划分中小企业的目的之一都是为了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对有必要的企业实行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所以,分清楚什么样的企业才算作是中小企业显得尤为重要。所有中小企业都有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小,投入资金少,生产周期短,抵御经营风险能力较差,筹资能力较弱。世界各国也通常从企业资产量、实收资本、企业收入和企业雇员数目等来划分。我国对中小企业的划分也是经历了几次的修改,按照最新的一次划分,主要从企业资产总额和从业人数对具体的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和零售业等十六个行业进行了划分。
表1 我国中小企业的划分(单位:人、/万元)
2.关系型借贷
20世纪90年代,经济学家根据各家商业银行的贷款特点提出了关系型借贷的概念,并逐步完善与深入发展。“关系型借贷”,顾名思义,是银行和企业在长期交往和了解中所发展的一种借贷关系。通常,一家中小企业只和一家商业银行保持长期交往。按照美国经济学家Berlin和Mester 对商业银行借贷方式的分类,一种为“交易型贷款”,另一种为“关系型贷款”。前者是基于企业的“硬信息”,如企业的信用等级、财务报表、可抵押品的数量与质量等,这些信息易观察、易证实、易传输,不具有人格化的特征。交易型贷款通常是银行和企业的一次性借贷关系。每次贷款审核都严格按照应有的程序进行。而后者是基于企业的“软信息”,所谓的软信息是指那些不易被察觉、不易被证实和传递、不具有标准化规格的信息,比如企业业主的信誉品质,企业的发展前景等,这些信息往往比较模糊,难以说明,而且带有个人主观感情色彩。
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和银行资金供给两方面的分析,发现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发展关系型借贷,解决其融资难题的必然性,并通过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的博弈模型,来论证这种关系型借贷的存在是稳定的。
1.对供给方的分析
第一,对大银行的分析。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形成了计划性垄断,在这种背景下的市场经济改革,必然导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金融行业的垄断局面。虽然经过了二十多年的金融体制改革,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其他金融机构为辅助的金融体系,但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垄断全国一半以上的存贷款,国有大型银行的主导地位仍然难以撼动。因此大型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偏好,必然形成整个市场的风向标。但是大银行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导致其委托代理成本通常很高,所以往往倾向于在大城市、发达地方发展的策略,导致县级以下地区或者偏远地方信贷服务缺失。
从信贷成本方面分析,大型商业银行由于不能直接参与中小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而企业比银行更了解企业自身经营盈利情况,由此必然产生信息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容易诱发“道德风险”,银行信贷成本提高。
从还贷能力分析,一般来说大型商业银行评价企业的还贷能力是从企业经营规模、现金流量、营业收入、财务状况等考察,而这些恰恰是中小企业缺乏或者弱势的方面,因此在大银行看来,规模大的企业偿债能力高于中小企业。
从银行期望收益来看,中小企业往往是快速成长,收益与风险并存,投入并不一定有产出,银行贷款极有可能变为不良资产。而大型企业收益一般都是很稳定的,大型银行因而形成规模贷款偏好。
图1也清楚地反映出银行规模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成反比。
第二,对中小银行的分析。相较于大银行,中小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比重更高,是因为中小银行拥有地域优势,通过和企业的长期接触比较好地了解企业整个经营状况,降低信贷成本,避免道德风险。然而其也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信用环境对中小银行的约束。现行市场经济体制下,完全的国民信用体系尚未建立,信用基础薄弱。在这样的信用环境下,中小银行必然承受比大银行大很多的压力。国家信用能在困难的金融危机时期支撑起大银行的形象,而中小银行在危机时刻往往会受到客户的质疑甚至产生挤兑风潮。
市场壁垒对中小银行的约束。我国行政法规和审批制度对银行的限制,主要是为了保护国有商业银行最大限度地获得社会存贷款。虽然近年来金融体制在不断深化和完善,但这并不能有效地解决中小银行缺乏资本补充的问题,中小银行的发展壮大之路充满坎坷。
图1 不同资产规模的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情况 (单位:%)
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对中小银行的约束。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优势在于其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产权关系明晰,股权结构多元化,内部监督控制机构合理。而中小银行地域色彩浓厚,不能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也不能真正摆脱地方财政的干预。
2.对需求方的分析
第一,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通常,企业通过两种方式融资,一种为“内源融资”:企业通过自有资金或者留存收益积累起来的资本。另一种为“外源融资”:企业通过向企业以外的其他市场主体的融资,比如发行股票、发行企业债券、向银行借款等。在我国,中小企业自有资本少,信誉低,很难向外界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所以其相当大比例的资金都源于自源融资。
从表2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内源性融资在整个企业成长阶段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总体达到了90.4%,而外源性融资不到10%。然而美国中小企业内源融资一般只有60%左右,在欧洲(如意大利、法国等)更是只有5%。
表2 我国中小企业主要融资方式 (%)
图2 不同从业人数的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拒绝率
图3 不同年限的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拒绝率
第二,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目前,中小企业资金缺乏问题依然比较严重,很多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都很单一,主要还是从银行借款。但是中小企业从银行借款的困难程度相较于大企业要难很多。从图2和图3可以看出,总体上中小企业申请银行贷款的成功率很低,从业人数越少的企业遭到银行的拒绝的可能性越高;成立时间越短的企业遭到银行拒绝贷款的可能性也越高。总的来说,中小企业有50%的可能会被银行拒绝贷款。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其资金需求依旧相当旺盛,融资缺口依旧很大。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处于同样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自由竞争使得规模更小的中小企业面临比大型企业更大的压力。中小企业资金匮乏,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这已经严重阻碍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中国金融市场中的商业银行也在蓬勃发展,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富裕存款。银行和企业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为了避免企业的“道德风险”,银行往往会对中小企业实行“信贷配给”,即以相同的市场利率给所有中小企业一个固定的贷款额度。中小企业和中小银行发展关系型借贷,既可以解决企业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问题,又可以解决银行闲散资金得不到有效利用的问题。
本文通过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的博弈模型来论证“关系型借贷”是双方可以长期采取的合作策略,并且这种合作关系是可以维持下去的。但是,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借贷关系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中小企业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资产负债结构、不同的资金需求情况与不同的风险状况。所以在不同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也会做出不同的策略调整。
1.短期
短期中,即在中小企业刚刚建立阶段,企业信用等级低、经营管理水平差、企业财务制度不规范、缺乏有效资产抵押,银行和企业双方都互不了解。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假定此博弈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指银行和企业都互相了解各自的经营与风险状况,并完全知道双方的战略空间、支付函数等特征。“静态”指银行与企业同时行动并且只选择一次。
这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模型:企业的占优策略就是不偿还贷款。无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还是不提供贷款,中小企业都会选择不偿还贷款,因为+2>+1,0<-1。而银行的占优策略也是不提供贷款。无论企业是偿还贷款还是不偿还贷款,银行都会选择不提供贷款,因为+2>+1,0>-1。这样银行与企业只能得到唯一一个纳什均衡(不提供贷款;不偿还贷款),收益为(0 ;0)。
表3 囚徒困境模型
2.长期
第一,如果银行与企业只有一次合作,银行与企业都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即(提供贷款,偿还贷款),而双方都只能接受低效率结果(即不提供贷款,不偿还贷款)。如果将银行与企业的博弈扩展为重复博弈,而重复博弈的重要性来自于银行与企业在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间的权衡。当博弈只进行一次时,银行与企业只关心这一次自己能得到的收益,但是如果博弈重复很多次,甚至无限次时,银行和企业就很有可能放弃当前的利益而追逐更长期的利益。
根据定理:如果A是一次性博弈,A(B)是A重复B次的重复博弈,如果A只有一个纳什均衡,那么A(B)也只能得到这个纳什均衡,即有限次的重复博弈并不能改变一次博弈所得到的结果。
但是在长期中,银行与企业的博弈并不知道会在哪一期结束,将此博弈扩展为无限次重复博弈,如果在期初银行与企业都采取一个触发策略即合作关系(提供贷款,偿还贷款)。只要贴现因子足够大,双方都不会违反合作关系。
双方都采取合作策略,收益U=1+1µ+1µˆ2+1µˆ3+…=1/1-µ 。如果其中一方选择违背合作关系,此后另一方也会选择违背合作。此时双方的收益都只有U=2。令1/1-µ>2得出µ>1/2,合作的收益会大于不合作的收益。
在贴现因子µ大于1/2,即银行与企业都比较看重未来价值,通货膨胀不是很迅猛的情况下,银行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是可以长期维持下去的。
第二,考虑到企业的成长情况,当企业发展成各家银行互相竞争的优质客户时,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更加合理,资金需求减弱,但对综合服务质量有更高的要求。这时企业会有更多的选择权利,可以继续向第一家关系银行借款,但有可能会被“敲竹杠”接受比其他银行提供的更高的借款利息。企业也可以改变原有的借贷关系,向其他银行借款,但企业必然会承受更高的转换成本。当然银行也会为了分散自己的风险,避免不良贷款的产生由自己全部承担,选择与其他商业银行合作。
当企业选择继续关系型借款时,银行也会维持关系型贷款,因为如果银行与其他银行合作意味着与他人共分一杯羹,收益会下降(3>2)。当企业向其他银行借款时,初始银行与其他银行合作就能够分得他人的一杯羹,收益会提高(2>-1)。
当银行选择继续关系型贷款时,企业也会选择继续关系型贷款,因为企业如果转向其他银行借款时需要承担额外的成本与附加贷款条件。况且新建立的关系银行不一定能够及时提供足够的借贷资金,银行在获取企业财务等各方面信息也需要时间与成本(2>1)。当银行选择与其他银行合作时,企业当然没有必要再转向其他银行借款,这样可以节约转换成本(3>1)。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此博弈模型也只有一个纳什均衡(即继续关系型借款;继续关系型贷款)。商业银行将继续与企业维持“关系型借贷”关系。
表4 继续关系型借贷博弈
从信贷市场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分析来看,作为信贷市场的需求方,中小企业的融资大部分是从银行直接贷款获得,而这种需求在目前尚有很大缺口,很多中小企业处于资金匮乏状态,其资金需求相当旺盛。作为信贷市场的供给方,大型商业银行拥有绝大部分的社会存款,其贷款更倾向于大型企业;中小银行由于自身的限制和信息优势的双重原因,不得不在和中小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中发展“关系型信贷”。
从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的长期博弈来看,双方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理性人,如果都能充分地考虑长期经济利益,银行和企业的长期信贷关系是可以维持下去的。
所以,发展“关系型借贷”是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在中国市场经济这个大的经济环境下的必然产物,而且事实证明这个结果的存在也是合理的。
本文分析了“关系型借贷”产生的机理,并通过博弈模型论证了“关系型借贷”的合理性。因此,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应当让政府、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从多方面维持并完善这种借贷关系。
政府方面,完善中小企业支持体系,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保证中小企业有规范的管理机制和融资渠道;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支持地区商业银行的发展,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流入中小银行。
银行方面,为维持“关系型借贷”的稳定,银行应该加强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参与到中小企业的日常经营与管理中去。在充分信任的基础上,以更多的优惠条件提供更多的信贷支持。
中小企业方面,应当严格执行商业银行对资金流向的要求,保证资金的投入与产出成正比,避免将资金投向高风险领域以形成银行的不良贷款而破坏合作关系,并规范自身的财务报表信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1] Stiglitz, joseph E and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71, 1981-07.
[2] Berger and Udell, 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 :The Role of Private Equality and Debt Market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 [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Vol.22, 1998.
[3] 张捷.结构转换的中小企业金融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 李扬,杨思群.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5] 周立群.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1.
[6] 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7] 汪小勤、杨涛.关系型贷款与中小企业融资[J].武汉金融,2004,(8).
[8] 刘芳.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关系研究综述[J].北方经贸,2007,(9).
[9] 李芝倩、杨德才.关系型借贷理论的新进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
[10] 沈杰、张智光、何勤.面向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经济分析[J].经济论坛,2002.
[11] 王霄、张捷.银行市场竞争结构、信息生产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3.
[12] 黄安乐、李树武.金融抑制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影响[J].金融论坛,2004.
[13] 邝坦励.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经济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4.
[14] 杨咸月,何光辉.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发展理论研究[J].财经研究,2000.
[15] 杨再斌,匡霞.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配给行为的内生制度根源分析[J].财贸研究,2003.
[16]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格致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