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徐克雷 (天津市职业病防治院工人医院麻醉科,天津 300011)
在宫腔镜取胚手术中,依托咪酯乳剂因麻醉效果确切,患者诱导及苏醒迅速,且与丙泊酚相比对患者呼吸及循环系统抑制轻微,可有效预防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而广泛应用。但由于依托咪酯乳剂无明显的镇痛作用,单独应用时患者在术中常有镇痛不全,出现体动,术中子宫收缩痛。故临床上常需配伍较大剂量的阿片类药物以减轻疼痛,常规阿片受体激动剂虽然能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但对患者术中呼吸、循环系统抑制作用强,术后患者头晕、恶心、呕吐发生率高,甚至会出现延迟性呼吸抑制。地佐辛是一种新型的阿片受体混合激动-拮抗剂,具有较强的镇痛效果[1],且对患者术中呼吸、循环系统抑制轻微,术后患者头晕、恶心、呕吐发生率低。我院2012 年5-10 月,应用地佐辛复合依托咪酯乳剂静脉麻醉用于宫腔镜取胚手术,对其镇痛效果及安全性和可控性进行评价。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2 年5-10 月150 例门诊自愿要求行无痛宫腔镜取胚手术的孕妇,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anesthetist association,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9 ~45 岁,平均(26.3 ±7.2)岁;体质量40 ~72 kg,平均(57.5 ±12.1)kg,孕期35 ~62 d。经妇科检查,妊娠试验,超声检查确诊为早孕,均无重要脏器疾病史及食物、药物过敏史,近期无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将150 例孕妇按数字表法随机分成3 组,每组50 例。Ⅰ组:采用地佐辛0.1 mg·kg-1复合依托咪酯乳剂0.2 mg·kg-1静脉全麻;Ⅱ组:采用芬太尼1 μg·kg-1复合依托咪酯乳剂0.2 mg·kg-1静脉全麻;Ⅲ组:采用舒芬太尼0.1 μg·kg-1复合依托咪酯乳剂0.2 mg·kg-1静脉全麻。3 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次临床观察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麻醉方法 患者术前均禁食8 h、禁饮4 h。入室后常规开放上肢静脉通道,输注乳酸钠林格液500 mL,入室后采用MINDRAY BeneView T5 监护仪常规监测无创血压(NI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ECG),采用MINDRAY WATO EX-55 麻醉机面罩吸纯氧4 L·min-1,均经上肢静脉推注给药。麻醉诱导Ⅰ组:地佐辛0.1 mg·kg-1(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号12021321)静脉推注,5 min 后再于30 ~60 s 内静脉推注依托咪酯乳剂0.2 mg·kg-1(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120405);Ⅱ组:芬太尼1 μg·kg (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号2111106)静脉推注,5 min 后再于30 ~60 s 内静脉推注依托咪酯乳剂0.2 mg·kg-1;Ⅲ组:舒芬太尼0.1 μg·kg-1(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号2120509A2)静脉推注,5 min 后再于30 ~60 s 内静脉推注依托咪酯乳剂0.2 mg·kg-1。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手术,若术中患者出现四肢和躯体的体动反应,则酌情追加依托咪酯乳剂4 ~6 mg/次,各组患者若麻醉诱导后出现呼吸暂停时行麻醉机面罩辅助通气。
1.3 观察指标 记录3 组患者麻醉诱导后MAP、HR、SPO2的变化,记录术中呼吸抑制(SPO2<90%)的发生例数,苏醒时间(从停药到呼唤患者姓名可使其睁眼的时间)以及术后头晕、恶心、呕吐、延迟性呼吸抑制的发生数。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6.0进行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 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 <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1 麻醉诱导后MAP、HR、SPO2的比较 3 组患者麻醉诱导后MAP、HR、SPO2均有所下降,组间比较显示,Ⅲ组降低幅度明显高于Ⅰ、Ⅱ组(P <0.05),结果见表1。
表1 麻醉诱导后3 组患者MAP、HR、SPO2 的比较±s,n=50)Tab 1 Comparison of MAP,HR,SPO2 among the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induction of anesthesia±s,n=50)
表1 麻醉诱导后3 组患者MAP、HR、SPO2 的比较±s,n=50)Tab 1 Comparison of MAP,HR,SPO2 among the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induction of anesthesia±s,n=50)
注:Ⅲ组与Ⅰ、Ⅱ组比较,aP <0.05
组别 MAP/mmHg SPO2/% HR/(次/min)89.41 ±4.25 93.82 ±1.72 88.66 ±1.34Ⅱ组 88.44 ±4.01 93.18 ±1.19 76.04 ±1.99Ⅲ组 77.42 ±3.34a 88.34 ±1.06a 68.66 ±2.29Ⅰ组a
2.2 呼吸抑制程度、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的比较
3 组患者术中镇痛不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Ⅰ组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Ⅱ、Ⅲ组(P <0.05);Ⅰ组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术后头晕、恶心、呕吐、延迟性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Ⅱ、Ⅲ组(P <0.05),结果见表2。
随着门诊麻醉的日趋普及,应用安全可靠的麻醉药物与方法对确保门诊麻醉的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无痛宫腔镜取胚手术作为一种门诊的短小手术,其手术时间相对较短,所以要求麻醉诱导迅速,术中扩张宫颈及宫内操作时可引起剧烈疼痛,部分患者因疼痛刺激而出现的四肢及躯体扭动,增加手术难度及风险,严重者可导致子宫出血甚至穿孔等并发症[2]。因此术后要求苏醒迅速,麻醉残余作用小,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短患者的留院观察时间,使患者在安全无痛的状态下度过围术期。
表2 3 组患者呼吸抑制、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的比较¯ ±s,n=50)Tab 2 Comparison of recovery time,adverse reactions and the respiratory inhibition among the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s,n=50)
表2 3 组患者呼吸抑制、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的比较¯ ±s,n=50)Tab 2 Comparison of recovery time,adverse reactions and the respiratory inhibition among the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s,n=50)
注:Ⅰ组与Ⅱ、Ⅲ组比较,aP <0.05
项目 Ⅰ组 Ⅱ组 Ⅲ组苏醒时间/min 3.76 ±0.60a 6.42 ±0.48 7.38 ±0.34术中呼吸抑制/例 1a 5 23术中镇痛不全/例 0 0 0术后头晕、恶心、呕吐/例 0a 13 35术后延迟性呼吸抑制/例 0a 15 2
依托咪酯乳剂已在无痛宫腔镜取胚手术中广泛应用[3],麻醉效果确切,患者诱导及苏醒迅速,麻醉维持易于控制、代谢快、体内无蓄积、毒性小、苏醒质量高,且与丙泊酚相比对患者循环系统抑制轻微,但其单独应用时患者在术中常有镇痛不全,不能完全有效地抑制手术应激反应,患者在术中常出现肢体扭动及术后子宫收缩痛。为了能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常需加大剂量或配伍较大剂量的阿片类药物才能满足手术要求,但对患者呼吸、循环系统抑制作用强,给围术期麻醉带来很大风险,且患者术后头晕、恶心、呕吐发生率高,甚至会出现延迟性呼吸抑制。地佐辛是一种新型的混合型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主要激动κ 受体而产生脊髓镇痛作用,对μ 受体具有激动和拮抗双重作用,不产生典型的μ 受体依赖,成瘾性小[4]。与经典的阿片受体激动药相比有以下不同:(1)镇痛效价略低;(2)对呼吸系统抑制轻微;(3)不产生欣快感;(4)很少产生依赖性。地佐辛静脉推注后,能迅速起到镇痛作用,且与依托咪酯乳剂合用可减少术中依托咪酯乳剂的用量及追加剂量,术后还能保持一定的镇痛作用,并可有效降低术中及术后子宫收缩痛。由于地佐辛对μ 受体可产生部分拮抗作用,故从结果观察到,地佐辛组较芬太尼组、舒芬太尼组呼吸抑制轻微。地佐辛不产生μ 受体依赖,可松弛胃肠道平滑肌,故地佐辛组与芬太尼组、舒芬太尼组相比很少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延迟性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5]。
综上所述,地佐辛复合依托咪酯乳剂用于宫腔镜取胚手术,可有效降低呼吸抑制的发生率,并可有效减轻术后头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延迟性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安全可靠,值得广大临床工作者借鉴和学习。
[1] 任峰,陆新来,许兰芬.丙泊酚联合小剂量地佐辛用于无痛人流术的效果观察[J]. 临床医学工程杂志,2012,19(02):225-226.
[2] 曹泽毅. 中华妇产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78.
[3] 陈伯銮.临床麻醉药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2.
[4] Fischer BD,Dykstra LA. Interactions between an N-methly-D-asparte antagonist and low-efficacy opioid receptor agonists in assays of schedulecontrolled responding and thermal nociception[J]. J Pharmacol Exp Ther,2006,318(3):1300-1306.
[5] 岳建勤.地佐辛与芬太尼应用于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0,16(4):25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