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绿地景观优化提升对策

2013-12-23 05:25杨伟岗
陕西林业科技 2013年2期
关键词:大明宫绿地遗址

杨伟岗,弓 弼,韩 宏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 712100;2.西安曲江文化园林有限公司,西安 710016;3.陕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西安 710082)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西安城市建设、大遗址保护的重点工程,拟打造成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园”,成为西安未来城市发展的生态基础、重要的人文象征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撑,同时作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推动力量,将对于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工期紧,绿地景观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尽完善和不够精细的问题,使得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成后的绿地景观在绿量、景观层次、重要景观节点打造等方面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本文将结合自己参与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绿地景提升项目,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其绿地景观提升的相应对策及具体思路。

1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绿地景观现状分析

唐大明宫位于唐长安城外龙首原上,是唐王朝的统治中心和国家象征。唐灭亡时,大明宫毁于战火。现唐大明宫遗址保护区面积780hm2,其中重点保护区面积280hm2,一般保护区而积500hm2[1]。唐大明宫遗址是唐文化鼎盛时期的实物见证,基于对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对大明宫遗址实行遗址公园建设,于2010 年10 月1 日正式开园,接待游客数以万计。

但从游客的反映来看,大明宫遗址公园的景观效果还存在种种弊端,在为大众再现遗址的历史风貌的同时,无法充分体现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的遗址公园特性,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

1.1 景观宏观布局分析

大明宫遗址公园在规划设计时做了充分的史料研究,在地形水系的构建和道路交通的组织上充分尊重了遗址环境的历史风貌,但整体空间宏观布局上未形成大开大合的空间格局。功能分区不够系统,未能充分利用植物分割区带;部分景观空间乔木规格小且统一,种植密度低,缺乏植物疏密有致的配置,无法达到有效分割和围合空间的效果;部分景观分区主题欠缺,使整体的园林景观比较零散,缺乏景观的结构和序列;乔灌植物数量、体量严重不足,大面积开放的草坪空间,未设置相应障景,很长的路径上未建造任何可观赏的景观,没有形成空间围合,园区景观一览无余。

1.2 景观细部分析

1.2.1 景观层次 整个绿地景观缺乏复层群落,缺乏乔灌草之间的合理搭配,空间层次上出现断层,使得空间环境过渡生硬,缺乏层次感,如栖霞山一带;园区周围缺乏内开外合的大的植物层性空间,整个园区外围防护林带不够完整,东侧防护林虽初具规模,但树木搭配上过于单一,缺乏高低错落的变化,无法形成优美的林冠线缺乏对地形的有效利用,使得整体的植物层性没有节奏韵律感,如河道遗址、公园西路等地;局部景观层次同类植物搭配时,植物高度、规格、树形相对统一,形成的景观格局单调乏味。

1.2.2 景观色彩 园区内以落叶树种为主,缺乏常绿和色叶灌草类植物的搭配,据初步调研,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比例仅为2:8。从整体的感官上看,园区内乔木的体量依然不足,无法形成整个绿地的骨架体系,而园区内大面积的冷季性草坪的应用,使得生态可持续性不足,增加养护管理的费用,且缺乏地域性与人文性的植物景观特色。常色叶、秋色叶树种,花灌木,多年生草本地被的严整匮乏,使得植物季相变化不够明显,加之多采用同种植物片植的形式,导致这些区域景观色彩单一乏味,如含元殿东侧、蓬莱岛、河道遗址东侧、清思殿遗址区、夹城篮球场东侧、太液池以北等地;殿前区、宫殿区和宫苑区三大区域植物树种选择基本一致,也未体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色。

1.2.3 景观软化 部分建筑物及外围墙体破旧,影响园区景观品质,如二马路小学、第三十八中学等;部分小品相对孤立,缺乏植物搭配,与周边景观不能形成和好的融合,视觉效果不佳,如太液池周边、南游客服务中心以东等;部分城市家具设施、服务设施周围无植物围合和点缀,细部处理手法过于简单,与周边环境疏远,过渡生硬;各类附属设施如井盖、地灯、排水明沟等直接暴露在外,影响美观;滨水区域驳岸的绿化处理,也往往无法形成对水面线条的呼应,道路与绿地的过渡也缺乏特色,软化效果不明显。

1.2.4 景观人本 景观缺乏人本关怀,建筑、小品、服务设施等周边景观环境不够人性化。作为城市遗址公园的建筑,应考虑游客的需求与方便,大到公共厕所,小至休息座椅和导游指示牌,很长一段路上休憩设施缺少,游客服务设施欠缺,游园指示牌甚不明确。园区内部分道路缺乏行道树的栽植,未能起到遮阴作用,同时空间指示不明,对游人的引导作用不强;部分服务设施(座椅)周边,缺乏植物配置,未能给游人营造出舒适的环境;部分公共设施(如配电房等)暴露在外,缺乏植物围合,影响景观效果,存在安全隐患;园区内休息场所或服务设施周围过于通透,缺乏私密空间。

1.3 景观节点

在景观节点的处理、建筑小品的设计及公共设施的配置上,公园均围绕遗址文化进行规划设计,力求突出遗址公园的文化主题。但在对景观主题进行表达时,整体建筑不够紧凑,文化建筑小品塑造相对较少,唐文化中具有典型代表的物体严重匮乏,唐代典型代表物体没有真正发挥出来,比如唐代庭园石水盆、照明和佛教教义的燃灯、石灯笼的设计元素等,一些具有特色的植物文化节点严重不足,特别是花文化节点,使得整个绿地景观有效的序列过于简单,在如此大的园区内,无法形成丰富饱满独具特色的景观节点。

2 大明宫遗址公园绿地景观优化原则

唐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立,旨在展示和合理利用唐大明宫遗址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让人们了解历史、延续文脉、善待环境、促进发展与进步。作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与普通城市公园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因此在进行景观优化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合理、适度、科学地利用遗址。

2.1 保护与建设并重,建设服从保护的原则

遵守大遗址保护的有关法律和准则,以保护遗址遗迹的历史原貌为前提,公园的功能划分、景观设计、游憩设施等诸方面应该服从于遗址保护,与遗址整体相协调、不冲突[2]。避免干扰历史信息的不恰当的人为小品及设施的负面影响,保障后续考古工作顺利进行。

2.2 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

大明宫遗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在充分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让大遗址惠及广大民众的现实文化生活,在资源保护的同时体现其真正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景观优化设计中,充分考虑遗址的本体承载力和环境生态敏感度等,对公园的开发与游览强度进行控制,适度地规划设计。要求在保护区内的任何维修、加固和新建措施都应是可拆除的,并且拆除后对遗址无任何破坏,对潜在遗址的保护、发掘和研究无任何影响[3]。

2.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作为遗址公园,可持续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技术性可持续、经营性可持续和解释学可持续三方面。遗址作为资源是不可再生和无可替代的,要通过技术手段保护遗址免受自然或人为地破坏,使遗址在人为条件控制下保存的时间长于在自然状态中的消散,使遗址展示时间无限延长。在规划设计中围绕遗址进行合理的商业化运作,以筹措到部分保护资金,从而使公园中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成为可持续的。解释学可持续就是由专家学者对遗址进行“复原”、解释和补充,以表达其文化内涵,使人们可以在遗址面前做短暂停留后,获得历史的知识,感知遗址的内涵。没有解释学可持续,人们无法与遗址精神进行沟通,遗址公园也就失去了其独有的历史文化魅力,难以发展下去[1]。

2.4 立足特定文化、选择适宜绿化表达的原则

绿地景观是唐大明宫遗址公园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遗址保护与展示的重要手段。在原有遗址区绿化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相应考古与史料记载,选择适应遗址公园的需要的植物种类和绿化形式,以适应遗址公园的功能和氛围为出发点,进行乔木绿荫式或行道树式的种植、遗址标识种植、自然式观景种植和广泛的地被种植等,从而构建具有高层次文化内涵的园林艺术景观,继承传统的风格与布局,形成具有主题比较清晰的、相对独立的次要布局中心,增强遗址公园的观赏性[4]。

3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绿地景观优化对策

3.1 景观整体格局优化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前所未有的遗址、考古、保护、展示实验工程。作为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和市民的文化休闲公园,有约2.3平方公里的景观绿化面积,其绿地景观环境的提升是一项值得慎重的重大工程。在进行绿地景观的优化时,要依托于一轴三区的历史格局。为此,我们将将总体空间细化为“两轴,两环,八区”的构架。两轴,即大明宫中轴和横轴;两环,即宫苑区绿化外环和太液池绿化内环;八区,分别设置在两轴及两环线上,即殿前区、三大殿区、太液池、北夹城、麟德殿翰林院区、三清殿大幅殿区、东宫墙区、清思殿太和殿区(图1)。

图1 景观总体布局平面图

3.2 景观优化思路

3.2.1 景观宏观布局提升 绿地宏观布局主要从绿量和空间构成两个方面把控,解决当前绿量不足和分割不同空间的绿地骨架不完善的问题。其一,通过足够体量和数量片林、带状林带提升公园的绿量,营造绿树成荫、绿意萦怀的生态环境。其二,通过大规格乔木形成的绿色屏障,合理进行公园与周边市区的分割和公园内不同功能区的分割,形成“回”字形的空间围合主框架为核心的网状格局。公园内的网状格局主要结合道路绿化、片林、和带状林地布置顺势构建,达到功能与景观双赢的效果。在外围缓冲区,利用带状林地形成绿色屏障,将公园与外围市区环境天然分隔,不仅作为公园的外围背景,而且能有效过滤城市道路的粉尘、噪音,营造出舒适宜人的生态环境(图2)。

图2 宏观空间围合提升示意图

3.2.2 景观细部提升

(1)丰富景观层次及群落

提升绿地景观的层次和塑造乔、灌、地被、草合理配置的特色群落体系,解决现有绿地缺乏层次和特色复层群落匮乏的问题。对现有稀疏片林补充加密或增加丰富林相的其他大规格乔木,同时在草地与片林的交界处,增加带状或组群的花灌木及色叶灌木,如锦带花、棣棠、连翘、榆叶梅、丁香、红叶石楠、月季等。灌木与草地之间以带状或片状的地被作为过渡,可选择金娃娃萱草、鸢尾、荷兰菊、红花酢浆草、地被菊等观花地被,疏林地可种植红花石蒜、玉簪、葱兰等耐阴地被。结合开合空间的序列组织,增加形式多样复层群落体系,营造各具特色景观空间。或千年苍翠,或色彩亮丽,或和谐有序。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形成一道道具有节奏韵律的公园林冠线。树种选择上追求树种多样性,在树形选择上尽量多元化,使树形更加丰富,营造出错落有致,层次空间丰富的自然树林景观(图3)。

图3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整体林冠线提升立面图

(2)丰富色彩构成

丰富宫苑区绿地的色彩构成主要从以下五方面加以突破。①以绿色作为基调统调全局,同时注意深浅不同的绿色植物的合理搭配,形成和谐有变的绿色底蕴。②突出春花、夏荫、秋色、冬翠的季相变化,特别注重秋色叶树种及观果树种的运用。③适量运用紫叶李、紫叶矮樱、红枫、美人梅、金叶女贞、金叶榆等常色叶树种,丰富春夏绿地色彩。④花灌木和宿、球根花卉相结合,通过五彩缤纷花带、花境烘托环境。⑤冬季可通过金枝国槐、红瑞木、棣棠、绿竹等观枝观茎树种提升色彩,也可利用火棘、海棠、山楂、南天竹等观果树种营造特定的色彩环境。

(3)突出植物软化空间的功能

通过过渡性植物组群或适量的植物点缀,加强不同性质景观之间的衔接与过度,强化景观之间和谐交融与关联呼应,解决园区内不同景观要素相对孤立和松散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建筑及小品的后方增减背景树与周边环境呼应过渡。建筑两侧及角隅孤植大树或丛植乔冠木,软化建筑用线条对环境的冲击。这些处理都能软化建筑的线条,丰富景观轮廓线。②高大的林带或片林和草地的景观形态反差太大,其交接区域可通过灌木及地被群落软化过度。③开阔草地上的大型植物群落之间距离过大或相对孤立时,可在期间适量点缀乔灌木,加强群落之间的过渡与联系。④道路、水体与绿地之间也需要细腻质柔的花卉或灌木软化过度,消除生硬的反差。

3.2.3 景观人本提升 人本景观空间是以为游客提供幽静舒适休憩环境为主旨的,首先必须在布局上合理设置封闭或半封闭的绿地空间,形成相对幽静的私密空间。即使园区内分散的静坐休闲设施,也应有一定植物背景或植物的相对围合,避免全面暴露和过多的干扰。其次,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地带进行围合隔离,使游人无法靠近,发挥美化与安全的双重功效。

3.2.4 景观节点提升 大明宫遗址公园规模宏大,需要丰富的景观节点提升文化内涵和营造特色各异的景观空间,力求达到一区一景、步移景换的效果。景观节点的打造,也有利于有游客的合理分散,调节游客容量方面的压力。

景观节点的提升要以大明宫的历史人文素材为主线,以传统的园林文化和花文化为辅助进一步凝练概括,打造结点主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六大景观组团和十大主题花园的构想。

图4 六大景观组团点位图

(1)六大组团(图4)

以目前考古发掘的主要建筑为依托,形成太液池景观群组团、含元殿景观群组团、宣政殿紫宸殿景观群组团、左银台门景观群组团、右银台门景观群组团和三清殿景观群组团六大景观组团。每个组团以节点景观为支撑,形成包括蓬莱烟树、杉木鸣瑟、千宫之宫、绿色缕绮、唐韵山水、清风竹影、浅溪花镜、日出启明和夕阳栖霞等21个景观节点。

(2)十大主题花园(图5)

依据大明宫的历史典故,分别以樱花、玉兰、牡丹、桃花、桂花、荷花、梨花、菊花、梅花、石榴十种植物设计十个主题花园,增加公园的文化气息的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图5 十大主题花园点位图

[1] 胡小凯.西安城市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2] 王璐艳,刘克成.从宫殿到遗址再到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大明宫绿化景观研究[J].丝绸之路,2010(24):93-100.

[3] 王军.遗址公园模式在城市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唐大明宫遗址公园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9(9):50-57.

[4] 朱晓渭.西安遗址公园中构建古典园林的探讨-以仿唐园林艺术为例[J].农业考古,2011(1):273-275.

猜你喜欢
大明宫绿地遗址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可进入式绿地的养护与管理的研究
辽上京遗址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走在大明宫
《唐大明宫图》再现盛世荣光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
走进绿地
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