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梅喻 霞万 娟
(武汉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信奉和遵循,是统摄其它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对大学生信仰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措施,对科学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信仰状况,我们结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了《高职院校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问卷》,对本校商贸学院的154名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以了解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信仰认知、对信仰的需求认知、个人信仰的现状及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效果。调查共发放问卷154份,收回问卷154份,有效问卷154份。其中男生61名,女生93名;理科学生66名,文科学生80名,其它8名;大一学生54名,大二学生50名,大三学生50名;来自农村的学生106名,城镇的学生48名。
(一)关于对信仰的认知:大学生对信仰的认知存在一些不足,但绝大多数大学生非常认同信仰的价值和力量。
对于“什么是信仰”,73%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楚”,“非常清楚”的仅占25%,同时,58%的学生认为自己无信仰或不清楚自己有无信仰,然而在说到“信仰的价值”时,则呈现出不同的答案。调查显示,78%的学生认为信仰对于一个人的人生非常重要,82%的学生认为自己需要信仰。对比数据我们发现了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对信仰的理论不十分了解,在生活中也没有表现出对信仰的迫切需要,但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学生意识到信仰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非常认同信仰的价值和力量。
(二)关于有无明确的个人信仰:大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个人信仰,但随着年级的升高,有明确个人信仰的人数比例在持续升高。
对于“你是否有明确的个人信仰”,只有42%的学生给出了肯定的回答。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有信仰的大学生,一年级占31.5%,二年级上升到34%,三年级则上升到了46%;无信仰的学生比例由一年级的46.3%下降到二年级的28%和三年级的16%。(如图所示)。
由这些数据看出,随着年级的升高,有明确个人信仰的比例在持续升高,没有个人信仰的学生比例则在持续下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年级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依然是自我认识不足,并没有在学习过程中解决好自己的信仰问题。
(三)关于信仰的内容:大学生的信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功利化、世俗化的特点,但大学生并没有因为个人利益而忽略对社会价值的追求。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在对“认为自己可以为之努力、为之奋斗的重要因素”的选择和排序中,选择“亲情或爱情”、“金钱”、“以后更好的生活”、“得到他人认可”和“为社会做贡献”等五个因素的较多。在这五个因素中,依据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将其排序,得到数据如下图所示:
分析数据发现:在第一和第二重要的因素中,排在前三位的是“亲情或爱情”、“金钱”和“更好的生活”,选择“为社会做贡献”的比例最低,在第三重要的因素中“为社会做贡献”上升到了第三位,比例达到9.74%。在第四重要的因素中,“为社会做贡献”和“社会认可”则并列排在了第一位,比例上升到16.88%。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非常注重自我需求,将个人情感、金钱和更好的生活作为自己努力的首要目标,信仰呈现出功利化、世俗化的特点。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对于“贡献社会”大学生并非不认同,也没有将个人价值的追求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对立起来,只是在对二者重要性的问题上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
(四)关于信仰的选择:大学生信仰的主流健康积极、乐观向上,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充满信心。
关于道德信仰,80.5%的人认为“我国社会道德存在许多问题,但是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关于法律信仰,42%的人对现在的法律非常有信心,另有42%的人对于将来的法治社会充满信心。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81%的大学生充满信心,而且63%的人认为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当代中国社会有着客观的认识。一方面,他们看到了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另一方面,他们也看到了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与进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未来共产主义的实现充满了信心。
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调查显示,46.75%的人“听说过马克思主义但不了解”,另有1.95%的人从没有听说过马克思主义,只有29.22%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应该成为我们的信仰”。 85%的大学生有过将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联系起来的愿望,但其中有58%的人不知道如何行动,47%的人认为一旦有了信仰会在行动或思想上坚定地按照自己的信仰行事,31%人认为在坚持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所妥协,另有22%的人则是跟着感觉走。关于学校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效果,51%的学生认为对人生的帮助不太大,6.5%人认为没有任何帮助,只有29%的学生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认为有很大的帮助。
由以上数据可见,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了解度和认同度不高,部分学生的信仰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满足,这说明目前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力和引导力不足,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还有很大的作用空间。
大学生的信仰从总体上说积极健康,但也存在着多元化、世俗化、功利化等倾向,需要引起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大学生信仰中存在问题从成因看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当代大学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但由于他们思维发展不成熟,看问题片面、绝对,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对将来个人的发展更为迷茫,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价值目标追求上更容易出现短视行为和世俗化、功利化倾向,这些都极大阻碍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提高,也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科学信仰的选择。
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顺利完成了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型。这种转型,彻底改变了我们以往的存在方式。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变得日益复杂,每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另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多元的文化,不同的信仰内容、不同的信仰形式得以在同一时空并存,人们的意识形态呈现出错综复杂、多元交织的状态。同时,在不断推进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使一些大学生感到迷茫。
当代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能完全摆脱家庭而独立,对家庭有很强的依赖性,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思想观念对大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宗教信仰方面。调查显示,20%的大学生信仰宗教。大学生产生宗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因为家庭环境的潜移默化,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大学生信仰宗教更多的是与其家庭背景有关。除了宗教信仰之外,大学生在对金钱的态度、对幸福的定位、对个人价值的实现等问题的认知上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
当前社会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大学生心理健康、价值取向、职业选择等问题突出,大学生的思想困惑、理论困惑也不断涌现,信仰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高校信仰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针对社会发展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这极大地影响了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认同感。大学生对没有有效解决思想困惑的理论往往产生逆反心理,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不能有效发挥信仰教育应有的作用。
大学生科学信仰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涉及到个人、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需要各方面多管齐下、形成合力。高职院校的信仰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应着力提高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信仰规律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更有效地进行高职院校大学生信仰教育。
[1]陈维伟,信仰的选择[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
[2]陈跃,熊洁.关于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的深层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10(4).
[3]李瑞民.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内外因素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