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家OBSERVER溢琳焱
建设生态文明没有失去、只有收获,这有赖于更为严厉的制度安排与建设,更有赖于全社会更为自觉的内心认同
历史地看,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日益深刻,滥砍滥伐已经相对减少、排污排废已经相对严禁、高投入高消耗已经相对收敛。但是,大家也会注意到“相对”这一用词。从全球范围来看,反环保行为到底杜绝或绝迹了吗?很难说;开展环保到底是出于被迫无奈还是心甘情愿呢?也很难说;自觉自发环保到底形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了吗?就更难说。这就让我们时刻面临一个巨大挑战,一个倒退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的巨大可能性。因为,没有一种内心自律,而是依靠外力约束,既不能彻底改善,也不能长期坚持。从近期全国性的雾霾高发、频发和集中爆发甚至如前一段北京的雾霾沙尘齐发的事实来看,令人触目惊心地感受到环保问题的严峻,也更给人们敲响了一记赶紧拿出实际行动的警钟。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浙江也已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和落实。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两个主要高风险点,一是落后或者欠发达地区,在一时的经济利益诱使下,会饥不择食地接受甚至欢迎污染型工业企业落户。实际上,在大力反对国外向我们转嫁污染时,我们自己却在向某些落后的欠发达区域转移污染型产业。管控这类风险的办法很简单,功在当前、利在长远之法就是不论其经济利益有多大都要坚定不移地就地关停。二是虽然老百姓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但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特别是某些污染大的企业在利润驱使下往往会置生态环境保护于不顾,或者暗排偷排,或者明知故犯,从而极大危害生态环境并最终给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可以说,这两大风险点成为建设生态文明之路上的最大障碍。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有赖于更为严厉的制度安排与建设,另一方面有赖于包括个人、企业等在内的整个社会更为自觉的内心认同。就后者而言,就是要把道理讲明白讲透彻。如果说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是个两难问题,其纠结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经济利益难以取舍的话,那么让我们就从经济的最基本道理讲起,发自内心并心向往之地认识到其实保护生态环境才是最经济的、最得利的事情的话,就会在行动上主动地支持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以笔者多年学习研究经济学心得,与我们日常生活最相关、最密切、最实用的经济学规律有这样三条:规模经济、机会成本、效益递减。那么,用这三条经济学基本规律来衡量生态文明建设,结果会怎么样呢?
——从规模经济来看,通俗说就是量大价低、薄利多销。孤立地看,生态环境似乎不存在或较难以产生规模经济。但联系和发展地看,建设生态文明其实具有最大的规模经济性。因为,相对于生活其中的大地、大海、大山来说,不仅是企业或个体,就是整个人类都是渺小的。保护好大好河山,何止创造并产生数以千计家企业合在一起才能创造的巨大效益?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效益是惠及全民、惠及长远的。
——从机会成本来看,通俗说就是出来混、迟早要还的。破坏生态环境,为一点点眼前小利却招致后患无穷的巨大代价,即以丧失未来可持续发展为代价。这样的事例国内外可谓举不胜举,而建设生态文明恰好是不仅集约节约了宝贵的资源能源,而且为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机会与潜力,并降低乃至规避了因空间满负荷而引起的代价。
——从效益递减来看,通俗说就是越挑越挑花眼、越等越没好的,即费力还不讨好。这是经济学规律,也是生活规律,特别适用。但是,建设生态文明恰恰是效益递增的。很简单,因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是代代延续并永久收益的。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据科学测算,一颗生长50年的树,产生氧气的价值为31200美元,吸收有害气体、防止大气污染的价值为62500 美元,涵养水源的价值为37500 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繁衍场所的价值为31250 美元,生产蛋白质的价值为2500 美元;扣除花果和木材的价值,各项经济效益的总和达到196000美元。而且,这些收益是可持续并不断递增的。
一句话,建设生态文明没有失去、只有收获,是最合乎经济之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