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巨蜥寄生虫感染状况的调查

2013-12-22 06:32蒲文王君白挨泉李高强张更利郭建超任邵娜张路平张浩吉
关键词:巨蜥雄虫雌虫

蒲文王君,白挨泉,李高强,张更利,郭建超,任邵娜,张路平,张浩吉

(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动物医学系,广东 佛山 528000;2.河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

巨蜥(Varanus salvator)属爬行纲,蜥蜴目、巨蜥科,主要分布为于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南部地区,数量稀少,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目前,国内外有关巨蜥寄生虫的种类研究报道很少,国内仅见于 1938年在海南报道寄生于巨蜥的弹考属(Tanqua)一种线虫(Tanqua tiara)[2]。由于寄生虫病往往是引起一些野生爬行类动物大量发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分析、掌握寄生虫的种类,不仅能够丰富生物种类资源,而且对保护爬行类动物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广东某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收救的巨蜥陆续出现死亡,通过对死亡巨蜥的剖检发现有大量的寄生虫感染,对收集的虫体进行了整理和鉴定,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来源

某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收养期间死亡巨蜥,立即用于寄生虫的检查,共检查 9只,其中 5只雄性,4只雌性,体重在 1.25~ 4.6 kg之间。

1.2 虫体采集

对死亡后的巨蜥,立刻按寄生虫完全剖检法进行全身寄生虫的收集。对体表采集的虫体放入70%酒精固定保存。体内采集的线虫先用生理盐水漂洗干净,然后用4%的热福尔马林固定,再将虫体移入70%酒精中保存。采集的绦虫经生理盐水漂洗干净后,直接放入70%酒精中固定保存。

1.3 虫体种类鉴定

对采集的线虫经乳酚透明后,直接在光镜下观察其形态特点,并进行种类鉴定。收集的绦虫进行大小形态观察后,对部分虫体进行加压固定,采用卡红—苏木素双重染色,制成染色装片后进行形态观察。采集的蜱类,按照装片标本的制作方法,经各级浓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最后用加拿大树胶封片。制成的装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进行种类鉴定。

2 结果

2.1 巨蜥几种寄生虫的形态描述

2.1.1 华首属线虫(Kalicephalus)

(1)广东华首线虫 (Kalicephalus guangdongens)。虫体形态符合文献 [3-4]中关于显首科(Diaphanocephalidae)华首属虫体特征的描述。本种虫体的特征为雄虫略大于雌虫;口囊呈双瓣状,结构复杂;神经环位于食道前部,排泄孔位于食道后部;颈乳突不明显;食道呈棒状并有大的食道齿;雄虫的交合刺细而长,在体内呈螺旋形卷曲,交合刺的长度大于虫体长度;交合伞的侧肋起于同一主干,等长[5]。虫体主要特征如图1所示。

雄虫:体长 5.95~ 7.90(6.66)mm,体宽 0.230~ 0.250(0.243)mm;口囊深 0.165~ 0.175(0.173)mm,宽 0.160~ 0.175(0.165)mm;食道长 0.240~ 0.285(0.263)mm、宽 0.105~ 0.130(0.119)mm;神经环距前端 0.240~ 0.275(0.260)mm,排泄孔距前端 0.350~ 0.410(0.378)mm,交合伞的腹肋仅在末端分开,侧肋起于同一主干,等长。外背肋较粗短并在末端向背部弯曲。生殖锥圆形,其上有两个指状突起。交合刺细且极长,在体内呈波浪状弯曲,且长于虫体的长度,长度达 6.80~ 7.95(7.34)mm,引带长 0.100~ 0.125(0.115)mm。

雌虫:体长 5.75~ 6.50(6.05)mm,体宽 0.240~ 0.280(0.256)mm;口囊深 0.175~ 0.200(0.190)mm、宽 0.190~ 0.225(0.201)mm;食道长 0.260~ 0.285(0.275)mm、宽 0.140~ 0.150(0.145)mm;神经环距前端0.275~ 0.300(0.288)mm,排泄孔距前端 0.350~ 0.400(0.366)mm。阴门靠近肛门,距尾端 0.425~ 0.550(0.497)mm。尾部呈圆锥形,向背面稍弯曲,尾长 0.125~ 0.155(0.143)mm。虫卵为椭圆形 ,长 0.046~ 0.055(0.051)mm,宽 0.023~ 0.028(0.025)mm。

(2)Kalicephalus schadi。虫体形态符合文献[3-4]中关于显首科、华首属虫体特征的描述。本种虫体的雄虫比雌虫长;排泄孔位于肠管前端;雄虫的交合刺细而长,几乎为体长的 3/4;交合伞的前侧肋短于中侧肋和后侧肋[5-6]。虫体主要特征如图2所示。

图1 广东华首线虫(K.guangdongens)的形态特征

图2 Kalicephalus schadi的形态特征

雄虫:体长 9.75~ 10.55(10.18)mm,最大宽度为 0.230~ 0.280(0.258)mm。口囊深 0.175~0.180(0.176)mm,宽 0.165~ 0.200(0.183)mm;食道长度为 0.240~ 0.260(0.250)mm,宽度为0.125~ 0.140(0.133)mm;神经环距头端 0.240~ 0.260(0.250)mm,排泄孔距头端 0.460~ 0.510(0.493)mm。交合伞的两条腹肋仅在远端分开;侧肋起于同一主干,前侧肋末端呈圆形且短于中侧肋和后侧肋。生殖锥圆形,其上有两个指状突起。交合刺细而长,几乎为体长的 3/4,长达 7.75~ 8.60(8.15)mm;引带长 0.113~ 0.130(0.123)mm。

雌虫:体长 6.20~ 6.60(6.41)mm,最大宽度为 0.210~ 0.300(0.247)mm。 口囊深 0.175~ 0.205(0.194)mm,宽为 0.190~ 0.225(0.200)mm;食道长 0.260~ 0.280(0.275)mm,宽 0.125~ 0.150(0.142)mm。神经环距头端 0.265~ 0.280(0.275)mm,排泄孔距头端 0.465~0.575(0.504)mm。阴门靠近肛门,微凸起,阴门距尾端 0.475~ 0.625(0.535)mm;尾长 0.170~ 0.200(0.182)mm。虫卵长 0.053~ 0.055(0.054)mm,宽 0.025~ 0.030(0.028)mm。

2.1.2 Tanqua tiara

虫体形态符合颚口线虫科(Gnathostomatidae)、弹考属(Tanqua)的Tanqua tiara特征[2]。成虫呈黄白色,虫体粗大呈圆柱形;尾部尖细并稍向腹面弯曲;头端具膨大的头球,头球表面布满横纹,但无钩或棘;口由一对肉质的唇所围绕,每个唇上有一对下中乳突和一个侧乳突;食道粗壮,约为体长的1/5。

雄虫长 23.12~ 30.98(28.23)mm,宽 0.54~ 0.78(0.64)mm,头球长 0.216~ 0.245(0.225)mm,横径为0.343~ 0.392(0.363)mm。尾部尖细且具尾翼,上有4对大侧尾乳突和2对小的腹尾乳突;交接刺不等长。

雌虫长 23.78~ 35.46(29.69)mm,宽 0.62~ 1.04(0.824)mm,头球长 0.255~ 0.294(0.274)mm,横径为 0.402~ 0.441(0.417)mm。生殖器官发达,具有 2条子宫,生殖孔位于虫体的后中部,距尾端2~ 4 mm,阴道细长;肛门距尾端0.294~ 0.343 mm。虫卵呈椭圆形,无色透明,两端具有帽状突起,形如卵盖,内含有 1个胚胞,虫卵长 0.056~ 0.060 mm,宽 0.030~ 0.034 mm。

2.1.3 双三齿丝虫(Diplotriana tricuspis)

成虫虫体呈乳白色,口部结构简单,不具唇瓣,旁有2个侧乳突,4个很小的次中部乳突,体表角质膜光滑,食道长。在食道前方两侧各有一个三分叉的齿。雄虫尾部钝圆,无尾翼和尾乳突,左右交合刺不等长。雌虫阴门位于肌肉性食道略后的位置,雌虫产卵。符合双三齿线虫科(Diplotriaenidae)的双三齿丝虫的特征。

2.1.4 巨蜥盲花蜱(Aponomma lucasi)

成虫假头位于躯体前端;体有盾板,基节有距,气门一对在足基节 IV的后方;有爪垫,发达;无眼;肛沟围绕肛门后方;须肢第二节长度约为宽度的二倍。符合文献报道的硬蜱科(Ixodidas)、巨蜥盲花蜱(Aponomma lucasi)的特征[7-8]。

雄蜱体形小,外形近圆形,平均体长3.22 mm,平均体宽 2.34 mm,盾板的长度与宽度之比为1∶1,盾板后缘有 11个缘垛,两侧近缘垛的体壁上有一小块明显的角化突起;须肢第二节特别长,长度为 0.29 mm,宽度为0.12 mm。须肢第三节长度为第二节长度的一半。肛沟弧形,围绕在肛门的后方。足基节 I有二个距,大小不等,外距较内距大,基节Ⅱ-Ⅵ均有窄长的距。口下板齿式3/3。雌蜱近似圆形,其大小因吸血程度不同而有差异;盾板呈宽的鸡心形,占虫体长度的 1/2,其它特征与雄蜱相似。

2.1.5 绦虫未定种

成虫长 30~ 35 cm,整个虫大约有 200~300个节,头节大,呈扁平的菜花形,其顶端分成背腹两面,上附口器,未成熟节片呈长方形,成熟节片呈梯形,孕卵节片呈斧头形状,每个成熟节片含有一组生殖器官,其眼观形态如图 3所示。

图3 巨蜥肠道绦虫的眼观形态

2.2 巨蜥寄生虫调查结果

巨蜥寄生虫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巨蜥寄生虫调查结果

3 讨论

(1)巨蜥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国内外关于巨蜥寄生虫种类的报道很少。在本次调查中,全面收集了巨蜥体内外的寄生虫,并进行了详尽的形态学观察和种类鉴定,发现有 4种线虫、1种硬蜱和 1种绦虫(未定种)感染。对显首科、华首属的虫体进行研究,发现了一个新种(K.guangdongens)和一个新记录(K.schadi)[5]。一般来说,线虫的雌虫常明显大于雄虫,但在巨蜥体内发现的这两种华首属虫体,其雄虫均比雌虫大,尤其是K.schadi的雄虫比雌虫长得多。另外,调查中发现的绦虫,由于缺乏足够资料,未进行种类鉴定。

(2)结果显示,巨蜥的寄生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很高,线虫为巨蜥的主要寄生虫,感染率为100%,其中以华首属线虫、双三齿丝虫的感染最普遍;外寄生虫中巨蜥盲花蜱的感染也很普遍,该蜱在国内报道亦曾发现于爬行类动物蟒蛇的体表[7-8]。此次调查结果与 Jones(2007)[9]报道的澳大利亚东部巨蜥(Varanus varius)的寄生虫种类差异很大,这表明巨蜥感染寄生虫的种类与巨蜥种类及其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有很大的关系。

[1] 华惠伦,殷静雯.中国保护动物 [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515-516.

[2] WU H W,HU Y T.Parasitic nematodes from Hainan[J].Sinensia,1938,9:275-298.

[3] 吴淑卿.中国动物志,线虫纲、杆形目、圆线虫亚目(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10-111.

[4] SCHAD G A.Studies on the genus Kalicephalus(Nematoda:Diaphanocephalidae).Ⅱ.A taxonomic revision of the genus Kalicephalus Molin,1861[J].Canadian Journal of Zoology,1962,40:1035-1166.

[5] ZHAN G Haoji,ZHANG Shuqian,ZHANG Luping.Two species of the genus Kalicephalus Molin,1861(Nematoda,Diaphanocephaloidea)from the water monitor,Varanus salvator(Laurenti,1768)in Guangdong Province,China[J].Acta Parasitologica,2011,56(1):48-53.

[6] O GDEN C G.On some parasitic nematodes from reptiles,mainly from Ceylon[J].Journal of Helminthology,1966,40:81-90.

[7] 朱朝君,郑先春.巨蜥盲花蜱—四川省新记录[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1994,19(1).19-20.

[8] 施新泉,周忠勇.蟒蛇巨蜥盲花蜱的形态观察[J].中国兽医杂志,1992,22(1):47-48.

[9] JONES H I.Helminth Parasites of the Lace Monitor Varanus varius(Reptilia:Varanidae)in Eastern Australia[J].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South Australia,2007,131:160-166.

猜你喜欢
巨蜥雄虫雌虫
普通大蓟马子代性比对同种成虫气味的响应
苹果蠹蛾雄虫发生动态及其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研究
扶桑绵粉蚧交配行为及能力的研究
科莫多巨蜥VS尼罗鳄,谁会赢
神经递质或导致男女行为差异
反派巨蜥要伸冤
野蛮的科莫多巨蜥
60Co-γ射线对小菜蛾遗传不育的影响
不同寄主上南方根结线虫的ISSR—PCR鉴别
张小波(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