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区石漠化防治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2013-12-21 04:57吴协保屠志方李梦先但新球吴照柏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3年4期
关键词:石漠化岩溶植被

吴协保,屠志方,李梦先,但新球,吴照柏

(1.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 410014; 2.国家林业局石漠化监测中心,长沙 410014;3.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北京 100014)

岩溶地区石漠化防治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吴协保1,2,屠志方3,李梦先3,但新球1,2,吴照柏1,2

(1.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 410014; 2.国家林业局石漠化监测中心,长沙 410014;3.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北京 100014)

分析了我国石漠化防治的主要制约因素,针对石漠化防治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科学提出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减轻生态压力、预防预警和防治保障的对策与措施,为科学地开展石漠化防治提供有效指引。

岩溶地区;石漠化;防治;对策

石漠化问题是我国岩溶地区的首要生态问题,危害严重,不仅恶化区域生态环境,制约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还影响着岩溶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石漠化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治理难度大,见效时间慢,必须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都明确提出:“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石漠化问题已上升为国家生态建设战略。为此,必须下大力气,科学制订石漠化防治对策措施,全面推进石漠化防治进程。

1 石漠化防治的制约因素与策略

石漠化的发生、发展与演替是一个自然与经济社会相关联的错综复杂的过程,属于人为活动为主导,人为因素与特殊的自然环境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查找出石漠化防治的制约因素,科学制订石漠化防治策略,有利于全面推进我国石漠化防治工作。石漠化防治的主要制约因素与解决策略详见表1。

2 综合治理对策

表1 我国石漠化防治的制约因素与防治策略

石漠化是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石漠化的过程是地表植被的丧失过程,植被覆盖度是衡量石漠化治理成效的根本标志。石漠化科学治理要以岩溶石漠化土地的生态修复为重点,将林草植被恢复重建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主攻方向[1]。

2.1 依托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加快生态修复

石漠化防治是一项系统性社会性工程,依托2008年国家实施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以国家正在实施的300个石漠化治理工程县为重点,遵循山、林、水、路、田综合治理思路,以小流域为单元,严格执行国家批复的年度实施方案与工程投资建设内容,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植被管护等措施进一步改善项目区石漠化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林业、农业、水利等多种治理措施,有效地加快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步伐,保证治理一片,见效一片,加快岩溶地区生态修复进程。

2.2 继续推进生态工程,加快植被恢复

林草植被覆盖是衡量石漠化状况与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加强石漠化区域林草植被恢复至关重要。毁林开荒、陡坡耕种等是导致水土流失、造成土地石漠化的主要成因。目前,石漠化耕地面积达2.75万km2,若继续陡坡开垦、广种薄收,势必带来新的土地石漠化,再投资治理,得不偿失。为尽快恢复森林植被,遏制水土流失,加大生态建设投资,在石漠化地区继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长防珠防等生态工程,并将重点向生态脆弱的石漠化区域倾斜,即可加快岩溶地区石漠化生态治理进程,又可调整当地农村的产业结构,建设一批用材林、经济林基地,为解决石漠化区域农户的后顾之忧。

2.3 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提供资金保障

国家除加大对我国石漠化区域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外,继续巩固在石漠化区域实施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为主体的生态补偿机制,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与土地收益水平,提高生态补偿标准,维护石漠化区域群众切身利益;针对石漠化土地处于长江、珠江中上游生态敏感区域的实际,探索大江大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施“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益”的生态补偿回馈机制,为石漠化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提供稳定来源,实现石漠化治理资金的多元化,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4 发挥植被的自然修复能力,强化封育措施

封山育林是封育结合,以育为主,以封为前提,通过有计划的在较长时间内封禁或加以人工辅助措施使受损生态系统自然恢复,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生态修复手段。该措施充分发挥了林草植被的自我修复功能,在人为适度的补植补造。划定管护责任区域,落实管护机制,实现石漠化土地又好又快地生态修复。

3 缓减生态压力对策

“三口”(人口、牲口和灶口)问题是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承载的主要压力。有效缓解人地矛盾、减轻因过度开垦、放牧、烧柴等带来的生态破坏,妥善解决这“三口”带来的生态压力[2]。

3.1 加强能源建设,减少森林资源消耗

大力推行节柴灶改造,发展户用沼气池,建立“养殖—沼气—种植”的农村生态循环经济模式;推广新型太阳能、家用生活电器和液化汽产品,减轻石漠化地区农村薪材消耗比重,调整农村能源结构,从而降低因薪材采伐导致的林草植被破坏,遏制石漠化土地的扩展与生态环境恶化。

3.2 加大生态移民力度,缓解人地、人水矛盾

石漠化地区因人口已远超其土地合理生态承载力,人地矛盾、人水矛盾突出。首先加强岩溶地区人口调控,合理控制岩溶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同时对石漠化程度特别严重、生活条件极端恶劣、生存状况严重恶化地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异地生态移民,推进当地城镇化建设步伐,有效降低石漠化土地上的人口压力;其次,对石漠化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与就业能力,有组织地向东部沿海和珠三角发达区域实施劳务输出,降低对石漠化土地的依赖度与扰动,促进岩溶地区的植被恢复。

3.3 开展人工种草养畜,防止林草植被破坏

石漠化区域农村有自由放牧习俗,过牧现象严重,林草植被和土壤结构遭受破坏,导致土壤抗侵蚀能力减弱,加剧土地石漠化。规范牲畜放养制度,对石漠化土地实施人工植树和林下种草,选择高产牧草品种,科学施肥和管理,提高土地牧草产量与质量,通过人工割草养畜,加快农村畜牧业的发展,减少因牲畜放养对林草植被与石漠化土地的破坏。

3.4 合理利用景观资源,加大旅游开发力度

岩溶地貌是自然环境中一类独特的地理景观,在中国西南地区分布广泛。部分岩溶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发育较为完善,地表上有石牙、溶沟、漏斗、落水洞、峰林、溶盆、槽谷、岩溶湖等,地下有溶洞、地下河(暗河)、暗湖。各种钙质沉积形态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如:石钟乳、石笋、石花,石幔、石瀑布、莲花盆、卷曲石等,还有流痕、贝窝等各种洞穴溶蚀,极具价值和观赏性。同时,岩溶地区往往也是少数民族聚集区,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旅游开发价值较高。根据岩溶地区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特色,通过招商引资、承包经营等途径推进岩溶地区的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转变当地直接依赖土地生产的发展模式,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3]。

4 预防预警对策

4.1 加强保护,预防石漠化土地扩大

我国岩溶地区潜在石漠化土地高达13.3万km2,但如遇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干扰,极可能变为石漠化土地,是岩溶地区潜在的生态危险。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降低岩溶地区的人口压力,减少不合理的人为扰动,实现对潜在石漠化土地的合理耕作与科学经营,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预防潜在石漠化土地的逆向演替。

4.2 充分发挥碳汇功能,有效预防温室效应

作为全球最大的碳库,碳酸盐岩含碳6.1×105亿t,占全球碳库总量的99.55%。IGCP379“全球岩溶与碳循环”的研究成果显示,全球年回收碳(2.2~6.8)×108t/a,如按6.8×108t/a计, 约占当前碳循环模型中遗漏汇(missing sink)的1/3[4]。由此可以看出,岩溶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的地位作用非常重要。

岩溶地区有岩溶植物碳库和土地碳库,土地碳库又分为土壤有机碳库。石漠化过程是一个碳排放的过程,随着石漠化强度的提高,碳排放水平呈逐步增高的趋势,而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可以有效扭转石漠化生态系统逆向演替,使不同程度的石漠化土地得到生态修复,并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等机制,逐步提高石漠化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石漠化治理是一个固碳增汇的过程。因此,优先对石漠化区域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长防珠防、生态公益林建设等生态建设工程,保护好岩溶地区的土壤和植被,对发挥岩溶生态系统与森林植被的固碳增汇功能与增加碳库作用意义重大。

4.3 加强研究力度,建立灾害预警系统

石漠化灾害是存在于岩溶地区的一种重要的地质-生态灾害。因此,应该加大对石漠化演变过程、驱动机制、预警分析和风险评估的理论研究。在岩溶地区石漠化时空变化分析与驱动机制诊断的基础上,进行岩溶地区石漠化灾害预警风险分析,设计岩溶地区石漠化灾害预警风险决策支持系统,构建石漠化灾害预警风险模型,为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合理利用和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为有效地预防和降低石漠化危害提供服务。

5 防治保障对策

5.1 加强领导,健全管理体系

石漠化防治主体是各级政府,涉及发改委、林业、水利、财政、环保、农业、国土资源、扶贫办等多个主要政府部门,加强组织与协调极为重要。一是建立健全石漠化管理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发改、林业、水利、财政、环保、农业、国土资源等构筑的省部际联系会议机制,以便统一组织协调涉及到的多个部门的工作,集中力量、集中资金,形成合力推动石漠化治理科学有序开展;二是要将石漠化防治纳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订防治相关政策,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力抓好石漠化防治工作;三是建立地方行政领导防治石漠化任期目标责任制,从省到地、市、县、乡层层签订责任状,并以此作为各级地方行政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领导职责;四是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各部委在严格执行国务院批复的职能基础上,认真落实《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管理办法》的组织分工与工程管理要求。

5.2 依法防治,健全法律体系

岩溶石漠化地区生态脆弱,自然修复能力较低,一旦遭到破坏,恢复难度大。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的破坏。为此,制订并颁布石漠化防治法律法规,强化监管,减少植被破坏,是石漠化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以现有法律法规为基础,尽快研究制订《石漠化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将石漠化地区生态建设与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为石漠化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二是加大生态保护和普法教育,增强广大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和法律观念,做到自觉守法,自觉保护生态;三是建立健全执法队伍,改善执法条件和手段,强化执法监管,严格执行《森林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加大对乱樵采、乱开垦、乱放牧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行为的执法力度。

5.3 优化政策,完善政策体系

石漠化治理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各级政府是投资的主体。但同时,也离不开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一是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财力的增加,逐步加大对石漠化治理的资金投入,并针对石漠化土地治理的难度,提高单位面积治理投资标准;二是完善金融扶持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引导企业、个人等社会资金,积极投入石漠化防治事业;三是健全石漠化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保障石漠化区域林草植被保护与生态修复者的权益;四是坚持“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将责、权、利紧密结合,切实保障治理者的合法权益;五是创新机制,扶持林果特色产业。特色林果种植,是石漠化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基本途径,需要通过政策扶持,舆论引导,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5.4 科技先导,健全科技支撑体系

石漠化防治必须依托科技,要开展关于石漠化形成、发生、发展、演变机理的基础性研究与石漠化治理技术、模式研究。一是结合工程实施需要,组织科技人员对工程建设存在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推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应用;二是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基层科技人员及农民的培训,使广大人民群众掌握防治石漠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治理者的整体素质;三是全面强化科技保障工作,切实将科技保障贯穿于石漠化防治的全过程,提高石漠化防治科技含量。

5.5 动态监测,健全监测体系

由于人为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共同影响,石漠化的面积、程度与空间分布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一个动态过程,跟踪监测尤为重要。搞好跟踪监测是掌握石漠化现状和空间分布的必要手段,也是搞好石漠化工程建设的基础。一是建立健全各级石漠化监测机构,落实监测队伍,配备监测设施设备,提高监测工作的组织保障能力;二是建立石漠化信息管理系统。以全面第二次石漠化本底调查数据为基础,建立基于“3S”技术的石漠化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查明、掌握石漠化现状、分布与动态变化,为石漠化防治工作提供基础数据;三是建立并完善石漠化工程效益监测评价体系。及时对工程建设进展及成效做出客观评价,为工程建设与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提供基础数据,减少工程建设的盲目性,确保石漠化治理工程取得实效[5]。

6 结语

我国石漠化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开始向好转方向发展,石漠化治理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岩溶地区的生态依然脆弱,各种导致石漠化扩展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时有发生,治理成果的巩固与各种破坏行为的冲突依然存在。岩溶地区生态状况具有脆弱性,不稳定性,石漠化形势出现反复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石漠化防治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因而,首先明确石漠化防治是一项涉及各行业、各部门的系统性工程,要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切勿麻痹大意;其次坚持对潜在石漠化土地实行保护与预防的基础上,完善石漠化防治支撑与保障体系建设,科学开展石漠化土地的生态修复与科学治理,确保防治成效,实现岩溶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 吴协保.我国县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思路与技术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9,28(1):7-9.

[2] 国家林业局.岩溶地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报告[R].2012.

[3] 刘拓,周光辉,但新球,等.中国岩溶石漠化现状、成因与防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4] 袁道先,蒋忠诚.IGCP 379 “岩溶作用与碳循环”在中国的研究进展 [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0(1):51-53.

[5] 吴协保,孙继霖,吴照柏.我国岩溶石漠化监测体系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0,29(4):7-11.

StudyonPreventionandCureCountermeasuresofRockyDesertificationinKarstAreas

WU Xiebao1,2,TU Zhifang3,LI Mengxian3,DAN Xinqiu1,2,WU Zhaobai1,2

(1.Central South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of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Changsha 410014, Hunan,China;2.Rocky Desertification Monitoring Center of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Changsha 410014, Hunan,China;3.Combating Desertification Management Center of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14, China)

In view of the complexity and difficulty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proposed the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mprehensive treatment,alleviate the ecological pressure,prevention,early warning an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ecurity countermeasures,provides guidance to carry out effective prevention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Karst area;rocky desertification;prevention and cure;countermeasures

2013-08-28

2013-10-24

吴协保(1972-),男,湖南安化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调查与规划设计工作。

X171.1

B

1003-6075(2013)04-0068-05

猜你喜欢
石漠化岩溶植被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植被覆盖度变化遥感监测
穿越岩溶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滇东北岩溶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分析
某石灰岩矿区岩溶涌水治理处理方法
鲁甸县石漠化发展趋势及综合治理对策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与生命赛跑的“沙漠植被之王”——梭梭
广西南宁市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及动态变化分析
探讨岩溶区高速公路勘察技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