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曾培
咬定改革不放松
文/江曾培
1978年11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中国带出了动荡的局势,启动了我国迈向现代化的伟大历程。改革,自此与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幸福相伴而生。以后,每次三中全会都是一座改革的历史航标。35年来,改革使我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1978年到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人民币增至52万亿元人民币,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38668亿美元。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87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7.6%,首次成为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达到空前的提高。改革成了我们不断前行的制胜法宝。
面向未来,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硬指标”,还要完成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一系列重要指标;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社会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这一切,需要更高地举起改革的大旗。近日胜利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绘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
有人计算过,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提到改革的字眼最多,有59 次。实际上,改革不仅是中央领导所最为强调的,也是全体人民心中所热切呼唤的。全面深化改革,当代中国上上下下可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改革所以要“全面深化”,因为改革进行到今天已经进入“深水区”。社会生活中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孤立地单兵突进。改革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需要注重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相较过去局部的政策突破,现在需要更多的制度创新,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让改革红利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同时,“深水区”的改革必然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触及利益格局的调整,而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因而会面对阻力。这当中,政府自身的利益是最需要调整的。比如说,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较之以前的“基础性”提法,更强调市场化的作用,进一步打破了政府对资源的垄断权,这需要政府强化自身革命意识。
不仅是政府,一切享有不合理不合法利益的人,诸如以权谋私、挥霍公帑等,在深入改革的利益调整中,都需要增加自我革命的自觉,否则,就难免会变成改革的阻力、革命的阻力。三中全会公报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 。这一“伟大革命 ”,在带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革命性变化的同时,也要伴之以人的精神思想的革命性变化。
为了全面深化改革,唱响时代最强音,我们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打攻坚战,啃硬骨头,涉险滩,闯急流,把改革不断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