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计量法视域下中国体育新闻传播研究

2013-12-19 06:06李天珍
宿州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体育新闻传播学领域

李天珍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1 当前中国体育新闻研究概况

中国体育发展迅猛,激发国内体育新闻报道兴起,也促使体育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勃兴。为全面审视中国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现状,本文使用文献计量法和定性分析法,对CNKI总库中近5年(2007~2011年)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文献进行了检索,共获586篇文献,经筛选剔除不符合研究要求文献8篇,最终用于统计分析文献578篇。

1.1 文献著作者分析

通常针对文献作者的系统分析,能够了解该学科核心作者,确定领域内研究核心人士。核心作者对推动学科发展、开拓研究领域的深度和广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本文以发表文献数大于或等于3篇的作者为统计对象,见表1。

表1 论文数大于等于3篇的作者统计

依照洛特卡定律,一个相当稳定学科领域研究撰写2篇文献作者数约是1篇文献作者数的1/4(1/22);3篇作者数量约是1篇论文作者数的1/9(1/32);写n篇论文作者数则约是写1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n2,而写1篇论文作者数量约占所有作者数量的60%[3]。因CNKI标准检索仅提供文献数大于或等于3篇作者的完整数据,加上人工统计不实际,故本文借用已有研究成果中的间接推理法,即按洛特卡定律,假设写1篇论文作者数量为x,写3篇论文作者数为1/9x,写4篇论文作者数应为1/16x,写5篇论文作者数应为1/25x。通过间接比率推算可知:一个相当稳定学科领域研究写4篇和5篇论文作者数应是写3篇论文作者数56.25%和36%[4]。

与表1数据对比,得出写4篇和5篇作者数分别是写3篇论文作者数22.2%和44.4%,明显低于洛特卡定律的标准要求(36%和56.25%)。换言之,近5年该领域研究文献总量喜人,但学科领域研究的稳定性却不足,究其原因是写1篇或2篇作者人数过多,即介入该学科领域研究作者存在着较大的偶然性,使得该领域研究整体稳定性不够。一般某学科文献数大于或等于3篇的作者被认为是高产作者,由表1可知,高产作者为19人,但5篇及以上作者数仅6人,说明国内长期关注且成果较多的研究者数相对有限。就近5年来看,王庆军(南京师范大学)、刘娟(武汉体育学院)、廖慧平(广州体育学院)、曾兰平和张江南(武汉体育学院)、陈治(河南大学)等人构成核心作者群。

总的来说,当前中国体育新闻传播研究趋热,但偶然性介入的研究者比例较大,核心作者群的人数有限。

1.2 文献分布机构分析

作者所在机构分布统计,可推定该学科领域研究是否形成集中的研究区域或群体,通过著作者所属机构可以了解其研究方向和研究水平[5]。从统计看,近5年该领域研究发表文献最多的机构是高等院校(表2)。

表2 文献数量分布机构统计*

注:署名无作者单位的文献归类“其他”项统计。

分析表2,可见当前该领域研究作者群绝大部分集中在高等院校,研究主体通常为高校教师和学生(占81.7%),其中体育类院校的发文量又是高校中的绝对主体(表3)。其次为媒体工作者(14%)。需指出是,媒体工作者对当前领域研究的贡献较大,或许与体育新闻专业性、实践性强有关。

高等院校发文数量占研究总量八成以上,据统计,发文量前30位非高校机构中仅有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体育周报社(第25位)。机构发文量排名中武汉体育学院凭35篇高居榜首,广州体育学院和西安体育学院都以18篇并列第二。

表3 文献数量前10位机构统计

从表3看,前10位高校基本为体育院校或设有体育新闻专业院校(如南京师范大学),上述高校通常有较稳定的体育新闻教学、研究师资,进而有较稳定的学术团队,故相关成果较多、质量较高(参照文献篇均被引数据)。此外,从文献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次数看,近5年该领域研究影响力还很有限,除南京师范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等研究在业内影响较大外,其他院校研究成果在业内影响很有限。

概而论之,中国体育新闻传播研究主阵地集中在高校,尤其是体育类院校,其次为媒体从业者。南京师范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等高校学者的研究在业内影响较大。

2 当前中国体育新闻研究的主要特点

以下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探讨近5年中国体育新闻研究的特点。

2.1 就研究方法而言,定性研究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体育新闻传播研究近5年来呈快速发展态势,相关方法论的研究也日渐朝多样化发展,但总体上仍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研究文献还非常有限。为直观探究当前相关研究中的定性和定量文献,笔者统计了近5年CNKI总库中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文献载文最多的10家期刊及其刊文的研究方法类型(表4)。

表4 文献刊载量前10位期刊及其刊文类型统计

分析表4不难看出,该领域研究刊文最多的10家期刊上采用定性研究的文献占主导地位。这些期刊中除《新闻知识》和《体育文化导刊》等刊物曾少量发表体育新闻传播定量研究外,很多刊物的定量研究文献数都是0篇。刊文最多的10家期刊总计发表211篇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文献,其中采用(或部分采用)定量研究文献仅8篇,仅占总体的3.8%,近5年来该领域定量研究的缺乏可见一斑。

从上述期刊编辑方针及其刊物定位看,近5年来刊载该领域研究最多的10家期刊中仅《体育文化导刊》和《南京体育学院学报》偏向学术研究,其他8家多侧重新闻传播业务研究,这似乎也能解释体育新闻类文献中定量研究较少的现象。不排除未进入刊文量前10位期刊中可能刊载较多体育新闻传播定量研究文献,但就已有期刊载文统计看,类似误差应不会影响“近5年来该领域定性研究占主导地位”的总体判断。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两种主要的研究范式,且各有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定性研究在方法论上更适合于“启发”、“助产”一种新观点、新理论,但未必适合解释、证实、证伪一种观点和理论。定量研究的价值,不仅是数量化分析的必需,更是因果分析的必需[6]。从这个角度考量,当前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定量研究的缺乏,不能不说是一种学科研究的缺憾。

2.2 就研究领域而言,应用研究较多而基础研究明显不足

就研究领域论,体育新闻研究主要分为三大模块,即体育新闻史、体育新闻理论和体育新闻业务。中国近5年体育新闻理论和体育新闻传播史研究相对较少,大部分研究多为应用性的业务研究。中国近5年体育新闻史研究中,肖焕禹的《我国体育新闻传媒30年回眸与前瞻》[7]、郝勤的《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学发展现状及趋势(2004-2007)》[8]和黎莎的《近30年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回顾》[9]等影响较大[注]注:此处影响力判断主要依据该文献的被引频次,下同。。

体育新闻传播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近5年该领域有影响力的研究较少见,仅马晓冰等人的《体育新闻的特性及其社会地位》[10]研究被引过2次;此外,许正林的《体育传播学:理论范式与研究路径》[11]和董青等人的《新媒体时代体育传播分析》[12]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客观分析,因本文针对最近5年的文献,多少会影响相关文献被引次数,但必须看到,相比此前几年一些体育新闻传播理论方面研究,近5年来研究确实还有待加强。如早前黎莎对体育新闻基本特征的探讨[13],肖焕禹等对现代体育传播特征、价值及其发展取向研究[14],郝勤对体育新闻学的性质特征及学科建设方面的研究[15]等,都曾在体育新闻传播学界引起较大反响,然而,近5年来类似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却鲜有面世。为此有学者叹道:“目前的研究还基本是追随母学科的研究路子,缺乏对体育新闻与体育传播本身规律、特点及运作方式的深入研究。”[8]

2.3 就研究水平而言,低层次、重复性研究较多,创新型研究缺乏

当前,中国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勃兴,更多地体现在文献的数量上,但量的激增并不代表质的飞跃。上述分析也表明,基础理论方面研究后续乏力,该学科领域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必须承认,中国体育新闻传播教育和研究近年发展较快,但在学科独立地位上还尚存争议。或许从学科独立性角度考量,当前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有时候会急于求成,即急切想摆脱其母学科(新闻传播学和体育学)的束缚,以求得学科的独立地位,主要表现在整个学科领域研究缺乏全局性和基础性的基本理论研究,导致整个学科领域研究缺乏“顶层设计”。此外,体育新闻的实践性和专业性都较强,其交叉性和边缘性更是对研究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体育新闻传播研究主体多为体育院校新闻系或体育系师生,导致相关研究“两张皮”现象(即体育与新闻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

对此,有学者认为当前中国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轻视对新闻学和传播学母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使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缺乏理论支撑;二是对体育新闻与传播本身规律研究不足,导致很多研究仅停留在体育加新闻或体育加传播层面,最终导致相关研究不仅难解决体育新闻传播的实践问题,也无法确立自己的学术价值与意义[8]。

当前体育新闻传播研究的低层次、重复研究较多和创新型不足,从对“体育新闻娱乐化”研究中亦可见一斑。据CNKI检索近5年来体育新闻“娱乐化”文献多达57篇,占所有研究文献总量的10%。而且绝大部分研究只停留在表面化的现象描述和大而化之的对策分析层面,真正涉及社会、文化、体育本质属性等视角的体育新闻娱乐化研究并不多见。甚至有研究者只是持一元化的否定态度来对待体育新闻“娱乐化”,根本没有认识到体育新闻“娱乐化”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及存在的合理性。只有罗晓的《多学科解读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合理性与进步性》[16]、王冰宇的《论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积极意义及其合理性》[17]等少数研究曾尝试从辩证视角来分析体育新闻娱乐化问题,低层次性和重复研究较多,难免会导致该领域研究创新性不足。究其原因,有学者认为,主要是我国体育新闻传播还是年轻的学科,研究者主要是国内各体育院校新建的体育新闻专业年轻教师,这些人还存在教学、科研经验不足,媒体经历不够,学术研究功底尚浅等不足[8]。

3 结论与思考

当前体育新闻传播研究从文献数上看,无疑是处于繁荣阶段,其研究也正日趋成为研究“热点”。客观地说,经过学界与业界共同努力,中国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正日益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需注意的是,我国体育新闻传播依然是一个很年轻的学科,总体上该学科领域研究的成熟度和稳定性都有待加强,当前研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偶然性介入者比例较大、核心作者群有限、研究方法单一、基础理论研究不足,以及低层次性和简单重复性的研究较多、创新型稍显不足等。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该学科研究未来还需加强以下几点:

首先,学科建设及理论研究要有顶层设计。学科建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个大系统由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硬件和图书资料等子系统构成。当前,中国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后继乏力,某种程度上说是与学科建设中缺乏顶层设计有关。如当前在体育新闻院系师资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往往过于强调体育新闻的实践性指标,客观上也影响到研究者对基础理论的重视。体育新闻传播要获得真正独立的学科地位,建构符合自身发展规律与特点的理论体系显然必不可少。

体育新闻传播学科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解决“人”的问题。当前该领域研究人员绝大多数是体育院校教师,其中很多人存在新闻传播知识积累不够、学术经验不足、研究功底有待提高等问题。缺乏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科研队伍,无疑是当前该领域研究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需要努力推进专业队伍建设,强化人才培养意识,不断鼓励年轻又有潜力学者投身科研。尤其重要的是,还应多引进其他相关学科的学者加入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队伍。

其次,构建理论、历史与应用三位一体的研究类型框架。从研究的类型出发,分理论、历史与应用三大核心模块。基于三大核心模块视角,不难发现中国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同样存在国内传播学研究中存在的两个问题:传播学术史研究掩盖下的传播理论缺席和新闻传播史概念掩盖下的传播史缺位[18]。也就是说,当前国内体育新闻传播基础理论、体育新闻传播史等层面或领域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尤其在学科基础性的体育新闻传播基本理论方面研究成果更是严重不足。

另外,有学者指出,当前体育媒介和新兴媒体等方面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少,体育传播心理、体育传播效果等领域研究亦显落后。同时,对当代体育新闻和体育传播实践中出现的很多新问题,在现有研究理论框架下很难得到解释,由此急需相关后续研究来拓宽研究的视野与思路[19],以便构建中国体育传播自身的理论、历史与应用三位一体的研究类型框架。

第三,研究方法的改进和研究内容的创新。一个学科的建立,必须具有三个核心要件:一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研究对象及对研究对象的界定;二是要有学科研究史;三是要有独特的研究方法[18]。

涉及具体研究方法,目前国内该领域研究多为宏观层面的定性研究,真正科学的、定量的实证研究还是不多。近年该领域研究在方法论及其具体研究方法的运用上虽然取得了一些突破,但与普通新闻传播学领域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体育传播研究要想有突破性进展,显然研究方法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总体而言,近5年我国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无论是在文献数量还是学术研究的质量上,都有较明显的提高。但要警醒的是,当前很多研究不仅存在明显、牵强的模仿和套用传播学研究样式或理论模型倾向,还存在大量的低层次抄袭和毫无新意的重复研究,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如何驶入“创新”轨道,显然是体育新闻传播学研究者必须面对并且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参考文献:

[1]翟光勇.近5年来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研究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1,25(5):70-74

[2]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476

[3]普赖斯.洛特卡定律与普赖斯定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4(9):17-22

[5]李跃臣.基于文献计量的图书馆信息不对称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刊,2010(11):97-99

[6]陈云松.定量研究的价值、门槛与瓶颈[N].人民日报,2012-01-19(11)

[7]肖焕禹.我国体育新闻传媒30年回眸与前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7):6-10

[8]郝勤.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学发展现状及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289-291

[9]黎莎.近30年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回顾[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7):5-11

[10]马晓冰.体育新闻的特性及其社会地位[J].理论观察,2007(4):186-187

[11]许正林.体育传播学:理论范式与研究路径[J]. 体育科研,2007(6):1-6

[12]董青.新媒体时代体育传播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1(7):146-149

[13]黎莎.对体育新闻基本特征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7):25-28

[14]肖焕禹.现代体育传播的特征、价值及其发展取向[J].体育科学,2004(9):8-11

[15]郝勤.论体育新闻学的性质特征及学科建设[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9):12-15

[16]罗晓.多学科解读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合理性与进步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6):752-755

[17]王冰宇.论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积极意义及其合理性[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107-109

[18]邹利斌,孙江波.在“本土化”与“自主性”之间:从“传播研究本土化”到“传播理论的本土贡献”的若干思考[J].国际新闻界,2011(12):60-66

[19]徐睿.浅析我国体育新闻传播学的科研现状[J].新闻界,2011(4):11-14

猜你喜欢
体育新闻传播学领域
体育新闻中的辞格运用
领域·对峙
论体育新闻报道内容和形式的改变
体育新闻娱乐化现象思考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