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世岳,叶飞霞
进入新世纪以来,面临新的社会经济环境,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农村干部的培训。从2006年颁布《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到2007年制定《2006-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再到2010年印发《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对农村干部培训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1]目前,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干部身处第一线,是落实党的农村路线方针政策,处理农村事务的终端执行者,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历史使命。因此,积极构建农村干部培训体系,克服当下农村干部培训机制问题,努力探索高校参与农村干部培训新模式,以提高农村干部科技文化水平,增强服务意识及管理能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工作顺利进行的现实需求。
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的重要时期”。[2]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治理方式及基层职能等历史性转变,农村干部队伍建设也应与时俱进,教育、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基层干部。
2009年,国务院印发《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意见》,首次以文件的形式明确表述乡镇基层组织职能,即: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农村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根据十八大对城乡统筹及新农村建设最新要求,当下农村干部培训应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升农村干部科技水平,强化经济建设职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农村干部要提升自身科技水平,利用国家城乡统筹政策大好契机,大力推广农业科技,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第二,提高农村干部管理能力,强化社会管理职能。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各类社会矛盾不断加剧,不同文化间碰撞日益频繁。作为社会基层管理者,农村干部必须高效、科学合理地化解这些冲突。提升农村干部社会管理能力,正确处理新形势下农村内部矛盾,促进农村地区社会稳定,是目前农村社会发展当务之急。第三,提升农村干部思想政治觉悟,强化文化建设职能。在城乡二元体制的框架下,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方式,直接导致了城市文化的强势和农村文化的衰微,由此也形成了城乡“二元文化结构”。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巩固和发展农村社会主义文化阵地,是时代赋予农村干部又一重任。第四,提高农村干部党组建设能力,强化政治建设职能。农村干部是党中央农村路线方针直接贯彻执行者,是党中央会议、文件精神直接传达者。农村干部党组建设能力,关乎党在农村执政根基稳定性。[3]
目前,农村干部培训主体机构仍然以县乡一级的党校和职业学校及政府相关部门为主,培训规模小,特别是现有的培训师资队伍在数量、质量和专业结构上远远不能适应农村干部培训的需要,很难形成培训规模和品牌效应。[4]为迎合农村干部培训需求,各高校积极建立农村干部培训基地,把“农村干部培训教育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使命和服务社会的切入点,不断探索将学科优势和专业技术转换为培训教育优势”[5],以满足广大干部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需求。
自2009年制定下发《关于建立和规范高校干部培训基地的意见》以来,各高校积极探索构建农村干部培训体系平台,主要形成了三种不同性质的培训平台。
第一类,由高校创办,独立挂牌成立的农村干部培训学院。早期高校主要通过下属的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及其他学院,利用全校学科、师资等优势资源开展农村干部培训工作。随着培训规模及绩效不断扩大,培训经验不断积累,一些具有实力的高校开始筹备构建独立挂牌、专业化的农村干部培训学院,其中,云南农村干部学院为主要代表。2009年,在云南省政府支持下,云南农业大学创办云南农村干部学院,服务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办学3年,已开办各类培训班35期,培训学员7 000人,在办学过程中,不乏高层政要及学术精英亲临讲授,如云南省省长李纪恒、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朱有勇、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多次给学员上课,赢得社会各界普遍赞誉。[6]
第二类,由校企联合创办,借用社会资源建设农村干部培训基地。高校参与农村干部培训最大的优势在于丰富的学科、师资等资源,而最大的不足则是培训资金及设备的缺乏,这与那些热衷于服务新农村建设,拥有雄厚资金但缺乏师资及技术支撑的企业形成了互补。为实现各自目标,追求绩效最大化,二者合作成为必然趋势。如,陕西省渭南市积极与中央财经大学、北京鸿基世业集团开展合作,有效利用高校师资优势和企业的资金优势,在中央财经大学建立了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探索出了一条“地方派干部、企业出资金、高校抓培训”的“机关+企业+高校”的干部教育培训新模式。[7]
第三类,由校地共建,通过政府推动创办农村干部培训学校。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农村建设是立足于国家层面,以历史的、发展的视角应对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其中一系列的推动政策、资金投入、基础建设项目等都必须通过基层政府才能付诸实施。高校通过农村干部培训支援新农村建设,和基层政府建立联系,取得政策、资金支持,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各地方政府为求技术、师资上的支持,主动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如,山西省2011年与北大、清华在内的10所知名高校签订了有关农村干部培训协议;2012年,新疆奇台县与苏州大学、甘肃省与复旦大学先后签订了合作培训农村干部的协议。[8]
近年来,随着高校在农村干部培训方面的作用凸显,其培训规模、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其培训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其一,定期举办短训班。这是一种普遍被高校采用的培训方式,因为时间短、见效快而深受学员的青睐。通过定期多班次的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现场实训,学员在专家教授的辅导下,交流讨论、参观考察。
其二,长期开展专业人才教育。城乡统筹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我们必须立足于长远,优化农村干部年龄结构,建立高校培养、输送农村干部绿色通道,加大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为此,从2008年起,中央启动“5年选聘10万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村官计划,各高校也积极调整专业设置,有计划开展村官任前培养与任后“回炉教育”。[9]
其三,网络及远程教育培训。高校在长期的网络、远程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及资源,包括教育方法、技能、制度、理念及教育设施等。在知识社会、信息化时代,高校不断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凭借自身完备的信息技术设备,在涉农信息资源管理及运用方面有着其他机构无法企及的优势。高校依托雄厚学科、师资资源,利用先进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农村干部培训,同时,通过涉农信息产品推广,扩大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应用范围。
虽然高校参与农村干部培训已取得显著的成效,并摸索出一些新的培训模式,但由于我国农村干部队伍基础薄弱,培训起步又较晚,加之培训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原因,高校参与农村干部培训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首先,缺乏有效管理制度。一方面,农村干部培训外部制度环境存在盲区。近几年来,上至中央下至地方都出台了不少基层干部培训规定与条例,以完善公务员培训制度。但农村干部不属于公务员系统,专门针对农村干部培训的实施规范、细则仍是空白。另一方面,农村干部培训内部管理环境不健全。培训过程中监管不力,一些相应的约束、激励及评估机制有待完善,这严重制约了高校参与农村干部培训的积极性,同时也降低了培训效果。[3]
其次,培训预算难以保障。随着政府行为在高校治理中逐渐退出,来自政府固定拨款也随之减少,高校很难有多余资金用于农村干部培训。直接组织农村干部培训的政府部门又大多集中在县、乡一级,加之财政没有对农村干部培训作出专项的资金预算,因此培训经费很难及时、有效到位。而在寻求与企业联合培训以拓展融资渠道的过程中,因农村基层组织思想解放不够,反而影响培训计划的顺利进行。
第三,培训时间短,网络及远程教育存在局限。举办定期短训班是高校最为普遍的培训方式,这虽然满足了学员“短平快”的需求,但严重影响培训质量。高校通过网络、远程教育开展农村干部培训虽然能够很好地补充这一不足,但大多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缺乏相应的硬件设备,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第四,培训内容难以顾及“地域性”特征。高校参与农村干部培训范围往往超越县、乡局限,是立足于省、市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及内容,很少考虑到某一县、乡乃至村的具体情况。但我国地理、文化、经济等区域差异较大,即使在同一省、市,不同乡镇、村社产业结构不同,因此,对于培训课程的设置有着不同的需求。[10]
农村干部培训主体机构变迁过程中,职业学校及政府相关部门、涉农企业及协会团体始终是主力军,但一直存在着培训规模小、培训资金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材陈旧等问题。高校参与农村干部培训不仅能克服以上困难,且拥有其他机构无法匹敌、得天独厚的优势。
早在2008年,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高校作为干部培训的重要阵地,充分发挥它们在学科建设、专业课程、基础研究和教学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与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大教育大培训的干部教育培训格局”。随着基层干部职能的不断转变,2009年中组部、教育部制定下发《关于建立和规范高校干部培训基地的意见》,并设立了北京大学等13所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201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对于进一步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因如此,当下国内几乎所有的农林类高校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展农村干部培训,虽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强烈驱动下,呈现出一片新兴之势。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高校积极抓住时机,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利用自身完备的信息技术设施及科技转化成果,积极参与农村干部培训。第一,利用自身图书馆、网络、科技点播台等方式建构教育信息资源平台;第二,利用远程、网络技术为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干部提供培训,具有覆盖面广、成本低等优势;第三,高校农技推广加速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即时效益。将农技推广、高校科研、农村干部培训融为一体,是高校参与农村干部培训又一显著优势。
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城市化推进、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干部队伍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迎合农村干部培训发展趋势,探索参与农村干部培训新模式,取得显著的成效。但因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等阻碍因素,培训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下出现的问题,本文探索性地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高校要对农村干部培训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制定出有利于“三农”问题解决、实际操作性强的培训项目,避免脱离实际、内容重复的培训。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知识优势,严格把控项目论证这一关,引导培训工作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农村干部培训要尽可能与农业技术推广相结合,充分利用高校学科知识、科研成果,通过农村干部培训平台扩大在农村的运用范围。第二,将农村干部培训与农村扶贫开发项目结合起来,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部培训。第三,重点培训与普及培训相结合,着眼于基层干部队伍整体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提升整个农村干部队伍素质。[4]
高校与地方及企业合作培训过程中,因各自不同价值取向导致不少利益冲突,积极探索、创新农村干部培训模式仍然是当务之急。其中,网络远程培训模式具有巨大的探索空间,因为现代远程网络培训成本低、覆盖广,具有很大的培训优势,但往往局限在沿海较发达的农村地区,而更需要提升农村干部素质的广大偏远农村地区,却因缺乏相应的网络基础设备而无法开展网络远程培训工作。因此,高校要想扩大服务“三农”的范围,首先要主动与地方政府合作,转变当地政府、村民传统观念,强化培训意识。其次要积极引导、撮合当地政府与有关网络企业合作,探索一条高校、政府、网络通信企业联合培训模式。
在建设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社区教育地位及发展的速度与日俱增。高校要充分利用社区教育有利资源,启动实施“四到社区、助推三农”工程,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一是培训平台到社区。社区教育善于将复杂、抽象的政策、理念及科学技术等转化成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高校将培训平台建到社区,有利于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专家服务到社区。高校要积极建立专家、技术人员到基层、进社区服务的考评机制,鼓励他们到社区开展技术咨询和干部培训等服务。三是成果推广到社区。农技推广是高校服务“三农”的重要途径,通过农村干部培训平台将科研成果推广到社区,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四是学生实践到社区。高校要积极引导相关专业学生服务社区教育,学以致用,服务新农村建设。
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远的战略性工作,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它对高素质农村干部的需求并非是一时之需,高校要立足于未来,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干部培训的长效机制,提升培训质量。首先,完善培训的内部组织管理机制。明确培训管理人员的角色分工;制定项目管理、后勤服务、教师和学员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加强师资信息库、学员信息库、培训专题库建设与管理。其次,建立培训激励及评估反馈机制。制定优秀教师、学员的选拔制度,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从教学内容、方法及组织、效果等方面制定评价和反馈的方法。第三,引进“售后服务”理念,开展训后服务。农村干部培训时间普遍较短,开展训后服务,拓宽高校与基层、专家与学员及学员与学员间的交流渠道,有助于弥补这一不足。[7]
课程设置对于培训效果至关重要,但高校一般面向不同区域学员需求,他们对课程设置的要求往往差异很大,这就给高校培训课程设置带来巨大的难度。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地理、文化及经济差异,制定适应不同区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课程。第一,课程内容应兼顾综合性与地域性特点。将农村财务管理、政策法规等普通村务工作及生产实践课程纳入培训课程的同时,也应针对不同村镇社会经济条件、农业产业化项目等开设特色培训课程。第二,课程内容要迎合农村建设及干部成长的需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及城市化发展的需要,结合农村干部队伍健康、持续发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开设培训课程。第三,课程设置要适应农时季节的变化,保证培训的参训率及教学实践的可行性。[10]
[1] 柏群, 张翠菊. 基于城乡统筹背景下的重庆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3): 1869-1871.
[2] 夏行, 廖奠坤, 夏年泽. 城乡统筹视野下的农村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J]. 学习论坛, 2013(3): 23-27.
[3] 张翠菊. 重庆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创新研究[D]. 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1.
[4] 张文浩. 基于农业高校的农业干部培训体系构建[J]. 中外企业家,2012(7): 167-168.
[5] 谢恩魁, 张雁东. 农业科技推广促进农业高校村干部培训教育工作的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32): 22-23.
[6] 杨云慧. 云南农村干部学院办学三年培训基层干部7000人[N]. 中国教育报,2012-05-07(2).
[7] 张亚, 孙玮, 王世龙. 干部培训高校基地的创新路径与功能发挥研究[J]. 党史文苑, 2012(4): 36-38.
[8] 王宇雄. 高等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9(1): 62-65.
[9] 侯金超. 高等农业院校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中的作用[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27): 13362-13364.
[10] 胡良喜. 关于提高农村干部学历培训质量的探讨[J]. 新农村, 2012(5): 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