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3455”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3-12-19 12:40曹家谋
终身教育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实训物流专业

曹家谋,薄 斌,新 夫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和就业能力。这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校办学从封闭转向开放,通过校企合作强化实践育人。江苏城市职业学院2006年成立,次年物流管理专业开始招生,在高职教育行列各方面处于劣势:教学实践基础条件不如中专学校升格的高职院校,其外部可用的教育教学资源与有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相比几乎为零。基于此,迫切需要思考物流管理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在学校聘请全国20多位顶级专家培训的基础上,财经系通过网上平台和实地考察等不同方式向全国100所示范校学习,对江苏省所有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学校进行比较研究,先后对20家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设置进行调研,从2009年开始在物流管理专业探索和实践“3455”人才培养模式。经过4年多的研究和实践,“3455”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明显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群(含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会计、商务英语、连锁经营等)“3455”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现代商贸物流产业链的发展趋势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一、专业发展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1.物流产业发展与物流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近几年,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物流产业的发展。2009年初我国将物流产业定位为十大振兴产业之一,2010年国家制定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十二五”期间国家还将出台《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2-2020)》,把物流作为振兴和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和民生发展需要的支柱。《江苏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提出:继续强调大力发展物流服务产业,着力建设四大物流枢纽和五大物流带,重点打造20个省级综合物流园区和40个省级专业物流园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商贸物流服务主体,加快形成集展示、交易、仓储、加工、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商贸物流体系。争取到“十二五”末,把江苏打造成现代物流强省、长三角地区现代物流业的核心区以及全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先导区。中央和地方政府强化物流产业发展符合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呈现出的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化的总体趋势。

物流产业发展和规划对物流行业专门人才提出新的要求。我国物流人才培养起步晚,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不能满足物流产业发展对物流专门人才的需要。从数量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业每年需新增就业人员130万人,85%是一线操作技能岗位,[1]虽然目前全国有很多的高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但短期内很难满足物流产业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从质量看,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物流从业人员中,中等学历的占50%以上,大学学历以上的仅占21%,远远低于西方国家的水平。[2]

江苏省是经济发展大省和制造业发展强省之一,其物流产业发展也在全国领先之列,“十二五”期间物流产业增速将超过13%。据推算,江苏每年紧缺物流人才达3-5万人,其中有物流经验的中等以上的专门人才成为制约物流产业发展的隐性瓶颈,尤其是高级物流人才。从物流企业岗位的具体需求看,根据系部组织教师对江苏省12家重点物流企业的问卷调查表明,物流人才需求量较大的工作岗位比例是:信息/单证处理占33%,仓库管理占25%,采购占17%,运输配送占8%,其他占17%。绝大部分物流企业都特别强调物流基层作业人员的职业核心能力,93%企业认为最重要的是与人合作能力,85%企业认为自我学习能力、与人交流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重要。企业对初级物流人才的选用,最看重的是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强的责任心。

2.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定位和目标体系

人才培养的总体定位要以市场为导向,具体定位必须考虑行业、专业、区域、学校、人才发展等因素。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没有行业背景,没有特定的历史优势和资源优势。这一现实决定了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必须另辟蹊径,必须从广普视角进行特色定位,从信息化和产业链发展的新视角进行人才培养定位。综合多方面因素,我们将物流管理专业定位于城市商贸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服务江苏,辐射长三角,培养城市商贸物流产业中“一专多能”、综合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对于城市商贸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设计,既要考虑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又要考虑学生服务于财经行业及物流产业(链)的通用能力;既要考虑毕业时的就业能力,又要考虑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如表1所示:

表1 城市商贸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城市商贸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设计突出“四个”强调:强调融入企业文化元素的“职业人”培养;强调开放性教育教学的综合素质和行业综合能力培养;强调结合企业岗位的“一专多能”的应用技能培养;强调市场竞争条件下人才可持续发展潜能的培养。

二、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1.确定“四流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

物流作为一个行业的产业链很长,包括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等一般流程。 信息流如市场竞争信息、物流信息、品种价格信息、供求信息、利率汇率信息、技术信息、售后服务信息等;商流如商品产地,商品交易的流量、流向、流程、所有权转移等;物流如采购供应链管理、运输控制、仓储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装卸、搬运、配送等;资金流如付款、转账、缴税、电子结算等。在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物流产业链已经呈现多元融合、综合交叉的发展趋向(比如苏宁公司内部产业链及其云商模式),每个企业、每个岗位都涉及“四流”(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知识,严格按专业界限培养财经行业人才的理念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因此,现代物流人才培养应以物流产业链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信息流为导向,商流为主线,物流为基础,资金流为动力,培养现代物流产业链上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图1)。

图1 物流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理念

2.“3455”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物流管理专业(群)“3455”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是指培养平台的“三方联动”、培养过程的“四梯度”、质量监督考核的“五主体”、实践教学的“五融合”,如图2所示。

图2 物流管理专业(群)“3455”人才培养模式

“3”是指行业(协会)、企业、学校“三方联动”,集三个平台优势资源,在一定的机制下合作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突出高职办学的开放性。

“4”是指人才培养过程的“四梯度交叉推进”。“四梯度”即按照知识与能力从低到高的递进规律,将三年划分为基本素质教育、物流业务技能训练、岗位综合模拟和顶岗实习四个相互关联的递进阶段,实行阶梯式培养。“交叉推进”是指每个梯度层次之间既相互交叉又各有侧重,逐步提升知识水平、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比如英语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模块知识之间必然存在交叉,不可能截然分开完成一个再去完成下一个。

第一个“5”是指“五维”考核评价主体。由用人单位、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学生、第三方质量评价专门机构组成考核评价组织体系,全面、全过程考核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注重学生参与考核标准制定和过程考核。

第二个“5”是指“五融合”实践教学模式。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锻造是在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岗位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活动完成的,这些实践教学活动构成了一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叉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实施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做到“五融合”,即:第一课堂实训与第二课堂实训相融合;专业技能训练与综合职业素养、通用能力训练相融合;课程单向任务训练与专业综合项目实训相融合;校内仿真模拟实训与校外实境训练相融合;常规岗位技能训练与创新开拓能力训练相融合。

三、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与措施

1.校企行联动,创新合作培养人才的灵活机制

突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开放性,打破学校传统的封闭式人才培养的模式,确立“立足校园、依托行业协会、搭建大企业”的人才培养思路。省物流行业协会具有产业宏观信息多、企业资源多、社会关系多的优势和特点,其不足是产业服务能力弱。企业处于物流产业的市场竞争最前沿,对物流人才评价标准最有发言权,也能提供物流人才培养的实操平台,需要不断培养和补充优秀物流人才。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才的基地,但与市场脱节,社会关系少,缺乏培养人才的实战平台和资源。因此,三者存在合作联动、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共赢发展的基础。

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我们先后与31家企业签订协议,开展企业认知、课程(项目)实训、顶岗实习等教学活动。例如,与苏宁集团南京公司开设“苏宁班”(40人),与上海易迅公司(腾讯子公司)开设“物流专业易迅储备干部班”。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做到以下7个对接:

第一,组织对接。成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专业指导委员会,下设常务工作小组。专业指导委员会由教务处和系部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和校外专家组成,负责双方重要问题的决策。工作小组由企业从事人事相关工作的工作人员、企业实训基地负责人、教研室主任和责任老师组成,负责日常教学运行与安排。

第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校企行合作共同制定商贸物流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做法是:系部制订经过行业、企业和学校专家论证的适合城市商贸物流专业的通用的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拿出人才培训(养)及需求方案,供双方参考。深度合作的企业从人才的挑选使用、职业素质需求、心理素质需求、企业工作流程、制度文化、岗位特殊需求、定岗实习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融入企业特色课程及相关措施,共同议定出既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又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第三,“企业课堂”与“学校课堂”对接。在苏宁南京雨花仓储配送中心和上海易迅江宁仓储调配中心设立“企业课堂”,整合双方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合作育人。如运用苏宁企业的自动化仓储设备、现代仓储配送流水线等工作现场,专兼职教师共同设计仓储配送实务、物流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做到学生住进雨花配送中心,课程搬到雨花配送中心,专业教师送教到雨花配送中心,企业老师傅讲解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职业要求,指导学生边做边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

第四,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除开设政治素质、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等文化素质修养课程和实践活动外,还开设企业文化课程,请苏宁企业有经验的培训师讲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同时,让学生到金润发、苏宁等企业实训实习,体验现代企业的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经营文化、品牌文化等,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

第五,学校考核和企业考核对接。系部编制了从学生入校开始的企业认知、课程短期实训到顶岗实习的一体化实习实训手册,实习实训时学生要每周记录,专业老师和企业兼职老师及学生干部进行考核,不符合要求的参加下一轮实习。兼职教师到学校课堂进行项目教学,实践教学授课同样实行双方教师和学生参与的多元化考核。

第六,企业工作制度与学校教学制度灵活对接。在教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系部根据企业需要和课程教学内容,采取分段式、分批次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或工作任务。比如,同一年级分班级到企业实习,同一门课程分批次到企业实训或参加项目实施等。

第七,学生就业与企业用人的选择性对接。在企业实习实训等过程中,学生和企业双方彼此都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学生有选择企业就业的权利,企业有选择优秀学生的权利。企业为学校培养了一批具有职业人精神、能力强的专门人才,也得到了留得住、用得上、用得好的优秀人才。两年的合作中有59名学生接受了企业的选择,多名学生被提拔重用。

2.遵循教育规律,实施“梯度交叉”培养

(1)搭建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六大平台。在实施“四梯度交叉推进”人才培养过程中,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梯度层次、每一个知识点或岗位模块知识群,始终坚持学做合一,依托公共基础平台和专业群通用技术平台,优化专业基础知识模块,打造专业特色模块,做到基于工作过程理论教学与基于能力实践教学过程的统一、综合素质修养与综合能力训练的统一、考证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统一。

(2)“四梯度”教学方案及实施。一梯度(第1、2学期):侧重公共基础知识修养和通用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主要通过专业导学、企业认知、公共基础课程、素质教育课程、网络平台素养选修课程、专业群通用技术平台课程(少量)等第一课堂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的通用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为学生取得英语应用能力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铺垫;同时,通过第二课堂活动(体育文艺、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录入技能赛、社会服务项目、社区合作项目等)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梯度(第3、4学期):侧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开设包括产业行业、经济金融、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与策划、统计会计、商务谈判与沟通等课程,培养学生掌握与财经行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和通用能力。按照专业分类和一般岗位设置,每个专业开设5门左右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过程包括财经行业通用能力训练、专业业务基本流程训练、工作岗位的基本技能、岗位核心技能、劳动观念、职业道德等方面训练。

这一阶段的课程按照“教、学、做、赛”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改革,实行任务驱动教学和项目化教学,部分课程实行课、证、赛结合。教学改革特别强调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教师指导下分小组或模拟企业实施教学,学生根据业务流程和教学项目要求,在软件系统平台上完成教学实训任务要求的信息处理,带着工作任务在虚拟生产性环境中边工作边学习。仓储配送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等部分核心课程,真正实现教学内容和工作岗位的“工学结合”。

三梯度(第5学期,机动学期):侧重专业群内各岗位综合能力的强化训练。专业群内各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职业偏好、择业条件等选择方向性模块课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岗位模拟学习与训练,通过模拟仿真课程项目实训、综合实训等,熟悉岗位工作流程、竞争环境、各经营要素整合与运营、岗位工作职责等。本学期课程安排也可以根据需要作为机动,与企业相关岗位接轨,学生在企业一边学习方向性模块课程,一边在企业轮岗实习,强化岗位技能和综合能力。

四梯度(第6学期):企业顶岗实习,培养专业应用能力、职业道德、劳动观念。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在顶岗工作中培养专业应用能力,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养成职业习惯、熟练岗位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四梯度”强调专业人才培养总体上是一个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少到多的循序渐进过程。同时,每一个梯度之间相互联系、交叉进行,不能截然分开。比如,行业通用能力训练、职业核心能力(关键能力)训练存在于每一梯度阶段、每一门课程的学习之中。如图3:

图3 3455模式“梯度交叉”实施方案

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专职教师不仅肩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及考核责任,同时肩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核心能力等育人的考核责任;企业兼职教师不仅进行岗位技能指导,同时肩负其他方面的多项考核与监督;在项目教学过程中,许多项目任务由学生小组(或虚拟企业)独立完成,学生自主管理、相互监督,实施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相结合。

(3)推进教学改革,创新考核方式。系部开设的专业群通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等均尝试和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由学生主导、教师引导完成任务或项目,如仓储配送实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课程,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合作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化优质教学资源实施个性化教学。授课教师根据每门课程的需要,不同程度地利用网上热点问题、经典案例、视频资源、相关课件等组织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围绕主题内容进行资料收集、整合、比较、归纳等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如物流信息技术实务、市场营销、运输管理实务、物流管理基础、产业与产业经济等课程教学团队的老师有效地运用优质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通过集中交流,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扩展了知识学习。

将证书、比赛、研究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是培养人才一种有效的创新方式。系部要求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设计,尝试课、证、赛、研不同组合的培养方式。如ERP沙盘课程采用课、证、赛结合的方式(与南京用友分公司合作),会计基础等课程采用课、证结合的方式(考核与会计资格证书结合),市场营销课程采用课、赛、研结合的方式(与省物流协会、苏宁、南京名乐装饰装修有限公司合作,每年在校园组织一次商品展销会),经济学基础课程尝试研究式学习方式。这些方式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4)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育人。

第一,科学构建“五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要在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和社会(市场)上锻造锤炼。系部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设计“专业群通用平台课程实训+专业课程的专项技能实训+项目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体系,各单元实训在能力和素质培养上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叉,突出学生多元化能力培养。

第二,系统设计实践教学方案。校企双方设立教学工作小组,系统研究和设计整个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案,合理安排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将短期生产性实训和课程项目实训相结合、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相结合,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和整体安排之中,确保实践教学与企业岗位需要接轨。

第三,物流专业核心课程和部分专业群平台课程实践教学做到“五融合”。例如,市场营销、仓储配送等技术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都基本上做到了“五融合”,特别注重专业技能和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市场营销课程通过项目驱动,把营销知识、营销技能、职业道德、综合能力(教育部规定的8大关键能力)融于一体,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5)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多元”评价主体。一是成立多主体参与的日常教学监管值班小组,每日检查教学运行情况。二是人才培养质量实行多元主体评价,由用人单位、专兼职教师、学生和麦可思公司等共同参与,从不同层面实施评价。三是组织专门团队跟踪研究人才培养质量,包括毕业生基本能力与核心知识情况、毕业生职业道德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情况、满意度(毕业生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家长满意度)等方面的研析。

(6)积极创造条件,确保“3455”模式的有效实施。设计融入企业元素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底层共享的4大模块基础课程体系,侧重社会、行业通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层分离的五大群专业课程体系,侧重专业技能、岗位能力训练和知识学习;顶层互选的对应商贸物流产业链的课程体系,侧重强化物流产业链中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训练,达到“一专多能”目标,扩大就业面。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实训室从7个增至12个,校外实训基地增加了10个,成功申报了一个省级实训基地。实验室建设主要特色有:其一,“虚实结合”。建设一个专业群网络虚拟实训中心,可在实训中心的实验室进行实训,也可打破时空远程开展实训。其二,打造“专业群综合实训集成系统”。物流管理专业群内各专业(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商务英语、会计)可以根据“专业群综合实训集成系统”进行跨专业交叉实训。其三,实施“专业群共享”。实验实训中心建设了“专业群通用实训模块”(由7个实验室组成)。其四,“教学研结合”,实验实训中心设有“供应链与物流信息技术研究所”,可实现教、学、研无缝对接,已研、在研项目3个。总之,现有实验实训平台不仅能满足100%实践教学需求,还能开展社会服务、技能竞赛等活动。

四、“3455”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分析

1.推动了专业建设和发展

在“3455”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创新和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课程建设、资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从而推动了整个专业建设和发展,使单一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发展成为包括6个专业的商贸物流专业群系统建设,既节约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成本,也降低了人才培养成本,资源得到了充分和有效地利用。2011年以来,物流管理专业获得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项目,获得江苏省级物流管理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和江苏省“十二五”规划重点专业建设项目。

2.促进了高职教育教学信息化

在改革和实施过程中,为了实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7个对接,必须研究学生在企业和学校之间时空上的“学与学”“教与学”“工与学”等矛盾。解决这些矛盾不仅创新了开放性的“按需顶岗、机动教学、灵活管理”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机制,更促使我们从教育信息化的视角建设专业群人才培养的“云平台”,建设信息化资源库、电子化教材、数据传输课堂、移动化教学课堂,在学习、教学、管理、“工作”、考核等方面打破时空局限。同时,从职教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出发,提升服务产业、服务社会、服务社区的功能。

3.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1)学生频频获奖。2010-2013年物流管理专业群组队参加省级、国家级技能比赛达26个大项,累计获奖学生达100余人次,其中:2010年有6个大项33人次获奖,2011年有11个大项35人次获奖,2012年有6个大项34人次获奖,2013年上半年有3个大项15人次获奖。

(2)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高,对母校满意度高。根据麦可思统计数据,本专业2012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竞争力指数为96.8%,在全校所有专业中位居第二。半年后的就业率高达98%,大大高于本省高职院校的平均就业率。毕业生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就业现状满意度均远远高于全省高职平均水平。报告中还显示,2012届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较2011届毕业生增长了约550元,对母校的满意度为100%。

表2 物流管理专业2012届毕业生就业质量

数据来源:《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麦可思)

(3)用人单位满意度高。2013年暑期,财经系面向用人单位对历届物流管理专业(群)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调查。根据系部的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小组吴红梅等人研究,在对毕业生综合评价满意度的调查项目中,将满意度分为1-4分,“1”为“不满意”、“2”为“一般”,“3”为“比较满意”,“4”为“满意”,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财经系毕业生的综合评价满意度达3.8分。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评价“不称职”、“称职”和“非常称职”选项中,有43%的单位选择“称职”,57%的单位选择“非常称职”。这表明财经系物流专业群毕业生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充分证实了“3455”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

[1] 翟帆.物流业跑得快,人员全面紧缺,职教如何跟上[N].中国教育报:新闻版,2011-11-03.

[2] 黄世秀.物流企业人才结构现状及治理对策分析[J].物流技术,2007(3):32.

[3] 朱璋龙,郭胜.高职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江苏高教,2010(2):132-133.

[4] 韦克俭,李继宏,吴砚峰,等.优化知识与技能结构,大力培养物流类实用性复合型人才[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46-49.

猜你喜欢
实训物流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