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康复中的社会工作介入
——人本主义模式下的个案分析

2013-12-19 13:08马良灿彭舒雅
党政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案主社会工作者人本主义

马良灿 彭舒雅

自闭症康复中的社会工作介入
——人本主义模式下的个案分析

马良灿 彭舒雅

注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人本主义从来都是社会工作中的重要理论,尤其是真诚、同感、无条件关怀三大条件对社会工作专业关系价值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面对自闭症患者及其家庭这个特殊群体时,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过程中扮演着诸如心理咨询者、资源协调者、宣传倡导者、教育者等一些重要角色。

人本主义;儿童自闭症;社会工作介入

一、引言

目前,我国自闭症患儿人数高达百万,这些患儿缺乏与人的正常语言沟通交流,有些甚至缺乏正常生活能力,而在这个特殊群体的背后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群体——自闭症患儿家长。这些家庭相比普通家庭承受着更多的生存生活及精神压力,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来自自身对孩子罹患自闭症的心理承受不及。自闭症作为一种永久性的精神疾病,从个体幼时就会有明显的症状凸显,这对于一个年轻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打击和灾难。二是来自周围环境的压力。社会对自闭症的广泛的理解往往是简单粗暴地与精神病、智障等划等号,而没有深入去认识和了解这个群体,对于自闭症患者及其家庭常常带有歧视与偏见。三是来自康复过程中的精神压力。目前我国社会整体对自闭症的关注还较少,康复训练的方法和水平都参差不齐,在康复过程中的焦虑感和无助感等常萦绕着整个家庭。四是来自经济等物质方面的现实压力。我国大多自闭症机构的民办自筹等性质决定了自闭症康复训练的费用相对昂贵,很多普通收入家庭虽然勉强能够支持,但是家庭生活却因此变得拮据,而一些经济条件本身较差的家庭为了孩子却负债累累。

随着专业社会工作在我国日益得到注重和认同,介入自闭症患者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本主义所提供的理论支撑,使社会工作者在实务过程中对自我角色有清晰的定位、对专业关系的建立有深刻的认识以及对案主问题的解决有正确的方向。本文将通过真实的自闭症案例试介绍一般情况下人本主义在社工实务中的运用,并通过理论的构建来具体处理案例中所描述的具体问题。

二、人本主义模式下的社会工作介入及其角色

罗杰斯曾说过,治疗师应感到患者“是一个具有无条件自我价值的人:即不论他的处境、他的行为、或他的情感如何都具有价值的人。”〔1〕这句话充分展示出了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即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强调了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人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尊重每个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是人本主义的基本观点。

作为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的个案社会工作,在实际工作领域中的运用相当广泛。早在19世纪初期,就有了第一位个案工作者——英国牧师查默斯。近两百年的历史沿革,在其他专业知识理论的支撑下,使专业个案工作发展出了众多相关治疗模式与方法,而由心理学“第三思潮”人本主义衍生而来的人本治疗模式即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罗杰斯所提出的“真诚、同感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2〕这三个建立专业关系的基本条件对整个社会工作专业价值都始终有着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

人本治疗模式有别于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行为修正模式、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等的地方在于它不注重工作者的具体指导技术,反对社会工作者的主导身份,倡导案主的自我成长。但是同时,人本治疗模式在本着接纳、真诚的良好专业关系建立的基础上,对专业社会工作过程中工作者对适当的治疗氛围的创建有着一些专门的技巧方法。罗杰斯非常反对指导性和干预性的治疗方法,他认为只有求助者自己才能改变自己的行为,在非指导性咨询中当事人能够“说出自己的问题”,而不是由咨询师“对当事人说”。非指导性方法重视个体心理独立,维护个体心理完整性的权力,其包括了倾听、释放、自我揭示、澄清等影响技巧,将当事人始终置于整个治疗过程的中心。

人本治疗模式注重工作者的品格和态度。在面对求助者时应该为他们提供的关怀并非无原则的迁就,也不是“我关怀你,只要你……”,而是“因为你,所以我关怀”。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当我们面对缺乏社会资源、生活出现变故、身体或心理机能有先天或后天障碍的感受困难的个人、家庭或群体时,社会工作者为他们提供相应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与服务,并且,社会工作者个人对治疗关系的认识,对专业关系的建立和治疗效果有着重要作用。但是,治本的专业服务却不能只是社工一味地付出,更多的还需要案主的积极参与,鼓励其关注自我内心感受及形成“自助”的责任感。在对自闭症康复训练中的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会工作者或许并不能替代特殊教育者的职责——直接地对自闭症患者进行服务,但是,对于与该群体密切相关的家庭成员、教师等群体,社会工作的介入则有着重要意义。运用人本主义理论模式介入社工实务时,更让人清楚地感受到,工作者与案主之间最佳的关系状态应该是:能让案主获得更多的信任和温暖以及感受到放松的氛围,使之能在这种关系的体验中感受到自我,释放出内心的压力,宣泄出负面的情绪,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而工作者也能真实地卸下专业背景和角色的面具,感同身受地去理解案主,并将这种同理心传递给案主。

从人本主义视野看,专业社会工作者主要扮演着如下角色:

倡导者和宣传者。对于自闭症病症及机构的活动进行社会宣传,对所缺乏的社会资源寻求支持和积极倡导。目前我国自闭症虽已被纳入精神残疾范畴,但是,并没有得到政府和社会真正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民间对于自闭症的了解依然很粗犷,甚至在提到这个病症时会带有偏见和歧视。2012年一则新闻引起社会很大反响,一名深圳自闭症孩子被班上19名家长联名写信强制要求学校令其退学,主要是由于家长们害怕这个孩子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害怕其具有危害行为。事实上,这个孩子在融合教育下行为有一定的自律性和语言沟通能力,并且他在音乐方面具有特殊天赋。作为社会工作者,或许并不是一定要在对孩子的教育和康复中发挥作用,能够发挥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让社会上更多的人认识这个特殊的群体、让人们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们、让政府能够关注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帮助,这是社工的一种重要的角色,也是另外一种支持力量。

策划者。社工除了在活动的实施中可以起到一定作用外,前期可以主持对活动的策划。社工作为在弱势群体、特殊群体的救助和支持方面的专业人员,在对活动的策划组织上、对活动的实际意义上有更为严密和专业的视角。

资源协调者。现今任何一个NGO、NPO或者基金会的发展都不可能是独立完成的,必须是各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相互协调,社工虽然可能只是供职于某一个机构,但是必须具备多方协调的能力,不仅在机构内部,对机构间、机构与政府、社区、企业、公众等等多方面都要能够有能力去寻求资源和协调这些资源,以促进各方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心理咨询。与自闭症患者密切相关的家长在实际生活中很少得到社会的关注,对他们来说,一个自闭症的孩子就是一辈子养育的责任和牵绊,他们的压力和感受是普通家庭不能想象的。而对他们的关注,是社工在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同时,机构内的老师们,在工作中也会遇到种种的不顺和压力,心理上需要得到适当的调节与疏导,这些工作可以通过社工中的个案、小组等专业方法实现。

连结者。社工作为机构的一员,有责任协助机构使患者及其家庭更好地融入其中,作为连结者的角色,社工需要更详尽地了解每个孩子及其家庭,并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及对机构的期待等。在满足了家长需求的同时也使机构能够更好更因人所需地提供适当的服务,更大限度地提升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案例分析

小陈妈妈40余岁,儿子小陈(化名)今年11岁,近几年查出患有自闭症,两个月前来到省会城市的某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接受训练。对于自闭症儿童的训练,像小陈这样的年纪已经算接受培训比较晚的了,主要是由于家乡所在县的医疗条件有限,没能及时查出病情,还是家长通过上网等方式了解到与孩子病症相吻合的关于自闭症的情况。小陈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是其父亲,小陈在机构每个月1800元的学费,加上房租,生活很是拮据。小陈家乡所在的市残联对当地每个县有专门针对自闭症患者的扶助名额,现在市里也正在筹划建立专门治疗机构,到时候转接回市里可以得到免费的培训。

在接受正规培训之前,小陈主要是靠家教获取知识和生活技能,他现在能够认识400多个汉字,但是如果没有人引导,他不会主动发音,也不能表达完整的句子意思,又由于家长文化水平有限、普通话不标准,对于一些读音相近的音,不仔细听不是很容易分辨出来;在数学方面孩子更是不能理解,每天老师在课堂上教的内容,回家后妈妈都会花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给他巩固强化,但是他总是一再的忘记,这让他的妈妈很是失望甚至常常会有放弃的念头;对一些基本的生活行为,他也并不能完全掌握,比如一些衣服他至今都仍不能自己穿。

小陈妈妈一直不太能接受孩子患病的事实,心灵非常脆弱,有时候都不太愿意随堂陪伴孩子上课,因为不忍看到孩子的现状。她一般不太主动和别的家长、老师还有志愿者交流,总是自己默默看着孩子,脸上总是严肃的表情,常常还会表现出很焦虑、忧愁的样子,尤其是在孩子回答不上问题时她会有急躁的反应。

在对小陈妈妈的观察中发现,其目前面临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问题,具体是:首先,最重要的是,她对孩子患病的事实始终不能接受,心情沮丧,还会有情不自禁地在公众场合哭泣的现象,如果长期这样的情况不能得到真正解决,可能会引起一些严重的精神疾病甚至导致一些难以估量的后果;其次,可能是由于自身性格内向,缺乏主动与人沟通交流的习惯,这样的压抑可能会影响她对事件的正确判断并自身加重生活压力;再者,每月大笔的生活、培训开支,给这位母亲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现实压力;最后,她对于孩子的病情态度消极,觉得没什么治好的希望,对孩子的康复情况不够客观。

案主对人的态度会直接影响社工在助人过程中具体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人本主义要求社工首先要与案主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给予案主充分的温暖感受和真实情感,不将自身价值观强加于案主身上,而案主需要在社工面前逐渐放下戒备,完完全全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愤怒、害怕或亲切,不止要让社工看到,更重要的是让自己也感受到。社工在接案之初就应该让案主明白,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靠社工,主要还是需要他自己去冲出生活的瓶颈,社工并不能提供具体解决问题的答案,只能提供一个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情景。针对案例中的问题,社工要面对的是一位不善言辞又面临生活多重困境的母亲,要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首先打破案主的自我防御机制,逐渐减轻她对于外部环境或社工的防备心理。在实际运用上,社工通过同理心的技巧,向案主传达出关怀和专注;鼓励支持的技巧,给予案主力量,帮助案主建立起改变的决心和成长的信心;主动倾听的技巧,向案主提供一个发泄的平台,把内心郁积的苦闷和情感抒发出来,帮助她在表达的过程中重新审视这段时期。这些技巧的运用,可以使案主逐步地在社工的引领中放开自己,不仅达到了关系建立的目标,社工也同时能够通过案主的行为反应、动作表情等身体语言解读出案主的情感需求等。

在实际介入中,笔者首先通过小陈所在班级老师处了解到小陈妈妈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其个人目前的情绪状况。在对她的观察中发现,她一般不太主动和别人交流,总是默默看着孩子,常常是焦虑、忧愁的样子。一天上课时小陈没有做出黑板上的题目,老师提醒说家长这时候可以从旁协助,小陈妈妈很淡淡的说了一句:“教不了了,在家翻来覆去地教了没用”。但是,当我对她作出鼓励时她的反馈是积极的,对小陈近期进步的表现罗列出来时她也表现出了欣慰的表情,在这样慢慢的接触和交谈中她开始主动的告知一些情况,可以看出她其实是有与人交流的需求的。在获得小陈妈妈的信任并对其基本需求有所了解后,建立起了达到人本主义模式所提倡的专业合作关系。

罗杰斯始终认为一切问题的真正根源在于案主本人的自我疏离、自我贬低和自我挫败。因此,只有帮助案主走出自我设限,才能够让他们进一步成长和发挥潜能。案例中小陈妈妈对于孩子患有自闭症的事实一直不愿意承认,将自己封闭起来,与外人的沟通交流不多,自我压抑比较严重,很多时候对孩子的进步也不能发现,一直觉得孩子的病发现得晚,忘性又很大,总是抱着得过且过的消极态度。社会工作者在介入中应该帮助她意识到自己目前这种错误的消极态度,明白继续这样是对自己、孩子及家庭的极不负责,协助她发现目前孩子已有的进步以及寻找生活中的积极因素,鼓励她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

小陈妈妈消极的情绪态度,大多数源于对孩子病情的不乐观以及缺乏他人的鼓励,而社工对她和她儿子的接纳,给予她的支持和鼓励,都给了她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获取积极正能量,走出情感困境,重新认识和面对生活中的曲折。

自我概念是案主对自己主观的看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案主的真实需求。自我概念与心理适应的调整,是案主面对威胁时做出反应的过程。小陈妈妈在面对孩子问题时的消极逃避和不勇于面对的态度,是由于其自我概念与经验不一致所导致的心理适应不良,一直以来,在她的知识和常识领域里面都没有过自闭症的概念,对于精神性疾病的理解也很有局限,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以及孩子在教育了一段时间以后情况没有太大好转,其信心体系大大削弱,继而对自己的评价也发生了一定改变,这些都需要案主及时进行调整。在经过与社会工作者的沟通与对自我消极情绪的澄清后,案主应该在社工的帮助下发现自己的真实需求,逐渐消除由消极的自我概念产生的各种观念、感受和态度。

这些家长尽管他们的孩子患有自闭症,家庭也因此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不代表他们也都是有问题的,每个人适应社会和应对生活变故的能力不一样,对待这些事件的态度不一样,产生的心理效果自然就不一样了。社工始终也只能作为辅助,他们自己才是真正了解自己的人,自己才能改变自己。社会工作者在面对案主时,首先在自己心里就应该对他们有正确的定位,有健康积极的心态,这样案主才能在正确的方向引导下做到适当的心理调整。

在与社会工作者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关系后,案主的真正问题会逐渐展现,社工在帮助案主的过程中,要防止案主对于社工的过于依赖,随社工的价值理念而处理问题,忽视了自身态度。社工应该对案主行为动向有所预估,鼓励其忠于和尊重自己内心的声音,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选择生活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勇于承担自己做出的决定产生的后果。小陈妈妈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随着关系的建立,会逐渐打开心扉,主动述说自己的生活经历,这些都是案主积极给予反馈的表现,是对社工信任的表现,社工也可以通过这些积极反应看出,案主本身是有着与人沟通交流感情的欲望的,只是缺乏让她释放情感的媒介,而社工的介入一定程度上能够给她安全感。人本主义注重接纳的专业态度,不止是对于案主个人的接纳,还有对于案主个人价值的接纳,案主对于自己问题所做的决定社工应予以尊重和接纳,对于案主反馈的积极态度,不管社工个人的价值赞同与否,都应该支持其勇于表达的态度。

罗杰斯赞同非指导性干预技巧,案主并不是有问题的人,他们完全有能力改变自己以及自己的环境。社工协助案主及时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学会对自己进行探究,开始发现自己的行为会根据自己新体验到的自我而改变,社工从中看到案主对自我价值的尊重和重新审视,可以准备结案并让案主自己走向成长。在本案例中,社工协助案主学会接受现实,理解精神疾病并不只是代表一生的负担,这其中有酸苦自然也会有幸福快乐,一切都需要自己去用心感受和体会;学会和周围的群体沟通交流,抒发自己的情感,释放内心的压力;与周围有同样经历的家长建立起互助的良好关系,彼此间交流信息与传递同感。社工的结案并不意味着对案主关注的消失,后续的跟踪考察评估对案主的情绪也有积极作用,这也是人本治疗模式中对社工个人品格与专业态度的要求,是让案主拥有持续的温暖和真诚感的一种方法。虽然对于小陈的病症,社会工作者并不能做到更多,但是,通过一段时间对小陈妈妈情况的介入,她的情况已经有明显的改善,情绪上得到了缓和,与机构内的老师、其他家长以及志愿者的沟通有了明显增加,对于孩子在机构内的训练课程愿意积极参与进去了,甚至在有志愿者在场时敢放心地离开机构外出办事。对社会工作者来说,促成的这些改变或许并不能真正表明工作的影响力,只是这些努力能够让案主在以后的生活中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和态度,面对逆境也能正确地调整自我。

五、结语

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在参与社会事务的过程中,在解决事务困境的过程中,人本主义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理念,其提供的专业技巧,指导着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的良好合作辅导关系。理论的探索始终是为实践服务的,只有能在社会生活中得到验证的理论才是科学且能长远发展的。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尤其是在对自闭症患者、其家庭及相关康复训练机构的介入来说更是如此,没有任何理论是万能的,在面对实际困难和现实生活状况时要承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心理和精神压力,盲目夸大任何理论的作用都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灵活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解决好案主面对的困境。

社会工作实务运用的探索之路一定是充满荆棘与坎坷的,每一个社会工作者任重而道远,“是懦夫把自己变成懦夫,是英雄使自己成为英雄”(萨特)。面对困境,逃避是人的本能反应,却永远不会是最佳的选择。在人本主义模式的介入下,社会工作有更多和更充分的理由相信,人永远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环节,而个体自身始终是解决自身问题的关键,对人的尊重,是我们最基本的价值理念。

〔1〕 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译文集〔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17.

〔2〕 罗杰斯.罗杰斯著作精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20-12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多元嵌套逻辑视野下农村基层政权行为与建设问题研究(11XJC840004)

马良灿,贵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

彭舒雅,贵州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贵州 贵阳 550000。

D669.69

A

1008-9187-(2013)03-0086-05

【责任编辑李绍华】

猜你喜欢
案主社会工作者人本主义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对项目化学习的发展意义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角色理论下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及困境研究
案主自决原则在老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困境
浅析计划阶段的案主自决
重掌生活主导权
——认知行为治疗介入精神障碍康复案例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在残疾人个案中的应用
科学管理理论和人本主义思想在某互联网公司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