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疆学科建设探论

2013-12-19 12:26刘俊珂
广西民族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西南学术广西

刘俊珂

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是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边疆虽然地处我国边陲,但从历史时期来看,西南边疆是中国走向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大通道,同时也是国家边疆安全的前沿阵地。以西南边疆学科为依托,研究西南边疆地区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问题,不仅有一定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西南边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西南边疆学科的发展历程

学术研究自有其内在的发展轨迹和历史传承性,对西南边疆的研究同样也体现了这一学术发展规律。1949年之前,西南学人对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广西地区的社会、民族、宗教、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两地后来边疆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学术基础。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崭新的学术环境为西南边疆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难得的发展机遇,西南边疆历史和现状问题的研究得到深入推进,并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

(一)西南边疆学科建设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建立初期,对于西南边疆的研究克服了以往的零散和点状式的研究态势,这一时期取得的重要成就是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全面性的调查。其主要成果是由国家民委主编的包括各少数民族的语言简志、简史、社会历史调查资料、自治地方简况以及综合性著作《中国少数民族》。通过对少数民族的深入调查,西南边疆的历史与现状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改革开放以后,西南古代民族关系、历代的边疆民族政策、西南边疆跨境民族、族源问题、土官土司制度、民族历史、民族艺术、民族语言和文字、民族历史人物等成为研究的重点领域。而且在研究方法和视角上也有新的突破,在运用历史学、民族学、语言学等传统研究路径的基础上,整合了社会学、宗教学、计量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西南边疆学科。

随着对西南边疆历史和现状研究的不断推进,西南边疆学科的建设步伐开始加快,并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术团队。新中国建立以后,云南大学、云南省社科院、云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成为以西南边疆为研究对象重要学术阵地。目前,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均设立了以西南地区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历史地理学、民族史、边疆发展史、边疆地区民族与文化等多个学位点。2008年,云南大学与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史地中心合作,在云南大学历史学科下设中国边疆学博士生培养方向。广西民族大学先后成立了壮学研究中心与瑶学研究中心,现已成为自治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迄今云南和广西两地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已开设了中国边疆学、专门史、历史地理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少数民族史、民族学、民族历史与文化、民族政治、民族社会学、民族宗教、世界民族与民族问题等数十个专业。值得一提的是,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的成立对西南边疆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中心是教育部在云南省批准设立的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该中心设有边疆研究室,专业从事西南边疆民族问题研究。该中心成立以来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出版专兼职研究员著作69部,获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1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各1项。这些成就的取得对西南边疆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以下简称“西南边疆项目”)的实施对西南边疆学科建设意义重大。2008年,经全国社科规划办批准,作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的“西南边疆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重点研究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中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为西南边疆地区社会发展及国家长治久安提供理论和对策支持。自2008年项目启动以来,云南和广西两地学者共获得了80个课题立项,其中云南42项,广西38项。

云南的课题立项中共有云南大学、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警官学院、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林业学院、云南财经大学、楚雄师范学院、玉溪师范学院、昆明陆军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等12个承接单位。其中云南大学承接的课题最多,为12项,占全部云南课题总量的29%,其次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和云南民族大学,分别为10项和8项,分别占课题总量的23%和19%。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历史类研究13项、现状类研究23项、档案文献3项、译著3项。

广西区内获得立项的西南边疆项目共有38项,承接项目的单位有10个。从承接单位的情况来看,广西社会科学院承接的课题最多,共获得10项,且有2项是专家评委委托项目。其次是广西民族大学,共获得9项,其中有1项是专家评委委托项目。这两个单位分别承接了西南边疆项目在广西区内立项的四分之一左右,以及在广西立项的所有专家评委委托项目。然后是广西师范大学,共获得了7项,占立项比例的18%,而且分布的院系遍及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多个院系。之后是广西民族研究所和广西大学,均分别承担了3项课题,占比均为8%。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玉林师范学院、广西档案局、广西财经学院、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西工学院等6个单位均分别承接了1项西南边疆课题。

从“西南边疆项目”的课题申报内容和研究重点来看,基本上涵盖了西南地区历史和现状中的重大和热点问题。同时,在历史研究和文献资料整理、民族理论政策研究、边疆开发史等传统的研究热点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另外,不少课题对宗教、传统文化、经济社会发展、边疆安全与社会稳定等问题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并有了新的探索方向。从研究队伍来看,高校和科研院所是这一项目的研究主力军。

总体上看,“西南边疆项目”的启动有力地推动了云南和广西两地对边疆学科的建设,拓展了西南边疆学科研究的领域,加深了研究深度,并把诸多相关学科凝聚在西南边疆学科周围。如对中越跨境民族研究、中越边境的相关问题和现实重大问题进行更深更广的研究。同时,以此为契机,西南边疆学科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整合和发展,对中国边疆学的丰富和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西南边疆学科建设存的问题和不足

新中国建立以来,西南边疆学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史料不断出现、新的研究方法不断推陈出新、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化的形势下,西南边疆学科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值得进一步加强的方面,其具体表现是:

第一、学科建设与西南边疆社会发展缺少应有的联系。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为社会服务,学术研究的价值也因此才得以体现。囿于客观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学术研究自封于象牙塔内,失去了对社会应有的服务和指导功能,所产生的科研成果不能直接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学科本身获得社会反哺的能力不强,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学科的发展。就西南边疆学科而言,同样也存在上述问题。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以及边疆民族种类和文化上的多样性,西南边疆学科在建设中形成了一种“纯学术”现象。实际上,脱离了社会的学科虽有一时之兴,但从长久来看将会出现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现象。因此,增强西南边疆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也是该学科今后建设中的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二、西南边疆研究的领域和深度仍有相当大的学术空间。既往的研究中,历史类研究侧重于疆域史、边疆治理思想史、边疆政治制度史、民族史、地理沿革史、民族文化等领域。但在社会史、环境史、族源理论、族群演变、地名史、地缘政治史、开发史和资源利用与环境变迁史等方面的研究上仍显欠缺。在现状研究层面,对于重大问题、复杂问题与西南边疆稳定和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仍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第三、缺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云南与广西两地地处西南边陲,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科学研究的视野,影响了高水平成果的产出。但是,大多数学科建设的实践证明,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代表着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对学科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西南边疆学科的发展历程来看,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与社会发展对学科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云南和广西的高校及科研机构的项目成果层次没有质的飞跃,这也成为制约学科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第四、学科队伍结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整合。成功的实践证明,合理有效的学术梯队和结构是保证学科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科结构是学科队伍结构的主要要素,也是学科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水平的重要保证。目前,西南边疆学科团队虽有一定的规模,如云南和广西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有相当数量的研究人员,但中青年学术骨干力量薄弱且研究方向比较单一,如果这种现象长期存在,在将来一定时期内,西南边疆学科的研究有可能出现人才断层现象。

二、西南边疆学科建设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概而言之,学科一般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具有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主要包含构成科学学术体系的各个分支,以及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的人员队伍及设施和在一定研究领域生成的专门知识等三个要素。西南边疆学科有其独特的地域特征和学科背景,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学科发展路径。总体来看,这一学科的不断形成和发展不仅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一)西南边疆学科的涵义及其定位

边疆学是研究边疆地区的历史与现状并发现其发展规律的学科。作为中国边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西南边疆学科,其研究的重点和定位侧重于以西南边疆的历史和现状为研究视域,不断探索这一地区的社会发展轨迹和规律。中国边疆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军事学、社会学、语言学以及环境学、生态学、遥感学等均与中国边疆学相交融。在研究领域层面,主要包括边疆问题与边疆理论、中国疆域形成理论、中国疆域形成发展史与边疆研究史、中国边疆与邻国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移民史与人口史、中国边疆的民族史等方面的问题。

作为中国边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边疆学科所关注的重点主要是西南地区的历史和现状问题。根据当前学术研究的惯例,本学科的西南边疆是指云南和广西两地。云南和广西地处西南边陲,外与缅甸、老挝和越南三国接壤,内与黔、川、湘、藏四省区相邻。从地理位置来看,既是联系内地的纽带也是走向亚洲东南地区的门户。独有的自然和社会景观使西南边疆地区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特征的历史发展趋势。斑斓的地理景观和多彩的民族特色构成了这一地区颇具地方特色的历史发展轨迹,这也决定了西南边疆学科研究的范围和视角。西南边疆学科所涉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云南和广西两地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民族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西南边疆学科正是在既往边疆研究的基础上开始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在一定程度上,西南边疆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丰富了中国边疆学的学科内容。

学科发展的首要条件是确立一个明确的定位。学科定位是一个学科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关键。基于独有的地域特征和研究现状,西南边疆学科发展的基本定位是:在继续巩固传统研究优势的同时,采用新视角与新方法,研究西南边疆历史和现实中的重大问题,融合人类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多学科为一体,建立有区域特色、跨学科研究的西南边疆学科研究群。所以其服务定位是:立足边疆,面向两亚,服务于西南边疆的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为构建和谐稳定的西南边疆社会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二)西南边疆学科建设丰富了中国边疆学的内涵

边疆学研究,它不能仅仅局限在历史学和历史地理学的范畴,实际上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边疆学研究既有基础研究又有应用研究。西南边疆学科中云南和广西两省区是中国边疆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边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推动中国边疆学的构筑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首先,西南边疆学科建设是中国边疆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边疆学是颇具中国特色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也是以边疆地区为研究视角,对边疆历史与现状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西南边疆学科的形成经历了长期形成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边疆问题研究取得了较快的进展并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由近代边界问题扩展到古代疆域史、近代边界沿革史与边疆研究史;二是从传统的边疆史地研究开始向当代中国边疆的现实问题研究拓展。同样,西南边疆学科也以独特的地域色彩实现了上述的两大突破,并形成了一支力量较为雄厚的研究队伍。西南边疆学科在不断建设中始终以边疆社会形势的发展为研究指向,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边疆特色的学科发展路径,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边疆学的内涵和研究视野。

其次,西南边疆学科建设丰富了中国边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西南边疆地区之间的地理特征复杂、民族多样化和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西南边疆学科的建设充满了更为鲜明的地域色彩。西南边疆学科在长期的探索中逐渐融合多种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寻找到了诸学科合作的结合点,而且这些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西南地区特色。如对西南民族活动与边疆地区形成史、跨国区域史和历史文化景观的地域差异与变迁的历史、自然环境对西南地区社会与历史发展的影响、边疆社会稳定、宗教与社会问题等领域具有独特的视角和研究方法。这些新理论和方法的出现不但对西南边疆地区历史与现状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拓展了西南边疆学科的研究领域,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边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最后,西南边疆学科建设扩大和深化了中国边疆学的研究领域。边疆学研究具有时间跨度长、研究范围广、内涵丰富等特点,而且不同的边疆地区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来认识和发现考察对象的发展脉络和规律。就边疆学研究的地域而言,西南边疆学科在建设中已经在对上述亟待解决的问题做了较为深刻的探索。这些成就的取得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边疆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开拓了中国边疆学的研究领域,对中国边疆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三)西南边疆学科建设对边疆地区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以云南和广西地区为主要对象的西南边疆学科建设,不仅可以促进人们深刻认识西南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而且对推动西南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维护边疆地区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西南边疆学科建设对国家发展战略意义重要。随着全球化速度的不断加快,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格局均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每个国家都不可能独立于世界之外,因此,国际外交关系已经成为每一个主权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性因素。中国政府始终致力于建设和谐友好的周边关系,提出了建立“和谐世界”外交理念。“大国外交是关键,周边外交是首要,发展中国家外交是基础,多边外交是重要舞台”的中国外交格局正在形成。西南地区虽然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但云南和广西两地恰在我国联系东南亚和南亚甚至远至印度洋地区的要冲,也是我国开发西部地区的重要阵地。新的外交格局下和新的发展迫切需要西南边疆学科提供必要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事实证明,西南边疆学科在新形势下,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实现了学科发展新的跨越。特别是西南边疆学科中以新的研究视角和手段对当前西南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和稳定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具有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成果的取得,为我国整体发展战略和西南边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西南边疆学科建设推动了对西南边疆的应用性研究。云南与广西两省区是我国走向亚洲东南和南部的桥梁和枢纽。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环北部湾经济区、两廊一圈等多个区域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加强对西南边疆地区的理论和现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西南边疆中广西临近越南,云南西与缅甸交界,南与老挝、越南接壤,并邻近泰国,有长达4000余公里的国境线,两地有壮、傣、景颇、布依、苗、瑶、彝、傈僳、独龙、拉祜、怒、阿昌、佤和德昂等十数个民族跨境而居。在新的形势下,多民族边疆地区更成为国家发展和安全战略的重点区域之一。近年来,西南边疆学科紧随时代的发展脚步,不断拓展对西南地区发展现状中的重大、敏感和深层的社会、经济、宗教和民族等领域的研究。云南与广西两省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对西南边疆的现状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这些成就的取得为西南边疆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持。

三、进一步繁荣发展西南边疆学科的举措

学科是大学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基本构建单元和组织细胞,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综合平台。经过长期的学术积淀,虽然西南边疆学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由于各方面因素和条件限制,以及受国家和广西、云南对外开放战略的影响,把西南边疆学科建设成国际性的交流与研究平台、现代化的学科水平、服务社会的能力以及学科管理体制和机制上尚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发展和繁荣西南边疆学科,使西南边疆学科能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我们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以国家发展战略为指引,科学调整西南边疆学科布局。学科建设的最主要功能是,在创造学术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学科要根据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调整学科结构,使学科发展更具生机和活力。作为中国边疆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西南边疆学科应该始终以国家发展战略为指针,以促进西南边疆地区社会发展与民族进步为旨归,从而贡献自己的成果并体现出学科的价值。因此,在新时期西南边疆学科必须在国家战略这个大局下科学地调整学科布局,整合既往的建设成就,推进学科研究向深度广度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南边疆的研究队伍和研究机构的不断扩大,特别是两地高校,如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社科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已经分别成立相关的多个研究所或中心,并加快了西南边疆学科相关专业的建设,培养了大量的后备人才。在学科整合上引入了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等学科,积极探讨多学科合作下的西南边疆学建设,产生更多的原创性和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并有效服务于社会,进一步锤炼了学科方向与特色,推进了学科的改造与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本学科向广度发展的目标。但是在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上,学科研究的指向仍还有一定的探索空间,如对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稳定问题、西部大开发问题、建设东南亚和南亚大通道问题等。就地方层面而言,有“桥头堡”建设问题、“两廊一圈”的协调规划问题、北部湾经济规划与海洋可持续发展问题、跨境民族问题,等等。对这些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均是国家发展战略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同时对于中国边疆建设、构建和谐发展的边疆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有步骤有计划地培育和完善人才队伍。人才队伍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如果没有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学科建设水平也就无从谈起。从目前对西南边疆的研究主体来看,主要有云南和广西两地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虽然西南边疆学科队伍在以往的几十年间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与西南边疆社会的发展步伐还有明显的距离。就西南边疆学科而言,由于地理区位的影响,增加投入,改善教学科研条件,加大引进和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仍有一定的难度。正因为如此,西南边疆学科应该立足于西南地区,改变过去零星引进、分散引进的做法,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引进机制,有重点地围绕西南边疆学科建设集中引进和培养一批学术队伍,将学术团队的建设和学术骨干的引进与培养西南边疆学科点的建设与申报结合起来,形成学科队伍的群体力量与集中优势。同时,做好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培养青年学术骨干工作。科研项目不仅能够锻炼鼓励青年学者,提升科研能力,而且也可以实现优化学科团队结构和整体研究人才的更新换代。2008年启动的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不仅对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的研究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队伍建设层面和学科未来发展也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第三、不断探索确保学科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途径。可持续性发展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和目标。为了确保西南边疆学科进入一个科学的发展轨道,必须不断探索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规律与思路。当前西南边疆学科建设的突出矛盾表现在,西南地区社会发展对学科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目前学科结构较为单一,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另外学术创新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而西南边疆学科的创新能力从整体上看有待进一步加强的必要。因此,要保持西南边疆学科可持续性发展,应该首先确立具体可行的学科建设目标,开发并建设新的学科与学位点,培养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学术科研骨干,带动并形成一批优秀的学术创新团队,以此达到不断补充西南边疆学科后续人才队伍和学科不断向前推进的目的。其次,加强原创性科学研究,紧追学术前沿,注重学科内部的整合以及跨学科之间的融通,通过多学科的整合产生原创性的学术观点和理论体系,有效地提升对西南边疆研究的学术研究层次和水平。最后,要围绕解决西南地区特别是边疆地区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这样才有利于不同学科间的渗透发展并保持学科旺盛发展力,也有利于组成符合西南边疆发展实际的学科群,增强学科的持续发展力和竞争力。

第四、实现学科建设与服务地方社会的良性互动。西南边疆学科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服务于西南地方经济社会是其建设的首要任务。学科的发展既要遵循学科内在的发展规律,又要研究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这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科发展的主旨所在。西南边疆学科在保持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要强化为西南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在突出特色和发挥优势的同时,以基础学科研究为基础,积极发展应用学科的研究,着力解决西南边疆社会的重大和现实问题,最终实现学科建设与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学科建设的全面创新与发展。

四、结 语

作为构筑中国边疆学的重要一环,西南边疆学科建设对于西南边疆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凸显鲜明的地域特色,优化学科结构,不断追求理论提升,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发展趋势,是新形势对西南边疆学科提出的要求。针对目前西南边疆学科发展的现状和学科建设规律的实际,西南边疆学科应该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规划和建设,深刻把握学科发展规律,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加强学科基础建设,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目标,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并整合其他学科,以增强西南边疆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学科建设的全面创新与提升,促进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为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此文在写作过程中承蒙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大正先生、云南大学周平教授和方铁教授的热心指正,在此谨表谢忱!)

猜你喜欢
西南学术广西
广西贵港
古城西南两座桥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广西戏曲》
“潮”就这么说
学术动态
传承千年文脉,匠筑美好西南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Country Driv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