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停
美国与马来西亚华人参政的现状与趋势
——一种比较分析的视角
王继停
美国与马来西亚华人参政在海外华人参政中具有典型意义,近年和未来一段时间参政的空间将日益扩大,华人精英参政数量增加。虽然参政依然受到少数族裔身份、参政意识、综合素质、经济地位和自身团结等因素的影响,但随着华人参政的不断增加,参政也逐步由零星参政逐步扩展为包括组织政党或政治团体、竞选、委任、参党或助党、以及作为普通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等五种路径模型。日益多样化的参政渠道和模式将推动海外华人参政走向更深层次;并且,华人新生代总体参政意识的提高、逐步融入所在国主流社会政治、更多地通过政党和社团等组织参政等特点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美国;马来西亚;华人参政;前景分析;参政模式
近年来,随着海外华人人数的增长和参政意识的提高,华人尤其是华人精英在所在国的政治舞台上日趋活跃,多位华人精英甚至问鼎政坛高位,此现象日益引起国际社会和国人的热议与注目。对全球华人参政极具代表性的两个不同地区的国家——美国、马来西亚华人及其政团组织在参政现状、参政模式,以及参政前景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更科学地定位华人参政在我国与华人参政国发展国家间和民间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交往等方面关系的相关政策策略,在全球治理背景下,更好地促进国家之间、党际之间关系的发展,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推进我国所倡导的和谐世界的“世界梦”的构建。
美国和马来西亚不但华人众多,而且在区域政治和我国的对外关系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同时,美国和马来西亚华人参政情况作为地区有代表性的样本,其华人参政的模式除了有多样化的特征以外,其华人参政的政团和政党组织方面,也很有特色;并且,在近些年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多元化趋势和特点。
(一)美、马华人参政的总体情况
1.马来西亚华人参政概况
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2010年7月2日资料,该国现有人口2 825万,其中华人占23.7%,即669.53万,〔1〕在海外各国中华人人数仅次于印度尼西亚。
近年来,在东南亚各国中,马来西亚华人的参政情况是除了华人占绝对多数的新加坡外最好的。在2003年开始的阿都拉为首相的政府中,正副部长华人占15位;〔2〕在2007年纳吉布内阁中华人正副部长共有部长6位,副部长13位;〔3〕2010年6月纳吉布新改组的内阁中,华人有4名部长及7名副部长职位入阁。〔4〕
马来西亚华人参政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57至1969年。1957年8月31日马来西亚独立时,华人约占其总人口的24.6%。由于华人在马来西亚独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执政的马来民族统一机构为了争取华裔选民的支持,同意在马来西亚独立宪法中对非马来人入籍放宽条件;但政治上却规定马来人在政府部门的特权地位,以确保政权不会落入华人手中。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华侨入籍人数的增加带来了华人政治态度的改变,华人参政的现象开始出现。总的来说,此阶段马来西亚当权者对华人推行的是经济上任其发展,政治、文化上加以限制并争取不断削弱的政策。在执政的联盟党中,巫统主导了一切,马来西亚的政治生活中处处是“马来人第一”,虽然马华公会(马来西亚华人公会)是执政联盟成员,但华人政党总的政治影响力并不大。
第二阶段,1969年“5·13事件”至1990年新经济政策时期,这一阶段华人的注意力由单纯专注于经济转而同时开始关注并参与政治。1969年发生了马来人和华人两族冲突的“5·13事件”之后,华人与马来人都意识到,马、华两族财富的分配平衡与否与其未来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马来西亚政府开始全面推行“扶马抑华”、歧视华人的新经济政策,这使得华人政治行为受到严格限制,政治地位严重受损。同时在文化上,实行同化华文的教育政策,如限制在公开场合使用华文和华语,限制华人社团的活动等等。将华文独立中学纷纷改为英文中学,设定不公平的招生比例以及规定年龄未满六十岁以上的华侨、华裔不准去中国大陆探亲与旅游。华人在受教育、担任公职等方面仍未能享受与原住民同等的待遇。这导致了华人的强烈不满。在此过程中,华人一方面在法律上逐渐被迫接受马来人是统治民族的现实,同时也意识到,只有逐渐融入马来西亚,逐渐接受马来西亚作为自己的祖国,并为其效忠,才能提高自己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第三阶段,1990年至今,由于东南亚各国与中国关系日渐亲密,中国改革开放与东南亚各国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东南亚各国对其华裔公民的政策也逐渐放宽,华人的经济、政治地位得到显著提高,马来西亚也不例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对外交往的扩大,中马两国间的隔阂逐渐消除。马来西亚政府也从排华政策中汲取了深刻教训,所有这一切变化都给马来西亚华人带来了积极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华人参政有所进展,整个华人社会参政意识普遍提高,政治参与度也在逐步提高。不过,马来西亚华人在政治上发挥的影响力还不够,政治参与的范围也比较有限,大多限于公民权、华文教育等基础权益的维护方面。在政治权益的高层,马来西亚华人的政治地位只在有限的范围内得以提高,尤其在马来人特权地位问题上,马来西亚华人毫无地位可言,大权仍牢牢掌握在巫统手中,华人仍处于被动支配的地位。因此,应该要求政治上与人口比例与经济地位的均衡。需要注意的是,1969年“5·13事件”后,马来西亚原来的巫统、马华公会、印度国大党三党执政联盟在1974年被以巫统为首的国民阵线所取代。国民阵线的组成,改变了华人政治力量的格局,即由原来执政的马华公会对若干华人反对党变成民主行动党一个反对党与几个华人执政党的对峙。这种局势一直沿续到现在。但更多华人政党加入执政阵营,并没有提高华人的政治影响力,反而由于这些华人政党的内耗使得华人社会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削弱。
马来西亚华人政党主要有马华公会、民政党、沙巴进步党、人民联合党和北婆国民党。马华公会在马来西亚华人参政中扮演最重要角色。马华公会是1949年2月由陈贞禄等人发起成立的华人单一种族政党,该党目前为马来西亚第二大党,党员有85万人以上,〔5〕历届内阁中的华人正副部长大多出自该党,由于其在马来西亚独立中的重要贡献,自1955年大选起,就一直是马来西亚执政党之一,因此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它代表了华人参政活动的现代政党政治的水平和特色。
由华人成立的民政党(马来西亚民政运动党)和沙巴进步党等政党谋求马来西亚和谐多元的民主政治。在马来西亚政治中,除最具代表性的马华公会外,其他华人也通过组织政党,参与国家联合执政或成为反对党来谋求民主自由多元互惠互荣和谐的政治景象来体现华人参政的价值。1969年以反对党旗帜成立的民政党,现在亦是马来西亚执政党联盟——国阵(国民阵线)的成员之一,并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在马来西亚槟州执政,其党员约80%为华人;而沙巴进步党则是有着5万名党员、60%为华人的政党〔6〕。其他如华人组织的人民联合党和北婆国民党,也都为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参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华人以政党为基础,广泛参与竞选国会议员,出任法官、部长、局长等,使得华人从一开始就参与到了马来西亚的主流政治之中。
2.美国华人参政的基本情况
美国华人参政的历史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是美国华人参政的起始阶段。美国于1943年废除了《排华法案》,每年给予中国一定数量移民配额,并允许华人在美国归化入籍,华人在美国的合法地位终于在法律上得到承认,这也意味着华人参政有了政治基础。华人谭善福于1942年以共和党身份被选为夏威夷毛依郡行政委员会的委员,成为美国华人参政的发端。这一时期的华人参政仅限于个别华人精英以个人努力、个人奋斗,通过竞选获胜或被委任而步入政坛,参政人数比较少。第二阶段,1990年至今,这一时期的华人参政意识大为提高,参政热情增强,逐步出现群体意识,参政影响扩大并受到广泛重视。华人参政意识日益增强,投票率提高,对主流社会“吸引力”增强;参政团体在引导、教育、组织华人按照西方游戏规则参政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参政团体作用日显重要;美国政坛涌现出一批华人政治明星,他们在改变华人公共形象,提高华人社会地位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根据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NCCA)和马里兰大学美籍亚裔中心联合推出的《2011年全美华人人口动态研究报告》中提到的美国人口普查部分数据,全美华裔(以下简称华裔)总数为3 638 582人,占美国总人口的1.2%,占亚裔人口的22.2%,比2000年增加33.3%。*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and Asian American Center, University of Maryland, US-Chinese half of the total number of 3.63 million concentrated in big cities like New York. http://www.thoughts.com/sduggs/us-chinese-half-of-the-total-number-of-363-million-concentrated-in-big-cities-like-new-york
华人精英参政近年来成绩斐然。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美国华人社团规模的日益扩大,华人素质及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华人文化观念的逐渐转变,华人参政积极性和水平明显提高,参政成果日渐丰硕,在美国政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据不完全统计,自1990年美国出现华人参政热潮以来至今,曾经担任包括各级议员、大使、部门及地方政府行政长官、法官和军界将军等职务的华人有上百人,并且不断涌现出刷新政坛高位的华人政治明星,如骆家辉、赵小兰、朱棣文和李孟贤等;而在美国约1 000个3万人以上的城市中,有包括旧金山市长在内的华人市长超过100人。〔7〕
以百人会等为代表的华人政治社团组织在美国华人参政和维护华人利益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百人会(Committee of 100)是美国的一个华人精英组织,目前有会员140人左右,全部是在美国社会中有影响力与知名度的华裔组成。该组织由著名美籍华裔贝聿铭、马友友等人发起,成立于1990年,常设机构设于纽约。*百人会:参见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9%BE%E4%BA%BA%E4%BC%9A.“百人会”虽为非政治团体,无党派背景,不偏向美国任何政党,但“百人会”有时会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倾向,通过常规的民调,递交意见书,召开对话会,邀请访华等形式,处理涉及政治、外交关系、贸易政策、公民权益和社会公益等诸多美国政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百人会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服务旅美华人在美立足生根、增进中美邦交,改善两岸关系;让美国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号召相对独立的华裔社团团结起来,发挥各自长处,捍卫同胞利益,争取更多机遇。如李文和案,百人会就曾数次召开会议,联络媒体,接受访谈,发表观点,组织律师团为李文和进行保释募捐,给克林顿写信。总之,百人会在帮助美国政府了解中国,促进美国与中国以及两岸之间的政治、经济交流等方面起到了特殊的促进作用,现已成为全美最有影响力的华裔组织。
(二)美、马华人参政的特点
1.当代华人政治权利的状况与先人荫泽直接相关
近些年来,美国和马来西亚等海外华人参政成就显著。不过,华人参政地位提高和政治权利的取得,是华侨华人先辈们历经艰苦斗争逐步争取到的。从取得合法居留权,到能够合法取得所在国国籍,从默默无闻到开始在政坛崭露头角,都是华人在先辈争取权利基础上不断取得的新进步。另外,华人在成为当地公民以后,逐步摒弃了早期华人华侨“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落地生根,效忠服务于国籍所在国。
2.华人数量对参政程度影响较大,但因历史和所在国国情而呈现显著差异
总体来说,华人人口数量与参政的程度成正比例关系,这一方面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美国等国家表现明显;在印度尼西亚,华人的参政情况虽然近年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组建了华人政党,但受该国国内种族主义影响,与华人数量及人口比例而言,参政的程度仍明显不足。
3.“经热政冷”的局面正在发生变化
随着华人在所在国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华人参政提供了物质基础。东南亚向来有“华人钱库”之称,华人经济在该地区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华人经济与当地民族经济融合,成为所在国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在所在国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如在印尼、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华人控制了大约50%的财富,但长期以来,东南亚华人在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双重夹击之下,表现出的是一种“经热政冷”的局面,但这一情况正在逐渐向“政经同热”的方向发展。在美国,华人的人均收入和拥有的财富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华人参政的愿望和机会也不断增加。毕竟,经济地位的提升为他们的参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前提。
4.华人参政的态势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国际地位提升关系密切
在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的外部效应日益显现。经济的发展和在全球经济地位中的提高增进了中国与华人所在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和政治社会文化的交往频率与层次,这在客观上,提升了华人在所在国的政治社会地位和影响,以及参政的积极性和国家主人翁心态,从而更好地融入所在国的建设和发展,而这又反过来推动了华人所在国与中国关系的发展。
(一)影响海外华人参政的主要障碍
第一,种族歧视和偏见。无论在美国还是马来西亚,华人参政成就的取得都历经华人先辈长期的艰苦抗争,这显示出,种族歧视和偏见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问题,虽然华人在法律上已经拥有了与本地人民同等的权利和法律地位。在美国,包括华人在内的少数族裔受到根深蒂固的各方面社会歧视和压制;在马来西亚,虽然华人数量和势力相对强大,但外来族裔的标签依然不是华人参与国家政治和社会事务的有利筹码。这一问题在印度尼西亚显得尤为突出。
第二,忙于改善生计,不问政治。政治冷漠的传统心理是华人参政的一大障碍。以往华人群体只顾埋头赚钱、对政治冷淡的传统和“闭门自富”、“政治侏儒”的形象,在华人社会中依然有一定影响。其一,这根源于华人内敛的文化传统,普遍认为“政治与我无关”,因而投票不踊跃,捐资助选不热心。其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因素,对所在国政治状况不熟悉,认为政治不是华人应介入的范围,政治参与的成本太高而收益并不像经济事务那么明显和直接。其三,受教育文化和经济能力影响。在美国,四分之一左右的华人仍以从事工资低的粗活谋生,作为新移民和普通劳动阶层,为温饱而奔波,只求生存立足,无暇参与政治事务。
第三,力量散乱和内耗严重影响参政效果。近年华人参政热情渐浓,但由于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和政治倾向等因素的影响,华人内部的派系纷争造成了华人力量分散和严重内耗,这种情况严重影响着华人整体利益。这一问题在美国华人参政中表现尤甚,在美华人社团中,同乡会、同学会、姓氏宗亲会,以及行业会馆等,在服务和联系华人的同时,也客观上使华人之间的利益分割更加复杂和分散。另外,美国《侨报》评论指出,随着华人参政意识的增强,一些西方社会中所惯用的政治手段在选举中层出不穷,令许多积极参加投票选举的华人感到十分失望。华裔候选人之间的过度竞争,也有可能会引起海外华人群体内部的分裂。这样一来,华人人口比例本来就不大,一旦选票分散,更难当选。华人参政中同一选区多人竞选导致的两败俱伤、渔翁得利的事例并不鲜见。即使百人会等华人社团从中努力调和也没能彻底消除这种散乱和内耗的局面。相关人士指出,随着华人参政机会的增多,华人群体内部出现的问题也会增多。这些应当引起华人群体的足够警惕。〔8〕来自中国大陆和港台的华人,背景不同,有时由于价值观的不同而各自为政。因此,要赢得竞选的成功,华人首先要放弃异见,相互扶持,最好是结成同盟参加竞选。在马来西亚,马华公会虽然影响巨大,但其高层愈演愈烈的权力斗争,成员之间的省籍隔阂,马华公会内部民主机制遭受党员质疑,以及马华公会与其他华人政党和社团组织之间的矛盾等问题,也使得华人在马来西亚的整体力量遭到不同程度的削弱。而同样是东南亚的泰国,华人和华裔数量虽不及马来西亚,但华人和华裔占泰国人口的约三分之一强;华人和华裔在泰国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和公务机关里都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华人和华裔在社会主流层面得到王室的大力支持。
第四,华人政治融入意识和华人群体整体形象有待进一步提高。海外华人参政起步迟,还要跨越许多门槛。文化的磨合、意识的分歧、政治的隔阂、经济基础的积累以及经验的欠缺,都是必须跨越的台阶。
从当前美国和马来西亚华人参政的坎坷历程和华裔高官脱颖而出的成长背景来看,他们大多属华人的第二代和第三代移民(近年也有少数华人新生代在政坛崭露头角),而很少是新移民,并且,他们多出身高知名门,又与政要关系密切。参政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是十几、几十年的奋斗甚至几代人努力逐渐积累的成果。华人参政还需要在以下方面强化:首先,华人参政的成败取决于参政者的综合素质。华人政坛精英,普遍都受过高等教育,精通当地语言与文化,人脉较广,而且有长期服务社会的良好记录,其付出和贡献为当地各族裔普遍认同。其次,语言交流和生活交际圈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华人参政的机会和效果。很多华人尤其生活在唐人街的人士,平时以汉语交流为主,只是偶尔说点外语。久而久之,其思维、视野就局限于华人世界,对主流的政治、社情民意等了解不够,游离于主流社会和政治领域,就很难参与和融入到主流社会之中,更不要说主导和影响主流。从海外华人应有的政治发展来说,华人要在政治上提升发言权,必须丢掉一些狭隘思想。比如,应当树立落地生根的观念,全方位参与、了解本地社会,多跟非华裔人士交流。最后,华裔要更好地融入当地的主流社会,也要靠自己大胆地去交流,包括在参政议政上,华人要大胆地走出去,不要背负文化的包袱,在保持自己文化的同时,接受当地人的思考方式,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你。
(二)参政特点
总的来看,美国华人的参政表现出积极参与利用成熟选举制度、以精英参政为主的特点;马来西亚华人则是依托华人党团参政,组织化程度和参政效率较高。美国大小选举无数,上至总统下到地方社区的议员,都是通过民众选取产生的。在政治竞选这场游戏中,只有深谙游戏规则的人才有机会获胜。候选人自身的资格、声望、形象、经验、政见、性别等个人因素不容忽视。一般来说,想要赢得民众的选票,候选人必须了解社区,在服务社区方面做出重要贡献。更重要的是,要在社区树立良好的声望,并建立广博的人际关系。如果有从政经验更是锦上添花,这也是为什么现任议员在连任竞选中更容易胜出的原因。有些情况下,在候选人资格、声望或经验都旗鼓相当的情况下,其它例如性别、种族等因素则会成为影响选举结果的重要原因。而华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往往并无优势。由于美国政治复杂而成熟,华人参政不可能一蹴而就或者一劳永逸,而是必须熟谙美国选举制度和竞选规则,即使那些通过领导人委任的华人精英也大都有着丰富的政坛经验。另外,美国两党制政治格局强大而稳固,选举制度虽然普遍但竞选门槛甚高,组党参政的机会并不多,胜算几率更是极低,因此,华人只有少数精英才可能脱颖而出,普通华人更多的时候是通过助党或参与地方选举的形式参与政治。
而在马来西亚,华人依托华人党团参政,组织化程度和参政效率是海外华人中较好的。由于华人人数众多,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比较大,再加上历史形成的第二大党和执政党之一的华人政党马华公会的独特地位,马来西亚华人参政的机会和成效明显较好。在马华人较早即投入当地政治活动,并在争取公民权过程中较早地意识到并逐渐树立国民意识;在马华人不但有强烈和明确的权利意识,同时也有认同和效忠所在国家的意识,因此,马来西亚华人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积极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总的来说,就是本土意识或本土化。可见,政治上,马来西亚华人已经在融入当地主体族群和塑造共同的国家民族方面走在了海外各国华人参政的前列。〔9〕
(三)参政模式
从海外华人参政总体情况分析,参政的模式大致包括五种路径模型,即组织政党或政治团体、竞选、委任、参党或助党、以及作为普通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等。
1.组织政治或社会团体,参与或影响政治
美国华人是以精英参政为主的参政模式。华人为了更好地组织华人参政,协调华人利益,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华人政治和社会团体,以各种形式参与到美国政治之中。如1990年成立,总部位于纽约的百人会,虽然只是非政治团体,但却是美国华人影响最大的社会团体,其对美国社会政治的影响巨大。另如1998年成立的80-20促进会是以华人为主导的专门服务于美国总统竞选促进组织。其他的如同源会、美华协会、洛杉矶华人参政促进会和华人领袖委员会等,虽然有些影响范围有限,但都为华人参政提供了帮助。
在马来西亚政治中,除最具代表性的马华公会外,其他华人也通过组织政党,参与国家联合执政或成为反对党来谋求民主自由多元,构建国家互惠互荣和谐的政治景象来体现华人参政的价值。1966年成立的前身是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马来半岛的分部的民主行动党是以华人为主的多民族政党,现为是本届国会最大反对党。1994年成立的沙巴进步党则是有着5万名党员、60%为华人的政党,曾为执政联盟成员党之一。还有1969年成立的以华人党员为基础的民政党等。
2.竞选
竞选是现代国家公民参与政治的主要形式。美国华人参与竞选包括两大类四个层次。两大类即竞选议员和竞选政府公职。四个层次包括竞选国会议员、州议员、州政府公职、市议员。华人有吴振伟(已离任)和赵美心(在任)两人担任美国国会众议员。2011年11月10日,华人李孟贤竞选旧金山市市长成功。〔10〕担任政府公职的则有前任华盛顿州州长骆家辉(现被委任为美驻华大使)等。另外1990年以来,当选州市议员和市长的华人有上百位。由于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历史地位,华人竞选各级议员和行政公职颇为常见,数量也不计其数,并且大多政绩显著,如民政党创办人林苍佑曾竞选任州首席部长(政府负责人),并获连任五届,执掌州首长职位达30年。
3.委任
除直接参加竞选外,华人也可通过争取政治委任方式来获得公职。所谓“委任型”是指通过与美国总统或其他联邦或地方官员的密切关系而被其在权限内委任为某一政府职位的参政类型。每次美国总统大选后,当选总统都会论功行赏,任命在助选中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员担任政府部长或其它重要职位,这在美国历史上似乎已形成惯例。〔11〕近年来,华人通过委任担任公职的逐渐增多。这一点在美国和马来西亚都是华人参政的重要形式,只是在马来西亚,华人被委任高位的人数更加庞大。在美国,被委任担任能源部长的朱棣文、曾被委任担任美国商务部长、现任美驻华大使的骆家辉、曾任劳工部长的赵小兰、美国总统内阁秘书卢沛宁、白宫公共联络主任陈远美等,都是华人精英被委任的代表性案例。在马来西亚,上文提到,仅仅最近两届政府,被委任为政府正副部长华人就有近40位。
4.参党或助党
美籍华人邝朝贤总结他从政的经验说:“首先,必须选择一个政党。美国政治是政党政治,不选择政党便会盲目而事倍功半。”〔12〕可以看出,参加一个政党或者支持一个党派为其选举或社会政治活动提供支持,是普通华人参与政治的重要形式之一。在美国,华人加入共和党和民主党的都有,只是近年来加入的数量增加较多,并且比例发生了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华人参加共和党的比较多,现在较多的华人加入民主党。华人居住在东西两岸的比较多,这两个地方的民主党基层力量最强。另外,华人政治团体近年还常采用助党或助选为华人争取利益,即在美总统选举等选举中联合华人,明确将选票集中投给某个竞选人,并要求竞选人在当选后保证整体华人利益的做法。近年来华人人数增加很多,经济力量也很强,因此,美国两党都对华人选票很重视,助党的效果日益凸显。
在马来西亚,由于华人数量多,参政意识强,政党数量和以华人为主的政党也有不少。另外,以马华公会为代表的华人政党,或以华人为主体的政党是该国主要的执政党成员或主要反对党,影响很大,因此,华人加入政党是参与政治的主要形式。
5.作为普通公民参与政治活动
除了以上几种形式的参政方式,其实更多普通的华人,其参政的主要渠道仍然是作为公民一员,在选举中行使投票权,支持自己认可的候选人;同时,就国家、地方乃至社区的重大事件以及事关自身或华人整体利益的问题参加集会、游行和抗议等相关政治活动。不过,由于历史和所在国国情的原因,马来西亚的华人政治参与度和合作意识都较美国要高。
1. 华人数量的变动影响华人权益
据马来西亚《南洋商报》报道,马来西亚华裔人口比率从2000年的26%下降至2010年的24.6%,这一现象已引起马来西亚华人社团担心,他们认为,华人可能因人口比例的下降而沦为少数族群,社会政治地位和华人族裔权益可能因此受到影响。但也有部分华人社团领袖认为,鼓励华人社群生育、增加人口固然很重要,但重视人口素质和人口质量才是最终体现和保护华人利益的上策。根据2010年马来西亚人口普查报告显示,马来西亚人口达2 830万人,华裔总人口为640万人,比2000年的570万人增加了70万人,但其比率却从26%下降至24.6%。部分华人社团领袖对上述趋势感到担忧,认为华裔晚婚、节育和生活压力引发不育等因素影响生育率,这些问题牵连着华裔权益问题,应该被重视。另外,华裔人口比例下降会引发此消彼长问题,导致华裔在各领域的占有率随之下降,在“一人一票”民主制度下,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发展及分配可能受到影响。马来西亚华人总会会长方天兴说,纵使目前华裔人数上升,但比例相对减少,等同华裔人口下降;事实上,华裔在马来西亚已属少数民族,若政党及华社依然漠视这问题,情况将更严重。他指出,很多华人因担心孩子未来不获保障而不愿多胎,呼吁政党应向政府争取更多协助措施,解除华裔相关忧虑。〔13〕
2.参政热情增加,但参政水平有待提高
华人担任公职后,积极工作,政绩斐然,表现出了良好的公民意识和奉献精神,华人精英在政坛的突出表现激发了华人更大的参政热情。在美国,华人的总体政治参与程度与其它族裔相比还非常低,特别是近年来大量涌入美国的华人新移民,大多忙于生计,对政治态度冷漠,即使有些人对参政充满热情,却不熟悉美国的政治运作规则,并多有传统的精英政治观念,这种观念上的差别造成参政水平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在马来西亚,虽然华人政治参与度和参政水平比较高,但是华人身份有时也难免成为政治对手用来攻讦的筹码。另外,华人整体经济地位和教育水平的不均衡,以及华人之间的不团结也是有碍参政水平提升的影响因素。可喜的是,在美国,华人中的有识之士和重要华人团体,都把华人团结奋斗、积极参政、争取华人民权当作重要目标。纽约《中报》在一篇社论中说:“任何族裔要在美国社会求生存和发展,都要在政治上形成一股力量,才不怕被人排斥。美国华人近年来在陈果仁案的影响下,已越来越觉醒到政治参与的重要性,但是,在美华人及其他华人参政毕竟还是处在初步阶段。由于华人有时还受原来在国内政见分歧的影响,在地方上及全国范围内要结成广泛的联盟,拥有相当的投票实力,仍有待付出长期艰巨的努力,中间可能会有挫折,不过,只要坚持不懈,积以时日,相信华人扎根美国、参与政治、争取民权、提高华人社会地位的大目标,一定能够一步一步地实现。”〔14〕
另外,华人还要不断提高参政水平和参政意识。这首当其冲的便是华人选民对行使自己参政权利的认识。近年来,虽然关于华人参政的宣传日趋增多,但华人真正行使投票权的仍占少数,多数人还不能根据形势审时度势,其手中选票往往流为废票。如在美国华人众多,但最后参加投票的比例却寥寥无几,这反映出部分华人对投票不了解。华人除了有“不差我这一票”的观念,虽然踊跃捐款助选,但投票率不高之外,还往往连怎么正确填涂选票、选票收集点在哪里等问题都无法顺利完成,因此,迅速推动华人选民行使投票权,训练和培养华人基本参政素质也势在必行。
3.华人参政效果受所在国政治经济环境影响较大
由于历史和国情的原因,华人参政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总体来说是一个曲线上升的趋势。但近年来,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得华人所在国政治经济状况复杂多变,党派争斗、党内权争和政治突发事件,以及中国与所在国国家间及政党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都使得华人参政的影响因素愈加复杂。如在美国,右翼势力往往会利用中国威胁论或放大华人参政者的细小问题夸大其辞,刻意抹黑华人候选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候选人在非华裔中的得票率,也影响华人参政的积极性。在马来西亚,东南亚排华势力抬头的时期,往往也是华人参政受负面影响较大的时期。
4.华人新生代的参政情况不容乐观
华人新生代虽然自身素质、参政意识等都相较其父辈和祖辈更强,但影响华裔新生代参政积极性和热情的因素复杂多变。受虚拟空间、网络社会和新兴经济发展的影响,他们对政治的热情普遍不高,这种泛政治冷淡主义的流行趋势已经引起了华人社会的担忧。据马来西亚《南洋商报》采访该国青年与体育部副部长黄日升时了解到,马来西亚约有85%的华裔没有参与任何团体或组织,而75%的华裔青年无意参与政治事务,这种情况给华裔纳入马来西亚国家发展主流带来更大挑战,也使华人团体普遍感到担忧。“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政治不是鬼恶的东西,它和律师、医生、工程师一样,是一种应受尊重的职业”,〔15〕就要逐渐培养他们对政治事务的兴趣,增加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的机会。而华裔青少年,除了在互联网上积极发表意见、开展对社会的批评之外,也要能够深入了解各种社会现象的来龙去脉;并参考别人的看法、接纳多元声音,积极参与社会与团体,强化与其他族群的交流与合作,设法解决社会所浮现的各种问题。〔16〕
5.中国的发展及华人所在国与华关系变化的外部因素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全球化条件下与世界各国交往的增加,华人所在国与中国交往的频繁促进了华人在所在国参政的机会与重要性,不难看出,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对于华人参政的外部相关性的作用已经日益显现。因此,从这意义上讲,华人参政还会随中国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6.未来发展趋势依然是融入所在国主流政治,不断提高参政的组织化程度
不断提高政治社会化,使政治参与融入社会事务;不断提高政治本土化水平,融入本国主流政治;不断使参政形式更加多样多元,提高参政的组织化程度和政党化水平。华人可以通过宣言和行动,遵守大选条例,不贪污,不违法,无论竞选成败,坦然接受普选结果,若能当选则遵守法律,为华裔争光,帮助政府解决问题。这样的宣示,充满政治智慧,有助于提升华人的整体形象。
7.华人参政和中国的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
随着中国在国际经济和政治舞台上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公共外交的作用也更加突出。成功的公共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需要我们对中国发展的现状、特点及未来走向有清醒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国外公众、非政府组织和政府对中国的看法,从而推动中国的国家利益。笔者认为,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华人是其所在国与中国发展公共外交中的一支不可忽略的力量。邓小平同志说过,“在国外生活的,鼓励他们加入所在国的国籍,但不能强迫。加入外国国籍也可以为祖籍国服务,还有个更好的条件,可以加深两国关系。注重摸清和跟踪各国华人参政情况,有利于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与华人所在国的交往。”〔17〕
华人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独特资源。邓小平同志早在1993年就指出,“中国与世界各国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机遇。比如,我们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对祖国做出了很多贡献。”〔18〕这一观点对我们推动公共外交仍然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
8. 华人以政党和社团参与政治活动的形式日趋重要
美国华人社团经常组织各种活动,把一些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某些领域有成就的、未来可能能为华人群体带来更多更大利益的华人优秀人物推上前台,提供讲演和组织活动的机会和平台,对这些人进行磨练,推动精英分子的成长和普通华人参政意识。华人群体逐步发现,参政很重要,原来那种“重钞票不重选票”的观念在变。美国政界有一句名言:“政治就是社会资源的分配。”因此,就连许多美国学者都认为,在美国当了官也就意味着有了资源,华人参政实际上就是对资源的一种追求,这和以前开店赚钱是殊途同归的。〔19〕这一点马来西亚也同样重要,除马华公会等政党组织以外,作为马来西亚华人以民间为基础而组成的非政府组织华团(即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它和华文教育及华文报章被称为马来西亚华人社群(简称为华社)的三大支柱。估计目前在马来西亚约有9 000个华人社团。虽然华团在组织的结构和现今的政治格局,并不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但作为华人社群的代表,华团往往会在重大的相关议题上试图影响政府的决策。因此,华人通过政党或社会政治团体参与政治,将成为华人参政的未来发展趋势和主要参政形式。
9.中华文化对华人参与所在国政治和沟通世界的视野有重要影响
现在中华崛起帮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文化的价值,汉语(在东南亚多称华文)的地位随之水涨船高,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中国大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美国和马来西亚等地的华人,都因中国的发展效应而受益。与此同时,无论在美国还是马来西亚的华人,都在参与所在国政治和融入当地主流政治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虽然他们对中华文化有深厚的感情,但也要认识到中华文化中有很多劣根性,因此,要融入所在国的主流文化和政治,就要在思想和文化上进行革新。如马来西亚华人自1998年就开始开展名为“华人思想兴革运动”,意即主动反省华人文化中不适应时代需求和所在国文化传统的因素,发扬华人传统中积极因素,如中国人家庭观念浓厚,讲究尊重父母,注重和谐交流,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等等,革除一些诸如缺少自律、奴性、圈子主义、缺少创新与反抗等消极、落伍、不合时宜的思想习惯。另外还应特别强调开放,不能把华人文化封闭起来,自我欣赏,华人应积极接触、吸收和借鉴多种他族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领会西方文化的精髓。
〔1〕〔5〕马来西亚国家概况〔EB/OL〕.中国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chn/pds/gjhdq/gj/yz/1206_20/
〔2〕廖小健.阿都拉政府的华人政策〔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4).
〔3〕林洁,樊毅.马来西亚内阁共有华裔正副部长19位〔N〕.羊城晚报,2007-11-21.
〔4〕熊平.马来西亚总理公布新内阁名单〔EB/OL〕.新华网,2009-04-09.
〔6〕孙和声,唐南发.风云五十年: 马来西亚政党政治〔M〕.燧人氏,2007.
〔7〕黎志滔.100位华人在美国当市长以上职务〔N〕.美国华文报纸华夏时报,2006-12-26.
〔8〕袁泽庆.华人参政,要团结〔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11-18日.
〔9〕王虎.东南亚华人的政治社会化——泰国和马来西亚的对比分析〔J〕.八桂侨刊,2007,(2).
〔10〕葛晨.华裔首次当选旧金山市长〔EB/OL〕.新华网2011年11月11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1-11/11/c_122264385.htm?prolongation=1.
〔11〕万晓宏.当代美国华人精英参政模型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12〕〔14〕〔15〕冯子平.论华人参政〔EB/OL〕.暨南大学图书馆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http://hqhr.jnu.edu.cn/article.asp?newsid=5657.
〔13〕华裔人口比例下滑 马来西亚华团担忧影响华族权益〔EB/OL〕.中国新闻网,2011-07-31.
〔16〕大马逾七成华裔青年无意参政 阻碍进入发展主流〔EB/OL〕.中新网,2008-08-23,http://www.chinanews.com/hr/yzhrxw/news/2008/08-23/1358382.shtml.
〔17〕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4.
〔18〕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187—188.
〔19〕卜微沛.从重钞票到重选票 美华人参政偶然与必然的结合〔EB/OL〕.中国新闻网,2009-10-08.http://news.ifeng.com/opinion/200910/1008_23_1378594.shtml.
王继停,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法学博士,上海 200235。
D771.22
A
1008-9187-(2013)05-0068-08
【责任编辑刘彦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