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军 王晓静 徐 鹏
(山东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技术变革速度提升,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成为企业寻求新的市场份额和立于不败之地的首要选择。①Bettis, Richard A and Hitt, Michael A. The new competitive landscape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5, (8): 7-19.研发活动是一种创新活动,由科技研发与技术研发两大部分构成。科技研发是指为获得科学技术的新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探索技术的重大改进而从事的有计划的调查、分析和实验活动。技术研发是指为了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和服务,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质量可靠、成本可行、具有创新性的产品、材料、装置、工艺和服务的系统性活动。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研发活动成为部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越来越多的企业日益重视其研发管理,制定科学的研发管理机制,最大限度的发挥研发效能。
但是,内部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单体企业进行知识生产面临新的挑战,只有极少数大型企业可以独立进行大规模研发,大部分企业都需要通过与其它企业合作实现资源整合,来从事广泛的研发活动。于是,企业为了获得互补性资源,尤其是获得具有隐性知识特征的互补性资源,分摊风险和获取规模经济,逐步把视角转向企业外部,寻求企业间的合作研发,以通过协同效应获取共同的或互补的技术创新目标。协同效应不是简单的对各公司业务层面、各组成部分的简单加和,而是对已有优势的进一步放大或整合,是通过相关性、共享等方式联结的企业整体业务的表现。
企业集团是多法人集合体,其研发管理不是各子公司研发管理要素的随机组合与简单叠加,而是要实现单体企业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集团的竞争力,实现“1+1﹥2”的协同效应。我国企业集团的研发管理实践还处在探索与发展阶段,重构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的研发主体,实现母子公司研发的内部协同是提升母子公司整体研发能力和提高集团竞争能力的有效措施。②陈志军等:《企业集团研发协同机制研究——以“海信集团”为例》,《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2期。企业集团研发协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各研发主体或研发子系统从非协同状态走向协同状态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共享子系统资源、优化各系统资源配置,获取集团研发资源最大利用率。集团研发是一种系统创新行为,不能由某一单元或部门单独完成,企业集团研发的系统性体现在技术的开发、应用、成果转化等过程中各业务单元和各要素部门的有机协同。企业集团研发管理的本质要求,是通过完善一系列的战略、文化、激励和沟通等研发协同管理机制,实现集团研发系统中各要素的优势互补,聚集多方力量,使各研发子系统中的要素相互匹配,从而促使研发系统有序发展,产生协同效应,提高企业集团的研发绩效。
1.战略导向机制与研发绩效。
企业集团的研发管理战略导向机制对企业获得独特资源和提高创新绩效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企业进行产品研发的目的是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拓展潜在的市场空间以及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等。新产品研发具有很高的风险,一旦开发成功,便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成功和收益,为了自身的发展壮大,企业必须不断尝试新产品开发。在战略导向的调节作用下,企业内部由企业家主导的市场开发和市场挖掘,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提高具有正向影响。[注]Kyriakopoulos, Kyriakos and Moorman, Christine. Tradeoffs in marketing 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 strategies: The overlooked role of market orient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2004, (3): 219- 240.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企业中,研发活动与竞争战略应相互一致,而且应实现研发决策与公司战略管理的整合,战略导向对于研发绩效更加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提出假设:
H1:战略导向机制对集团研发绩效有正向影响。
2.创新文化机制与研发绩效。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组织文化日渐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文化作为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之一,对企业集团的研发绩效具有重要影响。首先,在重视对顾客、竞争者及内部部门协调的组织文化氛围下,组织承诺持续为顾客创造价值,以产生更好的顾客价值并建立竞争优势的经营理念,通过顾客导向、竞争导向和跨部门间协调等要素,促进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其次,团队创新文化有利于组织知识分享,而知识分享行为可以带来更高的创新绩效。Monica Hu(2009)的实证研究显示,对于集团研发而言,除了必要的人力、物力资源支持外,更需要支持和鼓励创新的组织氛围,通过在集团内部营造鼓励创新的组织文化,更能够激发集团研发人员的创新意识,提高研发绩效。[注]Monica Hu, Meng-Lei; Horng, Jeou-Shyan; Christine Sun, Yu-Hua. Hospitality teams: Knowledge sharing and servic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Tourism Management, 2009, (1):41-50.因此,提出假设:
H2:创新文化机制对集团研发绩效有正向影响。
3.激励机制与研发绩效。
激励是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激励可以成为组织发展的动力。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都证实了激励对于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促进作用。针对研发人员进行特定的激励机制管理,可以激发员工产生更多的创新思维,对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激励机制的有效运用,可以提高研发投入的产出效果,带来企业研发绩效的增加。[注]唐清泉等:《股权激励、研发投入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8期。总之,在企业集团研发管理中有效地运用激励机制,可以很大程度上鼓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研发资本的产出效率,提高集团研发绩效。因此,提出假设:
H3:激励机制对集团研发绩效有正向影响。
4.沟通机制与研发绩效。
基于团队层面沟通效果的研究一致认为,团队成员间的沟通会增强团队内部凝聚力,团队目标界定也更清晰、工作安排也更有序,有利于提高团队绩效。企业集团作为一个多法人集合体,其内部的组织与管理不同于单体企业,各业务单元间通过知识共享和信息交流实现协同与配合,对于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非常重要。成员企业之间需要进行充分的、新思想的交流和沟通才能有利于创新的实现,同时由于其非正式的和有机性的组织结构特征,为员工之间的非正式的、无约束的、随机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基本氛围。[注]简传红等:《组织文化、知识管理战略与创新方式选择的关系研究》,《管理世界》2010年第2期。基于研发协同的视角,母公司的研发决策需要及时传达给各子公司、各子公司间研发技术可以实现共享,研发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交流和相互学习等因素,对企业集团的研发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提出假设:
H4:沟通机制对集团研发绩效有正向影响。
研发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研发战略显著影响技术创新速度,战略导向越清晰,技术创新速度越快。[注]宋浩亮:《战略导向、技术创新速度:两者关系的实证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第10期。企业集团的研发协同则是在充分肯定各子公司自主研发权力的基础上,促进母子公司间、各子公司间以及相关利益主体间的协同研发,以确保集团整体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集团的战略导向会对研发主体间的协同产生影响;创新组织文化可以提升组织成员间的学习能力,对组织开展创新活动产生重要影响。研发管理中,创新文化机制可以营造一种以挑战和创造性为价值观的、以结果为导向即勇于承担风险的环境,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组织倾向于选择人际化战略,有利于集团研发协同水平的提高;激励机制可以使研发人员正确的感知自身的地位,角色定位清晰的激励效果可以使研发整体目标保持较高的一致性。企业集团的研发激励机制越是完善,即能够提出一套鼓励母子公司、子公司间以及公司内部各研发主体进行研发协同的有效激励措施,研发主体越有动力去进行研发协同,从而也更能够促进集团实现研发资源的协同;研发主体间通过经常性的知识共享与交流沟通,不仅能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而且能不断的提高整个组织的知识系统化和社会化,创造出新知识和新技术,使组织快速获取研发所需的相关知识与资源。同时,研发管理中实施沟通机制可以促进组织内部信息循环更为畅通,有助于集团各研发主体间的良好沟通,对集团的研发协同具有重要影响。
在全球竞争的大环境里,企业之间协同研发可以整合集团内优势资源并快速进行创新,促进企业不断发展进而获得成功。企业集团的研发协同水平越高,集团内各成员企业或者研发团队获得互补的资源和技术的能力就越强,研发协同效应越明显。在集团的整体研发协同系统中,每个研发主体均扮演着重要角色,是集团研发能力的组成部分,均具有战略决策自主性,并且需要与整体研发协同协调一致,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等,以实现研发协同的共同利益与目标,在整体研发系统的协调统一下,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研发主体的协同积极性。企业集团通过母子公司、子公司间以及公司内部的技术协同和资源共享,可以大大降低产品的研发成本、扩大研发规模、提高产品的创新性,同时通过母子公司间以及子公司间的技术衔接,实现产品研发间的界面共享,使协同成本大大降低,提高研发效率,通过协同整个创新网络中的研发活力,获取远超过单个主体的研发绩效。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5:集团研发协同在战略导向机制与集团研发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
H6:集团研发协同在创新文化机制与集团研发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
H7:集团研发协同在激励机制与集团研发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
H8:集团研发协同在沟通机制与集团研发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
本文问卷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及其所在企业集团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企业集团研发管理机制的测量条款;第三部分是企业集团研发协同水平的测量条款;第四部分是企业集团研发绩效的测量条款。变量的测量方式均是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的5分李克特量表。各变量具体测量指标如下:
1.研发管理机制的测量。
战略导向机制。在Cooper(2007)、Wenpin Tsai(2000)等所开发量表的基础上,结合本文研究特点和实地访谈进行修正,形成了如“子公司研发战略与母公司研发战略的相匹配”等共3个测量题项。
创新文化机制。参考Shalini Khazanchi(2007)的研究,形成如“集团具有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等4个测量题项。
激励机制。在Podsakoff(1984)等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文需要进行修正,形成如“集团设置专门的研发创新奖项奖励各子公司在研发协同方面取得的成绩”等6个测量题项。
沟通机制。参考Downs(1978)、钱小军(2005)等人的研究,形成“子公司的研发管理人员经常进行正式或非正式沟通(打电话、Email等)”共4个测量题项。
2.研发协同水平测量。
研发协同水平的初始测量条款共15个,为了较好地反映不同的企业集团在母子公司间、子公司间和公司内部研发协同水平的差异和更加科学全面的反映集团研发协同水平,本文分三个维度进行集团研发协同水平的测量。其中包括:5个题项的母子公司研发协同水平的测量条款,如“母公司为各子公司进行统一的研发技术培训”等;5个题项的子公司间研发协同水平的测量条款,如“子公司间能够共享与研发有关的外部关系资源”等;公司内部研发协同水平参考Lenders(2002)的研究,形成如“研发团队间经常进行技术和资源的共享”5个测量题项。然后,通过变异系数法对3个测量维度测出的分值进行权重赋值,最终加权得到集团研发协同水平的分值。
3.研发绩效测量。
在钱锡红(2010)研究的基础上,[注]钱锡红:《企业网络位置、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一个交互效应模型》,《管理世界》2010年第5期。结合实地访谈信息和本文研究需要,形成“企业集团研发协同有助于降低新产品单位开发成本”等10个题项。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济南、青岛、烟台、北京、深圳、呼和浩特等地区的具有研发及相关职能的30家企业集团的技术人员或中高层管理者。调研对象主要工作在企业集团的研发部门、技术部门、技术中心或者企业集团的中高层管理者,调研对象对企业集团的研发现状充分了解,能够确保样本数据的有效性。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70份,回收问卷187份,问卷回收率为69.26%。按该标准剔除问卷后,共获得有效问卷16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1.11%。
1.问卷信度检验。本文采用学者们较常用的Cronbach's α系数方法作为衡量条款内部一致性的信度指标,当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大于0.7时,说明测量条款的内部一致性较高,符合信度要求。通过SPSS16.0统计软件对研发管理机制的17个测量题项、研发协同水平的15个测量题项和研发绩效的10个测量题项进行可靠性分析,得出各变量的Cronbach's alpha值均大于0. 8, 完全符合要求。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各变量Cronbach's alpha值统计
2.问卷效度检验。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量表进行内部结构效度检验,利用SPSS13.0进行研发管理机制量表的因子分析:KMO值为0.920、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为1804.885且显著性水平为0.000,本次分析共提取出四个特征值大于1 的因子,累积方差百分比为73.868%。17个题项在单一维度的因子负荷均大于0.5,这表示研发管理机制量表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和单维度性,符合结构效度的检验要求;同样方法对集团研发协同水平量表进行因子分析:KMO值为0.919、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为1879.222且显著性水平为0.000,本次分析共提取出三个特征值大于1 的因子,累积方差百分比为75.741%。15个题项在单一维度的因子负荷均大于0.5,这表示集团研发协同水平量表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和单维度性,符合结构效度的检验要求;对研发绩效量表进行因子分析:KMO值为0.954、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为1502.673且显著性水平为0.000,本次分析共提取出一个特征值大于1 的因子,解释的总方差为73.036%。10个题项在单一维度的因子负荷均大于0.5,这表示集团研发绩效量表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和单维度性,符合结构效度的检验要求。结果见表2。
根据变量度量方法,我们得到各个变量的测度值,进一步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Pearson 相关系数检验(见表3)。变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研发管理机制与集团研发协同水平、研发绩效,以及集团研发协同水平与研发绩效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表2 量表因子成分矩阵
表3 描述性统计和Pearson 相关系数表
说明:***表示P<0.01。
为进一步检验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作用机制,以及集团研发协同水平的中介作用, 根据前期获得的数据并利用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多元回归包括以下模型:模型1为企业集团研发管理机制各维度与研发绩效的回归分析;模型2为研发管理机制与研发协同水平的回归分析;模型3为研发管理机制、集团研发协同水平与研发绩效的回归分析。
在每一步回归方程中,各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介于1.572-3.445 之间, 表明变量之间不存在共线性问题,Durbin-Watson 检验值分别为1.900、2.011和2.018,被解释变量的残差之间不存在自相关。
通过模型1,可以检验假设H1、H2、H3和H4,观察回归结果发现创新文化机制、激励机制和沟通机制对研发绩效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战略导向机制对研发绩效影响不显著,R2=0.369,F=23.430,这说明假设H1不成立,假设H2、H3、H4得到验证。同时,由于主效应假设H1不成立,那么中介效应假设H5亦不成立。具体结果见表4。
模型2和模型3的作用,在于检验集团研发协同水平的中介作用。按照中介效应的检验标准,模型2是解释变量与中介变量的回归,模型3为解释变量、中介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回归,若控制中介变量后,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保持显著但是变小,说明存在部分中介作用,若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由显著变为不显著,则说明存在完全中介效应。[注]方杰等:《中介效应的检验方法和效果量测量:回顾与展望》,《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年第1期。结果如表4所示,创新文化机制和激励机制在模型1和2中回归系数显著,在模型3中的回归系数虽仍然显著,但明显变小,这说明研发协同水平在创新文化机制、激励机制与研发绩效的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即假设H6、H7得到验证;沟通机制在模型1和2中回归系数显著,在模型3中回归系数不显著,这说明集团研发协同水平在沟通机制与研发绩效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即假设H8得到验证。
表4 多元回归结果
说明:* 表示P<0.10;** 表示P<0.05;***表示P<0.01。
本文主要研究了企业集团中研发管理机制对研发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集团研发协同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通过多层次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研发管理机制不同维度对研发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性。
依据既往文献逻辑推理出的战略导向机制、创新文化机制、激励机制和沟通机制对企业集团研发绩效具有正向影响的假设未得到全部验证。战略导向机制对研发绩效的正向影响假设不成立,可能的原因:一是研发管理战略导向机制对研发绩效的积极影响是一个长期的作用过程,在短期内对企业集团研发绩效影响不明显;二是企业集团的研发战略制定大多由母公司完成,如果母公司对子公司经营状态和市场形态认识和了解存在偏差,制定的研发战略不适宜子公司研发绩效的提升,就会对集团研发绩效产生不确定影响。
2.研发管理机制对于集团研发协同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在检验集团研发协同中介效应的过程中,通过模型2可知,战略导向机制、创新文化机制、激励机制和沟通机制对集团研发协同水平具有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了企业集团为了提高集团整体的研发协同水平积极完善研发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3.集团研发水平在研发管理机制与研发绩效中存在中介作用。
通过检验中介作用的三个层次回归得知:创新文化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集团研发协同部分作用于研发绩效的提高;研发管理的沟通机制对研发绩效的正向作用是通过集团研发协同的完全中介作用对研发绩效产生影响。集团研发协同水平中介作用的验证进一步明确了集团的研发管理机制对研发绩效的作用机理,研发协同水平对不同研发管理机制的中介作用的差异性为集团管理者科学地制定研发管理机制、提高研发绩效提供了决策参考。
本文通过对集团研发协同中介效应的研究,揭示了研发管理机制对研发绩效的作用机理,得出了相关结论。但是,由于研究资源的限制,样本的选择数量和范围受到影响,使得研究结论的普适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另外,研发管理中战略导向机制对研发绩效的正向影响假设不成立,尽管本文提出了包含但不限于的两种可能性的解释,但其真正的原因仍需要也值得我们进一步通过实证研究进行探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