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成钢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如果说“稳妥”一词反映出一种负责和谨慎的态度,那么“积极”两个字则表达了对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改革之所以要全面推进,正因其牵一发而动全身。目前,我国处在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同时又是改革的攻坚期和矛盾的凸显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一些党员干部中仍然存在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何以解忧? 唯有改革。只有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各项改革全面推进,才有可能使我们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就体现了新时期党对执政规律的全新把握,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应该说,“人民的觉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正是我们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强大动力。
30年前,邓小平同志以一位政治家的视角,敏锐地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也为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当前最要紧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是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把中国特色选举民主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相结合,切实保障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司法公正,改变收入分配不公和差距过大的现象,让人民群众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都能够享受改革和建设的成果;是坚决反对腐败,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和任何改革事业一样,政治体制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说:“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只有在渐进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凝聚共识,以当年“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推进改革,才能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而这种期待中往往蕴藏着巨大的力量。(作者系省委政研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