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提高与改进——以与通识教育的比较为径路

2013-12-18 22:38王竹波
重庆与世界 2013年6期
关键词:通识爱国主义马克思主义

王竹波

(华南农业大学思政部,广州 510642)

通识教育在中国教育领域已有很大发展,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整个中国的教育质量不是一搞“通识教育”就会改观的。在鼓励通识教育更快更好发展的同时,必须正视思想政治教育,尤其不能以通识教育消解,甚至取代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从传统到模仿的道路。我们的教育自近代以来一直在学习外国,从日本到前苏联再到美国,不断地更换着模仿的对象,可结果发现自己还是在原地打转。通识教育也是学习他国的结果。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General Education一词源自拉丁语studium generale,即“来自各方的人一起参与学习”的意思。“General”在这里非一般人理解的“普通、简单”,而是取其拉丁文的原意“for all”——为所有人而设、涵括所有人。事实上,十一二世纪欧洲大学兴起时,studium generale便等于“大学”(university)。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对它进行研究和讨论。可是至今对通识教育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我国学者李曼丽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做了初步界定,认为:“从性质看,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从目的看,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从内容看,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1]专家的研究也注意到通识教育虽然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反映的却是一种世界性的高等教育理念与意图,知识的地方性和意图的世界性构成了通识教育理念建构和制度化进程中有张力的两种因素。由此可知,通识教育强调文理的对接,是一种超越了国界、族界的知识教育。但实际上,只要我们还有国家之分、阶级阶层之分、民族之分,则“地方知识性”和“世界知识性”之间的张力就会继续存在下去。而意识形态教育和爱国教育、道德教育一样,在国家和民族的团结凝聚方面有重要作用。

通识教育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通识教育概念进入我国大学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弊端逐渐显露,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素质较低,因此教育界提出要进行“通才教育、文理渗透”。1995年开始在部分高校进行了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如北京大学“文理双学位制’;清华大学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南京大学成立人文艺术中心;浙江大学文科专业坚持从理科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并且还鼓励理科的大学毕业生报考文科专业的研究生;还有华中理工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等等。1998年,文化素质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研究的热点。2005年左右,大规模的通识教育的会议及教师培训的兴起,表示通识教育进入了普遍化阶段。通识教育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院士,杨先生是一个自然科学家,但是他对自己的博士生有一个非常奇怪的要求,要求博士生必须能够背《论语》,否则不能拿博士学位。正是以杨叔子等一大批通识教育者的倡导,通识教育成为了现今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和教育现实。

下面以比较有代表性的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为例介绍现阶段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情况。复旦的通识教育开始于2005年复旦学院①http://www.fdcollege.fudan.edu.cn/的成立,其借鉴耶鲁学院的模式,推行大学通识教育。复旦校方致力于把复旦学院建设成和复旦研究生院平行的文理学院,是学校全面系统实施通识教育的学术研究和管理机构。复旦学院以六大模块来设计核心课程体系,包括: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其主导原则是:突破单纯的“专业视域”和单纯的“知识视域”,从培养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一代新人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能够帮助其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的课程。2005年新入学的复旦新生并没有到所报考的院系报到,而是统一被复旦学院接管,在复旦学院不分专业进行一年的共同学习。白天,学生们在复旦学院上通识教育课;晚上,一些院系主任召集本专业的学生开会,宣扬专业教育精神。一年通识教育,三年专业教育,这就是复旦探索通识教育的“1+3”模式。

在教育界大力发展通识教育的同时,一个问题不得不令人深思:今天的大学学科划分都是遵循西方大学而来的结果,如哲学、工学、理学,如果按照国外学科的划分,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学科,并且国外的大学都没有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合法性在哪里?人们会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我们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及修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课程?

与中国高等教育领域近年来从国外、境外引进的通识教育相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教育。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05年12月印发的《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5个二级学科之一。回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1984—1988年,学科理论体系初步确立和专业建设的初始期;第二阶段:1989—1993年,巩固提高已有成果,全面开展专业建设,形成学科群;第三阶段:1993—1996年,蕴涵新发展机会的阶段;第四阶段:1997—2003年,高速发展与不平衡状态相间杂的阶段;第五阶段:2003年以来,是一个正在进行着的、面临新任务、新机遇和新挑战并存的理性发展阶段。”[3]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理论体系来建设,虽然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的,但从其自身的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进程中,早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这些为该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坚实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主要以课程的形式展开,按照2005年3月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规定,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9年改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课程组成。通知中说得很清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4]。

可以说都是立足于中国国情进行的道德教育、法律教育、理想教育、成人教育、爱国教育。

今天中国很多高校都在推进通识教育,所以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并行的局面。不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教育基本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也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5]。从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二者在中国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一些缺陷,加之自由化、西化、复古化的思潮的影响,通识教育有超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势头。平心而论通识教育的发展完全应该,但是当“去中心主义”的倡导者提出多元化,企图淡化甚至混淆一些基本的概念时,就不得不更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须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加强对通识教育的政治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1)教育理念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目的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最鲜明的特性。它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人的和谐、协调发展,提高人的全面、整体、综合素质。”[6]通识教育是与专业领域教育相对应的非专业领域教育,其教育理念是通过通识教育,全面培养学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成为理性与专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从理性与情感两个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学生具有作为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与意识形态没有太大的关系。

(2)教育内容不同。“通识教育涵盖了专业教育以外的其他学科的内容,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这方面修养,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5]而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理想信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通过教育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主义精神”[5]。相对而言,通识教育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宽泛、更丰富,通识教育中的思想修养、道德情操、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相似性;但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更能适应今天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和解决社会主义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的不同可知,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虽同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培养的目标是综合性人才。在十八大继续高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①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 - 11/19/c_113722546.htm的今天,必须严格区分二者的界限,尤其不能让通识教育课消解,甚至取代思想政治教育。

1988年全国有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10所院校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独立名义首批招收硕士研究生,从而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和专业建设方面取得架构性的进展。1997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获得突破,成功申报了3个博士点。自从实施05方案以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都被单列为学院一级的机构,可以说均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但面对各种思潮的冲击,如何提高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教学水平,就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目的等方面有所突破。这关系到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群体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以及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历史使命,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等重大问题。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成立,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已经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为一名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自觉担负责任,在学科知识方面有区别于其他教师的不同,不仅要熟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还要熟悉中国及世界历史,在传授基本理论的过程中,尽量做到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做支撑、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史实做论据,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信服感、认同感。在意识形态的宣传方面更要把握方向,至少对以下两个基本问题必须辨析清楚。

其一,没有超越历史、超越制度的爱国主义。通识教育也强调爱国,但是同样是关于爱国主义,通识教育中有一些倾向是:把爱国主义看成是没有任何意识形态的文化现象,其中一种较为极端的观点是: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这个国家。“但实际上爱国主义不是一种单纯的民族情感,而是一种理性的、科学的民族精神;它和一个民族的历史任务和基本利益密切相关,故必须站在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的高度加以理解,必须从一个民族与世界的关系中加以把握。”[7]爱国主义从来就不是一种可以超越历史、超越制度的文化现象。恰恰相反,它从来都被历史和时代赋予了非常现实的内容,并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中国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灾难深重的历史是最为充分的事实说明。

此外,爱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并非不相干的东西。中国人民正是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经过无数次的探索和实践,才最终找到并自愿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所以,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华民族的历史,给予整个中华民族儿女的重要启示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是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最集中体现。“爱国主义从来都不是超越一切历史阶段而与社会政治毫不相干的东西。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是‘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历史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伟大体现。爱国主义的爱国从来都是具有政治性的。从根本意义上说,爱国主义所蕴涵的主要是一种政治原则。”[8]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同样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既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伟大理想的现实体现。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水准,有两个方面的工作应当注意,“一是注意从政治原则的高度理解和讲授爱国主义,二是注意把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作为爱国主义及其教育的有机构成,用鲜活的历史培育爱国主义”[7]。

其二,划清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是非界限,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①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09/09 - 18/1874805.shtml中共党员要有划分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要提高警惕。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就是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反马克思主义就是敌视、攻击、背弃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种种社会思潮。具体而言是:(1)新自由主义,鼓吹“自由平等人权是人类共有的普世价值”,中国的改革发展也要以此为准则,并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宣扬绝对自由化、完全市场化、全面私有化,主张实行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2)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倡导指导思想多元化,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却又自诩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并狂妄叫嚷“只有民主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3)历史虚无主义,以虚无主义的态度贬低传统,歪曲历史,把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描绘成漆黑一团,认为革命只能起破坏性作用而没有建设性意义,为此而鼓吹“告别革命”,并把“五四”以来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看作误入歧途,同时又以客观评价为名,美化反动统治者、侵略者和汉奸,企图借否定历史来达到否定现实的目的。(4)以“非中心”去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非本质”去否定历史规律、否定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后现代主义”;(5)把矛头指向近代以来的启蒙与革命,妄图把儒教意识形态化,以儒教去代替马克思主义的“新文化保守主义”[9]。这些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是与马克思主义根本对立的,“如果任其自由泛滥,就会在人们心中颠倒黑白、混淆视听,造成精神涣散、离心离德的情绪,就会腐蚀人们的灵魂和意志,助长一部分人怀疑和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情绪”[10]。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决同这些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划清界限。

综上所述,通识教育的发展固然势不可挡,但正如前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所说的:“‘通识教育’要进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之中,不仅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适应,而且还要发挥其特殊作用,成为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11]虽然通识教育的广泛性大过思想政治教育,但其在有效针对性方面、培养什么样的人方面却远逊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在主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自身学科的建设,在教学内容方面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传授为主,在教学方式中多结合时事讲述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应用及发展,在教学效果方面要强化大学生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到共产主义坚定信仰的树立。

[1] 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99 -104.

[2]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

[3] 邱柏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阶段特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15-20.

[4]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告,2005(4):31-35.

[5] 甘慕仪,徐刚.正确认识和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J].教育与职业,2008(30):164 -166.

[6] 夏宏奎.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J].江苏高教,2007(2):118-120.

[7] 吴蕾蕾.如何理解爱国主义?——兼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问题[J].哲学研究,2010(4):46-50.

[8] 王伟.论爱国主义[N].光明日报,2009-08-18(5).

[9] 徐崇温.划清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N].光明日报,2010-04-13(8).

[10]福建省委讲师团理论教育处.划清“四个重大界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J].福建理论学习,2010(5):17-23.

[11]顾海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S1):53-55.

(责任编辑 张佑法)

猜你喜欢
通识爱国主义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