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任危机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

2013-12-18 22:38:18邓文龙杨显红田永生
重庆与世界 2013年6期
关键词:诚信大学生

邓文龙,杨显红,田永生

(重庆大学纪委监察处,重庆 400044)

2013年1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指出当前中国社会的信任危机已经达到警戒线。这就要求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的中国高等教育学府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的教育,而且要进行对其进行诚信教育。

近年来,大学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进行了许多理论研究。尽管研究方法、研究角度及运用的理论各不相同,但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颇令人担忧。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大学的诚信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特别是微博的兴起,给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诚信缺失的特点及原因,并结合微博的特点与大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大学诚信缺失现状分析

当前,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是好的,但在少数大学生身上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现象[1]。

(一)诚信信念有,但是实践诚信差

一个人的意识是其行为的先导,学生的诚信行为首先取决于其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度以及对诚信的重视程度。当其对诚信有一定的重视时才能更好地实践诚信。许多研究报告显示,受过国内正统教育的大学生对诚信的重要性的认知是比较充分的。但是重视诚信不等于实践诚信。意识需要经过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坚强的意志力,才能完全转化为人的实际行为。正因为此,一些大学生,由于利益、友情、环境、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意志力不够坚定,于是在某些情况下便会出现行为与意识相违背的情况。近年来,就常常见到新闻媒体关于大学生在写作、交往、考试、贷款、交费、恋爱、求职等方面出现的各种不诚信的报道。

(二)对改善诚信状况的期望高,但是信心不足[2]

人都愿意活在一个充满诚信的环境里。因而,大学生也都急切希望社会中的不诚信行为能得到矫正,但面对不诚信的社会现状,许多学生明显表现出信心不足,这为学校的诚信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相关研究报告表明,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问题,大部分同学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失信泛滥在社会中表现很突出,即社会因素的作用,如果社会大环境不能得到很好的改变,校园小环境就不能得到显著的改变。

(三)面对虚拟世界,时常不诚信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不诚信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不仅在承诺和办事上缺乏诚信,在网络交往中也缺乏诚信,导致各种不良的后果。虚拟世界的隐蔽性导致大学生更易诚信缺失,比如,盗看他人的电子邮件、发布虚假消息、制造病毒、游览黄色网站等。特别是新兴传播媒体——微博的出现,给大学生带来更大的影响。一些对社会缺乏认识的大学生往往会轻易相信微博上的一些谣言,并且会在未确定其真伪的情况下加以传播,这将对个人、学校、社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转型期社会环境影响[3-4]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社会形态已经呈现了多元化的社会形态,各种价值观先后涌现出来,传统的主流价值观的地位逐渐降低,因而社会出现各种不良风气和腐朽思想。

社会环境是促成大学生诚信形成、维持与改变的基本因素,是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最主要外因。中国在转型期,由于市场经济的信用关系制度和道德体系尚未健全,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失信行为时有发生:政治领域中提拔干部任人唯亲,社会生活中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学术领域论文造假等等。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高校不可能是一方净土,在严峻的考验面前,某些素质不高、自律能力差的大学生难免迷失,失信于人。许多大学生心态浮躁,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淡薄,是非辨别能力较差。有些大学生对诚实、正直、守信、履约等诚信道德的基本要求在内心是认同的,但当关系到自己的个人利益或遇到所谓的“关键时刻”,如考试、评奖、入党、毕业、求职等时,便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使知与行相背离。

(二)家庭诚信教育缺失

大多数的家长平时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与日常生活,而对其道德导引则比较少;有的家长自己诚信状况不佳,成了孩子的负表率;此外,一些父母虽然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但由于方法不当而导致子女诚信品质难以养成。

(三)学校诚信教育缺失

在新时期,许多高校开展的诚信教育还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没有与时俱进采取相应的传播方式。主要表现在诚信教育中重灌输、轻实践;重提升、轻生活基础;重量化、轻定性分析。有的高校过于强调社会本位,忽视人的德育,导致德育泛化空化,以考分取人。

三、基于微博的大学生诚信教育

微博作为时代的产物,其社会作用是巨大的。诚信教育也可归结为传播教育。因此,如何利用微博这一平台有效地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容忽视[5-6]。

(一)重视微博的重要作用,利用微博进行诚信教育

微博在现代社会的广泛应用,给大学生诚信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因此,要利用微博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教育者必须把固有的单向灌输式的教育理念摒弃,转而接受双向互动的教育理念。具有“交互式”特点的微博使大学生诚信教育从传播的被动式转变为互动式,师生都可以在微博上无拘束而平等地表达自己的见解。通过相互交流,大学生加深了对诚信的理解。

高校的教育者要高度重视微博的影响力,要有计划地培育大学诚信教育的微博体系,挖掘其育人功能,合理指引大学生健康成长。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在网络管理中心的配合下,制定合理有效的微博运行方案;同时可以通过培训使大学生诚信教育者了解微博的功能与特性,以及相应的操作流程与控制事项,从而能把微博很好地运用到大学生诚信教育之中[7]。

(二)充分发挥微博“意见领袖”作用,扩大诚信教育的传播影响

在大学诚信教育的传播过程中,传播效果的显著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传播者的社会的地位、知识能力等个人因素。克拉帕、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等人相关研究表明,在影响传播效果的各因素中,传播者的个人影响力最显著,特别是“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受公众信赖、尊重、熟知的人。从某种程度讲,“意见领袖”的影响力甚至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影响力更强。

高校可以建立知名专家个人微博,发挥“意见领袖”的影响作用,还可以建立一批社会影响大、公众形象好的校友微博,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1] 刘欣,孙文长,邓国英,等.诚信危机之我见——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8):50-51.

[2] 张爱华.论新时期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9):165 -167.

[3] 罗云苹.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及校园诚信建设探讨—关于昆明学生诚信状况的调查[J].昆明大学学报,2008,19(4):84 -87.

[4] 杨素华,闫向东,王惠.当前大学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11(9):134-135.

[5] 张文,侯锡彪.微博时代:公民诚信教育问题及对策[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2):107 -109.

[6] 闫冰.微博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交互作用[J].中州体育,2011(6):30-32.

[7] 周月.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偏误与教育策略[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2(7).

(责任编辑 周江川)

猜你喜欢
诚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中国盐业(2018年20期)2019-01-14 01:18:44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少先队活动(2018年5期)2018-12-01 05:24:37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诚信去哪了
要做诚信好少年
新大学生之歌
北方音乐(2017年7期)2017-05-16 00:32:46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