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燕
党的十八大,对于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出了详细部署和具体指导,是在总结党的十七大以来政治体制改革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的更加深化的认识,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也蕴含着许多重大的研究课题。
人民民主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我国的人民民主,在制度规定上通过我国人民广泛参与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来体现,该制度规定了人民主体具有修改宪法和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修改国家的基本法律的权力,选举、决定、罢免国家机构组成人员的权力,决定国家的重大事项的权力,监督国家机关权力。很显然,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作为权力主体的制度,它在制度层面上包含着全中国具有公民资格的人群。在本质上坚持了人民主体的地位,符合人民民主的根本要求和特点。
把人民的政治权力落实到现实生活和具体的社会管理中,就体现为每一个公民所具有的政治权利,党的十七大报告把这些权利具体阐述为: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否保障人民具有这些权利,用什么方式和途径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是我国未来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衡量标准。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提出了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目标即:“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1-2]
在这一阐述当中,深深包含着扩大人民民主的制度完善要求,形式创新要求和法治依赖要求,是制度民主、形式民主、法治民主的三大具体目标。
制度民主是要通过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机制来达到的。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赋予的人民民主权利,从制度层面落实到体制设计和机制运行的层面,再落实到具体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当中。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已经在制度完善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改革措施,包括: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基层民主;人大代表联络制度等等。但是,如何挖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在资源,这正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党的十八大强调通过丰富的民主形式来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有的民主形式主要是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两种民主形式目前都显示出人民政治参与途径的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效应,尤其是体制外部的群体,仅有极少部分能够参与到这样的民主形式当中。因此,丰富民主的形式,即把民主权利,通过社会管理的各种方式落实到普通大众手中,激发人民的民主意识和政治热情,实现全民参与,共同促进改革,体现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这是十八大政治发展和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3]。
法治民主也是党的十八大政治发展和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以法治保障民主,其内在要义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法治建设来克服党的领导体制和方式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越位和失职现象,确立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领导体制,最大程度上消除现有领导体制中出现的干扰人民民主权利的现象,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1],使法治通过对领导体制的约束来扩张民主政治的空间;二是通过法治民主来促进社会民主,培养公民的法制意识、观念和行为,这是在我国实行民主政治最为根本的前提和基础目标[4]。
党的十八大,对于我国的政治发展和体制改革问题,把扩大人民民主从抽象的总体目标,落实为具体的方向和纲领性指导意见,是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一个积极的举措,正确理解制度民主、形式民主、法治民主这三大改革的目标,在理论和实践中都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在本质上回答的就是坚持什么样的政治方向,什么样的政治立场,什么样的政治领导,什么样的政治文明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第一,坚持党对政治发展和体制改革的领导作用地位;第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的基本方略;第三,坚持我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区域民族自治制度,基层民主制度。以上三大基本原则,党的领导摆在首位。
对于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目前在思想领域和实践主张中,都具有非常大的争议。近年来,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出现。有人主张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实行两党制、多党制,有人主张走社会民主主义的第三条道路,国内也有人主张重返毛泽东时代的无产阶级的专政道路,消灭一切特权,实现绝对的公平。所有这些声音,都体现出我们在政治发展的关键时期,人们思想上的迷茫与担忧。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有全面充分的认识,我们既不能全盘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更不能重返毛泽东时代的无产阶级专政制度。既要有的放矢,吸收和借鉴一切人类发展中先进的政治文明成果,更要注重如何运用政治文明的成果才能更加适应本国的历史、文化发展的具体国情。既要坚持公平正义的政治制度的内核,更要防止为了达到目标而采用违背公平正义原则的手段和方式[4]。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就应该在吸收与扬弃的基础上,伴随着社会实践发展进程和要求,一步一步地积极稳妥地探索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发展道路。
党领导的三十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昭示一条真理:党的领导地位不能动摇。“我们能去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1]
在我国政治发展道路上,党的领导依然是我们不可离开的重要依靠。尽管执政党在目前存在着很多需要去正视去完善的问题,我党执政经验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总结,是我们探索道路问题上的宝贵资源。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坚持我们在政治发展道路上选择稳定性和延续性。坚持党的领导才能避免出现政治局面的跌宕,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在共同的改革愿望下去充分挖掘现有政治制度的发展空间,以党作为最广大人民的代表,以党的政治智慧和勇气,以党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纠错的内在动力和机制,在现有制度体系的框架内实现循序渐进的政治体制改革。因为,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治体制改革,稳定与秩序,是全国人民最为根本的要求。
目标和原则是支持和保障人民代表大会确实行使国家权力。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从三个方面去进行改革和完善:一是要从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方面去落实,保障其立法、任免、决定、监督的职权落实。二是从组织机构上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功能。三是从机制上健全人民代表大会的运行机制。这一制度完善的关键环节有三个方面,分别是立法职能发挥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制约;组织功能发挥中的代表比例和代表成分性质制约;机制运行中人大代表发挥作用程度的制约。
政治协商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实现政治协商的广泛、多层和制度化建设。其广泛性要求要尽可能多地吸纳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其制度化建设是把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三大职能制度化、规范化、正常化。这一改革的关键是如何落实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从领导体制的程序上落实民主党派对政治活动的参与,从内涵和范围上拓展不同的协商形式和内容。
这一领域的政治体制改革,强调有限的政府管理和民众的自我自理相结合,“以自我自理为主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1]而这一领域的改革,关键在于基层党组织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帮助群众形成自我自理的机制。
以法治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发展民主政治,是制度保障的重要内容。而从现有法制建设状况出发,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立法过程体现民主法治。这两点全面指向立法部门应该认真研究社会公平正义领域和保障公民权利的相关立法,其主要内容是拓展公民有序参与立法,了解立法过程,从而能够对立法过程发挥影响作用,产生符合人民利益的结果。
第二,执法过程体现民主法治。通过执法过程的公正文明,防止执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越位和缺位现象,保障法律执政的效果,体现公民的政治权利。
第三,司法过程体现民主政治。确立司法独立,保障司法过程不受行政权力的干扰,是维护民主政治制度最基本的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通过行政执法体系的调整,来达到权力回归人民,回归社会的结果。表现为:
第一,政企分开,政事分来、政资分开、政社分开这四大分开,本质上就是政府自我约束权力,为社会发展松绑的一个具体行动。
第二,简政放权是政府提高行政效率,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的表现,本质上也是体现了人民对政府行政的权益要求。
第三,形成层级和行政区划的改革,其意义在于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这是在四大分开基础上的更进一步的改革要求,其目的在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第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区别公益性事业单位和经营性事业单位的改革,其形式上是减少政府大包大揽,减轻政府对社会事业的负担,但在本质上,这是集中公共财政,集中财力办好全民性公益事业的途径,是更好地实现民生权利的一个必经的途径。
权利运行体系改革的重点是制度,一切围绕着制度改革来进行。“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1]
第一,用权力制约权力的运行,即决策、执行、监督三者之间的相互制约。
第二,用程序保障权力的运行,促使一切行政行为程序化,排除非常因素在权力运行过程中的干扰,逐步确立程序公平的制度体系。
第三,用公开保障监督。党务、政务、司法三大领域办事公开,就是“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制度、制约、公开是十八大报告中释放出来的建设我国民主政治的理念和信息,也是指导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
这是我国政治民主的重要形式和内容。其本质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国内重大的政治关系,包括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外关系。党的十八大就此问题,继续秉持原有的原则,突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并就其他具体工作做出了详细指导:
第一,在政党关系方面,坚持多党合作的制度和原则,支持民主党派发挥对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作用,积极参政议政民主监督。
第二,在民族关系方面,坚持民族团结、民族繁荣的原则,协调民族之间的关系。
第三,在宗教方面,努力促使宗教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四,阶层关系方面,鼓励新阶层投身社会主义经济活动。
第五,在海外关系方面,支持海外同胞关心祖国统一和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协调我国政治关系的总体原则和具体要求,折射出执政党对我国重大政治关系的理解、吸纳、支持、鼓励、照顾的根本理念,使我国民主政治更具有包容性的特点。
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我们发现,我国的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已经从纲领性指导进入了具体的措施要求层面,从理念到原则,从政策到措施从宏观大局到具体领域,不仅树立了很多新的观念理念、同时还具体到各项制度的具体完善,对改革现实,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高放.要切实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观[J].人民论坛,2012(33).
[3]王梅清.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重在平衡发展[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2).
[4]叶小文.民主的新路[J].人民论坛,20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