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育

2013-12-17 01:19张迅
现代教育探索 2013年12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语文课堂课程

张迅

大众文化是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包括通俗诗、通俗报刊、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形态。

进入21世纪,随着影视、报刊、电子、网络等大众媒介的迅猛发展,大众文化以其蓬勃的生命力逐渐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的主潮。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也正是在大众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可以说,大众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日益密切。

一、学生:我选择,我喜欢

大众文化以迅猛的速度变革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连宁静的书斋与课堂也都发生了喧哗与骚动。出生于80年代以后的青少年正是在大众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许多调查表明,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

(一)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表现出大众文化的特征。比如校园流行语大多是学生借用或改编流行歌曲、网络用语、广告等表达他们内心的体验和想法。

如关于各门课程的:语文——《之乎者也》;地理——《伤心太平洋》;数学——《没有你不行》;音乐——《卡拉永远OK》等等;关于高考的:高考——“让我欢喜让我忧”;高考填志愿——“我的心太乱”等等;关于学校生活的:上课——《梦开始的时候》;下课——《梦醒时分》;逃课——“他逃,我也逃”等等。

另外,很多学生在作文中也常常引用或模仿香港搞笑片等,凸显自己的另类与个性。比如北京某中学学生在《假如世界没有了绿》的作文中几乎都引用了《大话西游》的句式:“曾经有一片森林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如果上天给我再来一次的机会,我……”。

(二)学生的语文学习观念更加开放创新。突出表现在,学生对教材选文有了个性化的解读。比如对《项链》中玛蒂尔德的全新评价,对《愚公移山》中愚公精神的现代解构,对《羚羊木雕》中道德与伦理两难选择的深入探讨等等。尽管有偏激之处,但也能体现出学生不囿于传统,寻求创新的思维能力。

根据2002年北京地区中学生语文学习情况调查,学生建议语文教材采用“漫画式和卡通式”插图的人数比例达56%;学生最喜欢的语文活动排在首位的是影视欣赏,然后依次是语文游戏、参观游览、演讲辩论赛等。此外,学生对流行歌曲歌词进入语文教材也有比较高的支持率。

(三)学生把大众文化作为语文学习的第二课堂。学校语文课程主要传播的是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但早就有人发现“学生在书本上读的是李白和莎士比亚,课下却迷恋三毛和好莱坞”。

学生对大众文化的痴迷,“不是简单的爱好,不是纯粹的娱乐消遣,而是另一种不见于课程表但却更重要的课程。我们甚至有理由怀疑,尽管有考试制度作为支持,学生们从正式课程上学的东西,是否会比他们在这种业余‘课程上所学更多?(当然,从中到底学到什么知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这位学者所说的“业余课程”实际就是教育学中的“隐性课程”、“潜在课程”。那么,大众文化是否应该进入语文课堂?以什么样的形态或者方式进入?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探讨。

二、语文教师:左右为难

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语文教育界也越来越关注大众文化。许多“民间作品”开始入选语文教材和读本:2004年,由深圳市育才中学严凌君教师编写、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学生系列人文读本《青春读书课》,收录了大陆歌手崔健的《一无所有》、作家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作品;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Q版语文》读本,收录了《孔乙己》、《卖火柴的小女孩》等31篇中小学生耳熟能详的课文,其内容情节和叙述风格具有大众文化的特色,而且还出现了“MM”、“视频聊天”、“晕菜”等许多新新人类词汇。

此外,由人教社编写的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中,就节选了王度庐的《卧虎藏龙》和金庸的《天龙八部》两个章节被合为一个单元,取名为“神奇武侠”。这些现象语文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论争,语文教师在现实教学中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

(一)大众文化——没有你不行

有的学者认为,大众文化使学生获得新知的“话语权”,有利于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大众文化文本的通俗、活泼、生动的语言和精巧的构思对学生的创造力有很大的启发;优秀的大众文化文本雅俗共赏,寓教于乐,有深刻的审美内涵。

有的一线教师认为,大众文化是知识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它扩展了学生的能力范畴,并且具有寓教于乐的功能;大众文化还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有利于同伴互学氛围的营造,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多元化等等。

此外,大众文化也有助于推进语文教育的改革,督促语文教师的素养的提高。有的学者甚至强调语文教师应该虚心向学生学习。

(二)大众文化——你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

其他学者则认为,大众文化中存在着一些庸俗混乱、不合语法规范的语言,不利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大众文化往往以电影、电视、广告、网络等为主要传播媒介,学生过分依赖会造成创造性和想象性思维能力的降低。

此外,一些大众文化文本过分简化、歪曲现实生活,误导学生对现实的认识,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不利影响等等。有的一线教师认为,大众文化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其低俗的表现手段有害于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

三、语文教育:直面大众文化

冷静反思,我们看到大众文化对语文教育的确有一些负面影响。但是,当我们在这里讨论大众文化该不该进入语文课堂的时候,实际上隐含着这样一个事实:大众文化已经进入了校园,而且存在于语文课堂。

单单采取“堵截”、“漠视”都无济于事。从前面我们谈到大众文化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影响来看,当代语文教育应该正视这一现实:大众文化事实上已经成为学生语文课堂学习之外的另一种“隐性课程”的学习。

虽然“大众文化无处不在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但它也会使学生热爱生活,懂得日常生活每一瞬间的意义和价值,使生活充满阳光和欢乐。”作为一种丰富的隐性课程资源,我们完全可以在语文教育中开发利用。

(江苏如东)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语文课堂课程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