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国良,张军钱,任金萍
(甘肃省平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甘肃 平凉 744000)
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接触农药残留物和其他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1~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蔬菜农药残留日益受到政府、公众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蔬菜农药残留现状调查、农药残留认识、农药残留与农业标准化关系等[3~5],农药残留与人体膳食摄入风险评估已有报道[6~7],但此类研究涉及的时间短,蔬菜农药种类较少,显得相对薄弱。为消除蔬菜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危害的疑虑,弥补缺陷,进行风险管理,确保人体健康,我们选用平凉市2007—2011年的检测数据资料,采用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及安全指数法,对平凉市不同种类蔬菜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风险评估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采用NY/T 5344-2006《无公害农产品抽样规范》,在平凉市抽取了12个种类蔬菜的1083个样品,按照NY/T 761-2004、NY/T 761-2008《蔬菜水果中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残留的测定》方法,检测蔬菜中敌敌畏、甲拌磷、毒死蜱等22种农药残留。检测仪器为SP-3420型气相色谱仪和Agilent6890N型气相色谱仪。
依据GB18406.1-2001、GB32/T343-1999、GB32/T343-1993、GB2763-2005《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及NY1500-2008《蔬菜、水果中甲胺磷等20种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作为判定和评价农药残留的限量标准。
在对CAC、JMPR(FAO.WHO农药残留联合会议)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者提出了结合残留监控和膳食暴露评估,以IFSc(食品安全指数)计算食品中各种化学污染物对消费者的健康危害程度,用IFS来表示食品安全状况的方法[8]。
式中,C为所研究的某种农药
EDIC为农药C的实际摄入量估算值,等于∑(Ri,Fi,Ei,Pi)[i为不同的蔬菜种类,Ri为蔬菜i中农药C的残留水平,mg/kg;Fi为蔬菜i的估计摄入量g/(人·d),中国居民膳食宝塔推荐的消费量最大值500 g/(人·d)(中国营养学会,2011);Ei为蔬菜i的可食用部分因子,检测部分全部可食;Pi为蔬菜i的加工处理因子,研究假定加工前后农药残留量未变]。
SIC为农药C的安全摄入量,采用可接受日摄入量(ADI),敌敌畏、对硫磷、毒死蜱、马拉硫磷、久效磷、甲拌磷、甲基对硫磷、乐果、氧化乐果、乙酰甲胺磷、甲胺磷、氟氯氰菊酯、甲氰菊酯、杀螟硫磷、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百菌清、三唑酮、水胺硫磷、亚胺硫磷、溴氰菊酯、氯氟氰菊酯的ADI值分别为0.004 0、0.004 0、0.010 0、0.300 0、 0.000 6、 0.000 7、 0.003 0、 0.002 0、0.002 0、 0.030 0、 0.004 0、 0.040 0、 0.030 0、0.005 0、 0.020 0、 0.020 0、 0.030 0、 0.030 0、0.003 0、 0.010 0、 0.010 0、 0.020 0mg/kg[9]。
bW为人的平均体重,按中国居民平均体重63 kg计。f为农药安全摄入量的校正因子,如果安全摄入量采用ADI,则f取1,根据IFS值可以得出食用蔬菜摄入的农药残留是否对健康构成风险以及风险程度。
IFS<<1,食用蔬菜摄入的农药残留对健康没有风险;
IFS≤1,食用蔬菜摄入的农药残留对健康构成的风险是可以接受的;
IFS>1,食用蔬菜摄入的农药残留对健康构成的风险超过了可接受的限度。
从表1可以看出,在0.1%~5.0%的检出范围内,农药残留检出率以氧化乐果最小,氯氟氰菊酯最大,氧化乐果等8种农药残留平均检出率为1.4%;在5.0%~10.0%检出范围内,残留检出率以杀螟硫磷最小,三唑酮最大,杀螟硫磷等3种农药残留平均检出率为8.0%;在10.0%~20.0%检出范围内,农药残留检出率以乙酰甲胺磷最小,敌敌畏最大,乙酰甲胺磷等3种农药残留平均检出率为11.7%;在20.0%~30.0%检出范围内,只有甲氰菊酯残留,其检出率为27.0%;在30.0%以上检出范围内,溴氰菊酯、百菌清的平均检出率为31.3%。
表1 抽检蔬菜中农药残留检出率①
对抽检的1 083个样品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平凉市各类蔬菜农药残留样品的超标率达2.5%。从表2可知,平凉市不同种类蔬菜中未超标的农药残留有马拉硫磷、久效磷、甲基对硫磷等16个,在0~1.0%超标范围内,有氧化乐果、毒死蜱等2个种类,平均超标率为0.4%,在1.0%~1.5%超标范围内,有氯氟氰菊酯、杀螟硫磷、敌敌畏、乙酰甲胺磷等4个种类,平均超标率为1.3%。
表2 抽检蔬菜中农药残留超标率①
从表3可以看出,平凉市各种蔬菜农药残留的IFS值均小于1,不同种类蔬菜农药残留安全指数范围分别为黄瓜0~0.025,平均0.004;西葫芦0~0.009,平均0.002;番茄0~0.019,平均0.003;青椒0~0.190,平均0.014;长辣椒0~0.543,平均0.041;芹菜0~0.044,平均0.006;结球甘蓝0~0.238,平均0.025;花椰菜0~0.175,平均0.019;豇豆0~0.024,平均0.002;菜豆0~0.012,平均0.003;普通白菜0~0.682,平均0.107;大白菜0~0.012,平均0.007。可见食用以上种类蔬菜摄入的农药残留量对消费者健康构成的风险总体上是可以接受。
从表3可以看出,平凉市不同种类蔬菜农药残留安全指数分别为瓜菜类0.003,果菜类0.019,茎类0.006,甘蓝类0.022,豆类0.003,叶菜类0.057,农药残留的IFS值均小于1,安全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叶菜类、甘蓝类、果菜类、瓜菜类、茎类、豆类,说明食用这6类蔬菜摄入的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构成的风险总体上可以接受。
表3 抽检蔬菜中农药残留的安全指数
从表4可以看出,一年内4个季度的IFS都小于1,说明不同季节使用农药对蔬菜质量的安全影响不大,但仍有差异。不同季节蔬菜农药残留安全指数范围分别为第一季度0~0.084,平均0.010;第二季度0~0.023,平均0.004;第三季度0~0.129,平均0.017;第四季度0~0.062,平均0.014。IFS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其中第三季度是平凉市蔬菜上市比较集中的季节,且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施用农药也较为频繁,再加上天气开始转凉,农药降解速度缓慢;第四季度蔬菜普遍采用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种植模式,导致病虫害发生加重,在目前病虫害防治仍以喷施农药防治为主的生产条件下,许多生产者不按农药施用标准施用,导致三、四季度蔬菜农药残留安全指数增大。
表4 不同季节抽检蔬菜农药残留安全指数
以蔬菜安全指数(IFSC)值为1,计算出某种农药的残留临界值,再利用蔬菜检测的样本数及超过临界值个数,得到蔬菜中某种农药的风险概率。
从表5可以看出,在检测的12种蔬菜、22种农药残留中,黄瓜中氧化乐果发生风险的概率为0.018 2;结球甘蓝中敌敌畏、乐果、乙酰甲胺磷发生风险的概率分别为0.061 2、0.030 3、0.038 5;花椰菜中敌敌畏发生风险的概率为0.055 6;普通白菜中敌敌畏、乐果发生风险的概率均为0.125 0;长辣椒中杀螟硫磷发生风险的概率为0.071 4;其余7种蔬菜检测的17种农药残留无膳食摄入风险或风险很小。
表5 抽检蔬菜农药残留发生风险的概率①
1) 2007—2011年平凉市蔬菜质量安全总体良好,但各类蔬菜农药残留样品的超标率达2.5%。百菌清、溴氰菊酯、甲氰菊酯、敌敌畏、乐果等非禁用农药是影响平凉市蔬菜种类安全的主要因素。6类蔬菜的安全指数值在0.003~0.057,12个不同种类蔬菜的安全指数值在0.002~0.107。4个季度的蔬菜平均安全指数值在0.004~0.017之间,22种农药发生风险的概率在0~0.125。可见,平凉市食用蔬菜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构成风险总体上是可以接受的。2)安全指数风险评价方法总体上能反映在特定区域内的人群食用蔬菜的安全状态,但目前尚不能精确地适用于特定人,只有同步跟踪消费者蔬菜消费情况并进行污染物测定,才能评价某个人膳食蔬菜有无健康的风险[8~10]。
[1] 刘淑艳,殷洪博,陈新秋,等.31种农药在沈阳市售蔬菜中残留量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7,54(22):4295-4297.
[2] 施海萍,王 驰,李大文,等.稻谷中几种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J].粮油食品科技,2007(4):54-55.
[3] 马晓燕,王春民,张秋萍,等.2009年苏州市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状况监测及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2010,9(20):2260-2261.
[4] 侯 博,高申荣,吴林海,等.分散农户对农药残留认知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2):185-187.
[5] 李红斌,陈建瑛.正确认识蔬菜生产与农业“三大件”(农药、化肥、激素)之间的关系[J].上海蔬菜,2012(4):14-16.
[6] 王冬群,陆 宏,胡仕孟,等.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质量安全情况调查及风险评估[J].中国蔬菜,2009(14):57-61.
[7] 柴 勇,刘保国,陈朝轩,等.重庆市蔬菜农药残留动态变化及质量安全风险评估[J].中国蔬菜,2007(6):9-12.
[8] 金征宇,胥传来,谢正军.食品安全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75-82;96-106.
[9] 宋稳成.JMPR评估农药ADI和ARFD清单[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9,30(8):12-17.
[10] 吕青松,蒋煜峰,杨 帆,等.重金属污染淋洗技术研究进展[J].甘肃农业科技,2010(3):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