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有国
(1.西南大学 心理学部,重庆 北碚 400715;2.西南大学 心理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重庆 北碚 400715)
学习是大学生的重要责任,学习的投入程度决定了学习的效果.学习投入(Study Engagement)是一种与学习、科研和就业相关的、持久、积极、完满的情感和认知的心理状态,包括活力、奉献和专注三个维度.[1]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其学习投入程度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专业认同是影响学习投入的重要因素.专业认同(Specialty identity)指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接受与认可,并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学习与探究.[2-3]专业认同对学业成绩呈正向的预测作用,与学业倦怠呈显著的负相关.[4-7]但是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而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例如,家长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并不是依据对专业的正确认识和个人兴趣,而是更多地考虑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导致入学后专业认同低下,学习投入程度不足.但是简单地调换专业对学生的发展存在巨大的风险.首先,学生调换入新专业后,错过了学习部分基础课程的时间,可能会有学习上的困难;其次,部分学生可能对新专业的认识不充分,在调换专业之后,发觉该专业也并非自己的兴趣所在,导致学习投入不足.因此以调换专业为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可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危害.
有研究发现未来取向对学业成绩具有积极的预测作用,[8]能够预测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9]未来取向(Future Orientation)是时间洞察力(Time Perspective)的一部分,指个体对未来时间的认知偏好、情绪体验和意志行动倾向,它体现了人类思维和行为指向未来这一重要特征.[10]未来取向是对未来的思考和计划,未来取向得分高的人善于未雨绸缪,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容易获得成功.[11]培养学生的未来取向,可能是提高专业认同较低学生学习投入程度的有效途径.
未来取向、专业认同与学习投入的关系还应该进一步探讨.首先,未来取向水平较高的学生,可能专业认同程度也较高,因此未来取向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应该排除专业认同的影响.其次,应该探明专业认同和未来取向对学习投入的相对重要性.如果未来取向对学习投入的影响大于专业认同,则说明培养学生的未来取向,是提高专业认同较低学生学习投入程度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在排除人口学变量和专业认同之后,考察未来取向对学习投入是否具有预测作用,并探讨未来取向和专业认同对学习投入的相对重要性,以期能够为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提供方法.
大学一至四年级本科生439人,其中男生130名,女生309名,免费师范生220名,非师范生219名,平均年龄20.91±1.597岁.
1.2.1 未来取向
选用刘霞、黄希庭等编制的《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10]该问卷包括了三个维度六个因素:未来认知(广度、密度)、未来情感(乐观性、思虑性)和未来意志行动(计划性、执行性),一共41个项目.采用5点等级计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69,三个维度的 Cronbach's α 系数在 0.789~0.838之间;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920,三个维度的重测信度在0.892~0.954之间.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α系数为 0.841.
1.2.2 专业认同
选用秦攀博等编制的《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12]该问卷包括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和适切性4个维度,一共23个项目.采用5点等级计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总问卷的 α系数为0.916,各个维度的 α系数在0.760~0.894之间.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α系数为 0.943.
1.2.3 学习投入
采用Schaufeli等编制的《学习投入量表》.[1]该问卷包括活力、奉献和专注三个维度,一共17个项目.采用7点等级计分,1代表“从来没有”,7代表“总是/每天”.中文版由方来坛等(2008)进行修订,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51,三个维度的α系数在 0.858~ 0.913 之间.[13]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939.
在表达知情同意后,对愿意参加本研究的被试采用团体施测.数据由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
首先计算未来取向、专业认同和学习投入的各个维度平均分,然后以性别为自变量,各个维度平均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1所示,对于未来取向,女生在未来认知上的平均分显著大于男生(P<0.01);对于专业认同,女生在认知性上的平均分显著大于男生(P<0.01).
表1 男、女生在未来取向、专业认同和学习投入的各个维度的得分和差异检验
以学生类型(免费师范生、非师范生)为自变量,各个维度平均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2所示,对于学习投入,非师范生在奉献上的平均分显著大于免费师范生(P<0.05).
表2 免费师范生和非师范生在未来取向、专业认同和学习投入的各个维度得分(M±SD)和差异检验
在排除人口学变量和专业认同后,考察未来取向是否对学习投入有预测作用.第一步将年龄、性别和学生类型(免费师范生、非师范生)引入回归方程,发现该回归方程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F(3,435)=1.270,P >0.05],决 定 系 数 R2=0.009;第二步继续将专业认同的四个维度(包括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和适切性)引入回归方程,该回归方程达到显著性水平[F(7,431)=20.953,P <0.001],决定系数 R2=0.254,增加的决定系数△R2=0.245;第三步继续将未来取向的三个维度(包括未来认知、未来情感和未来意志行为)引入回归方程,该方程达到显著性水平[F(10,428)=24.713,P <0.001],决定系数R2=0.366,增加的决定系数△R2=0.112.
表3 未来取向对学习投入的层次回归分析
层次回归分析表明未来取向和专业认同对学习投入均具有预测作用,其影响的相对大小可以用“优势分析”来研究.[14-15]进行未来取向和专业认同对学习投入的优势分析,自变量X1为专业认同的四个维度(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和适切性),X2为未来取向的三个维度(未来认知、未来情感和未来意志行为),因变量为学习投入总分.结果如表4所示,对于未来取向和专业认同预测学习投入的回归方程来说,在已解释的方差中,专业认同贡献了 42.84%,未来取向贡献了57.16%.
表4 未来取向、专业认同对学习投入的相对贡献
未来取向的未来认知指个体对未来的认识和关注,本研究发现女生在未来认知维度的得分显著大于男生.Greene和DeBacker发现女生比男生对未来存在更多的目标.[16]也有研究表明男生和女生对未来关注的领域不同.Nurmi等发现性别的差别在未来取向中很明显,女孩更关注未来的家庭,而男孩更关注未来的工作.[17]但于凤杰等发现女生比男生对未来教育的投入更多,而男生在婚姻/家庭上的探索和投入高于女生.[18]这些结果上的差异可能源于跨文化、教育水平或者调查工具的不同,该问题有待未来研究澄清.
专业认同的认知性是对专业基本情况的了解程度,本研究发现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与本研究的结果一致,王顶明等发现女研究生的认知认同水平高于男研究生,[2]官春兰等发现女生的专业认同得分显著高于男生,[19]段陆生等发现女生在专业承诺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女生在专业的认知性水平上高于男生,可能是由于男女的社会角色不同造成的.[5]现代社会强调男女平等,女生需要与男生竞争,但是部分单位在招聘时却偏重男生,为了取得竞争优势,女生需要对本专业的情况更为了解.
学习投入的奉献是指个体具有强烈的意义感、自豪感,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发现并勇于接受学习中的挑战.本研究发现非师范生在学习投入的奉献得分高于免费师范生,这是由于就业的难度决定的.非师范生毕业后的工作还不确定,要想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必须努力学习,战胜学习中的挑战;而免费师范生的工作基本确定了,所以学习的奉献程度较低.
本研究发现在排除了人口学变量之后,专业认同的情感性、行为性和适切性对学习投入水平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4-7]这提示高中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一定要对专业进行了解,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会在大学的学习中提高学习投入水平.
在排除了人口学变量和专业认同后,本研究发现未来取向的未来认知和未来意志行为仍然对学习投入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未来认知涉及对未来的认识和关注,未来认知水平高的个体思考未来的次数更加频繁,能够思考更远的未来,更能意识到只有通过现在的努力学习,才能实现美好的未来,因此未来认知对学习投入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未来意志行为涉及个体为了实现未来目标而做出的意志努力.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为实现理想做准备,只有学习优秀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学习本身就是未来意志行为的一部分.因此未来意志行为对学习投入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另外,本研究通过优势分析法,进一步考察了未来取向和专业认同对学习投入的贡献率,发现在已解释的方差中,专业认同贡献了42.84%,未来取向贡献了57.16%,说明未来取向和专业认同对学习投入的贡献均较大,但未来取向的贡献大于专业认同.这提示提高学生的未来取向水平比简单的调换专业更能提高学习投入水平.
通过以上的讨论可知,对学生进行未来取向的培养是提高其学习投入水平的有效途径.可以从立志和培养健全人格两个方面提高学生的未来取向水平.[20]
3.3.1 建立崇高的志向
志向是必须经过一定的努力奋斗才可能实现的比较远大的目标、愿望和理想.古人云“志当存高远”,指人应当怀抱高远的志向与目标.能否确定个人未来目标并按计划有效地加以实现,是一个人时间洞察力(未来取向)的一种表现.[21]未来目标可以激励个体的行为,逐步向远景目标靠近.目标不仅架起了现在与未来的桥梁,也影响个体的认知与行为,而且不同目标具有不同的动力作用.[22]建立崇高的志向,可以提高学生的未来取向水平,促进自觉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进而培养学生在各方面的修养和能力,使大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激发他们从事科学探索的兴趣,最终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责任感、有行动能力、知难而进、勇攀高峰、积极为祖国和人民作贡献的栋梁.[20]
3.3.2 培养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具有以下的特点:对世界抱开放态度,乐于学习和工作,不断吸取新经验;以正面的眼光看待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自己,能自知、自尊、自我悦纳;以正面的态度看待现在和未来,追求现实而高尚的生活目标;以正面的态度对待顺境和逆境,能调控情绪,心境良好.总之,健全人格的人能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和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顺境和逆境,是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23]可见,健全人格者能够正确地看待未来,建立现实而高尚的目标,具有非常高的未来取向水平.实证研究也表明主观幸福与时间洞察力和时间管理倾向存在着密切的关系.[24-25]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必要条件,自立、自信、自尊、自强是健全人格的基础.[23]健全人格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性格修养起步不宜要求过高,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要从改变行为习惯开始,然后到改变不良性格;从理性地控制情绪开始逐渐到优化性格.[20]
[1]Schaufeli W B,Martinez I M,Pinto A M,et al.Burnout and Engagement in University Students-A Cross-national Study[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002(5):464-481.
[2]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8-22.
[3]王顶明.对专业认同有关概念的理论述评[J].学园,2008(2):32-38.
[4]连 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5):632-636.
[5]段陆生,李永鑫.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与学习投入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4):407-409.
[6]张 弘,曹大友.大学生专业认同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主动学习的中介作用[J].网络财富,2010(7):3-4.
[7]周丽云,姜 芬.专业认同与学业自我效能对护生学习倦怠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0(5):69-71.
[8]Bowles T.The Relationship of Time Orientation with Perceived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Preparation for Assessment in Adolescents[J].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8(5):551-565.
[9]Horstmanshof L,Zimitat C.Future Time Orientation Predicts Academic Engagement Among First-year University Student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7(77):703-718.
[10]刘 霞,黄希庭,毕翠华.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的编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7-12.
[11]刘 霞,黄希庭,普 彬,等.未来取向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进展,2010(3):385-393.
[12]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6-17.
[13]方来坛,时 勘,张风华.中文版学习投入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6):618–620.
[14]李超平,时 勘.优势分析在组织行为学研究中的应用——组织公平与工作倦怠关系的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6):44-48.
[15]Budescu D V.Dominance analysis:A New Approach to the Problem of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redictors in Multiple Regression[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3(3):542-551.
[16]Greene B A,DeBacker T K.Gender and Orientations Toward the Future:Links to Motivation[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4(2):91-120.
[17]Nurmi J E,Poole M E,Kalakoski V.Age-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 Future-Oriented Goals,Concerns,and Related Temporal Extension in Different Sociocultural Contexts[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1994(4):471-487.
[18]于凤杰,徐夫真,王姝琼,等.城乡普高生与中职生对未来的规划和态度[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161-168.
[19]官春兰,王 雁,张丽敏.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以两所部属全国重点师范大学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11(4):22–29.
[20]黄希庭.谈科研、学习与修养——与研究生的随谈录[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1-25.
[21]黄希庭.论时间洞察力[J].心理科学,2004(1):5-7.
[22]陈永进,黄希庭.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目标作用[J].心理科学,2005(5):1096–1099.
[23]黄希庭,郑 涌,李宏翰.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0-94.
[24]徐海燕,徐学俊,李启明.大学生家族主义及其与未来时间洞察力、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2):39-42.
[25]付爱兵.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8):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