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洁何曾洁 云空未必空——再谈妙玉人物形象

2013-12-12 22:47:36张莎莎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2期
关键词:妙玉品茶曹雪芹

张莎莎

《红楼梦》中的妙玉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她与大观园非亲非故且出场不多,然而曹雪芹却把她排列在了金陵十二钗中的第六位。由此可见她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性。作为一个珍爱生命、虽入空门但对尘世生活却有着强烈的留念与追求的叛逆者而言,太多的无奈让她在洁与不洁中游荡,在空与不空中挣扎。有人说她是大观园中的一朵孤立寒塘的白莲,也有人说她是心系红尘的幽尼,还有人说她是自恋者、精神分裂者,是禁欲后又深陷泥潭的牺牲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客观评价妙玉这个人物呢,又如何去进一步解读妙玉的不同情感与复杂形象呢?文章将从不同角度做进一步的剖析。

一、身世无奈的可怜人

妙玉的父亲曾十分显贵,因只有妙玉这一独女,所以对妙玉极为疼爱。可是不幸的是,妙玉自幼多病,常有濒临夭折之境的忧虑。为了保住爱女性命,无奈之中,家人只好忍痛随了当时迷信习俗,让她暂入空门,带发修行,以企求佛祖的保佑。可见,这原只是一个救急之法,并非出自妙玉本意。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父母相继去世,近亲不再,生活的靠山烟消云散之后,一个暂离世俗的弱女子不得不进入冷寂的庙堂,在一种令人绝望的悲剧性背景之下,弄假成真地决定了妙玉为尼的身份。然而,生活的磨难并没有到头,不久,妙玉最后仅存的一点依靠——老尼姑也得病死了。于是,一个十八岁的少女,四处无援,形影相吊,真可谓苦海无边,回头无路啊!在这样的状况下,妙玉只好接受贾府之聘,充当大观园中小庙的主持人,以企图在绝境中获得一丁点干净的存身之地。由此可见,妙玉的出家不是出于看破红尘,也不是出于对宗教的信仰、她滞留佛门不是要摆脱人世间的苦恼,求得“一念不生,万缘俱寂”,更不是宝玉的“参禅”、惜春的“慕佛”,而是出于一种被形势所迫、被环境所逼、一种无路可走的选择。

二、身在佛门心寄红尘的幽尼

妙玉是一个介于幽尼和闺女之间的尴尬人物,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封建宗教虚伪本质的批判和揭露。同时我们也体味到了妙玉介于“槛内”和“槛外”尴尬之人的痛苦与无奈。众所周知,出家为尼,本应到一个清净幽雅之处,远离尘世的喧嚣,潜心修佛才是,而妙玉却阴差阳错地来到了贾府这富贵风流之地,与红男绿女相伴。再加之妙玉出家本不出于自愿,所以虽然她过着晨钟暮鼓、木鱼经卷的生活,却始终对尘世生活有着强烈的渴望与追求。她渴望正常人的生活而非苦行僧的生活,虽然她孤傲、矫情,但作为妙玉本身来说她也渴望朋友,渴望爱情的。这位“气质美若兰,才华馥若仙”的女子,是不会甘心如此好的容颜在青灯古殿中老去的,她也希望别人欣赏她、爱慕她,而宝玉正是让其情窦初开的男子。于是,她把自己的一缕情丝,束缚于若明若暗、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似梦似幻之中。在第五十回中,宝玉等人一起做诗,宝玉输了,李纨提议罚她去栊翠庵向妙玉讨一枝梅花。宝玉独自一人去了,而且很快就取了回来。在这一段里,作者虽然隐去了宝玉和妙玉的具体的接触而只是写了行为结果,但这种破天荒行为,已足以表明宝玉在妙玉心中的地位。这次赠红梅是妙玉“潜意识”中对宝玉情感的又一次显现,她赠红梅时之所以要各送林、薛二人一枝,这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情感,安抚超自我,修改原我,是自我调整原我与超我之间关系的体现,既想向宝玉展现自己的情感,使原我得到实现和满足,又将自己的“潜意识”隐藏起来,从这让人隐隐感觉到她内心潜藏和压抑着的那股炽热的情感和对未来生活的强烈期盼。她虽然过着晨钟暮鼓、木鱼经卷的生活,但她却不甘心如此好的容颜在青灯古殿中老去的。

三、身染名士风度的仙子

妙玉在我看来应该说是人间的仙子,这主要体现在他超凡脱俗的气质上。正因为她出身仕宦之家以及接受过佛家的熏陶,使得她秉承了一种洁雅之气。而这种洁雅之气又和名士风度结合在了一起。这种名士风度不是通过正面写出来的,而是通过玉、梅、茶的寓意以及和宝玉、黛玉的交往而侧面展开的。这里以茶的意向为例。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具有渊远茶文化的国家,士大夫阶层讲求茶道,“饮茶”成为风雅之士聚集的原动力,藉茶吟咏,评茶论器,逐渐成为风气。在《红楼梦》中品茶栊翠庵一节,曹雪芹以三个古玩奇珍以显妙玉脱俗的文化品位、艺术修养及生活情趣。从文中可以看出,妙玉认为茶是要“品”的,不是喝的,即便泡茶的水都要用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水,而且妙玉喝茶也很讲求气氛、环境和人。在妙玉看来,贾母、刘姥姥是不懂得品茶之人。品茶的关键在于“品”字上。品茶香,品茶道,品人品。曹雪芹把这么重要的茶事放在妙玉身上,是有一定深意的,因为自古以来,“禅茶一味”,品茶是参禅的前奏,参禅是品茶的目的,二者水乳交融。妙玉认为,古人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这也许是妙玉在品茶中所参到的吧。从妙玉对这两句话的赞赏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一种旷达不羁的味道。也可以看出妙玉追求的人格平等与独立,追求精神境界的绝对自由。

四、好高过洁、世难容的苦命人

关于妙玉的结局,今程高本第一百一十二回“活冤孽妙姑遭大劫”,被强人掳去,惨遭奸污,不从而杀。而靖藏本在“栊翠品茶”中不收刘姥姥用过的成窑杯处则有如下批语:妙玉偏僻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劝惩,红颜固不能屈从枯骨,岂不哀哉!(靖本有些批语,错乱得简直让人无法卒读。周汝昌先生校读为:他日瓜州渡口,各示劝惩,戏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岂不哀哉!)①无论遭强人所污,还是红颜屈从枯骨,妙玉的遭遇都让人心痛。尽管她一心要保持自己的操行和高洁,可社会现实并不允许她“洁”,“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让人不禁感叹这为世难容的苦命人。

总的来说,在众多评价当中,人们把妙玉经常看成一个心高气傲、孤僻成性、不合时宜之人。我认为这样的评价未免过于偏颇。从妙玉的一生来看,这个人更多的是一个可怜人,一个渴望得到世间温暖的人。她怪吗?不怪,确切地说,她只是在走一条自己独特的人生轨迹罢了。人们对她有太多的误解,甚至错把作者饱含悲悯之情的“云空未必空”一语当成了对妙玉的“讥讽”之词。这显然是不客观的。我们应该看到,妙玉身处这样一个腐朽、混浊的社会,表现出来的不是麻木、沉沦与逃避,而是深刻地认识和坚决地反抗,勇敢地面对这种无望的抗争所注定的悲剧结局。别人皆圆她独缺,别人皆满她独亏,别人皆醉她独醒,别人皆喜她独悲。在她生活的环境里,她是一个不屈的人,一个一直在与命运抗争的人。而这,或许就是《红楼梦》中曹雪芹先生把她列于金陵十二钗中第六位的真正原因吧。

注释

①据毛国瑶所录,错乱殊甚.今据朱一玄先生《红楼梦脂评校录》而参校,齐鲁书社,1986:459.

[1]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妙玉品茶曹雪芹
春来黔地品茶香
乡村地理(2023年1期)2023-05-31 10:21:04
妙玉那场茶事
茶道(2020年3期)2020-08-06 14:30:24
冬品茶梅
人大建设(2020年1期)2020-07-27 02:47:18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红楼梦学刊(2020年3期)2020-02-06 06:15:50
冰与火的性格冲突——妙玉论
名作欣赏(2019年8期)2019-09-26 12:20:58
冰与火的性格冲突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红楼梦学刊(2018年5期)2018-11-23 06:27:52
品茶香 知茶趣
遵义(2018年10期)2018-05-25 01:25:03
叙品茶事
现代装饰(2017年1期)2018-01-23 03:31:19
“这个地方难站”——曹雪芹对聚散离合的叙事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