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是工笔花鸟画的根本

2013-12-12 17:16:20杨果果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白描花鸟工笔

杨果果

线是工笔花鸟画的根本

杨果果

工笔花鸟的用线是经历千余年的时间,经过无数画家探索,再得以继承和发扬的。经由了简单到丰富,由初级到高级的变化。画家在创作时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变化创新,更重要的是要师法造化,从造化中找出线的规律。

工笔花鸟画 线 线的情感 线的风格

中国绘画自战国时期人物画形成以来,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至魏晋隋唐山水花鸟画从人物画的衬景中摆脱出来而形成独立画科,也有一千年来的时间,经历代画家的追求探索、总结、创造,终于使中国画形成了科目鲜明、品类繁盛、技法完备、自成独立体系的中国民族绘画。花鸟画是最晚分科的,但是花鸟画的出现却是最早的。从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就发现阴线双鸟饰纹骨匕,新石器时期的仰韶文化出土的有鱼纹鹳鸟的陶器,到奴隶社会的植物鸟兽为饰物的纹样,殷商时期的凤鸟纹、卷龙纹,春秋时期的雁纹,直至唐花鸟画成为独立的画科。这些都是花鸟早期的雏形,是先人们对与其生存、生活息息相关的花鸟种类的明确认识和质朴表现。由于工笔花鸟在五代以前还没有独立成科,所以花鸟画的写生或白描只能作为收集素材、把握结构的手段,是写意花鸟画和工笔花鸟画创作的前期准备。花鸟画的工笔早于写意(写意至宋始),它一直是以线的形式来表现的。这些线由粗拙到匀细到粗放,由简单到丰富的变化,是花鸟画由形成、发展到提高的演变过程。无论是原始的花鸟符号、刻画和后来的花鸟画,线是起主导作用的。贯穿始终的线使花鸟画的发展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五代至今,千余年的花鸟画发展史,产生了无数工笔花鸟画家,工笔花鸟的表现形式也层出不穷。经千锤百炼、去粗取精之后,线条的表现越来越成熟,同时也越来越程式化,所以后来的学习者逐渐把临摹前人程式的东西作为不可或缺的一步。工笔花鸟画分科虽晚于其他科,但由于它的严谨、细致、写实,而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工笔花鸟画的学习首先要过白描这一关。白描是以墨线勾勒表现物象,不着颜色的方法,可以是工笔花鸟画的粉稿,也可以独立成画,它是所有工笔画(包括人物画)中的主体骨架。首先要着重解决白描线条表现物象结构和轮廓这一独特功能,没有这一步,其后的润墨、傅彩等所有步骤是无法完成的。在这个关键的第一步就要通过线条的起、行、停、回和线与线之间的疏密、虚实、浓淡、干湿、轻重等变化,解决线条的层次穿插、衔接自然、条理分明。表现要准确,线条又不能板滞。其次是在画线条时不同的用笔可以表现出物象不同的质感,如树干的粗糙、石块的坚硬、花瓣的柔软轻簿和细嫩、花叶的繁复和精细的纹理等,都是用同样一支笔画出不同质感的线条,使其尽量符合物象的质感效果。在这一点上,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能多动心思,多下苦功,笔若手行,手若笔使,刻苦练习,定能成功。其三就是用线条表现物象的光色感和凹凸感,亦即体积感及其受外界光线和色彩的影响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其四是表现物象的神情意趣。花果迎风带露,禽飞兽走,顾盼语言,精神脱真。工笔花鸟画要出神采,出意趣,关键还是线的表现。没有情感的线,无论如何是表现不出有神采的物象,没有神采的物象绝没有感染力。情感的注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画要投入,要有真情实感,要用充沛的精力饱蘸激情。那些在作画时麻木不仁、意马心猿或强难而为之的人,笔下所画出的工笔花鸟画,则不会有感人的线条、动人的情态。作者无知觉则线条无感觉,二者要完美结合,心闲手敏,心照神交。有了作者情感的激发才会有情态万种的线条舞动,才会有千姿百态的花鸟草木,才会有气韵生动的画面效果,于是才会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工笔花鸟画使用的白描线条,是我国千余年来的无数工笔花鸟画家辛勤耕耘,继承发展,探索总结,推陈出新,不断积累起来的如此丰富的具有典型民族风格的表现技法,有深刻的文化渊源;是中国绘画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后学者学习借鉴的优秀范本。学习前人追摹传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步,眼观手追,深入临摹,细心揣度,心领神会。画白描线条时执笔如同写楷书一样,尤其是写小楷,规矩如手,笔锋要与纸面垂直,行笔要慢且稳,要控制气息,用力均匀。最忌轻飘油滑,剑拔弩张。画短线用指力,中线用腕力,长线用臂力,皆以运腕作为画白描的基础。同时要根据物象的不同形态和质地灵活运笔。如表现花、叶可用圆润秀劲的中锋线条;表现粗糙的枝干和坚硬的坡石可采用苍老多变的侧锋线条;兰叶柳丝可采用流畅飘逸的顺锋线条;枯木朽根可采用古朴厚重的逆锋线条。总之,画白描线条要反复练习,悉心体会,方能得心应手。同时也可把书法的用笔方法融于白描的勾勒提案中,注意线的轻重、粗细、长短、徐疾、浓淡等形式的对比变化,恰到好处地表现物象的形与神。只有深入研究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传统是根基,创新是发展,创新的步伐必须在传统的根基上举步,才能够一步一趋稳步向前。一个人的进步,技艺的提高,思想的升华无不与传统的继承有关。继承传统是一个积累、吸纳、充实的过程。传统是根,没有根无从发芽、开花、结果。学习工笔花鸟练习白描线条、继承传统,临摹前人的优秀作品只是学习的其中一个方面,同时我们还要从不同画科中汲取营养,取长补短,开阔眼界,打开思路。如到山水画中去学习,到人物画中去学习(人物画所使用的“十八描”法,是古代人物画家为表现不同质地的衣着服饰的皱褶变化而归纳创造出来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线描法可以适用于花鸟白描画法),还可以到图案装饰中去学习,到民间美术中去学习(吸取其纯朴装饰之风)。更重要的是到大自然中师法造化,揣摩理趣。切实把握百鸟千花的形质,生命的运动,移生动质,敏锐地抓住人与花鸟在情感意趣上的联系,因画而及人,把具体入微地描写花鸟白描线条的本领融合于寓寄情怀的情趣中去,线不离景,线不离境,使其合二为一。

自然界中的花卉草木、翎毛鸟兽、松柏竹蕉、蝶虫鱼蟹,都是我们描摹的对象。从江南水乡到林海雪原,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都是我们丰富的写生课堂。当我们用白描线条把这些生动的素材呈现在画面上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见它们或富丽堂皇,或野逸自得,或苍茫杳远,或生机勃发,都是我们经过掇取、提炼、创造而收获的果实。我们知道大自然的丰富,博大神奇含蓄,千变万化,我们要把它们刻画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就必须采用千变万化的表现手法。我们面对大自然采撷来的千变万化的白描线条,当我们要表现千变万化的物象时,也要采用相对应的白描线条,并要把线条画得活起来。线要画得时时动、处处动,要随势而动、随情而动、随心而动。要知道深入生活写生不是唯一目的,要到自然界中去找规律,要理解,要认识,然后才能开窍,才能举一反三、心有灵犀、观物知理。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具有性格,画家本身也要在自然界中根据自己的性格、喜好,掇取理想中的物象和线条。在艺术家的笔下,线条不是单纯为描摹物体形态的轮廓线,而是带着人情味的。它除了能再现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以外,还可以表现艺术家内在主观情感的运动规律。艺术作品所以优于自然界实实在在的事物,并不单靠它的永久性,而且还要靠心灵灌注给它的生气。线不仅表现了物象的自然形态、物象的神韵,而且表现了作者鲜明的风格和个性。没有个人的独特风格,便没有美术作品应有的光彩和力量。因而要创造区别于任何其他人的艺术形象,就必须掌握区别于任何其他人的线,使线的意境达到物线统一、形神交汇的化境。技法从来都是从属于感情的,情变技变。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心会神融,默契动静于一亳,投乎万象,则形质动荡,气韵飘然;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故线与形不可分,形与神不可分,神与心不可分。作者要通过风格化的线表现风格化的形以及传达出的神采,必须把握线的风格化,十个标准化抵不上一个风格化。古人有“同能不如独诣”。南田翁有曰:“射较一镞,弈角一着。胜人处正不在多。”风格既是艺术家本身,也是艺术家的灵魂,因此风格既不能被消除,不能被改变,又不能被窃取。一旦个人风格形成了标准,就会被认为是一种形式固定下来,就是你独有的,带有你强烈的个性,蕴含着你独特的文化信息和精神内涵,别人无法重复和模仿。

在工笔花鸟画的创作中,白描线条是实实在在的技法范畴,是硬功,要了解和掌握它,既要把握它的基本规律,又要掌握工具材料的特殊性能。这里最关键的是对笔的把握,要知笔性、懂笔感,笔性和笔感是对表现工笔花鸟画工具材料之外的人的感觉和精神方面的体悟。只有有笔感的人才能赋予线条以精神,有了笔感才能控制笔性,有了笔性线条才能生动。笔性是毛笔材料的基本形态和运动规律,笔感是画家与毛笔之间心灵的相互沟通、相互默契,这是虚的,是画家精神通过毛笔对工笔花鸟创作过程的感应。这一步并不多余,没有这一步,顶多是把画画好,有了这一步则能把画画活、画神。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市文化馆)

猜你喜欢
白描花鸟工笔
写意花鸟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08-24 02:37:40
巧用“白描”把人物写活
小读者(2021年4期)2021-06-11 05:42:42
罗登祥的工笔绘画
乡村地理(2019年2期)2019-11-16 08:50:12
花开的声音
南风(2019年26期)2019-09-28 00:50:24
花鸟卷
赵炳宇工笔人物画工笔
写给远去的路遥
作品(2017年11期)2017-11-18 03:36:27
《夏日》国画工笔
流行色(2017年12期)2017-10-26 03:07:54
《白描荷卷》自跋
艺品(2017年2期)2017-07-21 14:24:58
花鸟
小说月刊(2014年6期)2014-04-18 13: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