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漂流小说与中国庭院小说的叙事模式比较

2013-12-12 17:16朱熹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鲁滨孙漂流记人物性格

朱熹

西方漂流小说与中国庭院小说的叙事模式比较

朱熹

中西方小说发展演变在18、19世纪呈现巨大的差异。西方漂流小说的时间模式重在刻画人物漂流中的种种经历,将时间作为叙事单元,展现漂流途中人物性格的成长发展;而中国庭院小说则注重空间环境描写,将空间作为叙事单元,以空间环境展现人物性格。本文选取《鲁滨孙漂流记》与《红楼梦》为个案,基于文本分析的方法,对西方漂流小说和中国庭院小说的差异性和相通性进行剖析,以明晰时空交融在中西方小说情节叙事中的灵活运用。

西方漂流小说 中国庭院小说 时间模式 空间模式 中西文化比较

西方漂流小说具有旅程特点,故事发生在人物流浪途中,如《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中国庭院小说善于建构空间,故事大都发生在具体空间里,如《红楼梦》、《妻妾成群》等。笔者以《鲁滨孙漂流记》为个案研究其时间模式,与《红楼梦》的空间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曹雪芹创作于18世纪中叶①的《红楼梦》,比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1719年)虽晚了二三十年,然而其叙事手法的成熟度与18、19世纪的西方小说难分伯仲。

一、西方漂流小说与中国庭院小说的差异性分析

时间模式重在刻画人物漂流途中的种种事件,庭院模式非常注重空间环境的描写。

(一)中西方地域文化的差异

文化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后的产物,随着人的形成而发生。[1]中国文化是内陆文化,民族文化与河流息息相关;西方文化的源头在海边,海洋文化的特点就是四海为家;中国人的性格比较内向稳重,西方人的性格是外向扩张,外向的性格培养出冒险精神,因而西方有很多的冒险家,很多小说都是以游记或历险记来命名。

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形成鲜明对比,庭院小说描写的主要是发生在官商士绅的封闭的大家族里的故事和冲突,这些家族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社会生活形式。中国庭院建筑高高的院墙把家族和社会划开为两个世界,主人翁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空间,空间和思想的封闭性使庭院小说呈现更多户内空间环境的描写。

(二)户外空间与庭内空间,时间日记与虚化时间

西方漂流小说重在对户外空间的建构,故事情节发生在人物漂流途中。鲁滨孙前后四次出海冒险,笛福纪实性记录其流落不同地域。中国庭院小说是庭内空间结构,故事情节发生在家庭,庭院是情节叙事的空间坐标体系。[2]

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3]

《红楼梦》故事背景略显模糊,曹雪芹开篇强调小说“无朝代可考”、“假借汉唐”,对背景时空的虚化与《鲁滨孙漂流记》的时间日记形成鲜明对比。鲁滨孙在流落荒岛后,以日记形式详细记录岛上发生的每一件事,他甚至清晰记得救下俘虏那天是星期五并以此取名。

十一月一日:我在岩石陡壁下搭起一个帐篷过夜。

十一月二日:我把所有的箱子和木板堆起来做成一道栅栏。

十一月三日:用枪打死了两只像鸭子的水禽,味道好极了。

(三)淡化家庭与家常琐事,个人冒险与人物纠葛

漂流小说淡化家庭概念,文本注重对个人冒险的描述,而庭院小说重在刻画家庭琐事与人物复杂纠葛的关系。前者主人公往往是男性,后者常常是女人间的故事。这与中西方地域文化差异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呈现出户外空间和庭内空间的差异。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中,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宝玉为博晴雯一笑,晴雯撕扇的小事。晴雯笑道:“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我最喜欢撕的。”宝玉听了,便笑着递与他。晴雯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嗤嗤又听几声。

《鲁滨孙漂流记》对家庭的描述甚少,《格列佛游记》、《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等亦是如此。家庭观念淡薄,小说似乎从来不写家庭,没有室内生活,也不谈情说爱。小说末尾叙述鲁滨孙虽回到文明世界,但对其家庭状态草草几句再无下文。孩子如何培养,妻子死后是否悲痛,小说完全不提。

我在巴西定居,结了婚,生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但是我的妻子不幸病故。我的侄子正好完成成功的旅行,从西班牙归来。侄子的再三劝说,我登上他的船去了东印度。一六九四年。

(四)事件行为与人物性格,环境空间与人物性格

西方漂流小说通过事件来写人物,通过漂泊途中的冒险经历、生存活动来写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性格的成长发展,而中国庭院小说以空间环境的描述为基本叙事单元,通过对庭院环境的刻画来呈现人物性格。

《鲁滨孙漂流记》的情节叙述展现明暗两条线索,一条是主人公海上遇难流落荒岛,另一条是心灵的重生。一条外在,一条内在,以外在的时间线索展现内在的人物性格,内在的情节随外在情节的发展而变化。小说多次写鲁滨孙彻夜朗诵《圣经》,以抚慰心灵恐惧与创伤。

《红楼梦》以荣国府的空间展开为情节发生作铺垫,曹雪芹以三个人物的视角做描写。先从林黛玉的角度对荣府总体布局做了周详的建构;其后从刘姥姥的角度对荣府气派进一步渲染;再次周瑞家的送宮花对荣府内眷深宅通观描绘。三次描写,既动态展现豪华的荣国府,又通过静态环境描写刻画了人物性格。

二、相通性分析:时间与空间的交融

无论是西方漂流小说,还是中国庭院小说,小说所创造的故事世界,是在作品叙事文本的时空中构建起来的,时间和空间相互依存。

(一)时间推进与庭院空间

《红楼梦》背景朝代虚化和模糊化,但故事展开却较为清晰。故事发生在十余年间,时间按自然时序纵向推进,小说以贾府兴衰为中心,以宝黛爱情为主线,穿插描写大小事件。叙事时间的长度以月日乃至时辰来计算,[4]这种节奏接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时间的真实感受和体验。曹雪芹采用强化空间叙事的艺术手段,以空间场景的转换来叙事变化、转接、调整叙事节奏,以此淡化时间流程缓慢所造成的沉闷感。

(二)生存领地的空间建构与时间的流逝

笔者西方漂流小说的情节叙事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格列佛游记》为代表,小说重心讲述主人公多次离奇的经历;另一类则以《鲁滨孙漂流记》为代表,着重描写在荒岛上的生存、创业过程,即生存领地的空间建构。这部分记述占全书很大篇幅,主人公流落南美荒无人烟的孤岛,利用沉船上各种物资和工具,猎取野兽,建造住所,种植谷物,制造生活用具,经历了长达28年的孤岛生活。时间流逝,主人公对荒岛的探索,如揭秘藏宝图一样,生存空间的建构一步步逐渐清晰。

(三)描写的具体与逼真:庭院空间环境与人物生存活动

漂流小说对人物活动、庭院小说环境空间,皆是高度写实逼真。《红楼梦》中庭院主要以贾府和大观园为主,借景抒情营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作者几乎采用一整回的文字来描写新落成的大观园。笛福在小说中通过描述鲁滨孙生活细节和实践活动来展示他的复杂性格和矛盾心理,从而赋予主人公以灵动的内在生命力。鲁滨孙在荒岛上求生的过程,尤其是制作锅坛那一节描写更为细腻,由失望到惊喜、由懊恼到高兴的心理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小结

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小说所描绘的故事世界,也具有其依存的时空条件,它在作品叙事文本的时空关系中所建构。尽管中西方小说在叙事时空建构中有所侧重,时间模式重在刻画人物旅行中的种种经历,空间模式注重空间环境的细腻描写,但时间与空间皆能达到相互协调、相互指引、相互融合,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情感的流动和人物性格的塑造,呈现给读者富有立体感和真实感的双重感受。

注释

① 推论引自《红楼梦叙事论稿》:按曹雪芹卒年“壬午”说,他死于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1763年2月12日),《红楼梦》则创作于乾隆九年(1745年)至乾隆十八年(1754)年.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537.htm.

[2]张世军.红楼梦的庭院结构与文化意识[J].红楼梦学刊,1994(1).

[3]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M].邓遂夫,校订.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4]苗怀明.话说红楼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猜你喜欢
鲁滨孙漂流记人物性格
歌剧表演中的“移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效果透视——兼谈两部作品中的女性角色表达
拯救火星“鲁滨孙”
书评:《鲁滨孙漂流记》
漂流记
成功在于什么?
鲁滨逊漂流记
《水浒传》中的英雄与酒
枧潭漂流记
基于人物图像视觉特征的人物性格隐私分析
话语情态与人物性格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