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倩 崔天顺 覃丽灵
建构主义理论框架下中学地理学习方式多元化研究
黄 倩 崔天顺 覃丽灵
针对目前中学地理学习方式的现状,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中学地理学习方式应向多元化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和意识,以实现新一轮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目标。
建构主义理论 地理学习方式 多元化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中,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培养”的过程。传统的制度化教育限制和束缚了教师们在教学方法上的多元化发展和创造,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发展。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推进教育素质改革的关键一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机械灌输式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学习内容单一、学习内容脱离实际的学习现状。本文结合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针对中学地理的学习现状,研究学习的多元化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建构主义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是在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建构主义对教育科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建构主义发展历程来看,它经历了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轨迹,整合了皮亚杰、维果茨基、布鲁纳等认知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并赋予其新的意义。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所有的知识都是主体自己的认识活动的结果,主体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造自己的理解;理想的学习环境主要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知识意义建构四个方面,知识意义建构是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情境和协助、交流都是环绕为知识意义建构服务的;建构主义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与趋势。
近年来建构主义理论广泛运用在地理教学中,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地理教学更是要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社会实践相结合,强调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特别是对学生学习方式从传统模式向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转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针对传统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在建构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现代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注重构建自主学习方式、构建合作学习方式和探究性学习方式,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自主学习方式: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宾特里奇教授给自主学习下了一个相似的定义,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自主学习活动在学生的个体环境和总体的成就中起中介作用。
学好地理,贵在自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中,解决生活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他们对地理的浓厚兴趣与对地理未知领域的好奇。因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以“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对于学生学习有事半功倍之效。谈及地理,我们可以尝试把课本中的基础知识融入时代因素,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讲授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先解释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地理现象: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边升起,东起西落呢?晚上,为什么我们在走的同时,月亮会跟着我们走呢?一年为什么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呢?这一系列问题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促使他们主动思考、主动学习。
但是在初始状态下,每个节点首次收到广播消息时,θ和β的值都是未知的,这里首先设θ的初始值为1,β的初始值为0,之后每次收到信标节点的广播消息,都会以上一次计算得到的θ和β值来更新多普勒规模因子η.
2.以“疑”促使学生自主探索
一直以来,我们教育的标准一直都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如果连学生提问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课堂也就成了教师的“演讲台”。我们的课堂应该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因此,我们要培养的应该是有问题的学生,而不是只限于书本的“机械人”。自主学习的关键就是要开发学生被扼杀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问”的兴趣,交给学生“问”的方法,即敢问、善问。
3.以“放”让学生自由前行
所谓“放”就是给学生一个开放性的课堂。课堂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索、自主思维、自我表现的舞台。课本的知识只是有限的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尽量将课本知识延伸到课外。例如,城市交通优劣比较教学活动设计中,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轿车销售人员、地铁开发商、客车供应商等,分别对自己所代言的交通工具进行演说。同时,可以让另一部分学生扮演该城市的高层决策者,对多种交通进行统筹安排。开放性的活动可以让学生自由表现,不拘束于课本上的知识,并且能够设身处地进行积极思考。
(二)合作学习方式:从被动交流向积极交流转变,从单一学习个体向合作学习团体转变
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一种范例,建构主义源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最早由皮亚杰提出,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教育构建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合作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
根据建构主义的合作学习理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合作的意识和态度。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社会需要的不仅是自身的技术与能力,更多的是需要能够与别人通力合作的技能、愿意和别人合作的态度。
在传统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的合作意识还是不强,很多小组合作的环节都只停留在表面上。机会不等的形式上的合作学习,不仅使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受损,也会给学习好的学生带来过多的成就感。因此,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合作学习的意义和要求,制定好每位同学应该完成的任务,让他们了解合作学习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体工作。其次应搭建一个人数适当、人员搭配合理、学生又乐意接受的合作小组,这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必要条件。例如,以小组调查法为例,在学习高一地理 《农业区位选择》时,可以调查家乡的农业生产类型,并分析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为了便于学生合作调查研究,基本可以按同地区的学生进行分类,同时使组内学生个性特点和学习品质形成反差,长短互补,组内做好分工的协调工作。在有了小组调查的基础上,同学们对于这一章节就很容易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
另一方面要鼓励全员参与,共同促进小组的成长,从单一学习个体向合作学习团体转变。
创设有利于合作学习的人际关系,建立一个师生、生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开展合作关系的基础。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并对合作小组进行切实有效的循环式训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小组合作活动中来。
(三)探究性学习: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向独立性转变,学习机会的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问题思维的接受性向创新性转变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探究式学习强调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过程中进行学习,它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与接受式学习相比,它主要强调:一,参与和过程;二,平等与合作;三,鼓励与创新。
探究式学习所具有的这些特点,正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把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引入到地理教学过程之中,能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记忆的状态,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设计问题式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营造一个良好的问题空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比如,在《大气运动》的教学时,由学生先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探究实验“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然后要求学生把结果图画出来;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探究大气的受力情况,进而继续探究“风向的确定与风速的大小”。这种问题启发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探究的深入。
2.引入新的焦点、热点,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地理是一门与时代形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科,地理教学中的案例都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地理是我们教学的 “活教材”。重大事件的发生是大家所关注的,同时也是学生们所感兴趣的话题。例如,在我们讲“日本”的时候,可以讲一下2011年发生的9.0级强烈地震,并引发了严重的海啸和核泄漏危机。首先学生意识到这一灾难带来的严重伤害。然后我们可以通过这一时事新闻来分析日本处于怎样的位置?为什么会发生地震?对于核泄漏事件,也可以适时地拓展一下学生的视野,探究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这样与日本相关的重点、难点在大家的合作探究中就迎刃而解了,而且也给学生的心灵带来了震撼,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也得到了共鸣。
3.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培养学生探究生活地理的兴趣
新版地理课本中增添了很多的实践活动,加强了与学生们日常生活的联系,使书本上的知识能在生活中为学生学以致用,让地理知识走进我们的生活,切实感觉到地理在生活中的实际效用。
综上所述,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元化地理学习方式是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一种新尝试,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毫无疑问起着巨大的作用。当然,其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力度、学生之间合作精神的建立、教学过程中的可控性等都是较难解决的问题。在今后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真正贯彻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一地理学习方式多元化的重要理念,使地理课堂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在教学中通过不断实践,完善理论。
本文通讯作者:覃丽玲,E-mail:38227374@qq.com,电话:15878356180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