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艳 钟晓红
从《功夫熊猫》看模因论视角下的对外文化传播
李 艳 钟晓红
《功夫熊猫》运用了传统的中国元素,搞笑的故事细节成功地向中国人兜售了美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和美国精神。本文从文化模因角度出发,分析《功夫熊猫》的文化传播方式,对于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而言,则是值得借鉴的成功案例。
《功夫熊猫》 模因论视角 对外文化传播
从1998年拍摄的《花木兰》开始,到2008年拍摄的《功夫熊猫》,好莱坞利用中国元素作为载体,成功地讲述了美国版的自我奋斗成功史。《功夫熊猫》具有非凡的视觉效果、幽默的故事情节和大量的中国元素,却占领中国市场,横扫票房,利用中国的题材和廉价劳动力大赚特赚,而中国自己的民族动画产业却在苦苦挣扎。最讽刺的是,这部“好莱坞大片”前期制作的25%是由我国深圳的一家动画公司完成的,价格远远低于这部片子全球上亿美元的票房。美国人再一次用中国文化的“瓶”装了美国文化的“酒”,成功地向中国人兜售了美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和美国精神。从跨文化传播角度看,功夫熊猫的成功是个成功运用模因论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典型案例,对于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而言,也许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美国梦的追逐
在功夫熊猫中,熊猫阿宝是中国某地区一家鸭子面馆的服务生,其家世代以做面为生,是多数“人”所鄙夷的、毫不起眼的小“人”物,最终通过足够的幸运和自身的努力得到了“龙卷轴”,成为众人艳羡不已的“龙战士”,并靠着自身的聪慧和机智领悟到了功夫的“最高境界”,打败了邪恶势力,最终以一己之力完成了拯救整个村落的光荣使命。这部影片是典型的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题材电影,完美诠释了美国式梦想——通过自身努力万事皆有可能实现。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也能够成为拯救世界的大英雄。
(二)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
美国个人主义源于美国历史的早期。早期欧洲移民离开故乡,来到北美大陆,虽然没有封建主义和民族主义约束,但他们必须凭个人奋斗才能出人头地。后来的西进运动和艰苦的开拓生活进一步为美国的个人主义注入了自由意愿、自立、个人奋斗的新内涵。美国人相信个人能够通过自我奋斗而获得成功的信条始终占据着美国文化的核心地位。《功夫熊猫》充分展示了美国的这种个人主义文化精神。影片充满中国元素,洋溢着浓郁的中国特色,却诠释着美国的文化精髓:“我信我能。”主人公阿波肥胖、平凡、笨拙、愚钝,却做着拯救世界的大侠梦。在武林大会上,阿波意外地成为肩负拯救山谷使命的“龙战士”,连阿波自己也质疑,但乌龟大师激励阿波说:You are too concerned with at once and what will be.Yesterday is History,Tomorrow is a Mystery,and Today is a Gift.That’s why we call it the Present.(你太在乎过去是怎样,将来会怎样了。昨日之日不可留,明日之日未可知,现在却是老天爷的礼赠,那就是为什么今天被叫做present(现在/礼物)。)这番话完美地体现了美国个人主义精神奋斗精神——把握现在,努力奋斗。当阿波打开卷轴却发现所谓的秘籍空空如也,随后阿波领悟出秘籍的真谛:There is no secret ingredient.It’s just you.(世上本无秘籍,唯有相信自己。)这种相信自己、勤奋努力,即有可能成功的信念是典型的美国个人主义——美国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代言。而《功夫熊猫》借由中国文化元素的外壳,以好莱坞电影为媒介成功地将美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一文化模因进行复制与传播,并成功向中国观众兜售。
(三)美国式幽默的套路
影片主人公阿波是典型的美式幽默、美式搞笑风格的集中体现。他身材肥胖、好吃懒傲、爱好幻想、嘴巴总是喋喋不休的,这样一个憨态可掬的熊猫形象出场就给人以捧腹大笑、忍俊不禁的角色效应,与迪斯尼及整个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中高大英俊完美的英雄套路截然不同,这样一种更倾向于对解构、荒诞、颠覆等表现手法的运用和演绎则是好莱坞作者们常见的美式幽默套路。
模因论 (memetics)是在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基础上产生,用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韦氏词典》将模因解释为“在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散播开来的思想、行为、格调或习惯”。[1]
“模因”(meme)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由英国牛津大学著名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最先提出。道金斯认为:“模因是文化传递的单位,其核心是模仿,无论是有形的、具体的建筑或制造式样(如搭屋建房、器具制造等),还是无形的、抽象的观念想法(如曲调旋律、想法思潮等)都可以通过模仿进而得到自我复制与传播。”“模因对于文化复制和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文化传递单位的模因,通过一个过程将自己从一个头脑传到另一个头脑之中。”[2]
文化是各族人民在自身劳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产品、观念、习俗等。因各民族具有不同的地理生活环境、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历史渊源,自然会形成不同的观念与习俗,这些都影响着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文化内容丰富而各具特色,复杂而多面,因此文化模因也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只要有传播的媒介和合适的机会便会触类旁通、生根发芽,传播文化的因子。然而,虽然各民族具有不同的地理生活环境、历史发展渊源,不同的经济与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民族观念等,然而,不同民族与文化却也存在着一些相痛或相似的地方,而这些相似或相通之处,即为“文化模因 ”,“文化就是模因组合 (a population of memes)”,[3]“每一种文化都可以看做是一个模因复合体,包含着许多与他文化相似或相异的模因因子”,[4]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目的可以通过模因的相互模仿、复制和传播来达到。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美国人充分利用了中国元素的吸引力向中国观众倾销了“美国精神”。《功夫熊猫》从影片的布景、选材、构思,到富有东方浓郁格调的古典音乐,都展现出了完全的东方韵味。影片中传统中国的手推车、无处不在的汉字,诸多中文发音的原样保留、四人桥原型的保留,甚至包括针灸、鞭炮、太极、八卦等传统国粹的出现,快意恩仇、腥风血雨的似曾相识的动作设计和场面,无不显示出对于中国元素的模拟、翻版和再造。可这些都仅仅是“中国文化”的外包装而已,好莱坞作者们所做的,不过是利用中国元素的外包装,贩卖了“美国文化”的酒。从文化的模因论出发,却成功用一种文化的形式模因推广了自己文化的核心模因。
道金斯曾指出:构成模因复合体的诸多模因成分,在某些特殊的环境条件下,要是能够以某种方式与占支配地位的模因结合,就有利于它们的生存。[2]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传播和交流中的变化即为最佳例子。文学作品在面临不同文化的接收方主体的选择与接受时,会根据接收方文化的需要而进行改变,而这种改变是有利于文学作品作为文化模因的跨文化交流与推广的。《赵氏孤儿》的跨文化传播与变异为例,《赵氏孤儿》早在18世纪即被欧洲传教士翻译与传播,话剧《中国孤儿》即由法国作家伏尔泰在《赵氏孤儿》基础上改编而来。法国版《中国孤儿》中,只保留了原作《赵氏孤儿》的主要情节,剧中人物、时代、结局等都被改写了。从《赵氏孤儿》到《中国孤儿》,其文化模因发生了变异,却得到了更好的跨文化传播与推广。在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对传播主体文化的偏离与对传播受众文化的融合是必然的,是为了弥补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的必然之举,文化模因的变异与创新,从跨文化传播认知模式的角度看,是必要的,是为了传播主体文化更易于被接受和推广。跨文化传播者的使命即灵活地在不同文化的差异中寻找切合点,通过不同文化模因的变异与创新实现跨文化交流与传播。
《功夫熊猫》采用的是美国式幽默搞笑方式,幽默搞笑背后却实现了美国文化模因的传播。《功夫熊猫》中,中国最常见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功夫、书法、水墨山水、针灸、庙会、爆竹等被好莱坞用作吸引观众的噱头,骨子里演绎的却是美国的西式价值观,是《功夫熊猫》中“相信自己,人人都是英雄”的自我领悟,也是“我最特别”的个人主义核心理念。中国文化的形式沦为宣传西方文化核心的外包装。
《功夫熊猫》中的中国元素成为了传播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华丽外衣,好莱坞成功地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噱头吸引着观众,却在不知不觉中向中国观众进行美国式文化观念的推销。与其徒劳指责好莱坞偷窃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不如退而反思怎么振兴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大力有效地传播中国民族文化的核心模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集体历史记忆、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寄托,中国历史悠久的文明与文化的传承,是凝聚中华民族的根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在将这种伟大而深邃的传统文化进行对外传播与推广的时候,好莱坞式的做法何尝不是一种启迪呢?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是藏在影片之后的,而如何在影院的笑声中不经意间传承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每一个中国文化工作者的责任。中华文化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容、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都有待我们去开发与传播。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我们需要把传统的文化元素和传播接受体所喜爱的各种形式结合起来,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利用传播接受体喜闻乐见的文化模因进行创新和变异,以更好地推广中国文化的核心文化模因。
[1]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2]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UP,1976.
[3]Chesterman A.Memes of Translation[M].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7.
[4]李清源,魏晓红.模因论视角下的美国文化渊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1).
(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