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真明(四川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68)
影片《爱丽丝梦游仙境》是根据英国儿童文学原著《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改编的一部电影作品。该片讲述了少女爱丽丝通过在梦境之中完成使命从而成长蜕变的故事;成功地将文学文本转化为试听语言,故事结构严谨流畅,思想内涵饱满丰富;符合影视美学分析系统下的各要素。因此本文利用该系统下的四个逐级层面对该片进行分析批评。
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乔托·卡努杜于1911年发表的一篇论著中,首次将电影独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即所谓“第七艺术”。卡努杜提出“电影是照片游戏”的理论无疑与西方电影史上的技术主义传统契合,以蒙太奇为最典型代表。然而,这一理论在1927年有声片的问世后继续用于解释电影的艺术特征便显捉襟见肘了。邵牧君认为,“在有声电影问世后,电影艺术进入成熟期。声音技术的发明促成了技术主义电影的空前高涨,因为声音(后来加上色彩)使人工制造的现实幻觉更趋完美”[1]。由此,本文在知觉层面的分析上,提取该片九个重要场景,就视听两个方面进行影片内部的比较分析。
(见表1)
1、镜头运用方面:不同角度的镜头运用配合场景特效造成合理的视觉差,利于本片人物造型的最大特点,即忽大忽小,为观众带来别具一格的观影感受。
2、色彩运用方面:不同色彩代表一段相对独立的情节和场景,利于用色彩塑造人物性格、描摹情节、带动观众情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片将色彩影响情绪的概念倒用,用鲜艳色表达丑恶、用单一色表达正义,达到了较好的反讽效果。
3、人物造型方面:善用拟人手法,人物超出于“人”。赋予动物以人性,引起受众的关注。
表1 试听语言比较分析表
续表1
4、转场处理方面:该片部分转场的处理有的利用物、有的利用音乐,形式比较多样。
5、音乐运用方面:记叙式的管弦主旋律贯穿影片始终,富有代表的主要章节旋律在重要情节点出现,起到调动情绪和提请注意的作用。其它时间则作为背景音乐出现,有跌宕起伏的情绪。
6、人物对白方面: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出现昭示人物不同性格;关键性对白重复出现引起观众思考,揭示影片思想主题。
图1
2、利用“失衡原理”进行故事段落分析
如图1,故事的开端,段落4(跌入洞中)是失衡的情节点;爱丽丝从此进入地下世界。在这之前的段落1-3都是失衡前的平衡。
而后,段落5-16从使命的提出到使命的完成,就是在讲述爱丽丝解决问题的过程。和通常的故事经过一样,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有着复杂的人物关系、情感纠葛、有各种艰难险阻需要克服。因此,在故事的总体结构中占据大量篇幅。
最终,继完成使命过后,段落17讲述了爱丽丝回到现实中。被打破的平衡又回到了平衡的状态下,人物成长。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传统故事结构中的开端、发展、结局恰好与托多洛夫“失衡重建”原理中的失衡、解决、重建一一对应,形成充满矛盾冲突的完整的故事结构。
1、理论概述及使用原因
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分析方法将故事人物简单划分为“X及反X”,“非X及非反X”,因此常被用于分析人物矛盾冲突较为尖锐明显的西方传统戏剧中。其中X与反X是最为明显的两个矛盾点或人物;而非X与非反X则分别以X和反X的随从、仆人的身份出现,易转化。
影视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然而影视剧作却保留了传统的结构体系及创作要点。《爱丽丝梦游仙境》这部影片除了讲述爱丽丝完成使命的故事外,其中推动这一故事线索不断向前发展的“红白”双方矛盾亦是故事中的核心,笔者即从这一点出发,着重利用“符号矩阵”的方法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划分和浅析。
2、具体分析
图2
由图2可以看出,仙境中的故事段落里,最主要的戏剧任务即是推翻红皇后的血腥统治;主要矛盾的双方分别为代表善良美好的白皇后(X)和血腥丑陋的红皇后(反X)。
除爱丽丝外,以疯帽子为首的一系列人物也都作为(非X)被划归为白皇后一方。然而,他们互相之间仍有差异:
表2 人物分析表-白方
由此可看出:白皇后X与她的非X之间,是以对自由美好、和平生活的共同向往为情感纽带的。因此,她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团结一心。
表3 人物分析表-红方
由此看出:红皇后(反X)与她的助手(非反X)之间以利益为连接点。各非反X之间矛盾重重。
3、分析结论:故事情节中的矛盾冲突大多存在于人物之间。影片《爱丽丝梦游仙境》中人物众多,各个人物独具个性,如果对其中的人物进行逐一分析显然困难重重且思路不清。符号矩阵的方法有利于对故事人物关系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
精神分析方法由传统的以研究作者为中心的弗洛伊德传统精神分析理论和以研究作品和受众关系的新精神分析理论构成。
弗洛伊德的传统精神分析批评理论在心理学批评中影响甚大,“它曾被认为是一种很时髦的方式,引得批评家竞相追逐”。[3]然而,M.H艾布拉姆斯教授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宇宙、作家和读者[4]。由此,单纯以作者为批评对象的传统精神分析批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已不能完全覆盖文学理论研究的各个方面。对于现代电影的艺术理论亦然。因此,本文对影片《爱丽丝梦游仙境》思想层面的分析,除了运用传统的精神分析学批评理论对于影片创作思想内涵进行分析外,还利用新精神分析学中的一些理论,如读者反映精神分析批评对影片与读者的关系问题进行浅析。
1、制造的梦幻——《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创作思想
艺术象征主义的代表人物苏姗.朗曾宣称,“电影按其实行的方式是与梦幻想符合的,它创造想象中的现在,创造直接感觉到幻象的序列,这也正是梦幻的方法。”[5]影片《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创作就是这样一个造梦的过程。而我们对于影片创作思想的剖析无疑便是解梦的过程。
根据弗洛伊德梦的学说和释梦理论:
(1)梦的本质[6]是愿望的实现和满足,是一种被压抑、被压制的,被伪装起来的愿望的满足。
影片塑造了一个内心充满叛逆、憎恨束缚、渴望自由,但现实生活中柔弱寡断的爱丽丝作为“做梦者”或“梦游者”。这样一个形象显然是与创作时的社会背景或说是作者本身具有某种共性的。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是对文学原著的一种再现和续写,但其创作精神仍然是基于原著的。
文学原著《爱丽丝梦游仙境》(又名爱丽丝漫游奇境;英语: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是英国作家查尔斯·路德维希·道奇森以笔名路易斯·卡罗尔于1865年出版的儿童文学作品。
查尔斯在现实生活中因有严重的口吃,故不善与人交往,性格内向。 尽管如此,查尔斯内心深处始终保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他将生活的兴趣和重心投向了文学创作,因为在文学的作品中他得以为自己构造一个完全安全的理想的梦境国度,在那里他可以无拘无束,没有任何压力地宣泄自己的思想;满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和伪装的愿望。
此外,就电影作品的创作来说,“好莱坞美学支柱是某种竭力鼓吹电影的‘梦幻’形式的‘艺术象征主义’理论”。影片利用各种技术的手段将这样的梦幻作用强化。因为现实生活的压力,人们往往愿意沉浸在这样的梦幻之中。
(2)梦的内容是显现的内容和潜在的思想
爱丽丝梦中的仙境里有各式各样性格乖张的人物形象和充满奇幻色彩的场景,做梦者置身其中,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真实。这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是完全雷同,人们睡觉做梦,醒来时对梦的部分、全部内容或清晰地记忆,或忘记,或忽而在现实中的某一场景中回忆起来;因此一些人甚至认为梦对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这样的观点不无道理,因为无论梦境和现实的主体是人本身,我们在梦境、乃至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事情都是显现的内容和潜在思想的共存体。
影片中有一句关键性的台词“six impossible things”,这是爱丽丝为父亲引以为豪的一件事。爱丽丝在性格上和父亲惊人的相似,她善于发现、善于想象,但却因为想法奇特而不被身边的人所理解,因此她陷入了困惑。然而,在爱丽丝的梦境中,会说话的兔子、会微笑的猫、蓝色的毛虫这些不可能的意象都一一显现,而这些意象不是凭空出现在梦境中,而是爱丽丝潜在的思想在发挥作用。例如,在舞会上,爱丽丝总是心神不定,她看到天空中的大雁就想象飞是一种什么感觉,因此,在梦境中她坐在帽子上飞。这说明,一系列的潜在思想都来自于爱丽丝现实生活中强大的想象力;但由于这些想象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认可和宣泄,所以只能以一种潜在的思想存在于梦境中。
而当爱丽丝在面对和炸脖龙的决战时,她再次说出了“six impossible things”,此时,爱丽丝的大部分潜在思想,即那些所谓的“不可能”已经在仙境中化为“现实”,成为“可能”,这时候,其实她已经拥有了必胜的决心,这是她内心深处潜在的思想。当爱丽丝数到第六件事的时候,她这种潜在的思想终于彻底地爆发,并转化成为“现实”,帮助她杀死了炸脖龙。爱丽丝的潜能在梦境中得以全面地发挥。
当爱丽丝回到现实中,“杀死炸脖龙,完成使命”这一梦境中的内容,又作为一种全新的潜在思想暗示着她,使她在现实中成长蜕变。
2、自我认知和直面困难——《爱丽丝梦游仙境》与观众共享的主题思想
影片结尾,一只蓝色的蝴蝶停在了爱丽丝的肩膀,爱丽丝意味深长地叫了蝴蝶一声“艾布索隆”,蝴蝶迎风翩翩起舞,爱丽丝目光坚定地踏上了新的航程。
片中年迈的蓝色毛虫“艾布索隆”(英文“Absolem”),作为“先知”而存在。它的生命轨迹便是爱丽丝成长蜕变的全过程。使命提出后,从拒绝完成,到被动完成,再到主动出击,完成使命,爱丽丝蜕变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的点,艾布索隆都会提醒她思考“我是谁”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有关自我认知的基本问题;是一个人实现梦想,创造美好生活的前提。影片中的爱丽丝就是在完成了自我认知后直面困难,完成了使命,收获了成长。这便是影片想要传达给观众的主题思想。
因此,正如法国史学家丹纳所说,电影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又高级又通俗的形式,用最简单易懂的方式,把最高级的内容传达给观众。[7]
由上述分析得出影片总体特征:
首先,电影是关乎视听的艺术。从视听两方面出发,对影片《爱丽丝梦游仙》知觉层面进行分析。分析后发现,该片成功地将文学语言转化为视听相结合的电影语言,完成了文学文本向电影文本的过渡,并利用电影的各种技术手段将文学作品的内容更加逼真生动地展现。
其次,影片故事结构和人物矛盾关系是影片的核心。利用了托多洛夫的“失衡重建原理”和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对影片故事结构和人物关系进行梳理和归纳。发现满足“失衡重建原理”的该片故事结构完整严密;在“符号矩阵”的方法指导下,发现该片人物虽众多,但矛盾双方的争执焦点明确,在牢牢把握故事主旨的前提下,人物的塑造都个性鲜明,立体性强,人物关系看似复杂,但逻辑性强。
再次,影片知觉和故事层面的交融共同传达出一定思想内涵。利用传统精神分析法论证出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对影片故事创作有极大影响;影片本身所要传达的思想主旨与观众的心理需求具有契合点。
通过以上对影片《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分析和评论发现,结构主义的方法从事物的根本特征出发对事物进行严格划分,从而有利于对事物的分类研究。利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电影美学分析系统开展对影片的评论,分类简单而全面,是一种专业且实用的电影分析方法。
[1] 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16.
[2] 托多洛夫.批评的批评[M].王东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28-32.
[3] 黄宗宪.从原理到形态——普通艺术学[M].第二版,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130.
[4] M.H.Abrams.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郦雅牛、张照进、童庆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6.
[5] 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15-16.
[6]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青润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29-39.
[7] 丹纳.艺术哲学[M].傅雷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