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杨文英
本刊编辑:国家标准委主任陈钢在年度工作报告中说,要把综合标准化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您是可以检索到的造船界最早研究综合标准化的专家,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综合标准化?
沈治平:综合标准化,这个名称并不是那么“弹眼落睛”(上海话,意指让人有很惊艳的感觉),容易被人忽视误解。一般人或者多年的标准管理从业人员,都会以为仅仅是面面俱到、包罗万象的意思。其实不然,综合标准化是指称一种现代标准化方法,是标准化领域运用系统思想的有明确目标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推行开展综合标准化,这对以往传统的做法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也是素质提升的机遇。
要深刻理解综合标准化,就必须了解其出台背景及针对性。我国的标准化发展成绩是显而易见的,但问题也同时存在,即注重数量,待提质量;注重编制,忽视实施;注重形式,不计效益。综合标准化强调标准化工作目的是解决具体问题而不是制定标准本身,工作重点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的综合性问题而不是个别孤立的问题,工作方法是围绕特定目标制定成套标准而不是单个的、分散地制定标准,工作衡量标准是实施效益而不是制定的个数。综合性、成套性、整体协调性是综合标准化突出的特征。综合标准化与标准化管理、标准制修订与实施、标准化基础能力建设都密切相关。
相对于传统标准化,我用通俗的可能并不严谨的话来表达,就是为解决某一核心问题而编制成套标准。不要仅告诉编了多少标准,重要的是解决了什么问题,有多大的综合效益。编制无用的标准不仅无意义,而且劳民伤财。解决问题、提升效益才是有意义的,当然也肯定要花力气的。当我国标准化投入由完全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过渡到以受益主体自觉投资为主的转变时,对投入产出的关注必然要求标准化效用经得起考核。投资应该是需要效用回报的,自娱自乐不能解决问题,肯定是不可持续的。如若确有效益,受益主体必然会自我投资,无需担心投资打水漂。综合标准化试图充当真正引导产业提升的重要角色。
本刊编辑:我国著名标准化专家、综合标准化理论力推者李春田,在他的专著《现代标准化方法——综合标准化》中不但在封底邀您站台,书中还多处摘引了您对造船综合标准化的论述。您能否谈谈造船行业如何转型综合标准化?
沈治平:综合标准化在我国彩电行业及门窗标准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造船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前段时间围绕EEDI 能效标准做了一组标准只能算开始了一个雏形,今后针对船舶降噪,船舶振动控制以及GBS目标型船舶建造标准等也能结合科研攻关开展综合标准化。之前热过一阵的减重议题,除了舾装有重可减,大家分析船体结构占比最大,而钢材的规格与公差是造成空船重量高出日韩同类船型10%~15%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开展综合标准化就得对钢材规格标准进行行业跨界协调,这必须有足够的资源加入其中。最近CCS与北京钢铁研究院合作尝试改进协调钢材标准,这就是综合标准化的实践。我自己也做了锚唇铸钢件厚度的标准,减重效果显著。但严格说来,零星的标准个体终究不是综合标准化意义上的完整实践。
开展综合标准化是有一个国家标准GB/T 12366-2009《综合标准化工作指南》可循的。结合具体课题进行特定的策划至关重要。前期确定目标,编制标准综合体规划将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现在最大的挑战还是要梳理清楚以下问题:1)目标要解决什么问题?2)理出所有关联因素,确定如何解决问题?也就是能拿出什么实施效益作为工作衡量标准,而不仅仅是计算标准数量。所以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用标准形式来固化科研成果是有效途径之一。
本刊编辑:外高桥造船有一个国家级的综合标准化示范性项目,有什么可以与大家分享的?
沈治平:我们前段时间学习、培训做基础梳理,一步一步快不起来。这里可以提一下的是我们船舶舾装企业标准的转型。结合学习日韩船企舾装标准模式,将国标、行标、企标录入TRIBON 三维库,本着便于企业产品设计直接引用,既有定型模型也有参数设计模型。由于参与和主持这个项目的人员均是非常熟悉一线设计的骨干,也有多年的标准化实践,所以前景看好,经过一段时间建库及维护改进,会有成功转型的丰硕成果。海工自升式钻井平台综合标准化示范性项目确实困难不小,要编制标准综合体规划,即确定制定标准目录,不是件简单的事。当下,必须清晰梳理要解决什么问题。有效资源也需进一步聚集。现在,综合标准化示范工程有趋势向型号标准化靠拢,但其实二者还是有差异的。综合标准化突出的特点是问题导向,对你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有谱的。工作是围绕解决问题、提升产业品质而展开的。
作为配套工程,我们先期推进的还有海事法规造船海工标准库的基础建设,就是所谓的标准法规全文电子查询平台。
本刊编辑:说到建设海事法规造船标准查询平台,你们也是最早实施的先行者之一。为什么说这项工作是必须的基础配套工程?
沈治平:社会发展至今,已不是一个闭门造车的时代。互联网又为我们提供了高效便捷的传递获取相关信息的有效手段。而参考借鉴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也是快速提升我们水平的捷径。这里特别强调一些国际组织的标准文献,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比如OCIMF。我曾遇到过南方某企业一位做了一辈子标准的老同志编制系泊装置标准,问他是否符合OCIMF要求,他说那是什么?我从来不看外国标准,也看不懂。做系泊设计的专业人员都会知道OCIMF《系泊设备指南》绝对是系泊设计尤其是油轮最重要的标准。我们把查询平台做好,一是希望建立关联意识,二是方便获取。尤其是在这样的工具面前提升人的素养,你在做一项工作时应该知道会与哪些海事法规标准相关,先进的水准是什么样的。而且力求找得到、看得懂、有思路。
我们的查询平台,经过几年完善充实,加上添加整理的海工标准,各类海事法规及工业标准将达八千余项。海工标准是近阶段的重点,也是综合标准化示范性工程的基础支撑。标准信息库这项工作若上升到国家层面、行业层面,应该可以做得更好,我们也期待以后会有更加完善的解决方案。
本刊编辑:您特别强调国际海事法规船级规范与造船工业标准的关系,能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想法?
沈治平:国际海事法规及一些重要国际组织标准往往是强制性的或最能达成共识的标准。IMO的GBS目标型船舶建造标准的五层关系三角框架结构图(图1)很好的表达了这种基本关系。如果处在下层的造船工业标准不遵守上层标准,下层标准有效性大打折扣,甚至无人关注实施。
有这样一个案例,因港口检查船只被扣,原因是某装置所用标准不符合海事法规要求,而船东对比在日本订造船使用的日本标准却完全符合。该案例说明了不符合国际海事法规的标准或是存在瑕疵的标准比没有标准更不好。所以要下大力气,熟悉海事法规要求,熟悉船级规范要求,用机制来保证造船工业标准与上层标准吻合,起码是不出问题。
要理清国际海事标准,是要化大力气的。谁来理?怎么理?这是要有分工安排的,这样才能把握大局疏而不漏。否则空喊一阵于事无补。
图1 目标型船舶建造标准框架图
本刊编辑:您对标准化工作转型有什么看法?
沈治平:客观的说,我国标准化战略研究是非常不够的,也就是顶层设计不到位。仅靠摸石头过河成本也很高。过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工模糊,标准交叉重合,时而变身迁移。现在国标委开始明晰分类,试图梳理清楚,这是进步与提升。即国家标准以强制性和基础通用、管理、方法以及关键共性技术、重要产品为重点,行业标准以本行业的产品标准为重点。标准化现实的问题是,与技术进步联系不够,也缺少业务领军人物的实质性参与。要真正解决核心问题必然会有人才需求,必须重视人才聚集与投入。随着经济发展与科技提升,标准化的入职门槛应不断提升。标准引领产业升级,没有优秀人才的实质性参与就不会有承担升级重任的标准产生。
我认同某些有识之士的建议,要大力发展标准学科建设。不仅标准化从业人员及相关的技术人员应有相关的专业技术背景及外语、信息处理技能,还须有正确的、先进的标准化运行理念与实操方法训练。对此必须重视做起来。转眼一个十年,新入职的从业人员又会充实进来,而担当综合标准化重任并能做出出色成绩的,必定是训练有素、素养全面的优秀人才。
综合标准化从理念推广到取得收效肯定会有一段过程。一开始无论是李春田还是我自己在传播推广综合标准化时,都曾遇到不解与质疑。三年前《中国船舶报》对我也有一个同样内容的专访,当时有人觉得不可思议,标准不这么做还能怎么做?如果看得到问题,有解决问题的自觉意愿,就比较容易接受。现在国标委已将综合标准化确立为正统,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用行政的力量结合管理方式改革推进变革。如果能在已经立项的国家级综合标准化示范性工程项目上取得实效经验,综合标准化定将成为主流方式,也会是中青年造船从业者大显身手、大有可为的领域。
综合标准化需要各种资源的有效投入,对参与者尤其是组织主导者的要求也会比较高。首先最起码要有综合标准化的基本概念,理解精神实质,熟悉运行方式。按以往单一的行政工作方式,仅仅开会布置、汇总结题是难以取得优良成果的。必须对比国际国外先进标准,投入充分的时间精力,研究分析并解决问题,必要时有高层人士出面协调,攻克难点。
总之,用综合标准化的方法产生的成套标准,不应是现有产品生产方式的记录,而应能够引领产业升级,对产品品质提升是真实可见的。
本刊编辑:您对行业标准及标技委的工作有什么建议?
沈治平:我有幸所在的SAC/TC8舾标委可能是全国标技委中名列前茅的,前辈舾标人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从近期实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立项之多可看出。付出学费可以从中获得转型提高的经验。
我一直主张标技委应吸纳一定的用户代表,现在舾标委已开始有所改观,而且相信比重会逐步加大。船东代表的加入不仅给了其表达的渠道,也对了解以往标准的不足与改进很有好处,编制修订更加走近用户实际应用。可以看到代表个体也深感责任与压力。
我也特别认同有专家所提到的,立项计划安排要与国际标准更新计划匹配。比如ISO,其计划是公开的,在其网站可以查得。我们相同命题的计划应衔接于后,不要超前,这样便于避免矛盾冲突,可以事半功倍。有些国家更便捷,其认可批准的国际标准,直接在原标准号前加上自己的标准代码。无须再大动干戈。我也就此编号方法与国标委有关同志交流过,我国讲究建立自己的编号体系,另一方面文字翻译也阻碍了直接引用,现行做法的代价是增本降效。
需要强调的是,标准的编制找对人是太重要了。当我们看到有的编制人对所编的标准并不太懂时,总觉得很无奈。今后如何改革有待主管部门研究确定。由于编制者资质不达标,连带的问题是审查者如何把关,一是要求预先给时间做功课,二是能否要求审查者自报专长,对其中哪方面负责,这样确实有点繁琐。因此编写人的选择是关键,要有机制保证。
对一项新标准的质量评审,除了把好编制人遴选关,提升标技委委员责任意识外,如果能扩大征求面也是一种改进思路。有些技术人员对某一方面非常有心得,具有真知灼见,但并没有机会做评审表达。如果能利用互联网网站,让有水准的意见有自由表达的渠道,倒也不失为提升标准质量的一件好事。国外一些学术组织会员不但自觉交会费,还特别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虽然个人不一定马上获得利益回报,但是有一个平台让有真才实学的技术人才脱颖而出,既有利社会也有利于个人。
其他领域有文艺评论、文学评论、财经评论、电影评论、比较文学等等,标准领域也不应是禁区。好的标准评论和比较标准研究可以提高对标准建设认识度,吸引更多专业人员参与其中。从解剖现有标准让人知道什么是好标准,什么是有待改进的标准。由此可以帮助管理者和应用者提高认识形成改革共识。这需要有人提供平台。你们刊物是一种形式,建立专门的网站也是一种形式。
顺便提一下,我对日本标准情有独钟,据我在日本三井公司工作时的观察,他们的标准维护常备不懈,数量倒也不会疯长。数量过多维护就会很困难,等待国家增拨款项而滞后延期倒没听说过。他们很好地采用了分层管理的方法,那种产品样本似的标准不会放到高层次的标准里去,大量的生产业务活动企业标准运用最频繁,信誉好水平也高,维护也容易。此外,配套厂商人员还会经常到用户办公室自行更新其企业标准新版本插页。国家层面的标准JISF合订本两年一更新,人们爱不释手,希望我们的标准也能成为造船人的至爱。
最后祝愿贵刊在标准化转型中为造船标准化引领产业升级不断扩大影响力!
感谢沈治平研究员接受《船舶标准化工程师》编辑的访问,为读者介绍了综合标准化的概念及最近我国在综合标准化工作上所做出的努力。我刊也将继续关注综合标准化在船舶行业中的研究与应用。